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039)
期刊(725)
学位论文(157)
会议论文(36)
图书(27)
视频(17)
按栏目分组
报纸 (2039)
期刊 (725)
学位论文 (157)
会议论文 (36)
图书 (27)
视频 (17)
按年份分组
2015(17)
2014(972)
2013(399)
2012(408)
2011(394)
2010(303)
2008(156)
2006(46)
2002(3)
1998(2)
按来源分组
其它(177)
嘉应学院学报(8)
神州民俗(6)
福建乡土(4)
广东艺术(3)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上半月(1)
暂无(1)
学生天地(小学中高年级)(1)
瞭望(1)
中国方域(行政区划与地名)(1)
钦州“跳岭头”节俗研究
作者:张秋萍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钦州  “跳岭头”  文化复合 
描述:跳岭头”而论“跳岭头”,广度和深度不够;在定性问题上众说纷纭,未能论及根本,这也导致了学术界对“跳岭头”的源流、变迁等探讨的欠缺。因此,本文意欲在过往研究的基础上作些新的探讨,冀能将相关研究推向深入。 文章第一部分,就钦州“跳岭头”的分布、程序、仪式及其表演主体——岭头班等进行必要的背景介绍。一言以蔽之,钦州“跳岭头”分布于钦南、钦北区的部分乡镇,灵山县的大部分村落和浦北县的部分客家重镇,其中尤以灵山县为盛;是农历八至十月间由岭头班(或称老师班)遵照“请神-酬神-送神”的基本程序在相对固定的地点举行相关仪式和表演,用以祈求丰收、人畜平安,祛邪纳吉的聚祭祀、舞蹈、戏剧于一身的传统民俗。第二部分先在诸多对傩的定性中提炼本文对它的概念取向,综合“跳岭头”的形式、内容、内涵等可初步推断,“跳岭头”是一种带有军傩成分的民间傩戏。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其源流变迁,初步可得出结论:钦州“跳岭头”是傩自中原而长江以南、再西南传播后,结合桂北“跳神”以及儒、道、佛等教派文化、师公文化、钦州地方特色文化等经久而成的一种变体,并很可能成于唐代,兴于明清。第三部分是本文的主要内容,尝试总结钦州“跳岭头”的特征,作用于这些特征的显要因素为秋社。里社制度的施行,标志着明代的民间社祭被纳入官方的祭祀制度,使得“同社”祭祀观念深入人心。随着人们对娱乐等社会性需求的加强,官方允许的社祭反被民间用作祭祀各种庞杂神灵的迎神赛社的理由。“跳岭头”持续一定时间长度的狂欢与酬神表演在某种程度上与社祭上述的种种需求契合、秋社与秋傩又在时间上吻合,种种历史巧合就这样发生了奇妙的结合,“跳岭头”被吸纳进秋社中;社也成为“跳岭头”内涵的重要组成并被利用来划分“岭头”一定分布区域内的信仰范围和组织仪式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内化为“跳岭头”中不可分的一部分。在缺乏娱乐的年代,看“跳岭头”表演成为人们的一大享受,它与社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渐渐被遗忘,“跳岭头”的盛名早已掩盖了秋社,秋社中的聚饮习俗也被冠以“吃岭头”之谓。但今时今日,我们仍能从中发现些许蛛丝马迹。总结钦州“跳岭头”的特征为:结构、时空、组织的“社”化;形式、内容的地方化。对比傩的最初形态,钦州“跳岭头”是它从单一走向复合的充分体现。借此,也还秋社一个应有的历史位置。第四部分则对钦州“跳岭头”从单一到复合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国家和边缘借风俗以构建华夏、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包括娱乐、道德宣教、社会凝聚、族群交往、驱邪纳吉等方面的需求)共同促进了这一进程。文章的最后,探讨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钦州“跳岭头”面临的机遇及挑战:机遇在于不同权力的介入将使一些村落获得不曾有过的不同话语的主导权,挑战在于它所遭遇的神圣性解构和行政体制的阻碍,希冀借此为民间信仰文化的发展和保护提供新的视角。 总之,笔者认为,“跳岭头”或“傩”,都不可避免地经历从单一到复合的演变,这是经济、政治、文化,或者说是国家与个人、中央与民间、历史与现实等各方面因素间综合作用的结果。
云南傣族人G6PD-L1CAM基因位点LD Block的研究
作者:史淑琼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葡萄糖  6  磷酸脱氢酶  单核苷酸多态性  LD  block  连锁不平衡  优势选择 
描述:SNPs12种,其中有10种在数据库中已见报道;1种g.14256C>T曾在客家人中发现过,但数据库中未见报道;还有1种g.13349T>C是首次在中国人中发现的变异型,引起第3外显子c.143T>C
赣州市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作者:郑伟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武术教学  武术选项课  赣州市  普通高校  教学现状 
