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地区高中生物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以梅州为例
-
作者:曾秋珍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高中生物 客家地区 地方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
描述: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文献法探讨了地方课程资源的含义、特点及分类,并分析了高中生物教学开发利用地方课程资源的意义。(2)从濒危物种资源、植物资源、动物资源、文化资源等方面整理了梅州市的课程资源,表明以
-
论客家与民国时期广东革命
-
作者:骆立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民国 广东 革命
-
描述:的革命活动,都得到了客地民众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援,对全省的革命形势演变有着重要作用。辛亥革命时期,客籍华侨积极响应孙中山等人的革命号召,不仅踊跃兴资,还亲身参与革命活动;抗日战争时期,客籍华侨不仅为抗战募集
-
桂南采茶戏戏班的调查与研究:以博白大坝龙旺采茶剧团为个案
-
作者:孙宝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桂南采茶戏 民间戏班 文化生态 保护
-
描述:农业社会相适应的中国民间传统文化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损毁和加速消失的危险,桂南采茶戏自然也不例外,也同样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目前桂南采茶戏正处于演出市场严重萎缩和观众群老化的尴尬现实生存环境中,一些采茶艺人纷纷下海经商,国营专业剧团举步维艰,采茶戏的市场已经从城市退居农村,在农村又大面积地萎缩,以至于在农村的最后一块阵地也面临着失守的可能。令人欣慰的是2006年10月桂南采茶戏成功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为桂南采茶的振兴提供了难得的契机。面对桂南采茶戏严峻的生存环境,本文依据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以广西博白县大坝镇龙旺采茶剧团为田野个案,力图将研究的视野放置于大的社会背景下,通过民间戏班这一独特的视角来探究桂南采茶戏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路。本论文在总体布局上分为六个部分。...
-
新都客家话与梅县客家话及成都官话词汇比较研究
-
作者:暂无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hakka dialect Sichuan dialect phonological system Lexicon Comparison Mei County XinDu ChengDu
-
描述:兴镇为代表的新都客家话的语音系统。 本文选取了梅县客家话、新都客家话、成都官话和新都官话的1275条词语进行了对比研究,结合了人文历史、经济状况、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因素、采用田野调查、统计、分析
-
龙川方言的南北比较研究
-
作者:侯小英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龙川方言 差异 比较
-
描述:镇相差较远,而与相邻的五华基本一致,总的来说更接近北片口音;车田和龙母则表现出一定的南北镇过渡口音的性质。其中,北片口音与兴梅等地区的客家口音表现出较大的一致性,而南片口音,跟河源有很多的相同之处,跟
-
“申遗”:全球化背景下的再地方化:以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客家
-
作者:曹晓佩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申遗 认同 再地方化
-
描述:将“申遗”过程中一个传统社区的社会文化变迁,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和分析。关注地方性的传统文化在遗产运动中是如何被强化、再造与展演的(第三章);同时,全球化的遗产运动将对地方社会结构与身份认同产生怎样的影响(第四章)。在“申遗”的刺激下当地人开始强调客家文化的价值,但这绝不单纯是为了复兴传统文化的目的,经济利益毫无疑问是其中重要的因素,而国家权力对传统社区的介入又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在洪坑客家民俗文化村——这个典型的社区中,客家文化作为一种符号、一种象征资本与当地的经济挂上钩,而权利的运作则自始至终伴随左右。(第五章) 结语部分,在田野调查理性与感性认知以及国内外理论研究借鉴的基础上做出以下思考:永定土楼的“申遗”,可以说是地方利用强化和重构自我历史和文化资源来突出自我的认同建构过程,而政治话语与权力的干涉下地方社会的失语、经济利益分配不均导致遗产地社会的矛盾又伴随其中。
