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7430)
报纸(6263)
图书(1510)
学位论文(1248)
视频(403)
会议论文(358)
图片(44)
人物(2)
按栏目分组
期刊 (7430)
报纸 (6263)
图书 (1510)
学位论文 (1248)
视频 (403)
会议论文 (358)
图片 (44)
人物 (2)
按年份分组
2015(416)
2014(9441)
2013(1280)
2012(1310)
2011(1284)
2010(1127)
2009(695)
2006(181)
2005(84)
2004(124)
按来源分组
其它(2392)
梅州日报(1771)
客家研究辑刊(590)
赣南日报(350)
香港文汇报(225)
深圳商报(160)
人民日报海外版(114)
中国烹饪(16)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7)
西安社会科学(2)
湖南土家族群体遗传结构与民族起源研究
作者:韩卫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STR  X  STR  Y  STR  mtDNA  HVS  I  遗传多态性  土家族  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  单倍型组  主成份分析 
描述:1956年湖南湘西北“土家”才经省委和国务院批准,确认为一个单一民族。1957年1月,中央正式将其定名为“土家族”。关于土家族民族认定,族源研究等,目前仅限于神话传说、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化
风华艺霞 “台湾宝冢”的歌舞传奇
作者:暂无 期号:第38期 来源:东方·文化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都不见踪影。西门町,我以为跟着纪露霞老师当年演唱的足迹,这几年来也慢慢摸熟了这商圈曾经埋藏的歌声魅影,但却不然。至少今天要见的艺霞歌舞团是这年来才知道的被人们遗忘的土地的动人流行文化力量。我见着了,一个优雅白发苍苍的灵魂,蔡宝玉,八十几岁的老人了,轻声细语地诉说着那个家族经营艺霞的年代,仿若昨日,身为创办人王振玉的妻子,也是艺霞团长,那些奔波为着一团上百人的全省巡回演出的张罗,忙碌,跟着票房兴衰同喜同忧。 一场演出改变的家族命运 一种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家族企业,非意图的意图性,造就了一代艺霞传奇。里面还有许多令人尊敬的灵魂:王振玉的妹妹,王月霞,艺霞所有编舞,节目选曲的总负责人,早逝的台湾杰出舞蹈家,师事林香芸。观赏艺文表演,对一般人而言,本是补充精神粮食,或茶余饭后与人交流的话题尔尔,但在上世纪60年代的台湾,王家却因为观赏了一场表演,改变整个家族命运,乃至台湾歌舞剧历史。 1958年,日本东宝歌舞团的表演,在台北远东戏院热闹登场,来自大稻埕的王振玉、蔡宝玉夫妇,以及兄长王真、梁桂枝夫妇前往观赏,当时王家的女儿王月霞,正在林香芸所创办的舞蹈研究社里研习民族舞蹈,王家兄弟看完东宝歌舞团的表演后十分神往,想说在台湾是否也能组建一个这样的表演团体?在那个脱衣舞盛行的年代,编排一些老少成宜的节目。于是有请妹妹的老师与其夫婿卢友仁担任编导及舞台监督,以正统芭蕾舞与民族舞蹈为号召,招募50名团员,展开为期一年的基本动作训练,芸霞歌舞剧团于1960年在台北第一剧场首演,初试啼声却遇到二十年来最低温的寒流,所幸各界热烈的赞誉鼓舞王家这项决定。第一期表演结束后,由王月霞接棒舞台统筹与编舞的任务, “芸霞歌舞剧团”亦从此更名为“艺霞歌舞剧团”。 我在西门町电影院看薛常慧制作的艺霞纪录片时,最吸引我的就是那资料欠缺出现短暂的王月霞,艺霞的艺就是取自她的名字。作为整个纪录片的“刺点”,令人心动(痛)的那点,一张王月霞在中山堂演出的祝贺花篮黑白照片,一直排到照片的最近头。那是对一个台湾舞蹈家的衷心礼赞,但却像艺霞这被遗忘的历史,当年的彩色人生褪色为淡出苍白。她的早逝姿态有着太多属于土地的深藏与疑问。 我在与王振玉的蛭女王淑9即(艺霞助教,表演者与教导舞蹈基本动作者)聊天时,她聊到了对于王月霞的思念,才知道在月霞因为积劳成疾洗肾过世后,王淑卿接下同样工作后的高难度与辛苦。一种对于不可复制的才华的景仰。我想。这正是我看整个艺霞纪录片感觉到的缺憾,天纵英才已逝,即使恢复过去的舞码,只是一种基于感情的凭吊。 台湾社会流行文化的大杂烩 艺霞歌舞剧团的成立,卷动了整个家族的人力投入,从行政管理到票务、会计,舞台、服装的设计,全都由王家兄弟姐妹及其伴侣、子女分工包办,齐心协力打造这个梦幻王国。刚开始由于参与团员与工作人员的人数过于庞大,加上脱衣舞表演夹杀,尽管清新而场面华丽的表演颇受好评,却仍是亏损连连,常常这顿大锅饭吃完,就要为下一顿饭的菜钱发愁,工作人员没有钱买烟,只能在散戏后,捡拾观众席的烟屁股,用日历纸重新搓卷成老鼠尾烟解馋。 为了“台湾宝冢”的美誉,王家咬牙卖楼维持,无论如何也不愿降格以求,工作人员义气相挺,即使没有薪水可领,也留下来共度时艰,直到有企业出手支援,舒缓资金吃紧的压力,并开始在较小的乡镇巡演,增加演出档期。 