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356)
报纸(72)
学位论文(51)
图书(43)
会议论文(20)
视频(5)
按栏目分组
期刊 (356)
报纸 (72)
学位论文 (51)
图书 (43)
会议论文 (20)
视频 (5)
按年份分组
2014(407)
2013(16)
2012(19)
2011(31)
2008(14)
2005(3)
2004(7)
2003(2)
2002(1)
1990(1)
按来源分组
其它(68)
客家研究辑刊(25)
中州学刊(2)
时代文学(2)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作家杂志(1)
福州:海风出版社(1)
广西民族研究(1)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1)
台湾人类学刊(1)
广东汉剧研究
作者:陈志勇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地方剧种  广东汉剧  发展历史  舞台艺术  粤东社会  客家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描述:。第二章,从历史文献和口碑材料出发,考证了汉调皮黄流入粤东地区的时间、路线,并全盘梳理了广东汉剧发展的历史脉络。第三、四章,从剧目剧本和舞台艺术的角度,对广东汉剧的艺术本体展开研究。前者归纳出广东汉剧演出
钟肇政小说创作
作者:赖一郎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钟肇政小说  客家文化认同书写  女性书写  原住民书写  史诗建构 
描述:民俗与人物描写、故事情节有机结合起来;歌颂客家人的硬颈精神。钟肇政具有“双性同体”潜质,为台湾文学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做出历史贡献。其笔下的女性主体意识1950年代处于蒙昧状态,1960年代有了萌芽,1980年代则得到张扬,并发生变异。钟肇政对原住民有深切的认同。在复杂的内在精神机制的自动调节下,钟肇政的最初原住民感性经验转换为浪漫想像,塑造了一系列富有野性的原住民女性形象和英雄形象。钟肇政早期曾为日本文化所蛊惑,把文化自卑化作一种审美趣味,化作爱情传奇。而后其小说文本中日本意识与中国意识曾产生强烈的对抗,其后似乎又出现文化杂糅的现象。《怒涛》则竭力鼓吹殖民现代化和“台独”意识形态。钟肇政是台湾史诗创作开创者。经过《浊流三部曲》的先期训练,钟肇政推出了大气磅礴的《台湾人三部曲》。这是一部典型的家族小说,作者通过家族史来表现民族精神史,以家族史诗建构民族史诗。但是有些文学史家刻意加以解构,为台独文学史张目,必须引起我们警惕。从创作手法看,钟肇政1950年代的作品采用单一视角的顺叙,后来运用了儿童视角,学会“化身”。《鲁冰花》叙述视角的自然流转,使小说如一幅由散点透视法构成的中国画长卷;1960年代钟肇政小说采用聚焦透视法,深入潜意识层以表现人物的非理性意识流;1970年代后的小说,则采用时空的重叠交错,营造唯美的意境。
客话音韵
作者:项梦冰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话  比较研究  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  方言地理学 
描述: 非官话东南方言 南方型(吴、闽、客、粤) ——南部方言 本文讨论的对象客家话属于南部方言的一种,其音韵特征为:(1)底层调位具有阳上调(包含部分古
闽西客语纵横
作者:蓝小玲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闽西  客语 
描述:; 价值。语言是历史的产物,客方言是因民族的迁徒而形成的,    客家迁移的历史及路线,是我们认识客方言的性质,分析其演    变的一个参考。客家由北至南的迁移有两次:第一次在东晋永    嘉之乱,多数尚未南渡;第二次唐末黄巢起义时,到达赣南    闽西,他们既然有从山西、河南、安徽入赣闽的,亦有从甘肃南    部经湖北。湖南到达赣闽的。最应该注意的是第二次迁移。客家    到达闽赣山区,客方言即在此经数百年而形成。闽西是客家到     达南方后的新居地,相对粤客、四川和台湾等客语来说,闽西     是客语的本土,它在客方言的中心区,内部既保留有极其一致    的共同点,亦有宋元以后几百年演变形成的多种差异。因此,     闽西客语对客方言共时特征和历时演变都能提供重要依据。     第二章将闽西客语的音韵系统与中古音作个比较,分声、    韵、调三部分,列表说明,其中的异同多能一目了然。     第三章分四节阐述客方言语音的特点及演变。第一节分析    声母,共讨论五个问题。l.客语的浊音送气,这是    客语的一个较重要的特点,虽说其他方言亦有此特点,但都不    如客语那么一致,那么有规律。根据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    的考证,根据客先民居地现代的语音事实,本文认为浊音送气    是客家自中原旧地带来的特点,浊音本带有送气的成素,只是    不作为音位而存在,这体现了方言的差异,二次南迁时,浊音    正开始清化,新的特点“送气” 即起来瓦解这类推拉平的作用。    