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南方日报>  桥溪村:梦里客家世外桃源

桥溪村:梦里客家世外桃源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12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AT10版:岭南古风

【入库时间】20130130

【全文挂接】

【全文】

黛墙溪水,小桥古树,四面环山的桥溪村仿佛桃源仙境。

五彩林,有七棵古树,经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植物分类学专家考证,均为百年古树,有五种树种,分别为楠木、檀木、山杜英、青蓝木和荷木。

桥溪古村入口处。

位置

来历

概况

位于梅县雁洋境内阴那山五指峰西麓。

于明万历年间开村,经历数百年艰苦创业,营造了一个风光秀丽、别有洞天的桥溪村庄。

村内枯滕、古树、小桥、流水、民居构成一幅秀丽的客家山村风景图。

“过惯了喧嚣、热闹的都市生活,来到诗情画意仙境般的桥溪村,着实令人心旷神怡,很舒服……”一位广州来的游客陈先生饱游桥溪村后很有感触地说。

的确,桥溪不愧为最美古村落。村内客家民居古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山涧溪流清澈,古树婆娑,远山含黛,层林尽染;村内枯滕、古树、小桥、流水、民居构成一幅秀丽的客家山村风景图。

五彩林堪称奇观

桥溪村位于梅县东部的雁洋镇境内,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广东名胜风景区阴那山五指峰的西麓,国家AAAAA级景区——雁南飞茶田景区侧,距梅县县城40公里,是“广东省古村落”。该村现有户籍人口210多人,常住人口50多人,旅居海外侨胞6000多人。村庄面积约1平方公里,四面环山,仅有一个入口进入该村,一条小溪从村中央自西向东穿过;村四周山林茂密,奇峰秀顶。村口的五彩林堪称奇观,由七棵古树五种树种组成,且均为百年大树,分别为红楠、青蓝树、山杜英、白车木、荷木,其中青蓝树是目前国内外发现该树种中最大的一棵。村中十余座古色古香、气势恢弘、结构独特、雕龙画凤的古近代建筑,且有400余年丰富的文化积淀和原生态环境,因而远近闻名,是最美的古村落。该村人杰地灵,民风淳朴,人才辈出,全国政协港澳委员朱连芬是其中杰出代表之一。

客家民居建筑林立

桥溪村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开村,由徐姓人家开拓发展到徐、陈两姓同村,再因徐姓家族的落败,嗣后朱姓的迁入,至今仍然仅有陈、朱两姓同村。经历数百年的艰苦创业,营造了一个风光秀丽、别有洞天的桥溪村庄。村落布局为狭长东西走向,东水西流。村内客家民居建筑林立,依山傍水,错落有致。这些古民居建筑包括继善楼、宝善楼、世德楼、燕诒楼、渊庆楼、逸庐、世安居、祖德居、宝庆居、慎安居、仕德堂、朱氏祖祠、守庆公祠、凌云馆、桥溪小学(原称“宝园”)、宝善家塾。其中,世德楼、宝善楼、世安居、继善楼、燕诒楼、仕德堂独具特色,继善楼和仕德堂外围的积善堂建筑规模、建筑艺术为粤东罕见,闻名遐迩。2002年省政府核定公布桥溪村古民居建筑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列入保护的单体建筑(遗址)16处,其中客家传统民居建筑13处(明代1座、清代1座、民国1座),清代乡村教育家塾1座、族塾1座及族塾遗址1处。该村的自然景观、客家风情习俗和历史沿革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近年来吸引了不少民俗学者、建筑专家前来研究考察。

打造原生态特色景点

为加快创建幸福导向型产业试验区,推进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雁洋核心区建设,梅县把“叶帅故园·客家天堂”、“桥溪古韵·梦里客家”、三乡村野公园、富力足球训练基地、世界名亭博览园、世界最大金柚公园等项目作为重点工程全力推进。目前,“桥溪古韵·梦里客家”建设项目第一阶段建设工程已基本完成。

该项目围绕“政府主导、企业运作、村民参与、共建共享、多方共赢”的思路,由广东宝丽华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按照“修旧如旧、谨慎建设、严格改造”的原则,立足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在不破坏古村原有自然生态和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将生态、文化、古韵等不可多得的优势资源有效整合、有机叠加,注重古村特色发展、错位经营,借助雁南飞在全国各地的重要影响力,充分放大雁南飞效应,形成与雁南飞、雁鸣湖、桥溪村实现协调联动、互补互动发展,各自彰显特色,现“桥溪古韵”,创“梦里客家”,建幸福家园,努力打造成全国一流的原生态特色景点、全国著名的休闲旅游胜地、天然的影视基地、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更好地展现叶帅故里的魅力,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享受慢生活,在这里领略客家风情、感受客家文化、体验山水生态。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省委副书记、省长朱小丹近期先后走进了桥溪村,在86岁的“老妈”导游陈荣华的引领下,参观了客家古民居继善楼,聆听了老人讲解古民居的人文历史,当听完老人全文诵读雕刻在老屋墙上的《朱子家训》时,汪洋书记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勉励“老妈”要继续口口相传,把朱子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传扬开去,把民族传统美德传扬开去。

继善楼

继善楼,是桥溪村古民居建筑群中的代表。清光绪廿八年(1902年)兴建,民国三年(1914年)竣工,是村中“宝善楼”朱氏后裔为秉承父志而兴建,故名“继善楼”。该楼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245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1710平方米,附属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平面布局为多轴线横向长方形,中轴对称;正立面为硬山式,侧立面和后立面为悬山式,凹式轩廊大门,披檐式小门,门额悬“继善楼”木制横匾;石砌高台基,绿色琉璃瓷饰门坪通栏;灰瓦面,夯筑土木石结构。共有房间64个,大小厅堂32个,天井5个。是典型的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二层六合杠式楼房,村中俗称“七杠楼”(含附属建筑);因二层建筑内部结构在平面上可巡廻相通而俗称“走马楼”。其特别之处在左侧外门楼对称挖一方一圆的水井,寓意“天圆地方”。该楼内外装饰集木雕、石雕、瓷雕、彩塑等工艺于一体,书法、壁画、牌匾等端庄典雅而富有书卷气,尤其二楼上堂饰金木雕“桂馥兰香”挂落金碧辉煌,民国三年(1914年)刊刻儒家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全文,樟木阴刻魏碑体,书法凝重,雕刻精美,气势恢宏,民族文化氛围浓厚。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中共闽、粤、赣边纵队独立大队设于此。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的保护和研究价值。

撰文 翁尚华 柯鸿海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