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东江时报>  梅州大埔客家 民居风情万种

梅州大埔客家 民居风情万种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36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B0203版:旅游周刊

【入库时间】20131211

【全文挂接】

【全文】

泰安楼被称为 “大埔第一楼”。

泰安楼被称为 “大埔第一楼”。

孙中山纪念堂的堂前有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捐赠的孙中山铜像。

孙中山纪念堂的堂前有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捐赠的孙中山铜像。

孙中山纪念堂内的解说牌。

孙中山纪念堂内的解说牌。

《东江时报》记者谭琳

此前,从未游过梅州,但出于对梅州人勤劳能干、善于经商的深刻印象,让我对梅州这片土地充满向往之情。这回,因工作关系得以前往梅州大埔,在这里打开了我认识梅州的窗口。

大埔文风鼎盛,文人武将代不乏人,商界奇才也比比皆是,大埔籍将领就有108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客家人特有的勤劳、善良、淳朴,形成了大埔务实进取的氛围。

驴友:viviandwho

出游时间:9月

行程:梅州大埔

大埔三河镇

“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打了三天三夜

明嘉靖5年置大埔县。据《大埔县志》:“大埔,盖俗称,平旷高原,仅宣果瓜蔬麻者曰埔;自茶山(旧县治)之麓,弥望平原,无虑数百顷地,总呼为埔。”

从惠州出发驱车约6个小时,我的眼前出现了青山绿水的淳朴美景,群山环抱,峰峦叠嶂,山环水绕,一扫长时间坐车的疲劳之感。在山间美景中,不时能见到当地的宣传广告牌,其中出现最多的莫过于中央苏区县,这里难道也是革命圣地?待导游上车后,才解开我们心中的疑问。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周恩来、刘少奇、刘伯承、邓小平、董必武、博古、叶剑英、邓颖超等大批革命先辈先后通过大埔的红色交通线进入红都瑞金,一大批战略物资也由大埔运进中央苏区。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有4万多大埔人为苏区的创建献出宝贵的生命。2009年,经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认定:广东省梅州大埔县被认定为中国第29个中央苏区县,这也是广东省惟一被认定的中央苏区县。

行程首站来到大埔三河镇,因梅江、汀江、梅潭河三江在境内交汇而得名。自古以来,三河坝作为粤东水路的交通要冲,一向是兵家必争之地,有史家称之“得此控闽赣,失此失潮汕”。当年朱德率领南昌起义军在这里与敌人浴血奋战三昼夜,为后来的“朱毛会师”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埋下伏笔。为纪念“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特修建纪念园,由纪念碑、纪念馆、瞻仰坪等部分组成,纪念碑兴建于1963年,碑正面镌刻朱德委员长亲笔题字 “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碑座上刻有第25师师长周士第撰写的碑文。导游说当时打了三天三夜,江水都被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尸体遍布,可见战争之惨烈。如今,站在纪念园,俯望三江汇流的壮丽景观,很难再看到战争留下的痕迹,只见三江流水徐徐地流过,似乎在述说着那段不平凡的历史。

大埔文人武将代不乏人,大埔籍将领就有108人。第一任驻日公使何如璋,张裕葡萄酒创始人张弼士,国民党元老、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抗日名将吴奇伟、范汉杰、罗卓英、赵公武,中共早期活动家罗明,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现任总理李显龙,香港著名慈善家田家炳以及现代著名作家杜埃、碧野等杰出人物,都是大埔籍人士。

孙中山纪念堂

堂前石碑从建堂至今未损

孙中山先生曾在1918年5月亲临三河坝劳军,为纪念孙中山的革命事迹,三河镇人民自发募资,于1929年兴建国内最早的孙中山纪念堂。

纪念堂的堂前有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捐赠的孙中山铜像。在纪念堂内可以见到当时孙中山劳军时的场景还原,并陈列了众多孙中山资料。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在中山纪念堂左前六角亭内的石碑,石碑长4.5米、宽3.6米、厚0.3米,石碑上记载了中山纪念堂、中山公园兴建的缘由与始末。由于时间久远,中山纪念堂的不少文物都曾遭破坏,而这座石碑至今保存完好,是当地村民合力保护的成果。当时村民担心有人会破坏石碑,为保护珍贵文物,将石碑推倒在地,并填埋在坑内达37年之久。后来,大埔县文物保护部门在当地群众的指引下,在汇城村小学的运动场地下挖掘出石碑。