描述:育更是人类文明得以广泛传递和蓬勃发展的有力保障。中华武术文化要想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就必须借助学校教育这一根本途径。特别是高校的武术教学,一直以来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赣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其地理位置优势、自然资源丰富,并且当地保存着浓郁的客家文化氛围。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对赣州市5所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师和非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且对各个高校武术教学情况进行深入细致地调研和访谈。文章了解并分析了目前赣州市普通高校武术课教学目标和任务、基本教学资料配备以及课程教学安排情况,并对赣州市普通高校武术教师的年龄、教龄、学历、职称、科研状况及对当前武术课现状的评价等进行了调查;调查分析了赣州市普通高校学生对当前高校武术课程的喜爱、对武术的认知渠、学生选修武术课的目的动机、学生对武术教学的满意度情况,还通过实地观测和走访掌握了赣州市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学设施状况。最后,根据调查所得的数据、资料将赣州市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学现状总结为:一、目前赣州市高校的武术课的课程教学理念落后,还停留在十年前的层面,高校武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有整体规划但过于粗放,的,缺少长远统筹。各学校教学内容安排过于随意,课程结构过于单调,武术课程安排有待精研和细化。二、赣州市普通高校武术教师的学年龄结构和教龄结构虽然总体状况不错,但其中也透露出年轻、教学经历较少的教师数量过多的情况。武术教师的整体专业能力有待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技术职称和专业资质等方面也亟待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三、由于对武术教学因素中的教师、教学内容、场地设施、教学方法等的不满意,加上高校缺乏行之有效的专业辅导和外部影响,赣州市普通高校学生对于武术课的喜爱和满意程度不高,对武术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不深,学习武术的积极较差。四、虽然近年来赣州市各高校在体育场馆设施上加大了建设和改造的力度,但是在武术场馆的建设方面投入力量相对较小。各高校武术教学场地规模偏小,室内武术场地受面积和数量的影响使用率不高,场馆设备相对陈旧,影响到了高校的武术教学水平。给出如下建议:一、创新课程改革理念,强化武术课程改革,打破封闭的教学思路,将武术教学从课内向课外合理有效的延伸、结合,形成课内外一体化。二、加强武术师资培训,重视专业人才引进,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武术教师的科研能力,增强武术教师的理论素养。三、重视以学生为本的培养理念,改革武术教学,多让学生参与评价,客观公正地考核学生的武术学习成果。四、加大资金投入,抓住赣州市加强市政建设的有利时机和江西省十四届全省运动会开办的良好契机,在统筹规则体育场馆建设时,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来考虑武术场馆建设和改造。
闽西客家祖先崇拜的历史实践:以永定县林村宗祖崇拜为个案
作者:林凤凤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祖先崇拜  宗祖崇拜  历史实践  权力结构 
描述:变迁,也试图在二者之间的博弈中寻找权力因素在其中的重要影响。客家祖先崇拜是祖先崇拜中的一系脉,分为家祖崇拜和宗祖崇拜。当中的权力结构一直是村落研究的一个热点,客家祖先崇拜的权力结构因素常常是伴随着新农村建设运动的开展而发生变化的,更是引起包括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关注。本文立足于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以马克斯·韦伯的“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为主要理论架构,基于福建省永定县林村宗祖崇拜的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并以1949年以来至今为时间脉络,对林村祖先崇拜的历史实践过程进行考察,透过权力结构的视角对林村宗祖崇拜进行具体研究,以揭示林村宗祖崇拜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受权力结构的影响的,同时探讨权力结构这一因素是否对祖先崇拜这一民间信仰形式起到了强化的作用,并且成为当下民间信仰特别是祖先崇拜的一般表现模式。在论述选题缘由及意义的基础上,笔者首先通过综述目前国内外对祖先崇拜和权力结构研究的现状,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研究的逻辑思路,进而论述祖先崇拜的起源与演变,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及意义,目的是达到对祖先崇拜的一个基础性了解。在此之前,笔者在永定县林村收集到详实的田野资料,又阅读过相关文献,并将二者结合,对福建闽西地区客家祖先崇拜的历史发展与现状进行总结。