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039)
期刊(725)
学位论文(157)
会议论文(36)
图书(27)
视频(17)
按栏目分组
报纸 (2039)
期刊 (725)
学位论文 (157)
会议论文 (36)
图书 (27)
视频 (17)
按年份分组
2015(17)
2014(972)
2013(399)
2012(408)
2011(394)
2010(303)
2008(156)
2006(46)
2002(3)
1998(2)
按来源分组
其它(177)
嘉应学院学报(8)
神州民俗(6)
福建乡土(4)
广东艺术(3)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上半月(1)
暂无(1)
学生天地(小学中高年级)(1)
瞭望(1)
中国方域(行政区划与地名)(1)
梅州市品牌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刘春燕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现代农业  品牌建设  资源优势  种养结构 
描述:建设的现状与经验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梅州市进行品牌农业建设途径,并提出建设梅州市品牌农业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果:<br> 1、梅州市进行品牌农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创
“焗”:粤西峰村的婚姻与社会建构
作者:邹伟全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婚姻  社会建构  妇女  客家  少数民族  村落   
描述:人数也很有限。在峰村,维持村落秩序的是客家人的社会与文化传统。一个建构与被建构的博弈过程蕴含其中。聚焦这样一个村落情境,立足人们的生活世界,通过展现具有地方特色的婚姻制度与地方社会建构之间的关联,笔者试图探究:村落情境中捆绑式婚姻保持稳定的机制;农村婚迁妇女的生命历程及其对村落生活世界建构的意义;村落情境中的社会建构对于村落发展的意义。 基于底层历史与日常生活叙事的视角,对人们的生活世界进行参与观察,是本研究采取的主要方法。本文首先展现的是峰村的婚姻缔结状况以及妇女婚姻生活,接着从峰村人的生计和精神世界来揭示峰村人的内部建构。随后,考察峰村人的社会结构,进一步发掘峰村人的内部建构机制。在此基础上,再反观峰村的被建构过程及展现正在进行的被建构现象,从中反映一个整体性意义的峰村。 “焗”源出当地人话语,本意是指一种利用蒸汽使密闭容器里的食物由生变熟的烹饪方式。其引申的含义可指向:一、积极意义的“焗”,指一种自洽的、缓慢的变化或调节过程,强调特定的时空氛围,即需要的时间比较漫长、而空间相对封闭。对于焗的对象有一定的要求,只要是适合的对象,焗的效果将是正面的、积极的。二、消极意义的“焗”,强调的是一种受限制的状态或一种被动的状态转换过程。本文认为,峰村的婚姻与社会建构诸多层面大略带有以上所指积极或消极意义的“焗”的特点,主要涉及:村落整体的身份建构与认同、婚姻缔结、外来媳妇的生活适应、生计与精神世界、村落结构与秩序、村落的被建构过程。 在婚姻缔结上,村人曾经一度出现娶妻难的困境,他们的解决办法是通过非常规途径从外界获得新娘。如果可以选择,峰村人还是偏好在本地娶妻。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峰村人的嫁娶状况回归到传统的偏好,而择偶的范围和方式更加多元化。整体上峰村人对外来媳妇的认同与本地妇女的差别不大。除了外来媳妇在人数比例上占有一定优势以外,这还与峰村的客家人传统有关。妇女们的生活适应更多取决于她们自己的主观意愿。如果她们主动融入,并不会受到多少外力的阻挡。妇女在峰村的生活适应存在程度上的差异,这与她们的生活经历有关。 在日常生活中,峰村人的信仰实践还保持得比较好,整体上推崇循规蹈矩的传统。村人选择出外“做钱”和“在家”相结合的生活策略。虽然村中也出现个别道德失范的现象,绝大多数人不会因为生存的压力而付出感情和道德的代价。人们主要还是依照传统的“差序格局”区分亲疏和进行交往。个人主体性与传统力量相辅相成。目前来说,村落传统对村人价值观的影响还是要比外界的影响更为强大。在村庄秩序上,峰村具有一种内聚力较强的自洽性。这种自洽在一定程度上减慢了峰村在社会经济层面的发展进度。纵观峰村的发展历程,峰村曾经遭遇若干次被建构。这些建构多以追求经济发展为目的,往往不具有可持续性,对于村庄发展所能起到的作用显得比较乏力。但是,另一方面,在被建构过程中,峰村人逐渐培育了冷静对待外部建构的理性态度。他们更加认识到村庄本身自主性的重要。 分析结果表明:一、峰村比较普遍存在的捆绑式婚姻自有其稳定性,这与个人心态、能力、婚姻缔结与解体机制及村落情境相关。二、虽然峰村因为外来媳妇的身份符号而被改变了原来的文化身份,但仅限于象征意义。妇女对于峰村社会的建构意义主要还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践行中。在村落的父系家族制度下,妇女的力量更多地隐藏在她们的非正规角色中。三、峰村的被建构是一种基于非整体性的发展观上的不彻底的建构。在村落情境中,村人的发展诉求更多地体现在家庭和生活的层面。沿袭“社会工程”思维的发展措施往往只是能够给村庄带来暂时的经济收益而已。因此,这样的社会建构对于村落发展的作用,难以超越村落传统的文化和社会秩序对于村落生长既有的意义。
