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山歌的衬词、衬腔艺术:从铜鼓客家山歌言起
-
作者:韩玉澎
期号:第14期
来源:文艺争鸣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山歌 衬词 衬腔 铜鼓 旋律线 客家人 艺术形象 音调 语言 旋律化
-
描述:铜鼓客家山歌是赣中艺术园中一朵奇葩。清康熙年间,闽、粤、赣南一批客家人迁铜鼓后,客家山歌便在铜鼓广为流传,其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是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在艺术上有独特之处。山歌语音音调依据客家语言的语气、语势装饰美化,跌宕起伏,保持着纯正的
-
钟理和创作中的客家书写--以《笠山农场》为例
-
作者:申亚楠
期号:第1期
来源: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笠山农场》 生活景象 客家女性 客家风俗 文化特征
-
描述:钟理和作为客籍作家,始终把客语作为其思考语言进行写作,在其长篇小说《笠山农场》中,描绘出了客家人的生活环境,塑造了传统客家人的典型形象,呈现了客家民系独具特色的民俗。这不仅呈现出客家文学内容的丰富多彩,同时有助于我们更加贴切、深入地了解客家人的真实生活景象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
畲族
-
作者:洪月月
期号:第5期
来源:城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畲语 我国东南部 畲族人 语言文字 族名 海丰 五溪蛮 布努语 客家方言 炯奈
-
描述:族名:畲(she)族籍贯:中国分布区域:畲族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福建、浙江、安徽、江西、广东省境内,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语言文字:畲族人主要使用两种语言,一是畲族自身的语言,即畲语,如今它只在广东的博罗、河源、增城、惠东、海丰等五县(市)有约12000多名使用者,被称为"活
-
也谈粤方言梗摄三四等韵文白异读的来由
-
作者:麦耘
期号:第4期
来源: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粤方言 客家方言 梗摄 文白异读
-
描述:关于粤方言中古梗摄三四等韵字的读音,有学者认为,白读来自客家方言,文读是粤方言原有读法。从粤方言大量的调查材料、以及相关文史资料等多方面证据来看,白读应为粤方言本有、文读层来自通语的影响,因此,客方言来源说并不正确。此外,在粤方言的边远地区,梗、曾摄合流比中心地区更快,也是有其社会原因的。
-
赛夏方言的比较词汇
-
作者:Paul Jen Kuei Li
期号:第2期
来源: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三节。第一节略述赛夏语两方言的地理分布,过去的调查情形,以及两方言的差别。第二节是语音描述,在音韵系统上赛夏语有四个清塞音p, t, k, ?,三个鼻音m, n ŋ,三个清擦音θ, ∫, h,三个浊擦音
-
傲立风雪见奇观:记中联世纪建设集圈有限公司华南区域公司总裁
-
作者:李国彦 唐安营
期号:第22期
来源:建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青松 总裁 南区 集圈 桂林 流行语 水泥
-
描述:西南大地有个城市叫桂林,以山奇水美扬名天下;桂林有个“外乡人”叫俞青松,他与钢筋为伍,和水泥为伴,却以艺高人灵享誉客家。俞青松的一高一灵与桂林的一奇一美完美结合,正应了一句时下的流行语:“合适的人来到合适的地方,干了合适的事。”金秋十月,记者带着好奇
-
论乡土童谣在启蒙教育中的作用——读四川客家《广东小儿歌》有感
-
作者:严奇岩
期号:第4期
来源:教育史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广东小儿歌 启蒙教育 客家
-
描述:流传于四川成都东山地区客家儿童的清末启蒙教材《广东小儿歌》突出地反映客家启蒙教育的两大特点:注重用客家童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重视客家母语教育。《广东小儿歌》对于今天小学课程的设置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童谣是启蒙教育的好材料;乡土童谣是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重要媒介。[著者文摘]
-
黄遵宪诗歌中的全球化倾向
-
作者:马凤华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歌 中国 文学评论 全球化
-
描述: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时代话语,人们有一种错觉:以为“全球化”仅仅是当今世界出现的现象。其实不然。在历史学家看来,“全球化”至少可以追溯到15世纪末15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时代。人们以为“全球化”是西方学者的专利,事实上早在清末王韬就已提出
-
推广普通话:为母亲语言的升华
-
作者:袁钟瑞 潘国霖
期号:第2期
来源:科技文萃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推广普通话 市场经济 中国 标准音 汉语
-
描述:我国有56个民族13亿人口,使用约80种语言,仅其中的汉语,就分成北方、吴、赣、湘、粤、闽、客家等多种大方言,每种大方言下又分为若干次方言,次方言下又有无数种土语。各种方言土语之间,难以听懂甚至无法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如此泱泱大国,倘若没有一种全国通行的语
-
论清代粤台两地客民称谓之异同
-
作者:刘丽川
期号:第2期
来源: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台湾省 福建 客家 粤东南地区 清代 客民 客家话 称谓
-
描述:清初“迂海复界”后,在“招徕开垦”的共同社会历史背景下,客家人或向粤东南沿海移民,或渡海赴台湾垦殖,成为客民第四次大迁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同是操客语的粤籍族群,他们在粤东南和台湾两地得到的称谓,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是客家史上一个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