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365)
期刊(572)
学位论文(192)
视频(93)
图书(74)
会议论文(16)
人物(3)
按栏目分组
报纸 (2365)
期刊 (572)
学位论文 (192)
视频 (93)
图书 (74)
会议论文 (16)
人物 (3)
按年份分组
2015(94)
2014(927)
2013(474)
2012(468)
2011(443)
2008(152)
2007(110)
2005(22)
2002(9)
1999(6)
按来源分组
其它(312)
客家(5)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3)
小城镇建设(2)
党员文摘(1)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
华夏文学(1)
中外企业文化(品牌)(1)
龙岩市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作者:梁添勇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龙岩市  休闲农业  对策研究 
描述:休闲农业发展的优势和机会,并通过对四个不同类型成功案例分析,提出龙岩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突出“访古田圣地、览客家土楼、游冠豸山水”三大主题,加快形成“3916”(三大主题景区、九条精品线路、十六个特色景点)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格局。提出了发挥特色科学规划、打造精品创建品牌、加强建设完善配套、政策扶持服务到位、加强合作内引外联、大力推介开拓市场、培育人才提升管理等七条主要对策。
围龙屋建筑形态的图像学研究
作者:吴卫光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建筑形态  图像学研究  围龙屋  客家民居  建筑类型 
描述:中探究围龙屋的建筑形态及装饰图像潜在的观念和思想。 在客家民居众多建筑类型中,围龙屋是较为典型的一种。毫无疑问,它是客家人宗族观念、神灵意识、生活方式、甚至是整个族群文化面貌的一个反映。历来关于客家文化的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围龙屋的成因及其在客家人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就围龙屋的成熟形态而言,围龙屋通过将圆和方的形态分解成半圆及若干个方形元素,依照不同的功能要求组织而成,其组成部分一般包括由核心部分(堂屋)、延伸部分(横屋和围龙)、衍生部分(水池、化胎、风水林)和连接部分(坪、天井、天街、横厅),遵循“向心围合”的构图基本原则,以竖向和横向两个轴线方向组织发展,从而构成了一个反映严格的礼制观念与等级关系的建筑空间图像,客家人的日常生活、日常交往都在此展开。 就其物质性层面而言,本论文基于田野的调研工作,对围龙屋的建筑构成要素、围龙屋的空间构成原理、围龙屋与日常生活,围龙屋建筑形态的发展与宗族的繁衍以及围龙屋建筑形态由于文化传播带来的风格变异等研究,说明围龙屋自身形态发展和风格演变的内在规律。在精神的层面上,围龙屋则更多依赖于建筑中功能性的和非功能性的构件,如风水、五行石、化胎、围龙和堂屋来实现客家人的神灵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等等精神需求,以及泽被自身及子孙、宗族兴旺发达等愿望。当然,后者还更多地从可视化的建筑装饰图像中反映出来,在归纳围龙屋装饰特点的基础上,可以发现,围龙屋的装饰构成往往通过谐音、类比、同构以及一些故事情节等方式,在屋脊、山墙、槅扇、水塘、柱式等建筑构件以及其他可能出现的地方,组合出具有象征意义的图像,实现其纳吉祈福的愿望。 本文期望从人文学科的层面进一步阐释围龙屋建筑形态发展和风格演变的深层文化内涵,阐释表现在围龙屋建筑构成中的视觉象征符号,阐释在可视的建筑图像后面可悟的文化意义,为客家建筑和客家文化的研究添砖加瓦。
幕阜山方言语音研究
作者:陈凌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湘鄂赣  幕阜山  带音声母  边/鼻韵尾  送气分调 
描述:。(3)定来二母多洪音不混而细音混同念[d‘],但有些方言洪音也混同念边音[1],如都昌县和湖口县。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现象值得关注,如残存“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章组归端”、“照二归精
梅州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
作者:高珊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古村落  保护  历史文化  传统  规划 
描述:史特征与深厚的文化内涵;蕴藉了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文化、宗庙为先敬祖秩序的孝道文化、延师劝学厚德载物的重教文化、古朴醇厚多彩丰富的民俗文化。 其次,本文以梅县茶山村为例,对茶山村传统村落现状进行了介绍与分析。村中三四十座气势恢弘的古、近代民居建筑群目前尚保存完整,现代民居较少又多建造在传统民居群落以外,对传统村落的发展脉络没有直接影响。传统建筑群落景观完整、罕见。这些历史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山脉、溪水、风水林)融为一体,形成特有的客家传统人文生态环境。茶山村空间演变脉络清晰,是研究客家古村落空间形成和演变的典型案例。 最后,本文通过对茶山村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研究,针对有利于传统民居保存、古村落的保护和传统元素遭受破坏的原因,在科学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该村规划与保护的有利方法,发扬有效的保护措施,避免古村...