和日本的宝冢歌舞团一样,艺霞也全部招收未婚的女性团员,叫作“霞女”;艺霞的戏迷,就叫作“霞迷”。而且,艺霞歌舞团在台湾首开有机关开合的华丽舞台布景和演出服装之风,服装一套成本价动辄四五万元(当年公务人员月薪大概6000元);几个小时的表演节目,舞台布景都会快速正确换到位,甚至连喷水池造景都会在黑暗中快速上下舞台。 而迷倒男女老幼的霞女,亦是全靠脚踏实地的表演训练与严格的生活管理而来。当年艺霞的训练和管理都是用军事化制度,所有团员住宿舍,吃大锅饭、睡大通铺,排练期间周一到周六每天早上练基本动作,下午排练公演的节目,晚上是发声和歌曲练习,期间,团员还要找空缝加工,替自己的戏服缝亮片等细部整理。团员一概团体行动,单独外出要写请假单,霞迷也无法直接和霞女接触,要送花、礼物都要先经过工作人员检查,才转交到霞女手里。每年排一套节目后就开始巡演,一年365天只有在巡演结束后才放假半个月,之后霞女们就要再次集合开始训练。当时艺霞规定,只要结婚就必须离团,因此每年招考新团员,不少对舞台怀抱绮丽梦想的少女蜂拥而至。可惜当年社会风气未开,多数家长仍视艺霞为“戏班”,舞团所能挑选的团员有限,与日本宝冢的后备力量相比就天上地下。 王月霞并且让我想起另外一个当时台湾杰出舞蹈家蔡瑞月,只是月霞所创造出来的艺霞舞码多了一份台湾本土味。不同于蔡瑞月的师承自日本而创造的高尚艺术性舞码,艺霞是一个全然立基于当时台湾社会流行文化的大杂烩(虽然号称台湾的宝琢,那只是形式,内容则是真正台湾制造):将上世纪60-80年代的台湾流行歌曲,如来自收音机与电视里的最新流行的台湾歌谣,国语流行歌,歌仔戏等融入舞码,一套节目里面有唱歌也有跳舞,古装与时装兼容,而现代、民族、芭蕾与爵士等各种艺术形式舞蹈都能在演出中看到,王月霞当时是一年编一套舞,但有时会加码(如1970年10月至翌年3月的在香港的连续爆满三个月时期,应观众要求看新的舞码,月霞特地从台北飞到香港九龙明爱中心即席编舞,同时也在皇都、乐宫演出。1971年又应邀至港九连续公演五个月,成为艺霞的最为辉煌的全盛时期。香港,也就这样奇特地成为艺霞人的潜意识回忆核心),然后在全台各地巡回公演(通常初一时在台南市首演)。 曲终人散开启下一站流行 艺霞首度的香港行,原本只安排一个月的档期,因为场场爆满而延长为半年,记者每天守候在团员住的饭店,大篇幅报道艺霞精彩的表演。知名艺人梅艳芳的母亲,当年因为看了艺霞的表演,认为女儿低沉的嗓音,很适合唱当时台湾的流行歌曲,便创立了“锦霞歌舞团”,让当年才出道的小梅有发挥的舞台。迷倒群众的艺霞旋风,也刮起歌舞团纷纷成立的跟风,王家严谨与求新求变的态度,使艺霞独领风骚的地位仍然屹立不倒。 艺霞的成功主要是能和当时社会脉动合而为一,是一种从日常生活中锤炼出来的雅俗共赏的歌舞团流行舞蹈,王月霞有一种惊人的化流俗为艺术的能力,她的艺术与人民合而为一,当年人们竟然愿意花250元新台币,只为了看一场艺霞,而当时一碗阳春面的价格仅仅是两块半。原因是艺霞的掌握流行的歌舞完完全全掳获了当时观众的心。 从香港载誉归来后,艺霞相继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名气更加远播,与东宝、松竹并列远东三大歌舞团之一,在高雄今日育乐中心表演时,因为来观看表演的观众挤得水泄不通,全新装潢的冷气没两天就坏掉。正当艺霞在南部巡演时,满档的表演场次,使得王家老母出殡的时间都得延后,为了纪念母亲,特别优待70岁以上老人观赏表演免费,携老扶幼前来戏院观赏的温馨画面,平添艺霞不少佳话。 艺霞针对不同族群观众设计的内容,老人家爱看的古装剧、青壮年喜好的流行歌曲舞剧,小孩引颈期盼的卡通大会串;巡回到不同乡镇设计的客家、原住民等民族舞蹈,让霞迷们各有所好。在那个时代,艺霞巡演都人山人海,还有妈妈级霞迷全程跟着捧场。当时艺霞的台柱“小咪”,是不可多得的花旦、小生和丑角兼攻的明星,拥趸无数,常有戏迷拿金银细软往台上砸送。如今的台湾艺人白冰冰就曾表示小咪老师是她最崇拜的人,从小就喜欢看她的表演,一心想和她一样做明星。后来艺霞解散后,小咪迫于生计转投歌仔戏舞台,如今仍然是资深的歌仔戏明星。 这个独立由民间支持的表演团体,直至舞台总监与核心管理人员均相继过世,在巅峰时期画下句号。王家经营艺霞24年来的心血结晶,俨如台湾近代庶民流行文化的集锦缩影,至今仍在霞迷追忆中闪闪发光。 艺霞是属于欢乐的爆满,视觉的前卫盛宴,听觉的后现代拼贴。历史,有时候在前的会成为在后。但灵魂离开后,艺术也只剩形式,月霞死后,这出戏注定就要散了,那葬礼上摆满了花篮素白花朵落英缤纷满场爆满的掌声如泪雨下。长久以来社会学的访谈技艺训练了我的心灵行踪的绝对隐藏,我当时心中的悲凉并不曾轻泄,那是属于我与台湾历史的一段私密的邂逅,未曾谋面的艺术神交。我在众人之中说话,吃点心,微笑,聆听,问问题。我说了很多话仿佛什么也没说。我看见自己浮在半空中俯视着这些活着的仍有所追寻盼望
那一场华山论剑式的菜品秀——记味达美杯“味道2009”青年
作者:暂无 期号:第10期 来源:烹调知识·名厨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的从业道路上我将继续勤奋敬业。激情逐梦,努力做到更好! 菌汤菜包蟹粉狮子头 主料:猪腿肉25克、猪肥膘25克、山药20克、河蟹粉15克 辅料:娃娃菜1颗、蟹黄10克、韭菜花3
无法逃离(小说)
