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674)
学位论文(268)
期刊(219)
图书(19)
视频(4)
会议论文(3)
按栏目分组
报纸 (674)
学位论文 (268)
期刊 (219)
图书 (19)
视频 (4)
会议论文 (3)
按年份分组
2015(5)
2014(463)
2013(118)
2012(132)
2010(117)
2009(56)
2008(56)
2007(32)
2006(28)
2004(17)
按来源分组
其它(276)
梅州日报(108)
闽西日报(60)
今日中国(中文版)(4)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
福建旅游(2)
民俗曲艺(2)
神州民俗(学术版)(1)
福建史志(1)
民俗曲藝(1)
旧时客家打醮习俗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第一次在上春(春天),称祈福;第二次为秋冬,称还福。芳洋村一年打的日期是正月十六日和十一月十六日。因为定
客家打醮的日子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打醮,意为道士设坛念经做法事,现在有的乡村演变为“扛菩萨”,这一习俗在客家乡村颇为盛行。菩萨,佛教里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在客家地区一般是指某些神,如五谷仙、妈祖娘娘、弥勒佛、观音娘娘、土地伯公等。而扛菩萨,则是客家人为庆祝丰收或纪念某一神而约定俗成举办的节 日盛事。 在客家山村
客家石崇拜习俗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客家人的民间信仰庞杂多样,与其先民的万物有灵观念,以及由此派生出的自然崇拜的渊源有关。而在自然崇拜中的石崇拜是闽西客家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信仰,不管是在乡间的小路,还是在田头地尾,常见有伯公坛(即社公神坛)。在大石头上,在大树底下,用三块石头垒起来,就成了人们烧香祈拜的场所。 田头伯公多
客家梅菜扣肉的传说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话说中原汉人南迁后,为求生存,生活贫寒。 一日,有个卢的娘子正开荒种地,身边的小孩饥肠辘辘。这时有个仙女从天而降,安慰娘子,并拿出一包菜籽。娘子问:“姓甚名谁?”仙女答:“广济苍生,何劳报答,梅是也。”
客家地区的多神崇拜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闽西客家人敬天敬地,敬奉神明,只要能保佑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不论哪方神明,都一起供奉,被客家学界称为“诸神合署办公”现象。 5月1日(农历四月十一),永定抚市镇贝溪村举行一年一度的打醮活动。早晨6点多钟,笔者就驱车前往采访,经过约50分钟车程,来到贝溪村就听到吹吹打打的声音,在有100多人
濯田龙归寨“七圣宫” 客家风情
作者:王用功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在远离集镇15公里的长汀县濯田镇龙归寨小山村内,有一座始建于明末的古老宫寺――七圣宫(如图 )。该座宫寺占地面积约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200平方米,为土木结构,青瓦屋面,五福门楼,飞檐翘角,古香古色,蔚为壮观。宫寺内雕塑有天庭七仙女像,被民间称为“七圣”仙人。数百年来,当地民间为祈求盛世
永定客家博览园 客家姓氏碑廊序跋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已成中华文化重要内涵。 姓氏,为与氏之合称。起源可追溯至母系氏族制时期。春秋战国始,与氏合一。吾
客家“十番”音乐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刘永泰 客家地区的“十番”音乐,雅称“十音”,俗称“打十番”。 顾名思义,“十番”由十种乐器合奏而得名,分为“文十音”和“武十音”两种。所使用的乐器主要有:竹笛(主奏乐器)、箫、唢呐、号筒、吊规、椰胡、二胡、中胡、高胡、扬琴等;打击乐器有:板鼓、檀板、堂鼓、木鱼、七星点、大钹、中钹、小
客家米冻
作者:项华宗 傅文达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年关将至,连城培田古村落一位农妇扛着制作客家米冻用的原料凤尾柴经过千米古街。客家米冻,盛产于连城县的宣和、朋口等乡镇,这 里的百过大年离不开米冻。进入腊月后,他们开始制作米冻,主要原料有大米、凤尾柴等,它晶莹透亮,色泽鲜黄,质地柔韧,香气扑鼻,是上好的菜肴。
客家古井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在连城县农村,至今还保留有许多与客家祖宅同龄,挖掘在天井里的人畜饮用水井。由于客家人重视水源保护,几百年来,井水依然清澈见底,井底放养供欣赏的红鲤鱼游弋可数。图为庙前镇芷溪村一栋百余年罗祖宅天井里,至今保留完好、清澈见底的古井。 周宗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