河南人及广东客家人的G6PD基因和L1CAM基因单倍域的研究
作者:刘晗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葡萄糖  6  磷酸脱氢酶  单核苷酸多态性  单倍域  连锁不平衡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优势选择  人群迁徙 
描述:河南周口共筛查了2027人(男性1047人,女性980人),发现G6PD缺乏症患者5人(男性4人,女性1人)。然后我们联合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客家文化特色元素在赣南土特产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凌小红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文化元素  土特产包装  设计  应用 
描述:径,也是更好地体现赣州“客家摇篮”的宣传宗旨。但就目前市面上的赣南土特商品包装设计而言,其在形态结构、产品名称、图形、字体、色彩及材料的运用和风格表现等方面,缺乏明确的认识和系统的运用原则,且在客家风格表现形式、元素选用上流于肤浅和雷同,对于赣南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利用和表现不够,缺乏相应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未能体现客家文化的特色魅力。而本课题将主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对赣南客家文化特色元素进行分析、整合、概括、提炼,并应用到赣南土特产品的包装设计中,希望能提升赣南土特产包装的文化品位和地域特色,更好地整合赣南土特产品的对外形象。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引言,介绍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为赣南客家文化的精神特质与内涵,主要阐述了客家形成的原因及客家民系特征,分析了赣南客家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审美价值,提出了客家文化与赣南土特产品包装设计相结合的意义;第三章为客家文化特色风格释意,主要阐述了客家文化特色风格的形成与定位,概括了客家文化特色的具体表现,总结归纳了客家文化形象元素,并确立了客家文化形象元素在土特产包装的应用范围;第四章为地方土特产品包装设计的要素,主要阐述了现代土特产品包装发展趋势及赣南土特产品包装现状,总结了土特产品包装设计原则,并从文字、图形、色彩、材料等方面分析了土特产品包装设计要素;第五章为客家特色元素在土特产品包装的应用,主要是将归纳总结出的客家元素与表现手法运用到赣南土特产包装的设计实践中进行检验。第六章为客家风格包装设计手法的总结与归纳,通过设计实践检验,总结了客家文化特色元素应用在赣南土特产包装的表现手法。最后一章为结论和展望,作为对此命题的一个阶段性小结。总而言之,当前研究客家文化在赣南土特产包装上的应用这个方面还是相对薄弱的,本文力求在此范畴内有所突破。
客家地区农村女性闲暇生活方式研究
作者:高冬梅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地区  农村女性  闲暇  生活方式 
描述:题之一,为社会所普遍关注。在现有关于客家地区农村女性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基本上从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讨客家地区女性的思想性格、风俗习惯、婚姻爱情、经济生活和社会角色的静态描写上,较少从闲暇视角对其生活方式进行研究。为此,本研究从闲暇生活方式的视角对客家地区农村女性进行实证的研究。笔者关注客家地区农村女性闲暇生活方式的状况如何?不同群体之间有哪些差异?其影响因素有哪些?围绕这三个基本问题,笔者借鉴关于闲暇、生活方式和客家女性这三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博白客家地区农村女性的实证调查,运用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从闲暇时间、闲暇活动和闲暇体验三方面描述该地区农村女性闲暇生活方式的现状特征,从而分析不同群体间闲暇生活方式的差异,探索其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形成机制,并初步得到以下研究结论:第一,客家地区农村女性的闲暇时间总体上处于小幅度增加趋势,且不同年龄群体间闲暇时间的差异是和女性生命周期相联系,客家地区农村女性的闲暇时间变化呈U字型的变化。