远隔篝的南北方言共有的这个特点不是各归各平等深化出来    的,而是它们过去的基本特点的共同保留。烙、唇音的分化:    从现代客语的比较中推知,客语原本亦无轻唇,唐末至宋轻唇    开始从重唇分化出来,这一变化亦及客先民方言,只是由于    客家的南迁,这一变化显得很不彻底,有些字只有轻唇一读,     有些字有轻重唇两读,也有些字只有重唇一读。3、精庄知章    组的演变:根据闽西客语与智力开发东客语的异同占,本文推测庄组    一直未从精组分化出来,而知章亦不是分两步从端而出,它们    是同时从端分化,暗藏未有过二分的过程,这些都与北方话的演    变不同。湖南、闽西等地客语尚有知章读[t-、t'-],证明了    客家南迁时,舌头音尚未分化。以后的演变是在南方进行的,    分两种演变类型:一是从端组分出的知章与精庄合流(如梅县、    宁化等),一是分出的知章独立一组(如长汀、连城等),    4、 乐喉音的演变:将闽西客语的辅音音位作一些比较可以看出,    客语见系若有腭化的,即与知章倒流,塞擦音至多为两套。若    知章独为一组的,见系腭化归入知章,则尖团分立;若知章与     精庄合流的,见系腭化后则尖畴不分。可见,在舌齿音分化后,    见系才腭化。这腭化又是从擦音开始的,连城话即是一个很好     的证明。5、来母三等在闽西部分客语读作[t-],由临川至    梅县。这一特点时断时续。这应是早期在湖南、江西一带发生    的音变,扩散至部分地区,并未波及整个客语区,因而不是客     语内部一致的特点。     第二节讲座声调。本文先综合了客方言声调的类型,指出     它们的基本共同点和主要差异,最重要的是上声和去声。共同    之处是:①浊上浊去合一,这是在南迁前即已形成的特点,浊    音清化后二者合为一调。②浊上与次浊上都有部分清化后归阴    平,这是共他方言极难找到的,尤其是次浊上声归阴平。③次    浊字部分随浊音。部分随清音演变,这在上声和八声中表现尤    为明显。由共时的比较中可知,声调的演变首先是浊上、虽去    混合,清化后,先为七调:阴平、阳平、上声、阳去、阳去     阴入、阳入。其后,部分方言上,去声再演变,或是阳去归上    声,或是阳去归去声,或是阳去不变,上声与阴去合一。在宋    末客家部分进入粤东后,闽西部分客语又经历了入声消失的演变。     第三节讨论韵母,先讨论阳声韵、阴声韵和入声韵三类。    根据客语共时的比较和近体诗、词的押韵,本文认为在闽西客    语中咸、山、梗三摄应是咸摄先被归并,而臻曾梗深四摄在客    语则是曾梗同音。臻再合八,最后闽西客语又将深摄并入其中,     这样演变的区别看来与元音壬位的高低有关。至于来自上古东    部的江韵,从东部分出后即与宕摄合一,另有个别字一直来从    东部分出,故同通摄。阴声韵的讨论分作两组:①果、效、流摄,    ②蟹、假、止、遇摄。由现代客语,闽语和宋代的记录、诗    词用韵,可推知古代歌、豪、着确如《切韵》之分,而后部分    地区歌豪合一,部分地区豪着合一,歌豪合一考戈流合一。对    第二组着重分析蟹摄一等“台、胎”二分,“开盔”合一的现    象以及蟹摄与假、止、遇的关系。入声韵主要讨论[-p、-t、-k]    的演变过程。本节还对《切韵》三等与四等在客语中的一些特     殊反映作了分析说明。     第四节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构拟了原始客语的语音系统    这样的系统可以体现与中古音的关系。反映客语的总体面貌,    解释后来的演变。本节还提出了十一条现代客语的特征,其中    “浊音送气”和“全浊、次浊上声部分归阴平” 是它的核心    别外,根据其他特征,可划分客语的次方言。本节以阳声入声    韵尾的多少,知章精庄的分合、八声的有无、见系的腭化与否    为条件、划出了客语的次方言。     第四章主要考释客方言的部分基本语词,它对于正确划定    客方言的区界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考释的语词是在各地互相    对照的基础上确定的,考释多有引证。本节考出的语词有的是    长期以来人们无法认定的,如客语表“挑、担”之义的动词读    [K'ai](长汀语),将各地的读音相对照,再参考其他同音韵    地位的“我”等基本词,本文确认就是古汉语中极常用的“荷”。    这是古语词在客语中的保留。方言举例以长汀为代表。     总之,客方言唐末至宋末经数百年而形成,又经过以后    七、八百年的演变,虽然内部有程度不同。但是,无论它    的语音系统还是词汇系统。都向我们显示。客方言确为汉语的一大方言。    它有着区别于其他方言的特征和演变方式,能给汉语史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全文约十二万字。    
谭元亨与《客家魂》
作者:刘国钰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谭元亨  《客家魂》  客家情结  客家女性  客家风俗  文化反思  艺术创新 
