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地区客家武术探微
-
作者:罗凤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武术 西螺七欠 浮罗山区 朱家教
-
描述:圍主要是以新竹芎林及雲林詔安客家地區作為主要研究討論對象。臺灣地區客籍同胞主要分佈地區,即桃竹苗、高高屏及花東地區,其中又以桃竹苗人口數較多,而雲林大西螺地區則是中部地區較為特別的客家人口集中處。至於東南亞檳城的客籍同胞,屬性與來源與臺灣客籍同胞相同,聚居浮羅山區習練客家武術,雖在不同的地理上有不同的發展,但在客家武術的演繹卻帶來文化同質性的認同。
研究方法是以歷史學的研究方法為主,藉由相關史料的蒐集與分析,原鄉地區方志及臺灣地方志及采訪冊等作特定時空資料考證;同時採取田野訪談、調查和觀察。
武術,是一種文化形式。客家武術淵源於客家人的生活方式;由集體成員創造和傳承。面對不同的環境,即有不同的應對,而文化內容與形態亦會有所不同。在邁入二十一世紀的過程中,傳統文化與客家精神逐漸沒落,在研究調查臺灣地區客家武術的狀況與意涵,對照海外客家武術的傳承,其所面對的危機及式微,建議從文化特性、考證研究與整理和新的訓練方式及教育體制的配合著手。
-
哥俩好,一对宝?客家地区之社区营造困境分析:以新竹县关西镇
-
作者:张文姜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区营造 社区发展协会 金锦社区 义民庙 义民信仰
-
描述:對立呢? 接著以傳統的宗教力量來呈現社區居民是可以被整合,居民意識是可以凝聚的,試圖以無形的宗教力量來對照有形的社區問題,透過祭祀活動,配合地方「領調」、「奉飯」和義民節活動,藉由義民祭典形成區域動員,在地方社會傳播信仰,也開展個人、社會關係網絡,點出走過傳統(宗教),可以超越現代(社區),說出當代(社區)與傳統(宗教)給人民的感受和依賴程度之差別,找出不必社區居民掏腰包辦活動的社區事務,為何無法像義民廟這重需要社區居民出錢出力的事務來得受居民重視或樂於參與的原因。 最後分析出其原因應該是在宗教信仰是社區居民的精神寄託,攸關家戶平安的關鍵,是為社區居民所重視的,而社區營造並不影響居民的生活起居,社區不被營造日子一樣可過,所以社造困境在無法激勵人民的參與,而傳統的宗教力量是可以做到,尤其在金錦地區更可看出強化的宗教活動弱化了無力的社區營造。 本文之目的,也希望宗教能發揮其強大的社會力量,安定社會,淨化人心;宗教組織一向被賦予社會教化和培養良好公民習性,促使信徒利他關懷和公共事務的主動參與,並且也是信徒在公民社會中價值觀與倫理道德的養成場所,金錦義民廟要能發揮其領導地位,促使社區營造邁向更成熟、健全的地步。
-
现代客语诗之表现形式研究
-
作者:林樱蕙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现代客语诗 客家文学 客家文化
-
描述:行討論,第一章為緒論,概述論文主、客觀的研究動機與目的,再探討現代客語詩的研究現況和選材原則,最後為本論文所採用的研究方法作說明。第二章為客家文學中的現代客語詩,先對客家文學的涵義與範疇作一界定,再歸納現代客語詩的源流,對眾多名稱統整定名,最後,介紹著名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第三章為「現代客語詩的創作取材方向」,探究客家詩人的創作動機,以古今客家人的生活體現、情感心緒作為分類依據,以重構族群的精神文化為表現方式。第四章為「現代客語詩的母語詞彙融入」,從語譯與特殊母語詞彙的角度,來看現代客語詩無可取代的特性,並省思母語文字化的難題及其因應辦法。第五章為「現代客語詩的音樂節奏特色」,探究現代客語詩如何在修辭技巧、自然音韻、句式變化、意象跳躍等技巧方面,呈現出特有的音樂性與節奏性。第六章為「現代客語詩的句法結構表現」,探討現代客語詩中詞彙結構與句型結構,包含詞序相反、動詞形容詞重疊所代表的意義,還有在承襲山歌音樂曲式的部分,有何新舊差異。第七章為「現代客語詩的敘事技巧手法」,用寫實主義的視角來觀察現代客語詩,在敘事技巧中的形象/塑造、真誠/詳盡、細瑣/鋪排、關懷/思理等方面的表現。
第八章為結論,總結之前的論述,並歸納現代客語詩在文化、社會、語言、文學、教育上的價值,以及分享筆者的研究成果與願景。
