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0)
按栏目分组
期刊 (10)
按年份分组
2014(10)
按来源分组
湖北体育科技(1)
嘉应学院学报(1)
韶关学院学报(1)
音乐研究(1)
中国音乐(1)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
中国音乐学(1)
音乐探索(1)
音乐创作(1)
四川戏剧(1)
客家民间戏剧品类特征的积淀与传承
作者:李英  期号:第4期 来源:四川戏剧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间戏剧  客家人  传承  积淀  居住区域  现代城市化  东北地区  地方保护 
描述:粤东北地区即广东省与江西省交界地带,是客家人居住相对集中的区域。本文所指的客家人居住区域则又以广东梅县为中心。地方文化习俗尤其是地方戏剧得益于偏远山区地方保护与排外意
客家汉乐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李英  期号:第6期 来源:音乐创作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汉乐  活态传承  客家文化 
描述:产生于中原农耕文明的客家汉乐,应把握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代机遇,为此种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拓更为广泛的路径。笔者认为:"全面抢救丈化遗产"是当下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活态传承机制,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是传承此乐种文明的关键所在;"传承客家文化,发扬优良传统"是客家汉乐发展的重大责任。
广东汉剧北路(西皮)唱腔结构及其变格
作者:李英  期号:第1期 来源:音乐探索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广东汉剧  北路唱腔  变格 
描述:结构、落韵规律和相应的表演艺术特点,以及常见的变化格律。
广东汉剧本土性声腔特征分析
作者:李英  期号:第1期 来源:中国音乐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广东汉剧  本土性声腔  民间小调 
描述:广东汉剧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相融合的产物,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皮簧声腔,又融合大板、昆腔、佛曲及小调等元素,形成传统声腔与本土声腔并存的局面。本文试从广东汉剧的名称来历、本土性声腔特点及地域性音乐特征等方面,探究该剧种的整体艺术风貌。
广东汉剧早期形态及艺术特征分析
作者:李英  期号:第1期 来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广东汉剧  外江戏  伴奏音乐 
描述:本文试从广东汉剧早期存在形态以及在粤东北活动发展的脉络入手,对广东汉剧名称究其缘由.运用史料结合的论证方法,对于广东汉剧整体艺术特征尤其是各行当唱腔和伴奏乐器独特风格进行简要分析.
广东汉乐音乐品类特征与曲牌研究
作者:李英  期号:第3期 来源:中国音乐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广东汉乐  外江弦  曲牌  广东汉剧 
描述:广东汉乐属广东省客家民间乐种之一,与广东音乐、潮州音乐并列为广东三大民间乐种。本文从其丰富的音乐品类特征入手,在收集数目繁多的曲牌时,知悉广东汉乐不仅保留了古中原不少的民间调式,又与粤东其他音乐文化联系紧密,在常年相互借鉴吸收的基础上,而使广东汉乐自身文化价值不断上升。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中国曲牌考》读后
作者:李英  期号:第4期 来源:音乐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  曲牌  20世纪80年代以来  音乐理论研究  音乐传播学  春蚕  学科研究方法  音乐研究 
描述:播》、《中国同宗民间乐曲传播》
广东汉乐与广东汉剧的相互影响
作者:李英  期号:第1期 来源:韶关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广东汉乐  广东汉剧  外江弦 
描述:广东汉剧是粤东地区盛开的一朵鲜艳奇葩.其发展历程,与同处粤东客家地区的广东汉乐休戚相关,这种互为的相生性联系,为双方的进一步完善与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广东汉乐称谓的变换历程、广东汉乐之音乐构成、广东汉乐与广东汉剧的多样性交流三方面可以得见广东汉剧与广东汉乐的相互影响.
广东汉剧早期外江乐班本土化历程
作者:李英 张贵  期号:第3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皮黄声腔  粤东  外江戏班 
描述:今天的广东汉剧与京剧同源异派,曾是粤东地区盛开的一朵鲜艳奇葩。为潮剧、正字戏、西秦戏等粤东各民间小戏的进一步完善与传播起到积极的作用。外江乐班是本戏种早期形态赖以生存的土壤,而粤东四大戏班为外江戏的生发、传播与演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外江班"与"本地班"的交流探寻其本土化历程。
江西客家火龙节民俗体育活动探析
作者:熊锦平 刘子强 李英  期号:第1期 来源:湖北体育科技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江西客家  火龙节  民俗活动  探析 
描述: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对江西赣南地区客家火龙节民俗活动的民间文化背景、起源、其活动主要表现形式及特征进行了考察分析,认为江西客家火龙民俗活动与其民系的迁徙和生存紧密联系,活动得到了很好的保存,继而提出了对江西客家火龙节活动保存和传承文化的观点,供大家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