走出中山纪念堂往左走,就是在“广东省古村落”汇城村的所在地。据《大埔县志》记载:这里“舟揖辐辏,贸易者为浮店,星布州浒。凡鱼盐、布帛、菽粟、器用百华悉备。”如今,村内仍然有众多文物古迹,像明代古城墙、清民居建筑等。

泰安楼

3层清代民居有房200间

现在,梅州大埔正着力发展旅游业,在路上常见的宣传语就是“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主打原始秀丽的山川田野,神秘古朴的客家民居和淳厚浓郁的客家风情。

一路上,汽车在山间蜿蜒行走,眼中不时跳出这样的美景:绿油油的稻田,路边颜色鲜艳的野花随风摇曳,白墙青瓦、锅耳装饰的客家民居就坐落在其间,静谧迷人。而路过村民居住聚集区时,发现很多大埔人都喜欢给自己的房子取名为“××堂”、“××楼”,肇庆堂、泰安楼,或为家训、或为对生活的期盼,客家风情扑面而来。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大埔的客家民居建筑群便是一曲音色优美瑰丽的田园交响乐章。方石楼、土围楼、围龙屋、走马楼、中西合璧屋、锁头屋,形式多种的民居建筑,就像一颗颗亮丽的音符,点缀在风光旖旎的田园之上。其中方石楼的代表,是被称为“大埔第一楼”的泰安楼,它建立于清乾隆28年(1764年),历今有248年历史。其座东北向西南,砖石木结构。楼呈正方形,长49米、宽52.6米,建筑面积5136平方米。楼高3层,共有房200间,因楼的外墙为石墙,故俗称“石楼”。楼内中轴线主体建筑为平房,其四周有天井。3层楼房把平房环抱在中间,形成楼中有屋的格局,楼两侧各有一座书斋,为读书求学的场所。

为防外患,3层除前廊外还设有后走廊。一、二层不设窗,三层才开窗,并设有枪眼,整座大楼只有一个大门出入,门板镶上厚厚的铁皮,大门顶有蓄水池,供灭火之用。第一眼看到泰安楼,顿时会被它的庞大所震撼。再仔细研究泰安楼的大门,别有意思,初看以为是门楼,但实际是镶嵌在墙上的。因为泰安楼的主人靠生意发家,没有功名不能建门楼,就想出这个绝妙办法,做了个假门楼。这位主人聪明的地方真不少,据说当建泰安楼建到第三层时,每天结算工人工资,他要求工人要手提两块砖到三楼才可结工钱,节省了不少火砖的搬运费。

泰安楼里挂满红艳艳的灯笼,和白色墙面、青色瓦片、褐色木条形成鲜明对比,更显得泰安楼的厚重古朴。走上二楼,木梯发出滋滋地声响,摸着带有岁月痕迹的木质扶手,十分亲切。倚着护栏,看着仍居住在楼里的居民行走,顿时有了一种穿越之感,不由开始想象着当时楼里的热闹,人来人往,有的人打井水,有的人进出厨房做菜,有的人在晾衣服,楼里还传出隔壁书斋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日子是那样的安稳平和。

目前,泰安楼里布置了客家人生产、生活用具、客家服饰、节庆活动用具展区以及大埔名人展区,详细地记载了千年来大埔客家人的发展、生产、生活情况。不过,我建议想真正全面了解大埔的游客,还是要去大埔县博物馆看看,馆内设有千年古邑、人文秀区、红色土地、民居大观、客风奇葩、粤东瓷都、华侨之乡、绿色希望等8个展厅,以图片、实物、模型、声像等形式展出大埔的人文历史、民俗风情、文化艺术、山水风光、风物特产等,可以充分了解大埔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积淀。

美食:梅菜扣肉、药根鸡、苦笋煲、全猪煲、羊肉酒、炒猪肠血、牛肠肺、金针炆鸭、木耳炒豆干、姜线蒸溪鱼干

酒店:瑞锦酒店(四星级)、交通大酒店(三星级)、金帆大酒店(三星级)

特产:百花蜜、野桂花蜜、鸭脚木冬蜜、龙眼蜜、荔枝蜜、蜂花粉、蜂王浆

本版图片 《东江时报》记者谭琳 摄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