由于自然地理环境以及职业分化不彻底的特性,使得客家地区农村女性生产经营时间比较长,闲暇时间季节性差异不明显,闲暇时间增加幅度较小。客家地区农村女性闲暇时间在分配具有单调性与“重叠性”的特征。第二,客家地区农村女性最主要的三项闲暇活动为:看电视电影、串门闲谈、打牌打麻将。此外,还存在着一些不健康、消极的闲暇活动内容,如:阅读码报、买六合彩等。总体上看,客家地区女性闲暇活动类型以消遣娱乐为主,学习型的活动很少。第三,闲暇生活空间保持了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家庭闲暇娱乐成为现阶段客家地区农村女性闲暇生活的主要形式。闲暇时的社会交往对象仍然以亲缘关系、地缘关系为主。但随着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商品生产的发展,客家地区农村女性的业缘关系和趣缘关系也有所发展。第四,客家地区的大部分农村女性都能意识到闲暇与工作同样重要,闲暇的重要性在新一代农村女性那里得到了认同和提升。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制约,闲暇心态与实际闲暇生活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使客家地区农村女性的闲暇生活处于“无奈”满意。第五,影响客家地区农村女性闲暇生活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物质和文化两方面。物质方面,城乡之间社会保障不完备,收入不稳,导致客家地区农村女性闲暇消费意思淡漠;农村闲暇设施和场所极度的缺乏。文化心理方面,大部分客家地区农村女性文化水平不高,致使很多女性缺乏闲暇活动的技能。她们的职业分化不彻底,兼营者的特殊身份使得很多的女性增加在生产时间上的支出来创造社会财富,从而使得闲暇时间减少。客家族群中存在一种对于客家女性“理想型”劳动人观的建构过程,并且透过不断地复制传颂\异类排挤,内化为客家女性对于完美人格的自我要求。传统性别文化意识与农村社区亚文化制约了农村女性闲暇生活质量的提高。第六,从“女性发展”角度提出改善客家地区农村女性闲暇生活方式的途径,即发展社会生产力,培育先进性别文化,统筹安排,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和重视女性的参与和组织,多方参与,形成文化建设合力。
梅州城区体检人群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研究
作者:丘梓华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高尿酸血症  代谢综合征  相关性  梅州  客家人 
描述: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推荐的标准。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尿酸的影响因素及其与代谢综合征及其各组分的关系。结果:研究一、高尿酸血症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1、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20.1%,其中
林风眠“中西调和”理论及其艺术实践:Lin Feng Mi
作者:吴颂华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林风眠  西学东渐  中西调和  中国画  民族性  时代性 
描述:下,留学欧洲,学习西方绘画,归国后毕生从事艺术教育与艺术创作事业,为中国现代艺术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大力贯彻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蓄”的办学方针,不拘一格,广纳人才,组成了多画种、多风格、高水准的师资队伍。在美术教育实践中,他特别重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格操守,建立了—套在当时最为完整、规范的美术教育体系,成为中国20世纪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他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艺术探索.深入地研究了中西艺术的起源与本质,认清了中西艺术的异同,为融合中西的艺术实践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他融合中西艺术之长,独立地创造出一种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而又具有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绘画风格,为中国现代绘画开辟了一条将中国的传统精神和西方现代观念、形式相融合的探索道路。