-
海南家谱与汉文化南迁研究
-
作者:邓玲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海南 家谱 汉文化 南迁
-
描述:,海南家谱概况。海南僻处中国南端,琼州海峡的阻隔使得通往海南的道路成为一条畏途,大陆向海南的移民经历了重重困难。海南家谱的编修是随着汉人的迁琼而逐渐兴起并兴盛普及的,目前所见的最早的修谱文献始于唐代后期,宋代是家谱由官修向私修转型的时期,但海南此时民间修谱的情况并不多见。因此海南家谱的编修,从其发展阶段来看,没有经历家谱发展的完整过程,而是从中途岔入,进而与大陆合流。家谱的功能,也并未经历萌芽阶段的优生功能、兴盛阶段的政治功能,而主要体现为普及阶段的伦理功能。这是由其孤悬海外的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的。也是海南家谱在编修与功能上有别于大陆家谱之处。海南家谱的种类与格式、修纂与管理则更多地表现出与大陆家谱的共性。海南家谱的收藏方面,仍然处于以学者的私人收藏为主,公藏为辅的境况,不利于海南家谱的全面深入的研究。二,海南家谱的文化内涵。海南家谱的修撰虽较中国大陆地区要晚,但发展到明清时期,已渐趋完善。本章主要探讨了海南家谱中的家规族训与修谱凡例、谱序赞词、追根溯源及少数民族修谱四个方面的内容,指出:家规族训与修谱凡例是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民间家族修纂家谱的核心精神是敬宗收族与慎终追远,其基本原则主要通过家规族训和修谱凡例体现出来;谱序在家谱中占有重要地位,海南各家族的家谱正是通过将族内外名人所写的序言赞词书之于众,从而达到联子姓兄弟,增重家谱的份量,提升本家族的社会地位和威望的双重目的;为了增强家族的凝聚力和提高家族的荣誉,海南民间各家族的家谱都十分重视对迁琼始祖的记述。海南的少数民族主要为黎、苗、回三个民族,根据现有的资料,修有纸质家谱的仅有回族,其中三亚回族家谱失而复得,儋州回族家谱则完全汉化。而黎族主要是以一种传唱的方式述说祖先的迁徒和定居生活,即所谓的口述家谱,目前还在进一步收集整理之中。三,汉族迁琼与汉文化南迁。从秦朝开始,因为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原因,汉人开始向海南迁移,从唐后期开始,世家大族因贬谪、任官、经商等原因迁琼者甚众。随着汉族的迁琼,自汉至唐,中原的政治体制在海南得以艰难确立;自宋至清,科举制度在海南逐渐推广;各家族将大陆各迁出地的文化迁入海南,并在本土形成新的家族。最终,海南从疠瘴之区渐变为中原清淑之地。四,海南家谱与汉移民文化分布。笔者从家谱切入,按照移民迁出地、语言、风俗习惯等的区别,将海南汉移民文化划分为沿海移民文化区、中原汉裔移民文化区、客家移民文化区。沿海移民文化区主要是指讲海南话(属汉藏语系汉语闽方言)的人群聚集区域,这是海南最大的一个文化分布区。中原汉裔向海南的移民比闽人的移民要早得多,从先秦时期就已开始了,直至当代仍在继续,中原汉裔移民文化区在历史过程中与沿海移民文化区发生了频繁的文化交流与碰撞,甚至在语言方面已经与之融合。客家移民文化区是海南历史时期移民最晚的一个区域,前期更多地表现出个性,近期则表现出一种文化交融,但仍有着鲜明的特色。通过研究发现,海南家谱表现出四个重要的特征:重视迁琼始祖;谱风朴实;记载海外移民;多民族家谱并存。尤其是谱风朴实,基本上反映了海南文化质朴的特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是谱序实在,不造假;其次是不妄祖,不诬祖。而从修谱实践来说,各姓氏在修谱时多注重鳌清本源,很好地践行了不诬祖、不妄祖的理论。汉文化南迁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汉文化的南迁具有连续性。汉文化是随着汉人向海南的迁移而逐渐迁移至海南的,汉文化成为海南文化的主体是在宋代;二是汉文化的南迁具有地域性。迁自不同地域的汉文化保留了迁出地的特性,尤以闽籍后裔移民文化区、客家移民文化区最为突出;三是汉文化的南迁具有多元融合性。闽文化、客家文化、中原文化等汉文化最终在海南碰撞、交融,并形成了极具包容性的海南文化。从海南家谱与汉文化南迁研究中笔者得到四个启发:一是要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海南家谱;二是家谱是加强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纽带;三是海南省应利用家谱,打好侨牌,更好地为海南的经济建设服务;四是要继续加强海南家谱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工作。
