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503)
期刊(1004)
学位论文(224)
图书(196)
视频(87)
会议论文(36)
图片(2)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503)
期刊 (1004)
学位论文 (224)
图书 (196)
视频 (87)
会议论文 (36)
图片 (2)
按年份分组
2015(87)
2014(1352)
2013(294)
2012(323)
2011(305)
2010(233)
2008(140)
2007(63)
2006(41)
2002(6)
按来源分组
客家研究辑刊(28)
建筑(7)
中外建筑(4)
家具与室内装饰(3)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3)
艺术与设计(理论)(2)
广东史志(视窗)(2)
现代营销(学苑版)(1)
建设科技(1)
东南置业(1)
客家文化与钟理和作品研究
作者:官娇英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钟理和  客家文化  硬颈精神  漂泊意识 
描述:的身份,用文学作媒介为读者呈现客家文化的深厚底蕴,让读者领略客家文化的独特面貌,而文学也以客家文化为底色,丰富了自身的内涵,提升了自身的文化品位。本文通过对钟理和作品与客家文化关系的研究,意欲彰显客家文化的独特面貌、深厚的内蕴,并把握钟理和作品的审美风格以及其创作因作者的理性自觉而呈现为对客家文化的超越提升,进而促进文学与文化的良性互动。 论文分为三章。第一章论述客家文化的形成与品格,为钟理和的作品分析研究奠定一个理论基础。客家民系是汉民系的支系,经过五次大迁徙,从中原地区最终入住闽粤赣山区,因此,客家文化以农耕文化为主,但在迁徙过程中以及来到入住地后吸收了其它不同质态的文化,最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博杂多元的客家文化。由此可见,客家文化的基本品格:适应性变异性品格。除此以外,客家文化也具有二元性品格,如既有封闭保守的一面也有开放进取的一面。对于客家文化的要素,历来各位专家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其基本观点一致即:浓厚的宗族观念、硬颈精神、和谐观、独特的客家女性意识。除论及客家文化的品格和要素,第一章还阐述钟理和的身份。这是第一章的三个方面内容。 第二章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即钟理和作品思想意蕴中渗透着客家文化的元素及其对客家文化的超越。这一章从四个方面论述。第一节是风景的描写。由于客家人集中居住在闽粤赣山区,而山区的主要资源是土地、植物,所以钟理和的风景描写突出了对土地、树木及对绿色的偏爱。第二节是风俗的描绘,主要是招赘婚、结拜同年、客家山歌、同姓不婚、求雨丧葬等仪式,第三节是客家精神,主要是从家园情结、漂泊意识、硬颈精神、独特的客家女、和谐观等方面论述。以上既是对客家文化的具体事象进行介绍评论,也对客家文化的内在精神特质进行深入挖掘,印证文学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即文学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文学的生命。而文学对文化还具有超越的功能。所以第四节是论述文学对文化的升华,主要有:强烈的宗族意识升华为民族意识、对文化惰性的批判、商业文明的萌芽。前面两者是钟理和作为知识分子对自己所属文化的自觉和特殊的时代背景所致,后者是台湾所处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的必然。 第三章阐述文化观照下的美学风格。从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和简练质朴的语言两个方面论述。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主要表现在题材上选用下层人民的庸常小事、平淡人生,人物刻划上作家关注底层的弱势群体并按照生活原有的实际情况地刻划;在意象的选择上选用山区生活中与农耕劳作关系紧密的普通意象;结构上近似平铺直叙,这种创作手法的选用是客家人注重实际生存的文化传统、脚踏实地的求实精神对钟理和的创作影响所致。语言也不夸张繁富,这也是因为客家人居住于山区,朴素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的审美取向即以质朴为美,这种审美取向自然引导着作家的审美观。 