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 力推茶叶产业上台阶

作者: 苏启兴 日期:2014.11.17 点击数:6

【作者】 苏启兴

【摘要】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优势 茶叶是铜鼓的一项优势特色产业,也是一项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产业,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抓住被列为全省“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扶持茶叶产业发展县”的机遇,推动茶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1、自然条件优。铜鼓地处赣西北边陲,属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型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少酷暑,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2℃,空气质量达国家一级标准,负氧离子含量达7万个/cm3,年降雨量1400-1800mm,森林覆盖率87.4%,酸性岩红壤,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是得天独厚的宜茶区域。茶叶主产区山清水秀,没有加工企业,环境无污染,空气清新,在这种自然条件下生长的茶叶,内含物丰富,品质超群。全境面积1548平方公里,适宜种茶山地面积100万亩以上,开发茶园具有广阔空间。 2、茶叶基础实。铜鼓茶叶“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是中国历史名茶宁红茶原产地。光绪三十年(1904年),宁红茶珍品“泉港龙爪”、“宁红太子茶”被列为贡品。宁红茶是中国传统的出口茶品,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上世纪五十年代被誉为“出口苏联王牌茶”。南宋诗人、江西盐茶官陆游到铜鼓幽居乡巡视时,写下了诗歌《幽居》:“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园丁刈霜稻,村女卖秋茶”,可见铜鼓民间种茶制茶历史悠久。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发展,提出了“种、加、销、品、魂”五个方面的茶产业发展思路,把茶叶作为“三大重要”产业之一进行高位推动,并在政策资金上给予相应扶持,近两年共整合财政支农资金1800余万元用于扶持茶叶产业发展。 3、茶叶品质好。我县是全省茶叶十强县,也是全国茶叶生产重点县。目前,通过有机、绿色、无公害认证的企业3家、产品5个。从2007年起我县茶叶基地及产品连续三年通过欧盟有机茶论证,在历次名优茶评比中,铜鼓各类茶产品多项获奖,如在2007年中国第七届“中茶杯”评比中,“铜鼓春韵”宁红茶获得全国名优茶特等奖;在2009年第十六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上,铜鼓春韵香茗、春韵宁红同获“中国名茶”金奖,“禅硒”白茶获特等奖,“天工”白茶获一等奖。 二、发展现状 目前,全县茶园总面积6万亩,其中绿茶2.7万亩,白茶1.5万亩,茶叶产业涉及全县13个乡镇(场)、99个村、1.1万户3万多人。我县已发展白茶、绿茶、红茶三大主打茶产品,并作为全省重点扶持的10个茶叶优势区域县之一,每年扶持资金500万元。目前,全县茶叶种植面积、产量、产值三项指标在全市行业排名中均居第一。虽然我县茶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经济效益较低。大部分绿茶园由于茶农管理粗放,加上1.5万亩茶园为八十年代建立,茶园整体效益不高。近年来虽然加大了茶园低改力度,但在短期内还不能完全达产达效。二是龙头企业不大。目前,全县有茶叶加工企业15家,但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仅2家,大部分企业设备连续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够高,开拓大市场和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产业链松散,未形成效应明显的龙头企业。三是科技投入不足。大多数茶叶加工企业是家庭作坊式生产,科技投入不足。同时,茶产业技术人才缺乏,茶叶栽培、病虫害防治和茶叶加工无专人指导,不能按照规范化、标准化加工程序进行生产,造成产品质量低。四是品牌意识不够。虽然我县先后有许多茶产品获得省级名优奖,但茶叶产量有限,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企业创出品牌后,由于整体实力不强,品牌意识淡薄,对产品的包装、宣传、促销投入不足,无法真正形成品牌效应。 三、发艘对策 针对当前茶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进一步增强“生态、绿色、环保、健康”的理念,加快推进我县茶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效益化方向发展。 1、壮大基地,推进茶叶产业规模化。基地大小决定产业规模大小。加快发展我县茶叶产业,必须壮大基地规模。一是要加快老茶园改造。据统计,对老茶园实行“低改”或“品改”,每亩大约只需投入2万元左右,且第2至3年即可产茶,投入少,见效快。因此,壮大我县茶园基地规模最快捷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快对现有2万多亩老茶园的改造,力争近年内完成“低改”或“品改”任务。二是要加快新茶园开发。