-
客家民俗文化在现代设计艺术中的应用研究
-
作者:王佳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民俗文化 设计 应用融合
-
描述:大的客家人聚集地,在这样的空间中耳闻目睹着一个个别样的民俗活动,惊奇、兴奋之余不乏产生了很多的设计灵感。本文拟从客家民俗文化出发,在深入研究其渊源、表现形式的同时,系统的归纳总结其在现代设计艺术中的应用。众所周知民俗文化内容丰富,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够借鉴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客家民俗文化更是精彩绝伦,为了避免本文内容太过庞杂、无秩序......故本文大致从服饰、视觉、建筑装饰这三个方面去论述其在现代设计艺术中的应用。通过对应的设计方向来寻找客家民俗文化中的相关元素,节约时间成本的同时目的性更强烈,精力更是集中在有效内容上,强化了理论研究也给实际设计运用带来了更大的益处。通过对客家民俗文化与现代设计艺术的研究,旨在传承客家地域文化,让更多的人来认识客家、了解客家。表现文化的多样性,也为拓宽现代设计理念、丰富设计元素,特别是激起当地设计师的创作灵感,不再为设计的苍白而苦恼,能够做出极富客家特色的设计,充分发挥视觉传达的作用,让人不单只有通过文字来认识、了解客家,而且可以被那具有浓郁客家韵味的视觉语言来吸引住。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也许有时候文字已经徒有虚名,最能抓住人眼球的可能就是那丰富的视觉元素了,不经意间、潜移默化的感染有时更让人难以忘却,所以将客家民俗文化艺术化、设计化成了迫切的需求。
-
宁都民间戏班探究
-
作者:温群荻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宁都 民间戏班 客家 文化
-
描述:方民间戏班的表演,整合成新的地方文化认同,展示其深厚的客家地方特色,深受客家民众的喜爱,并在当前的客家民众文化生活中发挥了特有的民间意义。宁都民间戏班也为宁都地方戏曲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给丰富的客家文化生活增添色彩。笔者通过多次对宁都乡镇的各个民间戏班和地方戏曲活动实地调查与分析,深度了解宁都民间戏班的历史与现状、宁都民间戏班的组织与生活、宁都民间戏班的市场与消费、宁都民间戏班的运作和戏班表演形式及演出剧目等等。探究宁都戏班的整个运作过程,从戏班的经营管理模式上看,宁都民间戏班以适应市场为导向的灵活的生存方式极大地保留了其原生态性。演出市场的需求决定了戏班的生存方式,也调节着戏班经营管理方式和演出形式等。在戏班的表演场合中,各个村落庙宇的仪式活动已经成为戏班演出的主要生存方式。这些仪式活动早已转化为客家民俗,成为客家人的一种心灵寄托和村落凝聚力的认同形式。宁都民间戏班的演出活动是客家民俗仪式活动中的核心所在,其演出剧目主要以中老年人喜欢的古装戏为主,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俨然成为链接传统与现代对话的纽带。同时,宁都客家地域文化也通过民间戏班的演出活动,在当地社会变迁中产生新的形态与含义。并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和谐交融,取长补短,共生共长,创造出客家地区不断发展的文化新形式。宁都民间日趋兴旺的戏班,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为其生存方式和发展营造出良好的市场演出环境,保护好其新的生机。
-
梅州客家民居历史建筑的再利用研究
-
作者:唐琳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梅州 客家民居 历史建筑 再利用
-
描述:。本文共分六章,主要内容如下:(1)第一部分是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框架。(2)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国内外历史建筑再利用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进行分析,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对梅州客家民居建筑
上页
1
2
3
...
5
6
7
...
8
9
10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