作者:暂无 期号:第5期 来源:翠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己的身体在颤抖。 苏北海安城都天庙的广场上传来军人出操的呐喊声。周米珍能分辨出,“-、二、三、四!”那高亢有力的口令声,是发自她最心爱的人。那个叫杨宗凯的男人,刚刚还用温暖的怀抱呵护着她,被窝里还残留着他的浓烈气息。 似乎,只有在他的怀抱中,周米珍才不会感到寒冷。周米珍细细地回味着昨天晚上和杨宗凯在床上的疯狂时,不由地羞红了脸,忍不住微笑起来。 等国民党中央军整编65师直属团上校团长杨宗凯裹挟着一阵冷风进来时.周米珍的脸庞依然是红扑扑的。 周米珍的卧室坐落在苏北重镇海安城名流韩国均的私家花园别墅里。 1946年9月,华中野战军粟裕、谭震林部北撤后.韩公馆就从新四军的指挥部变成了国民党军整编65师的师部。 65师少将师长李振,时年46岁,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时候,他是孙中山大帅府警卫团的连长,北伐战争中的一员虎将。“七·七”事变后,率65师在广东战场和日军浴血奋战。1942年4月,海安人杨宗凯从黄埔军校第十七期第一总队步三队一毕业.就在李振麾下冲锋陷阵,出生入死,很快成了李振的爱将。 1946年夏,国民党军总参谋长陈诚抵达南通,调兵遣将,督促部队进攻苏中解放区。在长江两岸的南通、扬州、镇江等地,集中了整编第49师、65师、第83师、第25师等共15个旅约12万人,由第一绥靖区司令官汤恩伯指挥.围困只有3万兵力的华野,计划占领整个苏皖解放区,然后在山东和解放军决战。 离开家乡已经四五年的杨宗凯在广东接到开拔的命令,欣喜若狂。因为,他终于可以见到朝思暮想的周米珍了。 七八月间,便是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战役,华野以少胜多,歼灭国民党军5万多人。李振的65师也是损兵折将。这是李振领兵以来第一次被打得颜面丧尽,威风扫地,所以,这几天,李振郁闷着呢。 杨宗凯倒是如愿以偿。华野主力撤退后,李振就为爱将和周米珍举办了热闹的婚礼.并把韩公馆中最好的一幢小楼给他们做新房。 看到周米珍脸颊潮红又浑身发抖,杨宗凯吓了一跳。伸手抚摸她的额头,滚烫,杨宗凯知道,周米珍病了。 虽然杨宗凯的叔祖父杨仁礼是苏北有名的老中医,人称“杨仲景”,但他远在曲塘镇南部的周杨庄,那一带.近来是共产党苏中军区第一分区特务团及海安县独立团等地方武装活跃的地方.将他接来,多有不便。远水解不了近渴,杨宗凯便喊来警卫队长.命令他立即把海安城最好的中医韩正斋请来。 随着一声“宗凯啦小周妹子啦”带有广东客家口音的官话,满脸络腮胡子的李振师长走了进来:“怎么啦?好你个宗凯,怎么照顾人的?把我小周妹子照顾出病来,当心我扒了你的皮!”周米珍从被子里探出头,叫了声:“李大哥,没事,着凉了。” 李振说:“宗凯啊,明天你就不用带部队下去了,好好照顾小周妹子。” 这段时期,65师根据第一绥靖司令部的部署,对共产党控制区发动了第一次“清剿”,取得了一些战果。但对这样自相残杀的战果,李振是输也沮丧,赢也沮丧。而这样的沮丧,他还不好在部下面前表现出来。杨宗凯率兵“扫荡”,很快控制了海安的大部分地区,迎接凯旋的杨宗凯时,李振还得狠狠地夸奖。 在李振言不由衷的夸奖中.杨团长为了党国的利益,越发地尽心尽力了。 韩正斋和杨宗凯的叔祖父杨仁礼有一个类似的名称,在海安城,人家都叫他“韩仲景”,有“南杨北韩”之称,名头响得很。韩老先生由儿子韩鹏陪着,来到了韩公馆。 左手摸着一把白胡子的韩正斋坐在拨步床前的椅子上,闭着眼,右手搭着周米珍的手腕,良久,才踱将出来。 韩正斋道:“夫人关节酸楚,恶寒发热,脉象濡数,脸红苔白,当是湿邪在表,老朽的治法是解表除湿。” 二 韩正斋拈了毛笔,写了一方:薏苡仁一两,豆豉一钱,藿香三钱,佩兰两钱,薄荷三钱,杏仁三钱,蔻仁三钱。 漂亮的行草,写完,老人搁笔,站起:“先服三剂试试吧。” 一剂药喝下,周米珍就觉得精神大好;两剂药喝完,她就起了床出了门,让杨宗凯陪着到公馆前的上官运盐河上溜起冰来。 周米珍在冰面上慢慢地走了几步,跺了两脚,感受了一下冰的厚度。她戴着手套,穿着貂皮大衣,出神地看辽远的天空,灰暗的太阳,思绪飘洋过海,飞到很远的地方。周米珍决定离开这里。她再也不愿意呆下去了。是的,这里是家乡,这里还有亲爱的杨宗凯.但自打日本人离开后,这里的血腥味愈来愈浓……自从和杨宗凯结婚后,她更是下定了逃离的决心。 她的要求很简单:和杨宗凯逃到一个没有硝烟没有枪声的地方。 杨宗凯的计划是,春节后,部队调防前,送周米珍到上海,然后,从上海到香港,再然后,从香港到美国。杨宗凯答应她:你先走,等安顿下来后,我再寻机和你汇合。李振师长表示,他会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帮助小周妹子离开这个鬼地方。 周米珍并不知道.作为一个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人,杨宗凯是不可能像她一样从战火中脱开身的。杨宗凯的计划中,并没有陪她逃离的环节。 “米珍,外面冷,还是回屋吧。”杨宗凯伸过手,搀着她。 周米珍打了个寒噤,“嗯”了声,沿着石阶,向岸上爬去。不过10来个台阶,就把周米珍累得娇喘吁吁。 抬起头,一个扎着头巾、拖着长辫、穿得鼓鼓囊囊的年轻女人正微笑地看着她。 “凤英姐!”周米珍一把抱住她,快活得跳起来。 三 周米珍和高凤英虽然只是邻居,但亲如姐妹。