描述:家的文学追求融为一体。特别是在客家知识女性形象的塑造上,为当代文学画廊增添了启慧、远晴这样具有母亲的伟大品藻又不乏生命意识追寻的客家知识女性形象,同时对客家女性婚恋世界的揭示也是具有启示意义的。谭元亨通过《客家魂》的创作对客家文化风俗的描绘,以此作为观察客家现实世界和进行自我反思的一个独特视角,对客家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导航的作用。另一方面,谭元亨的《客家魂》还首创了把传记体、民系小说、教育小说融合于一体的小说新体式,运用时空交错的叙述模式,借助童话式的人物构造,结合学者的理想与作家的感性,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寓言世界,克服了当代学者从事文学创作的一些通病。
岭南遗风 华夏正声——岭南筝派
作者:陈蔚旻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岭南筝派  岭南古筝流派  岭南古筝学派 
描述:的目标和意义。确立学派需要:1)更高的理论建树;2)更深化的乐曲创作;3)明显的时代精神;4)融化的地方风格。随着社会的继续开放,地域间不同的风俗习惯、生活语言逐渐融合,加上媒体的巨大作用,地球村概念的延续发展,使音乐的地方风格逐渐淡化。可以预言,从岭南古筝到将来形成中华民族古筝的发展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客家山歌
作者:钟俊昆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山歌  形成与分类  渊源与风格  艺术性与文化功能 
描述:客家是由中原辗转向南迁徙而形成的汉民族支系,客家文化可以说是汉民族文化中典型的移民文化,而客家山歌则是其中的重要文化事象。本文主要对客家山歌进行了论述。
赣方言的音韵特征
作者:邵宜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方言  音韵特征 
描述:异。各种材料,无论是现代方言还是历史文献,显示赣与客之间确实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果不考虑历史方面的因素,把赣、客合为一类是可行的。 本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前言,交代了写作此文的起因:一些语言学家坚持赣客宜合并为一类,理由是赣方言没有足够的语言事实能够使它成为独立的一种汉语方言。我们认为,尽管赣客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事实上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些差异暗示它们有不同的来源。历史资料显示,赣方言有自己的来源,并不象有的学者说的,与客方言同“族”不同“房”。在第一,二,三章里我们仔细考察和分析了两个方言声韵调方面的异同,从而得出结论(第四章),赣方言在客家先民从中原大举甫下之前已经形成,后来它受到了多次客方言的同化,从而形成今天的面貌。
形成客家方言特色的社会因素
作者:苏俊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变体  方言  客家方言  社会因素 
描述:足球评论英语等等。从中可以看出,一般意义上的“变体”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方言和语体。依据Hudson的说法,这种定义也使我们能“将某些多语言者或社区的所有语言当作一种单一的变体,因为所有的相关语言项都有一种近似的社会分布。”因此,一种变体可能比某一语言范围更大,也可能比某一语言的范围要小。 作为语言变体之一的方言在语言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区分“语言”和“方言”的途径有两种:其一是规模上的差异;其二是声望上的差异。规模上的差异在于“语言”的概念范围要比“方言”的概念范围大得多。也就是说,“语言”所包含的语言项要远多于“方言”所包含的语言项。声望上的差异在于,某种“语言”通常被用在正式和官方的文献中,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标准语”。标准语是社会直接和刻意干预的结果,这种干预被称作“标准化”,在某种语言被“标准化”之前,它也仅被看作是方言的一种。一种典型的标准语一般会经过四个过程:选择、编撰整理、功能细化和认同。(Haugen 1966) 标准语是规定全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方言是标准语的地域分支或地方变体,是某个社会内某一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标准语对方言来说是一种高级形式,是各方言所环绕的中心。它不仅对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有一定的影响,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方言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方言非常复杂的国家。