贺州市客家饮食文化的调查与研究:以贺州市八步区芳林村为个案
作者:王荷珣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贺州市  芳林村  客家饮食文化  调查与研究 
描述:、思想言行、生产生活、民风习俗等文化行为主要是对汉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贺州客家饮食文化的生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它是祖祖辈辈客家人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在创造贺州客家人自己的文化中,将本地饮食与中原菜系相结合,不断实践、不断组合、提炼、升华形成的。为了适合不同的口味,勤劳质朴的客家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粗粮野菜变成了盘中美餐,烹调出不同口味的菜肴,形成了独具贺州特色的客家菜,它蕴含了中原饮食文化传统的修养、经验,又在艰苦岁月中吸收了古越文化精华,它伴随着贺州客家人的发展而发展,成为贺州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贺州客家饮食这个大家族里,可以分成许多的类别,主要有主食类、菜肴类、食品类、小菜类、小吃类、点心类等。贺州客家菜享有“原汁原味,可口可心”之美誉,有别于其他菜系最显著的特点主要有:在取料方面,讲...
世遗土楼夯土墙身材料强度无损检测方法研究
作者:李安露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可靠性评估  夯土材料强度  无损检测  回弹仪  测强曲线 
描述:块进行力学性质研究,得到了在不同含水率、不同围压下直径39.1mm、高度80mm的圆柱体夯土试样的三轴试验破坏模式和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夯土试块轴向抗压试验的破坏模式,然后与岩石试样的三轴试验破坏模式和混凝土试块轴向抗压试验的破坏模式进行对比,发现夯土材料在其正常含水率以及受力情况下呈现出与混凝土等普通建筑材料相似的力学性质。根据所得出的材料力学性质选取回弹仪作为土墙强度的无损检测方法,并作出适当改造从而提高了回弹仪的检测精度。参照混凝土专用测强曲线的建立方法,采用边长为150mm的历史为110年、240年夯土立方体试块进行室内回弹以及抗压强度试验,运用MATLAB数学分析软件拟合得到专用于110年、240年土墙强度现场无损检测的测强曲线和曲线方程式。应用回弹仪对一座历史为110年的在役土楼的一片土墙进行检测,并对建筑结构尺寸和所承受荷载进行测量计算,根据标准计算该土墙安全可靠性系数,评定其承载力安全等级后确定对该土墙所需作出的保护计划和加固维修措施。
国家意识与地域社会建构:以清代台湾“六堆”为例
作者:陈丽华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六堆  粤人  义民  客家  地域联盟  历史记忆 
描述:”组成的军事团练组织的称呼。早在康熙末,居于此地的客语群体,就因协助官军有功,部分被授予“义民”封号。乾隆末的林爽文事变中,下淡水“粤人”类似的团体,便被称为“六堆”。此后每逢变乱,“粤人”便组建军事组织,藉“义民”之名,以捕“贼”为由焚抢闽庄。“六堆”及其相关的“义民”形象被描述与记载的历史,展现了在移民社会背景下,国家意识形态如何透过“义民”符号渗入地方社会,下淡水地方的“粤人”,如何利用这一符号,进行地域权力的争夺。在这一充满矛盾的动态的过程中,咸丰年间,“六堆”由“粤人”组成的临时性军事组织,逐渐走向常规化;同治光绪年间,“六堆”成为常规的村际联盟的称呼,并与该地方久已存在的天后宫、大成祀典等多重的地方联盟关系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稳定的跨村际联盟;同时,以“义民”为身份认同的六堆组织,也发展出前、后、左、中、右、先锋堆的观念,并为地方社会多种地域联盟方式借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客人”、“粤人”等指称背后的观念演变,本文也试图揭示当代学者如何用现代学术概念“客家”重叙历史,历史资源如何被巧妙地重新组合、放置进新的知识序列。
日治时期新埤聚落与外庄互动情形之研究
作者:王慈韵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新埤聚落  婚姻网络  收养网络  客家 
描述:四方交通必經之地,四周聚落分布著不同的族群。經過清領時期的發展,呈現小康封閉的社會狀態。日治時期後,水利與交通工程的開發進行,結束了林邊溪的運功能,但增加了可供耕作的土地,甚至開發糖業農場。統治
清代汀州客家诗歌研究
