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099)
学位论文(798)
报纸(288)
会议论文(46)
视频(12)
图书(9)
按栏目分组
期刊 (1099)
学位论文 (798)
报纸 (288)
会议论文 (46)
视频 (12)
图书 (9)
按年份分组
2015(12)
2014(1379)
2013(118)
2012(120)
2010(128)
2009(96)
2008(82)
2007(64)
2006(38)
1999(2)
按来源分组
其它(812)
嘉应学院学报(61)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33)
龙岩师专学报(5)
未来英才(1)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
现代园艺(1)
文学教育(中)(1)
新西部(下半月)(1)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贺州客家话疑问句的四种类型
作者:叶俐丹  期号:第6期 来源:钦州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贺州  客家话  疑问句  代词 
描述:贺州客家话具有客家方言典型的语法特征.针对地方色彩浓厚的疑问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语法结构、语用、语义进行了客观描写.分析了疑问句的相关问题,并据此归纳了贺州客家话疑问句的四种类型和疑问代词使用的基本特点.
客家话中的“食”
作者:王秋珺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话  “食”  普通话  义位  口语  搭配 
描述:对于“人把固体、液体、气体纳入体内的动作”这一义位,客家话有着与普通话(口语)不完全相同的使用情况。通过对其搭配情况的总结及缘由的分析,可充分体现出客家话在传承古语上的一大特色。
浅谈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以闽西客家十番音乐为例
作者:张晨  期号:第9期 来源:大江周刊(论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闽西客家  十番音乐  保护传承 
描述:闽西客家十番音乐是客家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在如今快餐文化横行的年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了值得人们探讨的话题.文中对闽西客家十番音乐的现状做分析,浅谈其传承与保护的模式.
浅谈粤北客家民居一例
作者:吴嘉亮  期号:第24期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文化  建筑  围楼 
描述:任何一种建筑形式的产生与完善,都与其处于当地的历史条件与环境条件息息相关,本文粗略的介绍满堂围,作为客家传统民居的其中一种形式,是如何生成并保存至今。其建筑形式何以具有的种种特性产生的来龙去脉及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意义。
紫金县客家花朝戏及其文化浅析
作者:李雪茹  期号:第12期 来源:神州民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朝戏  客家文化 
描述:花朝戏是广东紫金县独具特色的地方戏种,它起源于客家地区的请神禳灾仪式活动,体现了客家地区的文化特征。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其起源、意义、文化内涵以及现状进行了分析
客家围龙屋的现状探析及其若干思考
作者:贺小利 甘萌雨  期号:第8期 来源:当代旅游(中旬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围龙围  现状探析  思考 
描述:在科技化与现代化迅速发展的时代冲击下,传统客家围龙屋的发展现状与走向趋势问题颇值得关注.文章在分析客家围龙屋的研究现状、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索促进其合理保护与持续利用的现实途径.
虚拟族群:客家网路资讯的使用与评估
作者:李美华  来源:玄奘资讯传播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使用与满足  网路媒体  虚拟族群  族群媒体 
描述:游戏是客家民众最希望藉以利用学习客语的媒体管道。根据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采用社会调查与深度访谈方法,分析客家族群网路媒体使用者的使用动机与满足效果,并进一步探讨使用者对於客家网路媒体的使用评估。
从两岸三地的比较看东势大埔客家话的特殊35/55调的性质与
作者:曹逢甫 李一芬  期号:第1期 来源:汉学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话  小称词  语法化  大埔  方言 
描述:即台中东势、广东大埔(主要是高陂)以及新加坡,大埔客家话的比较,藉以厘清35/55调的性质、作用以及历史来源的问题。此外,并以语法化输回的角度切入分析东势特殊35/55调,发现透过这种新观点让我们清楚看出东势特殊35/55调是原来小称词的残存部分。
现代消费文化动力下族群饮食文化的重构:以台湾“客家菜”当代
作者:赖守诚  期号:第1期 来源:国家与社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消费文化  族群饮食  客家菜  休闲消费 
描述:所潛隱帶有社會、政治與美學的特質,也因此獲得了空前的凸顯。本文將以台灣客家飲食在現狀消費文化脈絡中崛起與轉型的個案為例,說明族群飲食文化在高現代性的社會中如何展開重構。本研究主要運用內容分析法與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