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210)
报纸(859)
学位论文(159)
图书(75)
会议论文(47)
视频(12)
按栏目分组
期刊 (1210)
报纸 (859)
学位论文 (159)
图书 (75)
会议论文 (47)
视频 (12)
按年份分组
2014(1350)
2013(219)
2012(170)
2011(171)
2010(175)
2009(69)
2004(25)
1999(5)
1994(1)
按来源分组
其它(200)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78)
农业考古(36)
宜春学院学报(9)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7)
源流(5)
经济地理(4)
安徽文学(下半月)(1)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
赣州、汀洲、梅州、客家文化的差异与闽粤边区大旅游
作者:陈广万  来源:第十一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一、粤边区客家文化的历史形成客家文化是在唐宋至明清漫长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孕育这一产儿的母体就是闽粤客家大本营(以赣州、汀州、梅州为中心)。在这一特定的时空范围条件下,诸多因素对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完善起了作用,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唐末至宋末的移民运动是客家文化形成的直接动因
龙川县客家话的[K-VP]问句——兼论粤地区该句型的分布
作者:邓丽君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龙川县  客家话  句法  语用描写  汉语方言  方言语法 
描述:了[K-VP]问句在闽粤三省中的分布。总体上看,这种分布呈现出“南北纵向”的态势:自北往南不连续地波及东北、中、赣南、粤东北、粤东以及闽南地区。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赣南和粤东北,出现了一个广阔
古田会址、客家土楼荣登福建十大旅游品牌之列
作者:陈燕棠 刘永良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记者从日前颁布的《福建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中获悉,福建省将重点推出10条旅游精品线路和10大旅游品牌,进一步提升省内旅游品质。我市古田会址及客家土楼(福建土楼)荣登福建十大旅游品牌之列。 按照规划,“十一五”期间,全省将重点推出八闽精 华旅游线、闽台缘旅游线、闽江流域生态旅游线、
客家文学的张力一旦拉开…… ――读钟俊昆《客
作者:宋客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按约定俗成的理解,客家文学只能是客家文化这一源头的支流。近年来在学术界,对于客家文学的命题颇有争议。何谓客家文学?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宽泛的,认为凡是客家人写的文学作品都应算是客家文学;另一种是狭小的,认为只有客家人在客家地域写的文学作品才算得上是客家文学。 台湾诗人黄恒秋先生、广东学者
生态·社会·共同体
作者:王福昌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明清以来  闽粤赣三边地区  生态  社会  共同体 
描述:从长时段、大历史的角度概述闽粤三边共同体的早期历史与特征,认为该地区是一个包括生态、社会诸因素且与外部世界有广泛联系的“闽粤三边共同体”。其特质是我国最东南的三省交界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晚于
赣州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作者:舒洁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语文  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描述:源开发利用的重视。 本文阐述了课程资源的含义特点及分类,分析了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历史与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策略。论文以赣州奇特而缤纷的客家文化为例,粗略呈现出赣州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面貌与价值,然后利用选修综合课、选修阅读课、选修活动课等三个对课程资源利用的案例,提出对赣州地方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一些构想。 结论:各地地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加强对课程资源的理论研究,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地方课程资源,让学生的学习和地方文化相融合,让地方文化、民族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赣州文史资料专辑 赣南客家古民居集萃
作者:赣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赣州文史资料专辑 赣南客家古民居集萃
赣县与客家摇篮 赣县文史资料第13辑
作者:赣县政协文史资料编纂委员会编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客家  民族文化  研究  赣县 
描述:赣县与客家摇篮 赣县文史资料第13辑
赣州市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失的思考及对策
作者:张小龙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高中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缺失  苏区精神  客家文化 
描述:的素质、班主任缺乏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观、缺乏多元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本文结合赣州市的实际情况,针对班主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试着提出了防止赣州市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失的三个对策构想:(1
赣南客家围屋的民俗文化研究
作者:宁峰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南客家围屋  民俗文化  现代化 
描述:。围屋体现了客家民系居住文化的非同寻常的美学追求。客家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灵巧的双手,创造了色彩斑斓的围屋文化,更重要的是,客家人创造了围屋景观得以产生并且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深厚物质、精神基础。 赣南客家围屋,就其造型规模和建筑艺术而言,其渊源来自于北方中原的古宫殿的住宅形式和夯土技术。在中国古代原始社会里,人们长期过着穴居、巢居、窝棚等生活,经过实践经验的总结,人们开始认识到圆形空间的经济、结构安全和构造简单,因此曾大量建造圆形住宅。随着人们生活需求的提高和日渐清晰的方位观念、次序观念和等级观念的形成,圆形住宅难以满足上述要求时,方形住宅出现了,其后圆方形住宅共存,继而在方圆形式上又演化生出明堂形制建筑。在明堂形制的基础上,民居的“四架三间平房”式的建筑出现,它是中国古代所有建筑的最小基准单位。反观客家围屋,其五凤楼构造与四架三间形式有着微妙的联系,同时又继承了明堂的纵横五堂原则。其建筑的形态以方形和圆形为主,强调中轴位置,以此体现中国的封建礼教、宗族制度和儒家思想。 任何建筑物都可以视作其创造者所拥有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特征的体现。围屋是赣南客家民系所拥有的全部文明成果高度浓缩的结晶,它是客家文化最典型的表现之一,是最能全面深刻反映其创造者自身文化的实体。在围屋静态的物质架构底下,包含着客家民系古今全部文明的成果,因此可以将围屋看作是客家文化的高度抽象符号,其价值已远远超越人类居住建筑的抵御风雨、抗击外敌等实用的机械功能的范畴,有着远非纯建筑学所能解释的极其复杂的文化内涵。 在赣南客家围屋中,我们可以从生育习俗、丧葬习俗、休闲娱乐、民间信仰等方面来透视其中的民俗生活与文化;从围屋选址营造的地势、山水、方向崇拜中体味始终萦绕在客家人心头的风水意识;从祠堂、族谱中领略客家人的宗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