-
桃园县龙潭乡环境色彩调查记录与改善策略 -以三坑村、三林村
-
作者:刘颖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龙潭乡 客家聚落 观察技法 人工色彩 场所精神 自然色彩 环境色彩
-
描述:適宜的環境色彩計畫,以提供未來該區域色彩規劃與實作的依據。
我們採用所謂的「觀察技法」,即以完全參與者的角度,來觀察與記錄場所的環境色彩。我們將場所的自然色彩與人工色彩加以拍攝並作比色記錄,並且繪製水彩畫來驗證環境的基調色彩,以做為未來環境色彩計畫之參考依據。然後參考Jean-Philippe Lenclos與Dominique Lenclos的環境色彩著作案例,並以諾伯休茲(C. Norberg-Schulz)的場所精神加以闡釋所記錄的環境色彩,進而找出不協調的人工色彩並建立適宜的環境色彩計畫。
經過調查與研究,我們發現,這三個村落有許多相同的元素,如傳統建築與古道等等。這些結構組成鄉土性的色彩,而這些鄉土性的人工色與環境的自然色形成此區域特有的基調色彩。因此,我們建議,減少彩度過高的人工色運用且盡量使用原生色彩與材質,以順應當地的基調色。如此,才能和諧融入並呈現當地環境色彩的獨特性。我們也詳盡的列舉三個村落中,現有和環境基調色彩不協調的人工色彩,並提出改進的方案,以提供未來此區域進行色彩改善的參考。我們相信,我們提出的環境色彩改善計畫,將大大提升此區域的環境與旅遊品質。
-
土地与认同:美浓地区客家垦拓传说之研究
-
作者:林欣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土地 认同 美浓 客家 传说
-
描述:土地的共同認知。本文從傳說角度以美濃一地關於地區性發展的「墾拓傳說」為主要探討對象,其中又擇瀰濃地區的「動物聖顯」傳說、龍肚地區的「地形的破壞與再造」傳說以及關於整個美濃地區的「神明救難」傳說三大類,從開基傳說以至於安定發展的宗教傳說,試圖探索當時客家先民們歷經動亂與墾拓的流離而後對這塊土地產生的認知與認同。進而發現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的開墾、生息與發展,歷經動亂侵略後終能安居樂業,實屬不易,除了憑藉先民們的辛勤與堅持,在各類關於地區性發展的傳說中也透露出訊息,人民認為這塊土地是經由上天指示與護佑的福地,居於其間的人民始得以長生久安,此心理機制除了使當地人民對這塊土地凝聚高度的認同,也更珍視所擁有的一切。因美濃地區分屬台灣南部客家六堆地區中的「右堆」,兩者歷史與地理關係皆有著緊密的影響所及,美濃在六堆地區之中,既具有六堆護衛鄉土的高度認同特質,同時本身又以文風特盛著稱,在某種程度上而言,不斷複製與再造傳說的面貌,一方面維繫了文化傳統於不墜,另一方面卻也造成了傳說的定型與消歇。
-
客语抄本〈渡台悲歌〉研究
-
作者:黄菊芳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语 渡台悲歌 叙事 客家文学 抄本
-
描述:作為人類精神活動重要指標的文學作品所具有的開放與創新。本研究的重要發現與所解決的問題可以概括如下:1.發現〈渡台悲歌〉第三個版本,並據以為底本,完成校勘工作,校勘本共計380句,2660字。2.詳盡
-
新埔枋寮义民爷信仰与地方社会的发展:以杨梅地区为例
-
作者:赖玉玲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象徵资本 客家 公号 祭典区 联庄 杨梅 义民信仰 义民庙
-
描述:統的委員會形式;清末以來的地方社會代表家族,又成為義民廟事務的重要集體決策者。伴隨義民嘗擬宗族發展形式,延續家族作為地方社會代表的聲勢和名望,也使得義民祭典得以輪替不斷。枋寮褒忠亭義民廟由十五個地方社會家族以「公號」,代表十五個祭典區參與義民祭祀。公號的設置往往含拓墾名號、商號、祭祀公業或嘗會名稱的使用,富有家族、宗族共同對外活動的代表性意義。義民廟的發展即建立在十五祭典區的十五個以公號作為代表之客家家族發展,和義民廟事務的參與、祭典的籌辦過程。而台灣北部土地開發呈現大租戶開墾形式,具有義民祭典代表和地方墾首、地主身分的地方代表以家族為次中心,在家族公號的號召下,把其拓墾區域內的佃戶納入同一參與祭典的單元中,成為跨區域的聯庄組合機制。清代以來楊梅地區人群分布和社會結構呈現以客家人為主,林爽文事件之後,因楊梅客家人對客家人群、祖籍,及客家義民軍忠烈精神之認同與崇敬,義民信仰在楊梅地區建立。民國八十七年(1998)楊梅聯庄當值義民祭典,以「陳泰春」總正爐主為首,整個楊梅聯庄區域內地方社會就地方家族,和包含地方主要家族祭典委員會的共同籌劃下,配合地方「領調」、「奉飯」,和義民節活動,藉由義民祭典形成區域動員。