高凤英只比周米珍大三天,因为周妈妈没奶水,而高妈妈奶水旺盛,所以,两个女孩几乎是喝着同一个人的奶长大的。 两人的命运却有天壤之别。 周米珍的父亲周文达是海安地区早期的共产党员.一直以乡村私塾先生的身份为掩护,从事地下工作,家境也相对富裕,周米珍从小衣食无忧,读书写字,生活闲适安康。周米珍的母亲原本是大家闺秀,曾经留学美国。只是因为后来家遭土匪洗劫,家道中落,她才不得不提前回国,下嫁给了周文达。 1938年5月26日,日军下乡扫荡,沿着上官运盐河两岸杀掠,970多间店铺、民房遇了地震飓风火灾似的。面目全非.72个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被杀。 这72人中.就有周米珍的父母和高凤英的家人。 这一天,13岁的周米珍恰好陪从婆家回来的高凤英而逃过一劫。 因为贫穷,高凤英陪周米珍在私塾里读了半年书后,不到8岁,就在里下河的水荡中撑船下网,取鱼罾虾。12岁,便嫁给了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不到一个月,新郎病重夭折,婆家原指望娶个童养媳为病儿冲喜,谁知,高凤英才嫁过去就成了小寡妇.也成了婆家不付工钱的长工。还好,婆家离娘家并不远.高凤英可以时常溜回家来,找娘家人诉诉苦,找周米珍说说话。这一天,两人钻进周杨庄村后的小树林,一边吃着周米珍从家里带来的桃酥饼.一边说些姑娘家的心事,突然就听到了激烈的枪声.吓得两人躲在树丛中不敢动弹。等枪声远去并停下,暮色渐渐降临,两人才走出树林。 掩埋完亲人的遗体,高凤英回到了婆家,周米珍被父亲的好友兼同志杨森带回家抚养。 杨森就是杨宗凯的父亲。而杨宗凯,也曾是周文达的学生。 当时,杨森的公开身份是国民党海安县党部委员兼曲塘区区长,在曲塘镇上开了一家颇具规模的粮行。将周米珍接来后,杨森就把她送到邻近的泰县私立时敏
“中国第一大金矿”瞒报污染事件调查
作者:暂无 期号:第22期 来源:读报参考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 “这都是最近死鱼闹腾的”,下都乡璜溪村的薛平向记者指出。他是璜溪村众多养殖户中的一位,网箱中养了6万多尾草鱼、4万多尾鲤鱼、1万多尾花鲢等。“紫金矿业可把我们害惨了。(损失)几十万元呀。”当地人表示
印象 点画亭台,风霜摇落
作者:暂无 期号:第5期 来源:文学界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自那时起,屈指算来,彼此之间的过从,已经超过了三十年。 三十余年,如烟往事,常在眼前。 南翔还是像从前一样地动作灵巧,反应敏捷。只有体型,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大变,还是清癯依旧。不过,如果有谁因此而想当然地认为南翔是一个赢弱不堪的人,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酷爱读书、写作不辍的南翔当然不赢弱。一是他素来精力充沛、精神抖擞;二是他事必躬亲,以劳动为荣,极喜锻炼,且颇能吃苦;三是他无论干什么事情,甚至包括走路,都是风风火火。后来有人和他开玩笑称,从他走路,可以看见什么是深圳速度。 在大学读书时,南翔有一对哑铃,只要有空,每每可以见到他在床底下搬出操练。 许多同学争相仿效。当此时,南翔以及另外一位拥有两只硕大哑铃的同学,也就乐于充当起了陪练,而他们各自的哑铃,便决不含糊地充作了大伙锻炼的热门器械。不过,这样火爆的场面,并没有延续多久。一段时间下来,虽参与者不少,但真正能坚持下来的,委实寥寥。只有南翔一直坚持到毕业。现在想来,南翔之所以在三十多岁的年纪,即已破格跨越了多道高阶的学术门槛:由讲师、副教授而正教授——按他带着自我调侃意味的说法,是早早进入了“半退休状态”。并且,能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迄今已出版长篇小说多部、中篇小说六十余部、学术专著一部、散文随笔集一本、另有独立撰写及与人合著的报告文学集两种,还有散见于报章杂志未收录的文字若干,总计己达数百万言),这与他的韧劲十足、永不言弃、极为勤奋、手不停挥,是绝难分开的。 我与南翔,不止于同窗这样的关系,两个人——当然还有一帮同学,如郑荣昌、郭益扬君诸人——完全可以一起算作“饕餮之徒”。 虽然我们班上的许多同学是带工资上学的,但以那时的生活水平论,如果能时不时吃上一顿不到两毛钱的红烧肉,就已经略显奢侈了。南翔也带工资,但他一样未见得阔到哪里去,外出打牙祭的次数,也是极少的(这种生活状况,使我们在学习上,暗暗多了一种今天的学子已经很难理解的助力。物质的相对匮乏,甚至家境的贫寒,倒让我们得以脱出世俗享受而更加努力地专心向学)。所以,我们饕餮的主要形式,大体上也就是相聚一处,自己动手做一回饭菜,借此改善一下伙食。 改善伙食的时段,主要在冬季——一来是因为此时腹中油水严重短缺,二来是因为江西大学紧挨着青山湖,北风自湖口呼啸着席卷而来,其寒尤厉,其冷彻骨,未亲历者,断难体会南昌这个著名火炉酷寒峻厉的另一面。原料主要是由我和郭益扬自家里头带来。借着有限的探亲假,郭益扬君会带些赣南的土产佳肴,如豆腐乳、腊鱼等。而我主要带的是经祖母亲手腌制的赣中客家腊肉。记忆中,南翔的吃相,并未因了他的教授潜质,就显得格外文雅。一样咬得脆响,声音一点也不比别人小。