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梅州建成广东首个客家博物馆 再现客家人五次大迁徙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规划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由梅州市筹资1.2亿元人民币建设的广东客家博物馆,从2005年年底动工建设至今,经过建设者们22个月紧张施工,目前主体工程和室内外装饰工程已基本完成,正进入展馆展品布展的最后冲刺阶段,计划于2008年元旦正式对外开放。 据了解,地处梅城江南客家公园的广东客家博
“北欧人把自然定义为日常生活最宝贵的能源”
作者:暂无 期号:第5期 来源:城市画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格子象征北欧简洁原始的早期建筑,我们希望这些格子会给在那里漫步的观众一种开放宽敞的空间感觉。我们用这些盒子造型的装置来表达我们对于北京现代城市发展的态度:盒子或者四方形的东西让人想到北京的古老胡同院落
寻味台北士林夜市
作者:暂无 期号:第18期 来源:烹调知识·名厨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制,韧性十足.入口清爽滑口的手拉面线,淋上海鲜、猪肉、菇类等,味道令人一试难忘。 阿给老店 阿给是日本话“油炸豆腐”的译音,将四方形豆腐切开做成袋状,塞入冬粉,再用新鲜鱼浆将切口
川菜的国菜之路
作者:暂无 期号:第8期 来源:川菜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以“越是地方的,越是中国的”为旗帜,以个性化、地方化为手段,以提升地方形象发展经济为口号,纷纷提出打造独立菜系之目标。有如苏联解体之后,各加盟国纷纷独立建国之景象,好不热闹,好不非凡。 此中
走近客家围屋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说起客家,这个在龙岗历史上打下深深烙印的族群,客家围屋是首先被提及的话题———“我知道客家,你们有大围屋,你们有鹤湖新居、大万世居嘛!” 的确,作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之一的客家围屋,既见证了客家人风风雨雨的成长史,同时也成为客家精神的物质载体。 这种传说中起源于两汉魏晋时期“坞壁”形制的民
为客家民工打造一方乐土
作者:暂无 来源:赣州晚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HONOR,客家民工,本是两个毫无关联的词。一个散发着十足的洋味,一个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但是,欧陆通电子有限公司在赣州开发区的工业一路,将这两个词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HONOR用“信誉”吸引了一批赣州的“客家”民工,给他们打造一方就业乐土;客家民工用“勤奋”回报着公司,制作着大批优质的消费
桥溪村:梦里客家世外桃源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黛墙溪水,小桥古树,四面环山的桥溪村仿佛桃源仙境。 五彩林,有七棵古树,经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植物分类学专家考证,均为百年古树,有五种树种,分别为楠木、檀木、山杜英、青蓝木和荷木。 桥溪古村入口处。 位置 来历 概况 位于梅县雁洋境内阴那山五指峰西麓。 于
梅州大埔客家 民居风情万种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泰安楼被称为 “大埔第一楼”。 孙中山纪念堂的堂前有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捐赠的孙中山铜像。 孙中山纪念堂内的解说牌。 《东江时报》记者谭琳 此前,从未游过梅州,但出于对梅州人勤劳能干、善于经商的深刻印象,让我对梅州这片土地充满向往之情。这回,因工作关系得以前往梅州大埔,在这里
客家文化要有智慧地保护开发
作者:杜艳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每当人们谈起深圳,总会不自觉地提到一个词——移民城市。自1980年建立特区以来,30多年间1000多万人口的涌入,让深圳缔造了一段城市生长的神话。但鲜为人知的是,深圳的移民史并非始于1980年,300多年前就已经有一支族群从遥远的地方徙来拓荒,这便是龙岗客家人。 300多年的拓荒,使得客家人和客家
看赣南围屋读客家历史(上)
作者:李胜雄郭玉玲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渔仔潭围一隅。郭智勇摄 陈联围屋一隅。温礼明摄 龙南燕翼围。(资料图) 村民在围屋内磨豆腐。蓝玉林摄 编者按: 在赣南的山山水水间,坐落着不少已有数百年历史的东方古堡,它们或沧桑等待、或沉默静守,成为历经岁月的客家人留存在这片土地上极具客家特色的实物载体之一。时间这双神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