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在永定林村祖先崇拜的形式主要表现为两种:家祖崇拜与宗祖崇拜。考察祖先崇拜的变迁以及背后的权力结构因素是一个重大工程,需要有一个大框架来作为支撑,以笔者的研究能力而言还达不到全面阐述的水平。因此,笔者结合个案以1949年至今为时间发展脉络,着重探讨林村客家祖先崇拜的历史实践问题,并把林村林氏宗族的宗祖崇拜放进权力结构框架内进行具体论述。笔者在这里着重分析影响林村林氏宗族宗祖崇拜的权力结构的几种因素,以及不同时期宗祖崇拜的历史实践受权力结构的影响有何表现。具体而言,笔者意在从正式权力与非正式权力的博弈对宗祖崇拜所起的作用来探讨。在分析林村林氏宗族宗祖崇拜权力结构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一个客家村落社区中宗族的精英数量和质量对于该村落的发展影响很大。具体到林村的林氏宗族,宗族内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精英在现代化的大舞台上互动,寻求权力契合的平衡点,有助于林氏宗族乃至林村以及更大范围的客家族群的和谐发展。受国家在场的因素影响,林氏宗族中政治精英的强势地位依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至少在林村是这样的;而经济精英在汹涌澎湃的经济大潮中迅速提升其社会地位,扩大其在村落中的影响力,并在村落的权力结构中与政治精英展开博弈;相比较而言,社会精英则处于权力结构的边缘区,但他们可以运用的资源来自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影响力也相对广泛,再明显的是,社会精英在地位上还是需要依附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的。总之,自建国以来,笔者通过对林村宗祖崇拜的权力结构的论述,能够折射出村落权力资源配置在国家政策背景的影响下不断变化,从而导致村落中内部权力资源占有主体的权力不断变化的过程。笔者希望通过对客家宗祖崇拜的一种分析性的建构,从中展现出一个客家村落的权力结构运作的内在逻辑。
客家孝道的历史实践
作者:王天鹏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孝道  历史实践  国家转型 
描述:先香火的传递以及对祖先的定期祭祀。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育男性后代是对祖先最大的孝敬。但是,在客家社区,人们的生育观念与生育动力是较为复杂的,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多子多福”。集体化时期“人多力量大”导致中国人口剧烈膨胀,因此在改革开放后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国家运用强力政策推进计划生育,与传统孝道思想观念发生诸多碰撞。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生育儿子的最大现实动力是为了能够在年老力衰时得到儿子的赡养。客家传统养老可以分为多子配粮、轮伙头、二子分养、女婿养老等多种方式。但是随着国家治理方式的变迁,客家养老传统也与全国其它地方一样有所衰落,并发生养老纠纷。我们应当理性看待养老纷争,而不能简单地把养老纷争归结为儿子的不孝。 生育儿子并不仅仅是出于自己的养老考虑,还关涉到逝世后的葬礼和定期的祭祀,这是两个世界的人联系的重要途径。客家丧葬有重风水、重二次葬等习俗。客家祭祀可以分为家祭、墓祭和祠堂祭祀等多种方式。丧葬祭祀是客家孝道的集中体现。 客家传统社会是有神社区,祖先和社区居民共同生活在神灵庇佑之下。信神敬神是客家人日常生活的重要方面,每一个客家庙宇和神灵都有其独特的故事,每一个客家神灵都是忠孝思想的凝结,客家神灵崇拜体现了客家人的孝道观。 整个20世纪,国家发生了重要的转型。在乡族时期,基层社会实行士绅和族房长主导的宗族自治方式。“毛时代”以后,国家侵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神区神灵和宗族组织都作为“四旧”受到严重冲击甚至遭到灭顶之灾。改革开放后国家权力逐步从基层撤退,在此背景下,民间信仰和宗族观念得到不同程度的“复兴”。 孝道的历史实践是整体性的,因此笔者研究孝道历史实践的各个维度即基层治理、代际关系、个体位置、法律秩序、民间信仰等也是互相联系的,这各个维度又都同孝道的兴衰沉浮具有密切的关系。孝道的历史实践过程就好似在编织一张孝道之网。这是一张把编织者自己也笼罩进去的孝道之网,网的大小大致相当于自己人际关系的范围。孝道是编织这张网的材料,网中有无数个结点,个体位置就像每个人在孝道之网中的结点的位置,每个织网的人都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编织这张网,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能够意识到这种自我意识的存在。网中的各个结点并不是均等地排列在网中,而是具有差序格局的,因而代际关系就是各个结点在网中所处的差序,当然在各个不同的时间段,这种差序也会有所调整。法律秩序调整网中各个结点之间的关系。网中的各个结点的关系在正常状态下处于有序的状态,但当发生偏差时则需要法律秩序来调整。基层治理是在编织孝道之网的过程中国家和民间的互动,意味着国家是和民间在共同编织一张孝道之网、国...