这样的南翔,因其癖好不遮、率性而为,才显得真实生动、犹在眼前,至今仍然令人觉得分外亲切。南翔从不喜借鲜艳的东西装扮自己,所以,时至今日,他在我心里,还是保持着旧时容颜。我们都已年事渐长,但他的这一形象,我以为,决不可能会有任何改变了。因为,他现在还是那样真,真诚,真实,真得让我觉得时光停滞、依然还留在三十余年之前;真得让我不断想起江大校园操场的那条煤渣跑道——正是在这条灰尘飞扬的跑道上,南翔和我趁着夜色彼此谈论过数不清的各种话题。唯其真,所以,我们至今仍能记历历前游,看花南陌,绿满芳州;唯其真,因之我们现时还能蹈碧海千寻,相期汗漫,与烟霞会。 南翔的真,还在于他始终对人一腔赤诚。大学数年,他像兄长般操心我的个人生活和情感归宿。甚至屈尊给我充当信使——后来还几乎成为月老,替我牵线搭桥。毕业一年多,我分配在吉安师专(今井冈山大学)任教时日已久,与南翔所在的省城南昌相距近三百公里,而且彼此都忙,亦难得一见。但他一直挂念着我,数度将信寄至吉安我所在的高校,思量为我张罗解决个人问题。南翔的情谊,到了今天,我也未敢稍或忘却。 岂止对我如是!南翔对于他的学生——本科生、研究生,又何尝不是若此。从读书到生活,从实习到就业,几乎所有方面,他给予了多少弟子以切实帮助?南翔遍植桃李,学生星散,这类事情,既不可详考,亦已难以数计。唯朋友和弟子们在回忆文章当中,每有提及。记得一位朋友忆及南翔赴友人饭局——是友人设席,除此而外,南翔奉行一个著名的“三不原则”,其中一条就是:能不去吃的饭就不吃——席间,友人见南翔正忙着用手机发信息,于是询问了一声,南翔答日,是为一位本科生找工作的事情在忙。 风霜摇落,岁月不居;亭台点画,胜景如昨。三十余年前的南翔犹在;经三十余年,南翔竟依然放我。此亦足证,南翔的济世情怀、赤子本色,虽有无算的风吹雨打,却丝毫未曾褪去。 岁月迫人,南翔因长年累月伏案写作,患上了颈椎病,一旦工作紧张,他即要频频为此所累。而他身兼多职,有学院繁杂的行政事务,还有一定强度的社会工作,活动多,写作任务也重。尽管未有器质性病变,却也甚为恼人。然即使如此,他还时时不忘叮嘱我抓紧治疗高血压病症,且贻我速效救心丸,亲购自动型数字电子血压计以赠,并口授血压计的使用方法;隔上一段,还要问我,血压高不高,是否在坚持服药等等。其情殷殷,·让我深铭五内。这又是南翔变中的不变。变中的南翔加上不变的南翔——这就是与我相交三十余年,而我却难道其万一的真实的南翔。 晚我数年抵达深圳的南翔,在1998临近岁末的时候,把父母、家属带到了鹏城。我想方设法借了一部面包车,将他一家老小由火车站接上后送到了他的住处。我亲见了其对于父母的小心侍奉——就是现在,即使迫不得已要在外吃晚饭,他也必于大家酒酣耳热之际首先告退,为的是回家去给85岁的老母亲按摩。那是一种至孝,对后辈则是一种无声的示范。从这里,我也同时看到了南翔身上所闪射出的中国文化传统的耀眼光芒。这种深入于他骨髓的文化因子、美好德行,让他获得了抵御物质诱惑的巨大力量,使他避开了五光十色的各类陷阱。我想,这也是成就一个真实南翔所不可或缺的至关重要的部分。 南翔的身子看来是再难发福了,但他仍旧迸发出一种令人倍感惊奇的活力。这种活力,来自于他不停歇的阅读、思考、写作。他情感丰富,有着诗人一样敏感的心,有着儿童一般惊人的想象力。他有着很深的古典文学修养,几臻化境。他随手所书,往往都是出语成珠玉、走笔有辉光。其学者与作家的双重身份,其忧郁气质、锐利眼光、古典情趣、追索精神、人文理想、现实投注、终极关怀,集于一身,组成了一个多棱、多维、多元、谜一样难以测其深又完全裸呈于你面前像邻家孩子一样的南翔。 “多情多病转疏慵”,时光太匆匆。南翔与我也在渐渐老去。不过,韶光老去,不足为患。所患者,是再无追求。幸运的是,得南翔相劝、带动,终至挥别旧日惰性,开始鼓起勇气,欲效南翔之壮心不已。虽远不能和贤者比肩,但南翔时加督促,自己亦能于兴之所至处,每思唱和,乐亦无穷。 我的案头,摆着南翔所赠的各种作品,大小相异,厚薄有别,自成气象。每当抽取一本打开细读,我总觉得又回到了江西大学那条煤渣跑道上,如对诤友,如沐阳光,如披月华……即如伸手轻抚、举目凝视,亦觉其如张潮《幽梦影》中所言,山水是天地的文章,文章是案头的山水。而南翔送我的速效救心丸,于我,则有别样含义,它被我放置在靠我最近的书桌抽屉里,更被我永远藏在了心里……那只电子血压计,静静地立在书桌桌面居右的位置,当我眼光与它相触时,我会感到它的读数,正在闪烁不已,让我读出了点画亭台、风霜摇落,读出了旧时岁月,读出了勃发青春,读出了浩荡江风,读出了晴碧天光,读出了兰芳桂馥,读出了山高水长
产业扶贫 力推茶叶产业上台阶
作者:苏启兴  期号:第9期 来源:老区建设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茶叶产业发展县”的机遇,推动茶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1、自然条件优。铜鼓地处赣西北边陲,属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型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少酷暑,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2℃,空气质量达国家一级
国民两党积极备战五都选举