大体说,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它们是: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在这七种方言当中,客家方言尤其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 客家方言是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客家是汉民族中的一个独特群体,客家方言是这个群体的最重要特征,也是我们研究客家的历史文化的最重要的依据。客家方言又称客方言、客话、或客家话。从分布上看,主要在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台湾和四川等6个省,海外有马来西亚,新加 坡,印度尼西亚等地。 客家方言是一种在古汉语基础上在民族迁移中形成的一种汉语方言。 客家先民原为中原汉人,东晋以前,客家先民聚居在中原一带。由于历史 上的战乱、饥荒,很早就开始从中原往长江以南迁徙。他们越过黄河、长 江,逐渐向南迁移,最终定居于中国南部。由于定居于相当偏远的地区, 不易受当地语言文化的影响,客家先民仍然保存并固守其传统的语言与文 化。 作为中国最早的方言之一,客家方言最典型的特色在于:无论在语音, 词汇还是语法方面,客家话都保存了大量的古汉语特点。 早期的客家方言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源考释方面。二十世纪上半叶,一 些学者对对客家方言的发音方面进行了研究。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 客家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得到了系统的研究。 但是很显然的是,虽然从词源、音位和形态方面对客家方言有了大量 深入的研究成果,主要还是集中在方言本身的研究,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 对客家方言所做的研究工作相对很少。在客家方言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中,诸多的社会因素,如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心理、习俗和建筑等 各方面对客家方言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客家方言的社会语言 学研究还处于相对空白的状态。 了解客方言有助于了解古今汉语的历史面貌和演变过程,也可以使我 们更进一步地了解现代汉语的构成及其特点,这对于文献学、考古学、民 俗学、民族史、文化史的研究起着一定的帮助作用。客家方言中所反映出 来的晚唐五代至两宋期间的语音和语法特点使得该方言成为研究中国古 代文化、历史的一个重要参照。 本文以形成客家方言特色的诸多社会因素为主要研究对象,揭示了形 成客家方言特色的内在和外在因素,为其他方言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 思路,这对于深入了解语言背后所蕴涵的深层次社会内容具有特别重要的 意义,同时也为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乡村治理中的农民公私观
作者:郑庆基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乡土社会  乡村治理  农民公私观  “善治” 
描述:至左右了乡村治理的绩效。毋庸置疑,在乡村治理制度变迁中研究农民公私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及历史学等学科视角,在对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乡村治理、公私观与农民公私观等相关文献及概念的回顾和梳理之后,笔者尝试结合乡村治理制度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展现了农民公私观形成、塑造、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它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内涵与特征;接着,本文以闽西客家乡村的农民公私观的现状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并系统阐述了农民公私观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治理的绩效;最后,本文揭示了农民公私观与乡村治理的基本关系是具有一致性,并通过两者的互动,实现乡村治理的“善治”。鉴于此,笔者认为乡村治理“善治”的实现,在思想行为层次上,应着眼于要求农民公私观念“现代性之过渡”;在制度层面上,应着眼于实现乡村治理非制度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