梅州市城北镇绿色崛起发展战略研究
作者:罗涤权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发展战略  绿色崛起  城镇化  生态环境  城郊经济 
描述::(1)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城北镇是否可以实施绿色发展战略?(2)分析与评价城北镇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的优势与劣势。(3)探寻城北镇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的目标、思路与对策。<br> 本论
梅州市客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作者:张榆昌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文化  旅游资源  广东梅州  经济效益 
描述:步伐。<br> 梅州文化旅游资源数量众多、品种齐全,历史遗迹、地方风俗、传统美食、名人故居、宗教场所一应俱全,并且品位也相当高。目前,梅州市有国家5A级旅游区1个,国家4A级旅游区2个;3A
闽赣粤三省交界界面客家生态文化发展研究
作者:刘治中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闽赣粤三省  交界界面  客家生态文化  可持续发展 
描述:交界面客家生态文化具有如下共同的特色:<br> ①闽赣粤交界处,都是客家人聚集的地区,无论是方言、建筑、风俗习惯、信仰等,都各具地方特色,是客家味浓厚的地区。<br> ②闽赣粤交界界面处,都具有相似的地理环境。每个地市富有“群山共舞、江河浩荡”特点的同时,具有赖以生存的江河、山清水秀的良好生态,更具有丰富的客家生态文化。<br> ③赣州、龙岩、河源、梅州等闽赣粤三省交界,原来是穷山僻壤、未开化地区,经过客家人千里迁徙,带来了中原先进的耕作技术,充分发挥劳动创造力,在群山峻岭中开辟出“梯田文化”,在众多河流中,逐渐适应、开辟出“江河文化”,逐步革新了中原生存时期的农耕文化,开辟了中原人跟当地土著人、山川河流和谐、共融的局面。<br> (2)采用尺度分析方法对三省界面客家生态文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当前三省界面客家生态文化发展面临着生态资源被污染和资源开发利用不到位两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br> ①各地市政府都做自己辖区的规划,打自己的小财政算盘。<br> ②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污染治理达标率低下,环境保护投入严重不足。环境执法不力,“企业违法成本低”现象严重。<br> ③生态农业建设落后。由于农业生产不合理和超量使用农药、化肥、农用塑料以及畜禽养殖污染,农业污染范围和程度日趋加重,农田超标污灌面积有所增加,部分农畜产品受到污染,大量氮、磷、钾物质成为引起水质富营养化的严重隐患。<br> ④矿业和果业无序开发,水土流失严重。江河采砂秩序混乱,导致江河上游的几个支系河床不断提高。<br> ⑤交通设施等仍成为区域合作的瓶颈。<br> (3)采用SWOT分析(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法对三省界面客家生态文化发展进行分析,树立“大基地、大市场、大流通”、“开放大客家”的观念,在充分挖掘、保护和利用客家文化资源、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和掌握核心资源的基础上,搞好对赣粤三省界面客家生态文化资源的整体开发管理规划,分块、分期、分步推进客家生态文化资源系列开发及配套建设,构筑客家生态文化核心产业群,促进闽赣粤三省交界界面客家生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br> ①完善“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对客家文化实施整体性保护。加快申遗进程,扩大“世遗效应”。<br> ②致力打造赣粤闽“千里客家旅游文化长廊”。<br> ③科学、有效地整合赣粤闽区域旅游资源,积极打造赣粤闽三省客家特色旅游精品串联线路。<br> ④做好客家文化产业的保护措施、形成综合开发市场机制。丰富客家文化旅游的内涵,注意和其他旅游产品的联动,形成客家文化旅游的产业链。