作者:李贺  期号:第22期 来源:台湾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提升整体作战能力,国民两党精心打造辅选团队。 国民党方面。在推出所谓五都参选人“黄金阵容”后,国民党的辅选作业不断加强。一是高层担任辅选重任。马英九确定将在此次选举中担任重要辅选角色,目前已在大台北地区密集出席地方活动,9月国民党中常委改选后则会正式启动辅选行程。6位副主席则各自认领责任区,林丰正负责新北市,蒋孝严、詹春柏负责台北市,江丙坤负责大台中市与台商,黄敏惠与曾永权两人负责大台南市及大高雄市。国民党秘书长金溥聪将主要辅选精力放在南部两都。此外,国民党还推出五都参选人“应援计划”,相互辅选,共同造势。二是五都参选人也正积极筹组竞选团队。台北市,郝龙斌在市府团队之外另组竞选团队。新北市,朱立伦竞选组织也有不小进展,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确定将任后援会会长,台北县长周锡玮则有可能出任竞选总部主委。大台南市,郭添财竞选总部预计于7月正式运作,目前利用“行动办公室”进行活动。此外,胡志强、黄昭顺也正在积极筹组有力的辅选队伍。 民进党方面。目前,该党中央虽面临党主席、秘书长都“下海参选”导致中枢缺员的情况,但辅选的大致架构已初步浮现。一是在中央层级成立指挥中心。除了基本确定由曾助其打蠃“三合一”选举的吴乃仁再度出山任秘书长外,还已组成“五都选战小组”,由吴乃仁任召集人,陈明文、陈其迈、李应元、罗致政为成员。二是各个选区的辅选团队基本就位。新北市,蔡英文将各方人马纳入辅选团队,而苏系子弟兵更是主力。民进党副秘书长洪耀福担任总协调,苏系大将林锡耀担任竞选总干事,台北县党部主委吴秉睿负责全面动员,前“立委”萧美琴、罗文嘉和李文忠等新系人士随时准备投入竞选活动。台北市,苏贞昌的竞选班底由政策、组织、文宣及网络四大部分组成,多由不到40岁的新兴世代负责,充满活力。大台中市,前“新闻局长”林佳龙出任苏嘉全的竞选总部主委,民进党发言人蔡其昌出任总协调,台中县党部主委郭俊铭出任台中县竞选总部主委。民进党台中县市卸任“立委”与此次不参选的县市议员还将组成选战决策小组,并由蔡其昌、客家事务部主任杨长镇、台中市党部主委陈大钧等人负责对外发言事宜。大高雄市与大台南市方面,陈菊及赖清德各有固定班底,中央党部主要负责后勤支持。 选战策略 为在年底选举中更加灵活机动、制敌先机,蓝绿双方分别制定不同选战手法。 国民党方面。一是总体策略采取“北守南攻,步步为营”。即在中北三都推出“郝强立”组成的“黄金三角”阵容,利用执政及基本盘优势,守住北中三都,实现总席次过半。同时,鉴于南部二都整体声势较低、参选人实力相对较弱,国民党采取“主动进攻”的策略。国民党秘书长金溥聪亲自坐镇操盘,企图利用一切机会冲高蓝军在南部的得票率,缩小蓝绿选票的差距并拉高议员当选席次。为激励士气,金溥聪更喊出要在南部打场“翻盘之战”。二是在战术上突出攻击绿营弱点。如在北部二都,针对民进党“双城奇谋”打造“双城连线”;利用苏、蔡关系不睦的传闻激化二人“2012矛盾与心结”;凸显二人“踏板、过水、求输”的心态削弱其参选正当性;逼二人就ECFA、“中华民国是否为流亡政府”等议题表态。在南部,则在凝聚泛蓝危机意识的同时,主攻民进党“执政时间过长、积弊过多”等议题。 民进党方面。一是通过“五都连线、分进合击”主打团体战。由于民进党认为南部二都已是囊中之物,只有扩大南部优势并在北部有所斩获才算赢,因此将选战重心锁定台北市与新北市。目前,民进党让苏贞昌和蔡英文主攻北部二都,一方面力争在北部缩小蓝绿差距,甚至夺下一至二席“市长”之位,另一方面则企图迫使蓝军回防北部,借机扩大其在南部的领先优势。民进党中央还称,“五都之战是总体战,未来还会进一步制定总体战略规划和布局,以最强战力赢得五都胜利”。二是在战术上体现地区差异。民进党根据南北差异提出不同应战之策,北部回避两岸议题,主攻马当局施政不佳与各县市施政缺失,南部则主攻反ECFA等意识形态议题。 选战主轴 为扩大自身影响、压制对方声势,国、民两党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政策主张。 国民党以“拼经济”为五都选战的主轴。由于蓝营预期两党交锋点会在“对台湾未来经贸策略与对两岸的态度”,因而提出“决战经贸、决战城市竞争力”、“繁荣地方”、“民生脱困”、加强两岸经贸等共同政见。同时,各参选人还根据当地情况提出具体口号。郝龙斌诉求“让台北市晋升为国际一流城市”,主打“花博牌”、“环保牌”。朱立伦表示要“让新北市与台北市共荣、共同发展、并驾齐驱”,要连接基隆港、台北港及桃园航空城,建设捷运新线路。胡志强诉求“让下一代幸福”,强调要提高大台中市的就业率和竞争力。黄昭顺表示,要“拼经济、救失业”,“降低高雄市全台第二高的失业率,让高雄港回到世界第三名”。郭添财规划“两岸经贸营运特区”,并向马当局争取增加大台南市统筹分配税款,提出教育改革等主张。 民进党以“幸福生活”为选战主轴。由于岛内经济已出现强劲的回升势头,无法再炒作经济景气的问题,加上近期岛内媒体民调显示,民进党执政县市在民众生活满意度、幸福指数等方面都比较突出,因而将“幸福生活”作为该党主要文宣诉求,进而希望借此重新擦亮“绿色执政、品质保证”的招牌。同时,为凸显蔡英文,该党准备将“十年政纲”中的区域建设理念列为五都参选人的共同政见;为讨好“基本教义派”,该党将与“急独”势力加强反ECFA活动。