-
客家电视台沟通模式之研究:以哈伯马斯公共沟通的观点
-
作者:张兴杰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族群 哈伯马斯 媒体近用权 客家电视台 族群电视
-
描述:懷客家族群及公眾媒體近用之權益,並增進認識、瞭解客家語言與文化內涵,促進族群交流與和諧,建構多元文化社會公民之精神。」也可以發現,客家電視並非是一個封閉性的頻道,反而一個對內凝聚共識、對外促進交流的公共平台。而這樣的一個平台如何和民眾進行溝通?和時下一般的商業電視台有甚麼不一樣的地方?本研究採用Habermas對於公共領域的論述,在公共溝通過程中必須具備「理想的言談情境」以及「理性溝通模式」等兩個大構面,對應到「節目類型」以及「節目錄製過程」等兩個層次,分別以「自由發言」、「平等互動」、「公共事務」、「具批判性」以及「可理解性聲稱」、「真理性聲稱」、「真誠性聲稱」、「正當性聲稱」等八項不同的指標進行檢驗,發現客家電視台的「村民大會」節目符合八項指標,具備了理性溝通的特質,呈現出理想的言談情境,而經過理論與節目錄影播出實際狀況綜合分析後得出:一、客家電視台公共溝通節目比例偏低;二、「村民大會」理性溝通呈現理想的言談情境;三、族群成為近用媒體的敲門磚;四、台灣媒體生態存有公共領域的空間;五、單向載具限制對話空間等五項結論。
-
太平天国妇女地位之研究
-
作者:陈幼华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太平天国 妇女地位 妇女政策
-
描述:。第三部分是太平天國婦女地位與英國的比較,主要探討19世紀英國婦女與太平天國婦女地位的發展與差異。先介紹英國女權運動興起背景,再探究英國女權運動的思想基礎。其次就家庭法律地位的比較,分析英國婦女與太平天國婦
-
上杭县下都乡客家历史文化传承初探
-
作者:薛小勤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下都客家 历史文化 传承
-
描述:凭借自己的勤劳勇敢精神,在汀江河蜿蜒环绕的下都乡开基拓业,繁衍生息。在长期的生产劳作中形成的客家文化不仅留有中原韵味,而且还有自己的特色。本文通过对乡里老人的访谈和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从下都客家语言、婚丧嫁娶、饮食、岁时节日、童谣、山歌、谚语等方面,初步探讨下都客家历史文化的传承。 下都客家语言不仅属于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得以历代传承的工具,同时在词汇和语法上呈现出自己的特色,本文重在描写日常生活和交际中显而易见的词汇及语法特色。 婚姻和死亡是人生的重大事件,备受关注。为表重视,婚姻的过程和丧事的办理受到相应的规范和约束,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礼仪制度。乡民们希望新人婚后幸福和死者死后安息,代代恪守着这些礼仪制度。 下都客家人长期的生活劳作中,创造了许多生动形象、琅琅上口的儿童歌谣,这些童谣短小流利,富有生活气息,不仅让儿童学习讲话,而且在传唱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学会各种事物的名称和特点。“有山必有客,有客必有歌” ,客家人用唱山歌的方式放松心情、感慨生活、交流感情。谚语在下都客家人的生活中处处可闻,它们指导着人们的农事安排、家庭的教育。这些童谣、民谚、山歌对乡民们的生产生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乡民生活不可或缺的文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