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建筑设计中的生态文化学
-
作者:易普男 汪振泽
期号:第3期
来源: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建筑设计 生态文化学 客家土楼
-
描述:揭示了生态文化学的内涵,分析了建筑设计与生态文化学的关系。以客家土楼为例,从自然环境、建造科学技术、社会组织、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对生态文化与建筑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对于深入生态文化学的研究,开展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
赣南客家地名的文化透视
-
作者:叶金莲
期号:第7期
来源: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 客家 地名 文化
-
描述: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或民系,其地名的冠名方式及文化内涵也有差异。赣南客家地名是客家人生产生活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民系特色。本文试图从赣南客家地名来分析客家人、客家文化的某些特质。
-
客家山歌夕阳正红——广东客家山歌民众考察
-
作者:揭英丽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山歌 山歌民众 广东
-
描述:多元力量奏响了广东客家山歌复兴的共鸣,山歌民众是其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他们唱歌娱乐交往,展示着民俗的生活性。山歌民众世界呈现出多个层次,业余歌手是活动的核心,老人成为活动的主角。当下广东客家山歌夕阳正红,但是后继者亟待培养。
-
粤东客家“围龙屋”文化研究
-
作者:陈晋红
期号:第1期
来源: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围龙屋” 建筑图式 宗教哲学 精神结构
-
描述:客家“围龙屋”不仅是世俗日常生活的居室空间,也是宗教哲学的文化空间,它以建筑图式和符号表达出古老的宗教哲学内容。客家“围龙屋”的宗教与哲学在居室空间上表现为三个层次,它们以物化的形式显示出居室主人的宗教哲学意识和相应的文化精神。
-
客家兔文化
-
作者:陈仁河
期号:第7期
来源:中国牧业通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影响 家兔 营养保健品 食物营养 美味佳肴 价值取向 生活情趣 饮食 兔肉
-
描述:客家先民虽多数来自中原大户或贵族.长期受主流饮食文化影响.但当其在崇山峻岭之中面临食物营养短缺的窘境时,能毅然创新思变.把为上层贵族所不齿的兔肉做成美味佳肴和营养保健品.形成了“飞禽莫如鸪,走兽莫如兔”、“无兔不成席,一兔顶三鸡”的生活情趣和价值取向.
-
她们来自台湾
-
作者:本刊编辑部 张媛 姚瑶 凌子
期号:第6期
来源:中国女性(中文海外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台湾 女政治家 女明星 女作家 两岸 客家 书写 文字 商界
-
描述:她是红遍两岸的女明星,她是身经百战的女政治家,她是书写文字的客家籍女作家,她是打拼商界的女CEO……她们原本有着不同的身份地位和生活背景,也有着不同的梦想和期望,却在某一天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漂洋过
-
客家情怀——记广东梅县荷树园电厂行政办公楼装饰设计
-
作者:吕海雪
期号:第3期
来源:广东建筑装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行政办公楼 装饰设计 电厂 梅县 广东 客家 建筑面积 综合布线
-
描述:梅县荷树园电厂行政办公楼位于电厂生活区内,该办公楼总建筑面积2024平方米,首层1.5米为综合布线、电气、照明、消防、空调、给排水等各个系统使用。二层为办公区,结构形式为水泥框架结构,建筑高度为10.15米。
-
粤东北社会环境与围龙屋建筑文化景观
-
作者:江金波 司徒尚纪
期号:第2期
来源:岭南文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围龙屋 社会环境 建筑文化 广东 风水文化 地方特色
-
描述: 围龙屋大量出现于粤东北客家民系生活区,与几乎同时出现在客家大本营的赣南方围屋、闽西圆土楼形成了文化空间上的明显分异。据赣南的初步统计,现存的方围屋分布62个乡镇,总数在600以上;而围龙屋分布仅8乡镇,总数40座以上。
-
谈客家山歌的民系特色
-
作者:杨帆
期号:第4期
来源:鸡西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山歌 特色
-
描述:本文从五个方面即客家山歌的产生;客家山歌的种类;客家山歌的主题;客家山歌的内容;客家山歌的语言,阐述了纯美、朴素的客家山歌与中原古风一脉相承,并忠实记录了客家人的劳动、生活与理想。
-
浅析地理环境对客家民系文化性格的影响
-
作者:钱伟
期号:第19期
来源:文教资料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地理环境 客家民系文化性格 影响
-
描述:本文概括了客家人的文化性格的几个显著特点,从客家人所生活的地理环境的角度,深入探讨和分析客家人文化性格的形成原因,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客家人应继承和发扬其文化性格中的优秀因子,摒弃其文化性格中的不良因子,促成新的文化性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