湖南土家族群体遗传结构与民族起源研究
作者:韩卫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STR  X  STR  Y  STR  mtDNA  HVS  I  遗传多态性  土家族  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  单倍型组  主成份分析 
描述:1956年湖南湘西北“土家”才经省委和国务院批准,确认为一个单一民族。1957年1月,中央正式将其定名为“土家族”。关于土家族民族认定,族源研究等,目前仅限于神话传说、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化
异质语言文化的相遇和融会:圣经中译本研究
作者:赵晓阳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语言文化  相遇融会  圣经中译 
描述:籍。 圣经中译本的确拥有这些众多历史“之最”,这与汉字具有超发音、超方言的特殊性质有关,也与清末民初的文字改革和文化转型有关。圣经中译活动最兴盛活跃时期的清末民初时期,即1860年代至1930年代,正是中国语言文字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正是汉语古汉语及其文化向白话文转化的时期,正是汉语拉丁化广为呼声和努力实践的时期,正是语言文字改革最为活跃的时期。汉语言文字的转型和改革,出现了多种因文字改革和语体变化而产生的多种过渡性书写方式,清末民初出现的多种语言文字改革和表现方式,有些甚至是非常短暂的过渡性书写方式,圣经都曾以此文字形式出版过版本。这一点从圣经中译本有文言、半文半白、白话文、方言汉字、方言教会罗马字、王照官话注音字母、国语注音符号、国语罗马字、多种少数民族文字、盲文字本、威妥玛拼音本、快字本(早期速记字)等众多译本,可以得到最好的印证。 本文从语言学分类入手,采用了叙事史的方法,对早期圣经汉译本史实、汉语方言汉字译本、汉语方言罗马字译本、西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圣经译本进行了系统、实证的考查。以期说明以圣经中译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后,引发了汉语言表达方式的变化,汉语言文字形式的增加,汉语语法结构的变化,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汉字拉丁化形式的开始,汉语词语的丰富,翻译过程对传统旧有词汇的借用达到的新词语的产生,对现代汉语和西南少数民族的形成起到了一点借鉴和启示的作用。在外面文化主动撞击中国的过程中,对传统中国语言的现代转型起到了借鉴和启示作用。本文想要说明,在西方强势文化和中国本土弱势文化的所谓“东西方文化相遇”之时,弱势文化除了本能性的抵抗外,还有被迫的学习和转变,而这种被迫学习则为新转型提供了机遇、装备和能力,成为语言转型的借鉴和操作手段。 随着20世纪西方语言研究的转向和深入,语言不再被仅仅看作是一种交流沟通的工具,而更是一种认知方式、一种视界的深远图景。人类用语言给事物命名,通过语言的交流和定位来认识世界,每一种语言都凝结了这个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认识世界的经验和积累。从这种意义上讲,对另外一种语言的借用或转化就意味着吸收一种新的认知图景和知识体系,尤其是不同语系的语言的引入,则更是扩大和调整了认知的角度和思维方式。圣经中译本则含有这些性质和作用。 