在20世纪初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争论中,主张中西调和,融通中西来发展中国文化的观点是代表性的观点之一。“中西调和”论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林风眠的“中西调和”理论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中的“中西调和”论在艺术领域的一种折射。林风眠提出“中西调和”的理论,目的是通过吸收东西方文化的精髓和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从而使中国艺术能够走出历史的困境,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最终实现中国艺术向现代转型。他选择的方法是以西方艺术作为参照系,但又立足于中国的传统,从而促进民族艺术的发展。他在深入钻研、分析和比较古今中外艺术的演变和发展历史之后,提出了“中西调和”理论,从情感与理智的平衡、东西方艺术的融会、艺术时空的转换,到“个性、民族性、时代性”等美学命题的提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西调和”理论的框架,开创了中国现代艺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系。林风眠的“中西调和”绘画不是简单的技法上的嫁接,而是在中西艺术相互“调和”的基础上,重塑民族文化的精神。他通过西方来发现东方,通过西方的人文精神来抒发他的人道主义精神。他在西方现代艺术中找到了具有东方人文精神的图式,他把这种图式与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进行调和,创造出富有现代气息的绘画作品。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文化一体化以及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下,林风眠的“中西调和”理论及其艺术实践不是以西化思想来消解传统,也不是以“民族主义”来抵御“西方中心主义”,而是超越中西对立,超越传统和现代的对立,建立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现代性的中国绘画,真正体现出绘画的“民族性”、“时代性”和“个性”。所以说,林风眠的“中西调和”理论及其艺术实践找到了一条中国艺术走向现代的道路,使民族的固有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够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林风眠的绘画作品拓宽中国绘画的表现范围和表现能力,融合了中西方的审美情趣,使中国画的语言带有世界性,在现代多种途径改革中国画的开拓中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文化传承不断,以自己独特的品格屹立于东方。企图超越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去寻求自身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到头来也只能是自取灭亡。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林风眠的“中西调和”理论及其艺术实践像一面镜子,给了我们参照的起点,引领着我们朝着光明的大道走去。
宋元汀州经济社会发展与变迁
作者:靳阳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学  北宋时期  客家文化  畲民汉化 
描述:、经济与社会变化的具体内容。 本文认为,从秦汉时期开始,中原与福建的交通路线对历代南迁入闽移民活动的基本方向与走势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南迁入闽的北方汉人基本从闽北进入福建。闽西始终处于国家权力扩展的边缘。直到唐宋以降,闽西山区才逐步得到开发,五代末期至北宋初年是汀州第一次接受大批北方移民的时期,两宋之际是汀州第二次接受大批北方移民的时期。交通也随之发展。九龙溪航道在唐代就已经开发利用,在唐宋时期其重要性要高于汀江。南宋绍定以前,汀江出于自然开发状态。南宋后期,汀江航道得到改善,为元代隆兴至潮州驿道的开通奠定基础。元代隆兴至潮州驿道的开通使汀州成为赣闽粤边区的重镇和交通枢纽,促进了以汀州为中心的闽粤赣边经济区的形成。 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宋代汀州经济发展。