钟理和先生一度处于日据时期,日本殖民者实行殖民主义教育欲消除民族认同、扭曲民族记忆。钟理和对客家民俗的描述有助于恢复民族记忆、加强民族认同;台湾光复后,国民党提倡反共八股文艺,钟理和对客家文化的书写也即是对民间文化的认同,对主流话语的疏离、抗拒,是对自由意志的有效表达;其时也开始流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它给台湾文坛带来丰富的表现手法同时也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如虚无主义个人主义的抬头,钟理和坚持现实义风格也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不过,钟理和先生由于处于封闭的山区,山地文化造成作家视野相对狭窄,自传色彩过于鲜明,局限于日常生活的叙写,未能从宏观上把握当时的历史进程,同时文体意识不够自觉。
落地生拓—桃园龙潭钟家的定根与生拓
作者:刘湘樱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家族  宗族组织  定居  维生方式 
描述:獲利更高的維生方式,對土地依附感不再,甚至以粗放或拋荒的方式對待土地。
最後,永遠緊緊地聯繫著家族情感的是宗祠所在之處,而族產則是維繫家族質基礎的「血食」,透過祭祀祖先,子孫得以再次團圓,凝聚力量,使宗族組織得以繼續緊密維繫。
北埔在地客家认同的浮现与转化
作者:许惠捷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北埔  在地客家认同  新移民  地方化 
描述:同」的浮現與轉化。分析「在地客家認同」形成的過程及條件就是本研究問題意識的導引。然而,當北埔的社群認同越來越朝向客家化發展時,全球化過程讓地方人口組成加入來自東南亞、中國及其他各國的移民,使地方社會進入多元族群的社會情境,於是地方也開始出現多元文化論述,本文進一步要考察的便是全球化帶來的多元文化情境如何影響地方社群認同的內涵,由此推動「在地客家認同」的轉化。 全球化流動情境包含從台灣社會1950、60年代工業化、都市化以降本國人的人口移動,一直到80年代全球化下女性婚姻移民與外籍移工的跨國流動。這種全球化過程伴隨著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是制度化變遷,另一方面為文化認同的變動。1980年代後期,台灣社會出現強烈的身分認同追求現象,本文注意到的是「族群認同」與「地方認同」,但進入地方社會層次時,還發現親屬關係認同在面對「新移民」時成為被凸顯的身分認同。本文主張,認同不能憑空產生,必須有存在的空間,也就是認同空間,其中社區組織是推動認同重構的關鍵。本文發現社區組織創造認同的方式是透過地方實作與集體歷史記憶的重塑,這二者也成為掌握社群認同變遷的分析架構。若從更宏觀的視野觀察地方社會的變動發現,社區組織只是使身分認同浮現的基礎,文化、經濟、政治各領域彼此交織的力量才讓身分認同建構進入制度化模式,使認同於制度化空間中得到存續。 本研究選擇以客家地區為探討的切入點,田野調查地點為新竹縣北埔鄉,研究時段為1990年代之後至今。研究發現,北埔的客家認同一開始並非行動者有意圖的建構,而是在地方運動推動過程中浮現出的「北埔在地客家認同」。早期身分認同的產生是依賴社區組織的地方實作與集體記憶的建構,「打鬥敘」、「打中午」、「迎古董」與「下街空間營造」等活動都有很強的社會動員能力,不僅發揮社群凝聚的效果也建構了新的集體記憶,文史調查則重構了集體記憶與歷史敘事,於是北埔的「客家認同」產生了地方性。1999年九二一地震之後,地方文化觀光帶動地方經濟領域的發展,於是身分認同依附於經濟領域的發展下得到了發展空間,例如北埔擂茶、北埔柿餅、客家菜等文化商品都參與了「客家化」的過程;政治領域也成為身份認同的空間,從語言在地方上公共場合的使用狀況可知,政治人物更是有意的使用客語作為溝通語言;文化領域的發展則是累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到1987年解嚴後才走出文化菁英的領域,並成為其他領域發展的基礎。上述發展的結果導致了地方社會的「客家化」過程,同時也開啟了「在地客家認同」存續的認同空間。 事實上,全球化過程讓地方社會面對的族群現象更為複雜,通過(外籍)女性婚姻移民的現象,本研究發現面對「新移民」時,社區組織生產出三種身分認同策略。首先,為了使外來族群成為家庭整體的一分子,選擇以「媳婦」的親屬關係作為他們身分認同的方式。其次,為了使外來族群成為客家社區的一份子,面對客家裔的外籍女性婚姻新移民,則引用「中原客家」的身分認同。