此外,民进党五都参选人也将在共同政见的指导下,根据所在选区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政见主张。目前,苏贞昌、苏嘉全分别针对台北市、台中市治安问题大肆批评蓝营执政不佳,提出“拼治安”的政见,赖清德提出要建立“双都心”解决大台南市合并后台南县边缘化的问题,陈菊宣称要打造“高雄海空经贸城”。 巩固基层 为充分调动基层选民投票热情,两党五都参选人正采取各种手段争取基层民众认同。目前两党参选人的手法都不外乎,拜访地方大老、派系势力、社会团体,到集市庙宇等人口密集处频繁露脸等。 国民党方面。台北市,郝龙斌大力推动市政,利用各种场合与社团、群众交流沟通。新北市,朱立伦通过落户三重市加强与泛绿民众接触,同时跑遍29个乡镇市,相继拜会前台北县长林丰正、邵恩新、前台北县议会议长洪吉春、许再恩等政坛大老,会见新庄市长许炳昆、新店市长王美月等现职地方势力,积极参加妇女社团、中小学校、基层党员干部活动。大台中市,胡志强因与台中县渊源不深,将主要拜票行程集中在台中县,深入各乡镇市,拜会台中县议员、政坛前辈,争取“红派”、“黑派”等地方势力支持。大台南市,台南县出身的郭添财展开“团结八方请益之旅”,努力加强与过去关系不深的台南市政界人士的沟通,并规划针对大台南的Long Stay(长住)行动,寻求各界支持。大高雄市,高雄市出身的黄昭顺目前重点放在拜会高雄县政坛大老,同时频繁深入集市、夜市、庙宇等场合,与普通民众搏感情。 民进党方面。各参选人积极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拜票,“扩大社会基础”。新北市,蔡英文与朱立伦针锋相对,落户永和市,深入蓝营票仓布局,并选在外来人口较多的淡水镇举行首场造势活动。台北市,苏贞昌除了走访台北市党部、议会,还积极拜会自己在台北县长及“行政院长”任内倚重的政务官及学者专家,争取各界人士支持。大台中市,苏嘉全针对胡志强台中县影响力较弱,迁籍台中县丰原市,全力争取台中县选票。大台南市,赖清德拜会台南县市议会和党团,承诺全力配合市议员辅选:拜会农业水利系统.争取农渔业者支持。大高雄市,陈菊积极拜会沟通不足的高雄县地方势力,密集参加各种社团活动。 内部整合 为弥补提名过程中所造成的内伤,增强对空降参选人的信任,国、民两党均加紧内部整合,其共同手法包括化解误会、弥补裂痕,积极沟通、增加互信。 国民党方面。新北市,目前该党上下都采取“尊周”策略,极力安抚周锡玮,高度肯定其施政成绩,朱立伦也安排多场与周同场造势的活动,积极争取周任其竞选总部主委。大台中市,胡志强相继拜访出身台中县的“总统府秘书长”廖了以、台中县副县长张壮熙、“立委”纪国栋等人,金溥聪也多次前往台中县居中斡旋,希望廖担任胡的竞选总部主委。大高雄市,黄昭顺加强“人和”工作,一再请求“立法院长”王金平出山辅选。大台南市,郭添财加强与李全教支持者的沟通互动,争取修补与李的选举裂缝。 民进党方面。新北市,蔡英文向游
北部书院(下)
作者:暂无 期号:第18期 来源:台湾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视如世仇,双方械斗牵连数百个村落,造成尸横遍野、损失惨重。为了消弭漳泉间的纷争冲突,让漳、泉移民得以和睦相处,身为漳州移民地方领袖的林维让、林维源,将妹妹许配给泉州举人庄正,并于同治2年(公元1863年)共创文昌祠及大观书社,广收漳、泉弟子齐聚一堂读书。同治12年(公元1873年)扩大兴办“大观义学”,延请庄正为主讲,课以诗文,并供应学舍食宿所需,希望藉由教育力量,化解漳泉宿仇。从此,漳泉移民化干戈为玉帛,不再械斗。大观义学也成为台北县的文教发源地,为地方培育出许多人才。日据时期,林家在大观义学成立“私立板桥幼儿园”,开台湾幼儿园教育之先河。光复后,幼稚园一度停办,义学荒废。1960年,板桥镇长杨水生倡立“大观书社管理委员会”,推举林熊祥为董事长。1963年,书社再度登记为财团法人,并由台北市大龙峒孔庙分灵至此供祀,自此成为台北县每年9月28日祭孔大典所在。1967年,在大观义学左右厢成立“大观幼儿园”,1985年大观义学被订为三级古迹,1982年开始古迹修护工程,至1985年完工。 建筑格局与空间布置 大观义学位于板桥林本源园邸东侧,以文昌街相隔,属林家园邸建筑群的一部分。坐南朝北,为漳州派二进式格局。整座建筑由门厅、讲堂及两道厢房组成。另书院前有宽敞的前埕,为学童课外活动的场所,而“大观义学碑记”则立于前埕左侧。第一进门厅三开间,为行礼出入之所。其建筑采对称结构,正门左右立有报鼓石一对,鼓面雕刻螺旋形,装饰不多,简洁大方。在书院的左右堵上,可见精美的龙虎泥塑雕作。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龙头朝向厅内,而虎首则朝厅外。由于龙象征好运,虎代表凶祸,有“迎祥龙,送虎神”的意涵。抬头上看,屋身正立面左右两端樨头上,各装饰着一双端坐的石狮。使原本色彩单调的红砖柱面,增添了些许层次上的变化。过了内埕,便到第二进讲堂。堂上漆金的龙饰供桌,相当显眼。神龙龛内供奉至圣先师孔子及文昌帝君神位。两旁站立的书童和剑童神像,古意盎然,相传为当初辟建义塾时的古物。供桌下供祀“麒麟堵”一座,红绿相间的色彩,格外引人注目。除此之外,年代久远的匾额也是值得一看的历史文物,由“诞敷文德”、“承先启后”、“大观书社”等等,令人目不暇接。