-
聚落祭祀与礼生-以杉林区莿仔寮祭祀活动为观察中心
-
作者:林贵珠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聚落 祭祀 礼生 三献礼 祭祀圈
-
描述:傳統祭祀活動之進行大多有一定的禮儀形式,因此,本研究以「祭祀圈」為理論基礎,藉由杉林區莿仔寮的祭祀與禮生的兩個面向,探討客家聚落傳統祭典與儀式的文化涵義。研究內容共分七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則探討祭祀圈的概念與源由、客家的傳統祭典(祈福、還福、普渡)儀式、三獻禮與九獻禮的淵源及禮生、地理先生的職掌。第三章是本研究論文之研究設計與實施方法。第四章是關於莿仔寮聚落的發展與聚落內禮生的探討。第五章則是紀錄莿仔寮聚落內的祭祀活動,特別從禮生所主持的三獻禮等儀式實施觀察研究,將儀式的進行加以紀錄整理。第六章則是對莿仔寮祭祀活動的特色進行深度分析,第七章則是提出結論與建議。 研究發現,莿仔寮庄聚落內祭祀活動有以下的特點:一、從祭祀活動的參與中表現對聚落的認同與關懷;二、在客家傳統祭祀活動中扮演著祭祀文化主導者的禮生,及由禮生主持的三獻禮,均面臨後繼乏人的困境;三、關懷孤魂、求神庇佑的敬義塚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祭祀活動;四、莿仔寮庄與鄰近莿桐坑庄、板產庄的祈福、還福遶境範圍重疊。形成由不同地域組織的人群各自舉辦相同祭祀活動(祈福、還福),是超村落性卻又信奉同一神明(伯公)的祭祀活動,顯示該聚落居民的認同意識較為複雜,既有客家認同,又有地緣認同,還有鸞堂信仰的認同。整體而言,莿仔寮庄聚落祭祀活動表現庄民祈求神明保佑,重視孤魂的敬義塚和普渡的祭祀儀式,維持聚落間良好情誼,並且展現對家鄉族群之認同。
-
清代屏东内埔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
-
作者:罗娟芝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内埔 凤山八社 尝会 上淡水社 下淡水社
-
描述:先就漢移民祖籍別作分析,再探討客家族群在嘗會主導下的拓墾組織及和土地開墾息息相關的水利之興築。接著透過村廟的調查,經由寺廟沿革、組織及各種祭祀活動的瞭解,理出以該廟宇為中心的聚落組織及其人群的關係
-
帝国边区的村落、族群与歷史:以屏东万金庄为中心讨論(186
-
作者:洪维晟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族群迁徙论 万金庄 平埔原住民 潮汕语系 天主教
-
描述:等各層面將教友凝聚在一起,而非教友的居民亦有自我運行的生活方式。萬金庄內部逐漸形成立六個角頭的型態,以庄內中心的一棵大榕樹作為區別教友與非教友的空間型態。進入到20 世紀以後,萬金庄在日本臺灣總督府
-
广西民族图形在生态博物馆建筑局部装饰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
作者:邓世维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广西民族图形 建筑局部装饰设计 运用研究 生态博物馆建筑局部装饰
-
描述:或国际事宜中的代表建筑。而对于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到地区物质条件、文化条件和经济发展限制研究者少有涉足,而恰恰这些地区蕴育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璀璨图形资源。民族生态博物馆本身即为新生产物,随着其日渐
-
改革开放以来的赣南区域经济与旅游业发展(1978—2005)
-
作者:廖燕平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南 区域经济 旅游业 发展
-
描述:出明显的政治色彩,有关部门也没有以旅游业的发展来当作经济发展的指标。第二阶段是以赣南旅游业真正开始发展的1989年为序,在该阶段里,赣南被列入了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区,带来了经济上的巨变,从而促使
-
客家土地崇拜研究:以北海市公馆、白沙和闸口三客乡为中心
-
作者:张先爵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北海 土地崇拜 做社 游神 民间信仰
-
描述:其发展现况,以北海地区主要客乡为调研中心,结合土地崇拜相关习俗,分析土地神(或社神,客家称土地伯公、社公)与民众及客家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对土地神在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地位作一番富含现实意义的探讨
-
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45)
-
作者:田金昌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桃園 族群關係 拓墾 信仰 客家 三官大帝
-