此外,在集體互動之外的個人交往中,大隘社老師與新移民之間個人生命經驗的相似性(人妻、人媳與鄉村子女)能引發同理心,於是產生接納性的認同,這促成對問題癥結進一步的反省。社區組織意識到要改變新移民的社會處境,必須從改造自身社會做起,於是透過舉辦社區節慶的方式希望讓新移民的家人與鄉民能承認跨國文化的特殊性並給予新移民認同與尊重,最重要的內涵為宣揚一種多元文化的觀念,企圖扭轉鄉民對新移民不平等的對待方式與觀念,換言之,社區組織是從三個層次進行新移民身分認同的建構:個人,家庭,族群社區。 結論部分,客家人與新移民的接觸讓在地客家認同的內涵獲得豐富的意涵,除了讓多元文化中族群關係不平等的內涵被意識到之外,地方文化與客家文化也有多樣化的表現,不只是傳統文化的挖掘,也能隨著社會情境的改變有新的文化產生。本文主張,社區組織對地方公共議題持續的關心就是在地客家認同具體的體現。
客家祠堂文化研究:以陆川祠堂为例
作者:潘瑜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祠堂  文化  符号  功能  和谐社会 
描述:的自信心与活力。如此这般,文化行为和建筑空间两者的关系在祠堂中得到了巧妙处理,散发出浓厚的传统道德伦理文化意味。客家祠堂文化具有汉民族的深层特性,体现了中原汉文化严格的内部结构系统与有效灵活的自我改善机制
广西客家人风水知识与居住空间文化:以武鸣县灵马镇那龙村福马
作者:艾美玲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风水现象  风水文化  居住空间 
描述:的影响、中国文化政策转型与重构的影响以及科学知识及理性的有限性;心理原因主要有趋吉避凶的安全的心理需要和从众心理。最后探讨风水的积极功能和消极影响:积极功能有心理调试及积极的暗示、宜居及建筑美学功能
始兴黄塘古村落传统空间景观文化研究
作者:许水虹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景观文化  黄塘古村落  传统空间  地方发展与保护 
描述:意义。古村落不仅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人类聚落的形态结构形成与演变过程,同时记录了当地的建筑风貌、建造工艺、民风民俗、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从作用于景观文化的时间
广东典型地区骑楼立面差异及发展模式:以广州、开平、梅州、韶
作者:柯登证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骑楼  商业建筑  街道元素  地域文化 
描述:式、建筑材料、立面构图及组合类型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区 域对比的方式揭示各地骑楼立面形态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在立面分类 评价的基础上,文章以立面属性作为切入点,结合其地域分布阐述立面类型与地
信息传播:文化变迁的动力——对赣南两个围屋的民族志调查
作者:曾佳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信息传播  文化变迁  客家文化  赣南围屋  民族志 
描述:的围屋建筑,运用传说、象征、仪式等各种传统传播方式构建了一个等级分明、相互依赖又极具特色的族群文化系统,在信息的交流与互动中传承与发展。再将两个围屋所在地目前所处的现代媒介环境勾勒出来,着重描述在此背景
岭南疍民文化景观研究
作者:吴水田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岭南  疍民  水环境  文化历程  文化景观 
描述:居民及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探寻疍民文化所反映的人地关系规律。论文主要通过文献蒐集法、实地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历史还原法等开展研究,特别注重地图表现法的应用。 从疍民生存的地理环境分析,岭南具备河海
闽赣粤三省交界界面客家生态文化发展研究
作者:刘治中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闽赣粤三省  交界界面  客家生态文化  可持续发展 
描述:交界面客家生态文化具有如下共同的特色:<br> ①闽赣粤交界处,都是客家人聚集的地区,无论是方言、建筑、风俗习惯、信仰等,都各具地方特色,是客家味浓厚的地区。<br> ②闽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