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3324)
图书(6397)
报纸(6295)
学位论文(1356)
视频(1160)
人物(489)
会议论文(410)
图片(50)
按栏目分组
期刊 (13324)
图书 (6397)
报纸 (6295)
学位论文 (1356)
视频 (1160)
人物 (489)
会议论文 (410)
图片 (50)
按年份分组
2012(1400)
2011(1401)
2010(1207)
2009(790)
2008(663)
2007(470)
2006(291)
2005(165)
2003(180)
2002(114)
按来源分组
其它(5855)
梅州日报(1782)
闽西日报(876)
赣南日报(350)
南方都市报(317)
惠州日报(273)
侨报(237)
南方日报(235)
广州日报(169)
赣州晚报(144)
无法逃离(小说)
作者:暂无 期号:第5期 来源:翠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己的身体在颤抖。 苏北海安城都天庙的广场上传来军人出操的呐喊声。周米珍能分辨出,“-、二、三、四!”那高亢有力的口令声,是发自她最心爱的人。那个叫杨宗凯的男人,刚刚还用温暖的怀抱呵护着她,被窝里还残留着他的浓烈气息。 似乎,只有在他的怀抱中,周米珍才不会感到寒冷。周米珍细细地回味着昨天晚上和杨宗凯在床上的疯狂时,不由地羞红了脸,忍不住微笑起来。 等国民党中央军整编65师直属团上校团长杨宗凯裹挟着一阵冷风进来时.周米珍的脸庞依然是红扑扑的。 周米珍的卧室坐落在苏北重镇海安城名流韩国均的私家花园别墅里。 1946年9月,华中野战军粟裕、谭震林部北撤后.韩公馆就从新四军的指挥部变成了国民党军整编65师的师部。 65师少将师长李振,时年46岁,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时候,他是孙中山大帅府警卫团的连长,北伐战争中的一员虎将。“七·七”事变后,率65师在广东战场和日军浴血奋战。1942年4月,海安人杨宗凯从黄埔军校第十七期第一总队步三队一毕业.就在李振麾下冲锋陷阵,出生入死,很快成了李振的爱将。 1946年夏,国民党军总参谋长陈诚抵达南通,调兵遣将,督促部队进攻苏中解放区。在长江两岸的南通、扬州、镇江等地,集中了整编第49师、65师、第83师、第25师等共15个旅约12万人,由第一绥靖区司令官汤恩伯指挥.围困只有3万兵力的华野,计划占领整个苏皖解放区,然后在山东和解放军决战。 离开家乡已经四五年的杨宗凯在广东接到开拔的命令,欣喜若狂。因为,他终于可以见到朝思暮想的周米珍了。 七八月间,便是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战役,华野以少胜多,歼灭国民党军5万多人。李振的65师也是损兵折将。这是李振领兵以来第一次被打得颜面丧尽,威风扫地,所以,这几天,李振郁闷着呢。 杨宗凯倒是如愿以偿。华野主力撤退后,李振就为爱将和周米珍举办了热闹的婚礼.并把韩公馆中最好的一幢小楼给他们做新房。 看到周米珍脸颊潮红又浑身发抖,杨宗凯吓了一跳。伸手抚摸她的额头,滚烫,杨宗凯知道,周米珍病了。 虽然杨宗凯的叔祖父杨仁礼是苏北有名的老中医,人称“杨仲景”,但他远在曲塘镇南部的周杨庄,那一带.近来是共产党苏中军区第一分区特务团及海安县独立团等地方武装活跃的地方.将他接来,多有不便。远水解不了近渴,杨宗凯便喊来警卫队长.命令他立即把海安城最好的中医韩正斋请来。 随着一声“宗凯啦小周妹子啦”带有广东客家口音的官话,满脸络腮胡子的李振师长走了进来:“怎么啦?好你个宗凯,怎么照顾人的?把我小周妹子照顾出病来,当心我扒了你的皮!”周米珍从被子里探出头,叫了声:“李大哥,没事,着凉了。” 李振说:“宗凯啊,明天你就不用带部队下去了,好好照顾小周妹子。” 这段时期,65师根据第一绥靖司令部的部署,对共产党控制区发动了第一次“清剿”,取得了一些战果。但对这样自相残杀的战果,李振是输也沮丧,赢也沮丧。而这样的沮丧,他还不好在部下面前表现出来。杨宗凯率兵“扫荡”,很快控制了海安的大部分地区,迎接凯旋的杨宗凯时,李振还得狠狠地夸奖。 