描述:研究範疇,對研究區內三官大帝廟宇興起及發展因素,著重於整體性及長期性變化的觀察。從自然環境、祖籍群分布、人口結構、土地拓墾、宗教活動等等問題入手,探討桃園縣境內三官大帝信仰之時空背景與形成因素。一方面希望釐清寺廟與族群間的互動關係,另一方面也藉此呈現出信仰的區域特色。漢人入墾桃園後,在拓墾初期因受傳統農業影響,對自然環境的變化非常敏感。天、地、水三者攸關人民的生計與作物栽植,而三官大帝正是其主管神明,因此成為此時期建廟主祀神明的最佳選擇。當社會逐漸進入穩定時期,則因區域內平埔族招徠漢佃抽收「番大租」,在養贍埔地耕墾的客家人,建廟時雖想選擇「三山國王」為主祀神明。卻因這種兼具「制番」功能的神祇,容易破壞主、佃間的和諧;所以選擇彼此都能接受的三官大帝做為主祀神明,達到族群合諧目的。而道光後期至清末,研究區域內大量興建三官大帝廟宇。主要係因在臺北盆地械鬥失敗的客家人,當被迫遷移至本區後,因新的生存環境產生新的關係,進而對族群關係進行反思。放棄具有強烈族群意識的三山國王廟,改奉三官大帝為新建廟宇主祀神明,再同祀「三山國王」、「義民爺」、「開漳聖王」等神明。如此,除能普及敬神思想外,更能擴大祭祀圈範圍,促進族群融合。從研究中發現,桃園地區的三官大帝信仰,除反應出敬天安命的宗教心理外,更具有緩和各族群間戾氣的功用。
-
台中县大甲妈祖国际观光文化节政策执行之研究
-
作者:陈清龙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策执行 大甲妈祖国际观光文化节 节庆活动 台中县政府
-
描述:際上最矚目的民俗節慶活動,其規模已可並列為世界三大宗教活動之一,在文化的節慶活動上,「台中縣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堪稱為一個相當成功的政策。
如此成功的節慶慶典活動,學界針對此一活動也多所研究,但大多數皆把它視為是一項民俗節慶,探究其節慶行銷、遊客滿意度、媒體策略、地方行銷、效益與資源整合等,甚少把它當成是一項政策,而研究探討台中縣政府在這項的政策執行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文嘗試由政策執行理論的觀點,以Winter(1990)提出的政策規劃過程與執行結果的整合型模式為架構,並參考蔡孟尚在2006所提出的客家桐花祭政策執行研究,修正出本研究所進行的「執行規劃」、「執行過程」、「執行評估」的三階段分析架構,藉以探討過去六年來,台中縣政府所舉辦的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政策的執行過程與執行成效,以作為政策修正的參考。
本研究在上述的理論基礎及研究架構下,採用質性的研究方法,以「台中縣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政策為研究對象,透過文獻的次級資料分析、深度訪談之過程,進行資料的蒐集。訪談的對象包括了此項政策的規劃者、政策的執行者、及關注團體的代表與參與團體的代表。主要的探討問題與目的為:
(一)、台中縣政府、與其他協辦、贊助相關單位,台中縣議會及媒體等在「台中縣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二)、台中縣政府舉辦「台中縣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政策的目的與政策考量。(三)、政策既被賦予振興地方產業、發揚媽祖文化和發展觀光的任務,政策目標如何達成。(四)、施政團隊在每個政策執行的環節與步驟上能否與政策的所有相關體系形成一個整合平台的機制運作,而有助於政策執行的成功。以其為政策執行的成功歸納出模式,以作為施政之參考。
本研究之主要的研究結論依政策執行三階段歸納如下:
一、政策創設:搭順風車式的政策創設,廖規黃隨、時勢所成,非創設者
的政策創意。
二、政策關注者:民意的監督機構,應予尊重併納入政策執行關注的一環。
三、政策目標:定位國際化的迷失,年輕化與觀光化是持續的政策執行重
點。
四、政策倡導:有效實施整合媒體傳播取得政策行銷利基,善用參與團體
與中央行銷資源管道。
五、政策網絡:內外資源尚未充分整合,建立資源資料庫。
六、官僚態度:提升行政部門主導層級,強化內部整合機制。
七、標的團體:推動社區營造,培植地方社團經營能力,刺激民間產業,
包含文化創意、在地企業經營理念創新與擴大表演舞台。
八、政策工具:力求中央單位經費的補助,資源整合平台與策略行銷及媒
體的搭配整合。
九、政策產出:以小搏大,創造節慶活動奇蹟。
十、政策影響:不良的現象應立即改進,長期且深層的潛移默化則需以時
間來論政策結果,政策的影響不是一天就能顯現的。
十一、政策回饋:擴大參與的層面,嚴格執行回饋機制。
就未來本研究並提出政策規劃與執行的建議,可供台中縣政府或相關團體單位以為參考:一 、政策主題要持續創新、發揮活動創意、打造文化深度、層級提升。二 、年輕化要持續深耕、培植年輕表演團隊。三、轉變為宗教信仰文化的最大展演舞台。四、從新的組織思維再搜查可持續發展的資源。五、以縣市合併後的直轄市為政策規劃的基礎。
-
浅析客家文化在企业文化建构中的意义
-
作者:李炯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土著文化 企业文化 文化差异 文化冲突
-
描述:化如何与现代经济潮流结合的问题。它的意义从理论上讲,通过借鉴客家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性讨论,我们可以根据客家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构性,从亚文化的角度研究企业文化的本土化建设;从实践的意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