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9)
学位论文(2)
按栏目分组
期刊 (19)
学位论文 (2)
按年份分组
2014(19)
2010(1)
2008(1)
按来源分组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
其它(2)
艺术百家(1)
大众文艺(1)
韶关学院学报(1)
中国音乐(1)
中国音乐学(1)
音乐探索(1)
嘉应学院学报(1)
学术研究(1)
客家筝乐艺术风格成因研究
作者:张铭娟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筝乐  客家筝人  演奏技法  广东汉剧 
描述:要通过不断努力的一代代客家筝人聚集他们的智慧,才使得这朵艳丽的花朵长久吐露着芬芳。本文第一章将从技术方面研究客家筝乐的风格特点,这包括曲体结构、调式特点与演奏技法。第二章从客家历史上的移民迁徙、他们所居住的地理环境和客家方言为切入点,分析这些因素与其风格特点的关联。第三章分析客家筝乐是如何从广东汉乐与广东汉剧中分离出来,又如何在客家筝人不断努力之下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
广东汉剧与客家文化
作者:康保成 陈志勇  期号:第2期 来源:学术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广东汉剧  历史变迁  客家文化 
描述:清代乾隆年间,"外江戏"进入粤东地区,从此与客家人结下不解之缘。本文从广东汉剧的历史变迁与客家人的关系、客家人对广东汉剧的接受和传播、广东汉剧音乐与客家音乐、广东汉剧剧目与客家事象、广东汉剧演出与客家习俗的关系等层面,全面阐述了广东汉剧与客家文化的内在历史因缘。
从“恶”的嬗变到灵魂的自赎:新编广东汉剧《金莲》赏析
作者:张利珍  期号:第7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广东汉剧  金莲  剧本  音乐唱腔 
描述:传统广东汉剧从形式到内容都有新的探索,在选材和立意开掘的视角上都体现出求新的高度。本文主要从该剧的剧本创作、音乐创作、表演与舞美三个方面作评析。
广东汉剧北路(西皮)唱腔结构及其变格
作者:李英  期号:第1期 来源:音乐探索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广东汉剧  北路唱腔  变格 
描述:结构、落韵规律和相应的表演艺术特点,以及常见的变化格律。
广东汉剧本土性声腔特征分析
作者:李英  期号:第1期 来源:中国音乐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广东汉剧  本土性声腔  民间小调 
描述:广东汉剧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相融合的产物,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皮簧声腔,又融合大板、昆腔、佛曲及小调等元素,形成传统声腔与本土声腔并存的局面。本文试从广东汉剧的名称来历、本土性声腔特点及地域性音乐特征等方面,探究该剧种的整体艺术风貌。
广东汉剧早期形态及艺术特征分析
作者:李英  期号:第1期 来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广东汉剧  外江戏  伴奏音乐 
描述:本文试从广东汉剧早期存在形态以及在粤东北活动发展的脉络入手,对广东汉剧名称究其缘由.运用史料结合的论证方法,对于广东汉剧整体艺术特征尤其是各行当唱腔和伴奏乐器独特风格进行简要分析.
广东汉乐音乐品类特征与曲牌研究
作者:李英  期号:第3期 来源:中国音乐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广东汉乐  外江弦  曲牌  广东汉剧 
描述:广东汉乐属广东省客家民间乐种之一,与广东音乐、潮州音乐并列为广东三大民间乐种。本文从其丰富的音乐品类特征入手,在收集数目繁多的曲牌时,知悉广东汉乐不仅保留了古中原不少的民间调式,又与粤东其他音乐文化联系紧密,在常年相互借鉴吸收的基础上,而使广东汉乐自身文化价值不断上升。
广东汉乐与广东汉剧的相互影响
作者:李英  期号:第1期 来源:韶关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广东汉乐  广东汉剧  外江弦 
描述:广东汉剧是粤东地区盛开的一朵鲜艳奇葩.其发展历程,与同处粤东客家地区的广东汉乐休戚相关,这种互为的相生性联系,为双方的进一步完善与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广东汉乐称谓的变换历程、广东汉乐之音乐构成、广东汉乐与广东汉剧的多样性交流三方面可以得见广东汉剧与广东汉乐的相互影响.
广东汉剧《黄遵宪》唱腔赏析
作者:钟玲  期号:第22期 来源:大众文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广东汉剧  黄遵宪  唱腔  赏析 
描述:被誉为"南国牡丹"的广东汉剧旧称"外江戏",和潮剧、粤剧称为是广东音乐三大乐种,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广东汉剧与京剧同属"皮黄腔系",以二黄、西皮为主要声腔,新编广东汉剧客家名人剧<黄遵宪>是首次用汉剧的表演形式刻画名人,是广东汉剧与本地题材的完美结合,唱腔别具一格.
广东汉剧研究
作者:陈志勇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地方剧种  广东汉剧  发展历史  舞台艺术  粤东社会  客家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描述:个缩影,其戏剧史的意义与研究价值,自不待言。本文共分八章,分别从广东汉剧发展历史的勾勒、艺术特征的归纳、演出生态环境的描述三个层面展开研究。第一章,总结出广东汉剧的艺术来源具有“多元化”的特点。第二章,从历史文献和口碑材料出发,考证了汉调皮黄流入粤东地区的时间、路线,并全盘梳理了广东汉剧发展的历史脉络。第三、四章,从剧目剧本和舞台艺术的角度,对广东汉剧的艺术本体展开研究。前者归纳出广东汉剧演出剧目结构形态和剧本形态的基本特点;后者重点考察了广东汉剧脚色体制、舞台美术、特色乐器以及唱念语言等舞台艺术的基本规律。第五、六章,意在通过对广东汉剧戏班、乐社和粤东民间艺术的考察,揭示它们对广东汉剧“本地化”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第七章重在阐发广东汉剧背后的文化涵义,揭示其艺术兴衰与生存环境变迁的内在关联。第八章考述了广东汉剧在闽西、台湾以及东南亚等地的传播和交流活动。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不仅为广东汉剧的保护获得了发展的话语权,也为本论题的研究注入了时代涵义,在“余论”中通过对广东汉剧历史生态环境变迁规律的总结,并借鉴昆剧、粤剧的成功经验,建议广东汉剧在舞台唱念语言上“改官为客”。本论文将广东汉剧放置在中国戏剧发展历史和岭南文化的双重背景下,全面勾勒了广东汉剧形成、流变、传播的脉络,重点考察了“外江戏”与粤东本地艺术、文化发生的相互作用。这样的结构安排集中体现了笔者努力阐释“广东汉剧与粤东社会”这个核心议题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