北宋时期,矿冶业是汀州的支柱产业,南宋时汀州矿冶业处于没落阶段,元代则处于停罢状态。南宋时期,私盐贩卖成为汀州经济生活中大部分人赖以谋生的重要产业,是后代汀赣间进行钱粮贸易的滥觞。以汀州为中心的私盐贩卖参与者成分复杂,而且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一直延续到元代。宋代汀州的集市层次非常完整,大部分集中在北部,表明宋代汀州的对外交通需求因为政治原因,依然以闽北为主。在这样一个长期的大范围的活动中,生活在以汀州为中心的闽粤赣地区的各个族群相互之间增进了交流和融合,逐渐形成了一个拥有独特文化的新族群。 汀州的社会矛盾激烈,冲突不断。北宋时期,汀州的社会冲突危害轻微。南宋汀州动乱由百姓与政府争利的经济冲突,演变为以推翻地方政府为目的。宋末元初,汀州抗击元军的军队多为购募,中后期义军以“复宋”为口号,汀州的动乱已经演变成为带有强烈民族反抗意识的斗争。 宋元时期汀州的文教有了较大发展。汀州的教育机构完备,理学有所发展,并以汀州为中心形成了定光佛信仰圈。文教的发展促进了汀州社会风气的变化。南宋时,汀州形成了一种融贯土客的新风习,促进了客家文化形成,最终以汀州为中心形成了客家民系。 客家民系在南宋初步形成后,与相邻而居的畲族携手合作,经历了宋末元初直至元朝末期的长期畲汉联合抗元斗争。在这个过程中,畲汉族群互相融合,主流是畲民汉化,壮大了客家民系。经过这场波澜壮阔的联合斗争的洗礼,客家人的族群性格得到很大的磨练和提升,客家民系迎来了第一次大发展的高潮。
文化表述与地域社会:宋元以来闽粤赣毗邻区的族群研究
作者:温春香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表述  地域社会  畲民  客家 
描述:当的解释力,但由于这一论断是基于这样一个假定:即当前为同一民族的人有着一以贯之的民族身份与人群范围,不同族群被认为有着相对清晰的界线与相对独立的发展脉络。其存在的一个危险是,其所带有的本质主义倾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对诸多问题的探讨。由汉化观主导的民族史观往往容易导致对问题的简单理解,过于强调汉文化的主导地位,而其实所谓的汉文化本身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并由此忽视其它族群的自主性及族群边界的复杂性。 本文以宋元以来闽粤赣毗邻区的族群为对象,以文化表述为切入点,在对历史上闽粤赣毗邻区的生态、地理及早期居民勾勒之后,考察宋元到民国文人们对闽粤赣的记载,发现宋元到明朝中期,文人们对闽粤赣毗邻区的记载主要以区域性的动乱为主,而发展到明代中后期,表述出现转变,开始较多地关注这一地区的族群性差异,而引起这种表述转变的,是与明代闽粤赣毗邻区的大规模动乱及明中后期以来的社会重组有关,这种由方志主导的言说其实首源于各姓族谱,而族谱编撰的背后则是一整套文化的逻辑及汉人意识在起作用,如明代漳州人在对陈元光建构的过程中,一方面宣称自己中原后裔的身份,一方面则渐渐明确陈元光所征之蛮的族群指向——畲民,它与方志上对族群性差异的强调在历史进程上也相吻合。而此外,零星的史料也显示了清代部分畲民关于自我的认定与创造,他们通过对盘瓠形象的改造及对自身独特性的强调,加强其作为一个族群的认同与意识。而稍后居于闽粤赣毗邻区的客家人意识亦相继兴起,此后,除却极少量的畲民外,闽粤赣毗邻区基本被认为是中原南来的客家人的居所,正因为这种族群意识的伸张,加之民国时期的国族肇建的影响,导致了屡次的说客风潮。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中国东南汉人社会的形成,尤其是闽粤赣毗邻区的客家人普遍的中原南来说盛行的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在明代闽粤赣毗邻区大规模动乱平息之后,闽粤赣毗邻区处于社会重组的阶段,正是在这一阶段,其人群亦经历了一次族群身份确认的过程,而这影响了明中后期以后长期的族群撰述,反映在闽粤赣毗邻区的地方文献中,则是对畲民典范书写的确立,它反过来又约束了人们对族群的选择与改造。故而,闽粤赣毗邻区甚至东南汉人社会的出现并非简单的汉化可以解释,而是与历史书写直接相关,是与汉人知识分子华夷之辨的标准变化有关,如将承赋如平民的畲民视作与平民无别,而事实上其风俗可能并未即刻改变,因而,这种所谓的“汉化”既是历史的进程,同时也是由书写所造成。
永定土楼世遗地景观中客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作者:李俊杰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土楼  世遗地  景观  保护  传承 
描述:,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查阅文献及实地考察,对永定土楼世遗地的相关概念及基本概况进行阐述。(2)对客家文化的形成及发展情况进行研究,总结出客家文化的基本内涵“以中原文化为基础,对异族文化的博采和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