作者:王水香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清代文学  客家诗歌  诗歌创作  民俗风情 
描述:不管其使用了何种语言,只要其描绘了客家地区的风土民情,反映了客家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都是客家诗歌;非客籍诗人创作的诗歌,只要其内容是关于客家地区山水景观、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也属于客家诗歌。 清代汀州是客家人在福建的集中居住地,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未见有学者涉及清代汀州客家诗歌的研究领域。从清代汀州客家文人群体及其诗歌创作情况分析,清代汀州出现了一批较知名的文人作家,主要有长汀上官周、黎士弘,宁化李世熊、伊秉绶、黄慎,连城童能灵,上杭刘坊、邱嘉穗,武平林宝树,永定廖鸿章等人,他们创作的诗文水平较高,一些文学作品在当时的文坛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并且创作出了独具特色,在客家地区流传极广,影响极大的客家方言诗。 文学有地域性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学术界众多学者的认同。清代汀州客家诗歌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清代汀州的山水景物诗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是汀州客家诗歌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这些山水景物诗所描写的对象都是汀州富有特色的山水名胜,体现出的风格特征也与当地的自然气候、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清代汀州客家诗歌与客家方言的联系是客家诗歌最突出的特点。清代的汀州地区出现了纯客家方言诗歌,以林宝树的《年初一》为代表,这首诗歌无论从文化影响、语音特点,还是从叙述内容上分析,都具有浓郁的客家特色。清代客家诗人严格依照佩文韵所创作的诗歌,有一些用现在通行的普通话读来不押韵,但用保留了大量中原古音的客家方言读来则是朗朗上口,句句押韵。大部分客家诗歌的创作者都是客家人,他们生活在客家地区,深受客家文化的影响,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也有意无意地把客家的方言俚语,地方风物化用入诗,形成独有的客家地方特色。 从清代汀州客家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其中具有明显的两大极端,即雅与俗的两大方面,雅的方面体现在诗歌中蕴涵的忠孝、节烈思想和理学趣味,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主流思想。俗的方面体现在诗歌中描写的客家地区民俗风情方面的内容,单纯地叙述某个地区下层民众的民风民俗和生产生活方式,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并不多见。正是这种极雅的思想与极俗的内容在诗歌中并存的局面成为清代汀州客家诗歌中的又一大特色。 从清代汀州客家诗歌的创作成就分析,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这种多样化说明了清代汀州客家诗歌具有较高的创作水平,并且,这些创作成就的取得都是与清代汀州的自然人文环境相关的,是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创作成就。 地域对文学的影响是一种综合性的影响,既包括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也包括历史形成的人文环境等种种因素。清代汀州客家诗歌的地域性特征,正是汀州多山而温润的地理环境,源远流长的理学思想,耕读传家的教育观念,中原古音为主体的语言环境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院落式民居采光及通风研究
作者:叶欣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院落式民居  自然采光  计算流体力学  传统建筑环境观 
描述:国家制定的当地冬至日住宅底层日照间距不少于1小时的要求。本文的另一重要部分就传统建筑观中包含的传统建筑环境思想进行了研究,建立一具典型意义的村落,设立背山环水的建筑环境,以计算流体力学和传热学为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