两侧厢房共16间,为昔日学舍所在,而今为大观幼稚园教室。中间以过水廊连接讲堂,但见廊上青灰色的方型石柱高高耸立,益显古朴素雅。近百年来,大观义学建筑历经多次重建,然而至今仍维持着昔日风貌不变。其整体大木架构出自漳州匠师之手艺,全用“关刀棋”,纹饰不多,显得简洁稳重。 苗栗·英才书院 英才书院虽然开办时间不长,却是苗栗市文教发祥地,其古朴的建筑风格更是别具一格。 历史沿革 苗栗文昌祠始建于清光绪10年(公元1884年),坐落于苗栗市中正路与文昌街交叉口。光绪15年(公元1889年)苗栗设县,知县林桂芬到任,因县衙尚未兴建,故借用文昌祠办公。是年冬天,地方士绅谢维岳等人为了提升山城文风,倡议在文昌祠仓颉厅创办书院,众人纷纷响应。于是由官绅合办成立英才书院,成为本县地方文教的中心。英才书院设立后,在第一任院长谢维岳管理下,地方子弟纷纷踊跃入学,成为地方上的一大盛事。由于书院设立在文昌祠内,在正殿神龛上供奉着文昌帝君、魁星爷神像,以及至圣孔子神位,学生们可以朝夕膜拜。而今,文昌祠则成为当地考生祈求考运顺利的地方。书院从光绪15年(公元1889年)开办以来,至光绪21年(公元1895年)结束所有教学活动为止,期间虽仅运作了短短6年,却让此处成为苗栗市文教发祥地,在近百年当地县政文化发展过程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 日据时期,书院停课,一度充作宪兵屯住所。1898年,苗栗市成立苗栗公学校,取代了传统书院的教育功能。1927年中秋,山城地区的文人雅士在文昌祠成立“苗栗诗社”,每年举行春秋两季的击钵雅传集会,成为中北部著名的吟诗大会,主事者为纪念此事,还特别铸了一口钟,悬吊在文昌祠中埕的左厢廊上。 建筑格局与空间布置 英才书院坐落于苗栗市场旁,形式典雅。为平面呈“口”字形的四合院。原始建筑群包括照壁、门楼、庙埕、惜字亭、门厅、正殿和东西厢房共16间。宽敞的庙埕前有照壁及惜字亭,照壁左右各设出入门楼。第一进门厅三开间,左为入口称“龙门”,右为出口称“虎门”。中门两旁树立抱鼓石,巩固门板。左右板壁上镂雕的石质夔形圆窗,形制古朴。门神彩绘“天聋”、“地哑”,匠心独具,有别于一般的寺庙门神。第二进正殿,神龛主祀文昌帝君神像,配祀至圣孔子、韩文公(韩愈)、仓颉圣人神位,以及魁星爷神像。从整体建筑上看,英才书院的建筑相当朴拙,保留着初建时的原有风貌,在今日台湾众多寺庙群中相当罕见。 西湖-云梯书院 云梯书院位于有“世外桃源”之称的西湖乡,是苗栗县最早的书院,培育众多举人、贡生,建筑素雅美观。 历史沿革 西湖乡位于苗栗县西侧,居民以客家族群为主。乡内阡陌纵横,绿野平畴,宛如仙境,素有“世外桃源”之美称。清乾隆17年(公元1752年),刘恩宽由广东梅县渡海赴台,拓垦苗栗西湖庄(今西湖乡)。由于勤俭持家,家境日渐好转。数十年后,传至永长、永义年代,已成为地方首富。为了让子孙“勤奋耕田、修心积德”外,更懂得“知书达理、耕读传家”的道理,于是兄弟俩商议筹建书院。道光9年(公元1829年)春天,贡生刘永长在本乡四湖村伯公背(今瑞湖小学)创办私塾,聘请粤籍老师传授汉学。其后因学生日益增多,不敷使用。乃于道光20年(公元1840年)由刘永义献地,把私塾迁移到四湖村山仔顶,称为云梯书院,并恭迎广东惠州府孔夫子、五文昌神位,分灵赴台奉祀,成为苗栗地区最早的一所书院。根据《刘氏族谱》记载:“此后数十年间,书院孕育举人(大学生)及贡生各9位,成为北台湾文风鼎盛的地区之一”。日据时期,云梯书院仍继续传授汉文。1898年,地方教育由日人所推动的新式学校取代。1900年秋,云梯书院庆祝创立60周年,刘氏族人倡议改书院为“修省堂”,云梯书院至此功成身退,走入历史。1935年大地震导致修省堂被毁,后又重建,直至1976年再度改建,易名为“宣王宫”,成为当地信仰中心。 建筑格局与空间布置 云梯书院(今宣王宫)位于纯朴的四湖村学堂下,景色优美,坐西朝东,格局方正。建筑群为正殿及两道厢房所组成的三合院。外埕有宽敞的停车场。左侧可见敬圣亭及石砌伯公庙。敬圣亭高3公尺,亭分三层,由石板块采四方体组合而成。下层为基座。中层“敬圣亭”,炉口朝东。上层通风口,供奉仓颉,横批“始制文字”,两侧楹联:“启发乾坤秘”、“传流宇宙心”。此亭建于道光年间书院初创之时,保存完好,古朴典雅,令人发思古之幽情。走过围墙门,便进入书院内埕。位于殿前台阶的中轴线上,有一倾斜平铺的斜坡道,称为“御路石”,其上雕有栩栩如生的无角螭龙。御路石源自宫中,因在宫内只有皇帝才可以使用中轴线,而皇帝进时大多坐轿子,于是将阶梯中央作成斜坡,两侧石阶则让轿夫行走,后来为孔庙及民间庙宇沿用。上了台阶,便到殿前。地板以早期磨石子铺就,梁柱上“云梯书院”匾额高悬,左右两旁龙柱巍然矗立,气氛宁静。跨过龙门,便进入正殿,是从前院长讲学的地方。正中神龛供奉三思主及至圣先师神位,左右偏殿配祀观音、三官大帝,给人庄严肃穆的印象。两厢房则是昔日老师居所和学舍所在。
第二届海峡论坛在福建隆重召开
作者:李奥  期号:第25期 来源:台湾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台湾30家民间机构联合主办,在福建各地共举办包括论坛大会、政策研讨活动、两岸文化艺术交流、民间交流嘉年华等4大板块23场活动。台湾民众超过1万人参与活动,高于上届的8000人。其中不仅包括国民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