在李振言不由衷的夸奖中.杨团长为了党国的利益,越发地尽心尽力了。 韩正斋和杨宗凯的叔祖父杨仁礼有一个类似的名称,在海安城,人家都叫他“韩仲景”,有“南杨北韩”之称,名头响得很。韩老先生由儿子韩鹏陪着,来到了韩公馆。 左手摸着一把白胡子的韩正斋坐在拨步床前的椅子上,闭着眼,右手搭着周米珍的手腕,良久,才踱将出来。 韩正斋道:“夫人关节酸楚,恶寒发热,脉象濡数,脸红苔白,当是湿邪在表,老朽的治法是解表除湿。” 二 韩正斋拈了毛笔,写了一方:薏苡仁一两,豆豉一钱,藿香三钱,佩兰两钱,薄荷三钱,杏仁三钱,蔻仁三钱。 漂亮的行草,写完,老人搁笔,站起:“先服三剂试试吧。” 一剂药喝下,周米珍就觉得精神大好;两剂药喝完,她就起了床出了门,让杨宗凯陪着到公馆前的上官运盐河上溜起冰来。 周米珍在冰面上慢慢地走了几步,跺了两脚,感受了一下冰的厚度。她戴着手套,穿着貂皮大衣,出神地看辽远的天空,灰暗的太阳,思绪飘洋过海,飞到很远的地方。周米珍决定离开这里。她再也不愿意呆下去了。是的,这里是家乡,这里还有亲爱的杨宗凯.但自打日本人离开后,这里的血腥味愈来愈浓……自从和杨宗凯结婚后,她更是下定了逃离的决心。 她的要求很简单:和杨宗凯逃到一个没有硝烟没有枪声的地方。 杨宗凯的计划是,春节后,部队调防前,送周米珍到上海,然后,从上海到香港,再然后,从香港到美国。杨宗凯答应她:你先走,等安顿下来后,我再寻机和你汇合。李振师长表示,他会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帮助小周妹子离开这个鬼地方。 周米珍并不知道.作为一个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人,杨宗凯是不可能像她一样从战火中脱开身的。杨宗凯的计划中,并没有陪她逃离的环节。 “米珍,外面冷,还是回屋吧。”杨宗凯伸过手,搀着她。 周米珍打了个寒噤,“嗯”了声,沿着石阶,向岸上爬去。不过10来个台阶,就把周米珍累得娇喘吁吁。 抬起头,一个扎着头巾、拖着长辫、穿得鼓鼓囊囊的年轻女人正微笑地看着她。 “凤英姐!”周米珍一把抱住她,快活得跳起来。 三 周米珍和高凤英虽然只是邻居,但亲如姐妹。高凤英只比周米珍大三天,因为周妈妈没奶水,而高妈妈奶水旺盛,所以,两个女孩几乎是喝着同一个人的奶长大的。 两人的命运却有天壤之别。 周米珍的父亲周文达是海安地区早期的共产党员.一直以乡村私塾先生的身份为掩护,从事地下工作,家境也相对富裕,周米珍从小衣食无忧,读书写字,生活闲适安康。周米珍的母亲原本是大家闺秀,曾经留学美国。只是因为后来家遭土匪洗劫,家道中落,她才不得不提前回国,下嫁给了周文达。 1938年5月26日,日军下乡扫荡,沿着上官运盐河两岸杀掠,970多间店铺、民房遇了地震飓风火灾似的。面目全非.72个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被杀。 这72人中.就有周米珍的父母和高凤英的家人。 这一天,13岁的周米珍恰好陪从婆家回来的高凤英而逃过一劫。 因为贫穷,高凤英陪周米珍在私塾里读了半年书后,不到8岁,就在里下河的水荡中撑船下网,取鱼罾虾。12岁,便嫁给了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不到一个月,新郎病重夭折,婆家原指望娶个童养媳为病儿冲喜,谁知,高凤英才嫁过去就成了小寡妇.也成了婆家不付工钱的长工。还好,婆家离娘家并不远.高凤英可以时常溜回家来,找娘家人诉诉苦,找周米珍说说话。这一天,两人钻进周杨庄村后的小树林,一边吃着周米珍从家里带来的桃酥饼.一边说些姑娘家的心事,突然就听到了激烈的枪声.吓得两人躲在树丛中不敢动弹。等枪声远去并停下,暮色渐渐降临,两人才走出树林。 掩埋完亲人的遗体,高凤英回到了婆家,周米珍被父亲的好友兼同志杨森带回家抚养。 杨森就是杨宗凯的父亲。而杨宗凯,也曾是周文达的学生。 当时,杨森的公开身份是国民党海安县党部委员兼曲塘区区长,在曲塘镇上开了一家颇具规模的粮行。将周米珍接来后,杨森就把她送到邻近的泰县私立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