根据我县土壤、气候、地形地貌等特点,规划为高山茶区和丘陵茶区,其中高山茶区主要包括高桥、棋坪、幽居、港口等乡镇的茶区,在茶叶生产指导上主要以“名优茶生产、分户经营”为主;丘陵茶区主要包括温泉、排埠、永宁、三都、大段、带溪等乡镇的茶区,在茶叶生产指导上主要以大众茶生产为主,以全面提高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水平为重点,在茶叶产品结构上达到名优茶与大宗茶并举。三是要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加大对基地建设的投入,大力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快新茶园开发和老茶园改造,建设一批优质、高产、高效的茶叶基地。整合国家现代茶叶发展资金和我县支农资金,重点用于现代茶园基地开发,对新扩建良种茶园和种茶大户给予适当奖励,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基地建设的投入。 2、培育龙头,推进茶叶产业集约化。培育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重点按照“整合、引进、扶持”原则,加快培育茶叶深加工龙头企业。一是整合。通过政府扶持、引导,市场运作,支持茶叶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兼并、租赁、转让等形式,推进散小的作坊式茶叶加工点整合重组,壮大实力,建立龙头企业。二是引进。充分利用茶叶产业基础、品质等优势,积极引进省内外知名茶叶企业来尤建厂,进行茶叶深加工,鼓励、支持外地茶叶老板与本县茶叶企业开展合作,将外地茶商的市场优势与本地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达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三是扶持。建立县领导、专家挂包联系企业制度,对企业发展给予全方位服务。采取税费减免、帮助争取项目资金、政府贴息贷款和优化发展环境等方式,重点扶持现有规模以上茶叶加工企业上档次、上水平。当前,要重点支持铜鼓县茶叶公司等有前景的企业,壮大基地规模,使之尽快做大做强。 3、强化措施,推进茶叶产业标准化。生态、品牌、安全是当前国内外茶业发展的主题。只有大力推进茶业标准化建设,才能提升茶业品质,做大做强茶业品牌。一是实行标准化生产。采取专题培训、辅导讲座等多种形式,组织涉茶人员学习标准化生产知识,增强涉茶人员的标准化意识,提高涉茶人员的标准化素质和工作水平。大力创建无公害茶叶、绿色食品茶叶和有机茶叶生产基地,积极开展QS、绿色食品、HACCP、有机茶、环保等认证工作。捧广农业、物理、生物等综合防治病虫害技术,加大农残控制力度,实施进药、售药、贮存全程监控,严厉查处销售、使用违禁农药行为,加速推进“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识、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的标准化生产格局的形成。二是提升制茶水平。在茶叶生产重点产区,按照名优茶加工标准,择优扶持一批产品质量过硬的加工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淘汰过时的加工工艺和设备,采用新工艺,引进新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三是培育茶产业人才。通过制茶能手赛、到外地学习、专业学校培训、与河南农大等科研院校合作,重点培养茶叶专业技术人员、龙头企业主、合作社茶农,普及茶叶良种化、标准化、机械化等技术和市场营销、品牌创建知识,构建茶产业创业团队。 4、找准市场,推进茶叶产业效益化。一是政府主导。把铜鼓茶叶与客家文化相结合,塑造“铜鼓春韵”的个性品牌形象,由政府统一注册“铜鼓春韵”品牌,由县茶叶办统一管理,按照“平等、自愿”和“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标准(Qs认证)、统一技术”的原则,对符合条件的申请者授权许可使用,对不符合条件者,严禁使用,建立品牌质量可追溯制度和承诺制度。鼓励扶持龙头企业和个人到省内外大中城市开办专卖店、茶庄、茶楼,宣传推销“铜鼓茶叶”,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茶叶效益。二是企业主为。茶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性,苦练内功,以顺应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加快向无公害、绿色、有机茶饮品、茶食品、茶药品、袋泡茶、速溶茶市场进军,使其成为食品医药工业的加工原料,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发挥最佳经济效益。三是中介推动。大力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采取“科研+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确保茶叶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建立健全茶叶专业合作组织的利益联结机制和风险保障机制,逐步形成以产权要素连接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同时,充分发挥县茶业协会作用,开拓茶叶营销市场,加强茶叶行业的协调、服务和监督,为政府部门决策当好参谋,积极引导茶农建立自负盈亏、自我服务的茶叶专业合作社,努力提高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组织化程度。 &l...

【年份】2014

【期号】第9期

【全文挂接】 读秀挂接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