本文第一章《寻求语言文化的对等:圣经汉译早期历史实证》,主要考辨了天主教和基督教早期圣经翻译的史实,以及如何翻译所信仰的唯一尊神的中国名称的争论。明末清初年间,天主教再次来到中国,虽然没有完成第一本圣经全译本,但他们的圣经著述为以后的基督教圣经翻译打下了基础,尤其是圣经词语的基础。天主教白日升译本则成为基督教马礼逊译本和马士曼译本的严重依赖和参考的基础译本。还特别记述了天主教和基督教分别为表述唯一尊神的中国名称,进行了长达几个世纪争论的历史过程。经过天主教传教士们的努力,他们对中国社会、文化、语言的认知和能力都极大提高,才可能创造和建立有别于其他宗教、反映其本身特质、便于中国人理解和信仰的基督宗教语境和话语体系,才可能出现对基督教圣经翻译产生重大影响的白日升译本。通过对天主教白日升译本的修订、发展和整本圣经的翻译,马礼逊和马士曼两位基督教传教士开启了基督教汉语话语体系的创建之程。而这些历程体现了基督宗教在中国努力寻求语言文化对等的漫长过程,也是基督宗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也标志着基督宗教汉语话语体系建立。 第二章《书写白话:白话汉字圣经译本》,关注了中国历史上范围最大、数量最多的方言白话作品——方言圣经汉字本。中国是个多方言国家,差距之大,不能互通,为了满足各地不同方言语境下的基督徒需求,圣经方言译本乃应运而生。汉语7大方言中,有5大方言的9个分支、共13种方言有圣经汉字本,它们是吴方言太湖分支的上海话、苏州话、宁波话、杭州话;闽方言闽东分支的福州话,闽方言闽南分支的厦门话和汕头话;粤方言广府分支的广州话;客家方言粤台分支客话和粤北分支的三江话;官话方言江淮分支的南京话,官话方言北京分支北京话,官话方言西南分支汉口话。这些数量众多的方言圣经译本留下了中国历史上范围最大、文学表现形式多样的方言白话作品,长达百万字的圣经全译本则为今天留下了非常完整、成篇的方言研究语料。这些方言白话的作品也成为了清末白话文的最早实践者和先驱者之一。 第三章《汉语拼音文字之始:教会罗马字圣经译本》,考察了汉语拼音文字的开始——教会罗马字圣经译本的史实。为了让更多目不识丁的潜在基督教徒接触到上帝的福音,传教士采用罗马字母(拉丁字母)拼写当地方言,翻译出版了大量方言圣经。汉语7大方言系统中,有6大方言的15个分支有圣经罗马字本,它们是吴方言太湖分支的上海话、宁波话、杭州话、台州话,吴方言瓯江分支的温州话,吴方言婺州分支的金华话;赣方言抚州广昌分支的建宁话和邵武话;闽方言的闽东分支的福州话,闽方言莆仙分支的兴化话,闽方言闽南分支的厦门话和汕头话,闽方言闽北分支的建阳话,闽方言琼雷分支的海南话;粤方言广府分支的广州话;客家方言粤台分支客家话,客家方言不分片区的五经富话,客家方言汀州分支的汀州话;官话方言的江淮分支的南京话,官话方言胶辽分支的山东话。这些罗马字母同时成为一般不识字的民众用作通信、记账的文字符号,也为后来的民众教育家的注音或拼音文字运动,如何辨别标注汉字的读音,以及确立表达语音的符号上打下了坚固的基础,提供了一些成功的和失败的经验。 第四章《新词语与文化拓展:圣经新词语溯源与流布》,集中探究了译介异质文化的必要途径——新词语创建的历史过程。词汇是语言的基本三要素之一,基督宗教的神学和思想、历史主要是通过词汇来表达和传递的。基督宗教既然是一种外来宗教,它所带来的肯定是中国历史文化中没有的思想和概念,也就带来了中国没有的新词语。本章选择了耶稣基督、亚当夏娃、摩西、犹太人、耶路撒冷、伊甸园、十字架、福音、洗礼、先知、圣灵、天使、五旬节、安息日、阿们、弥赛亚、撒但等17个外来词,讨论了在千余年的10多种圣经译本中的译写演变,包括从唐景教译本、明末天主教译本、基督教深文理本、浅文理本、官话译本、华人圣经学者、天主教思高译本,以及被汉语世界所接受的过程。基督宗教词汇千余年来走过了一条由纷繁多种到逐渐统一的道路,最终形成了天主教和基督教为两大分类的结局,进入到中国世俗社会的基本上是基督教圣经词语。 第五章《欧化白话:中国现代白话的初始》,探讨了在西方翻译作品影响下,古白话开始走出自我发展状态,逐渐形成了以“欧化”为重要标志的现代白话。本章通过对以往学术界较少关注的、鲁迅称之为“白话马太福音体”的基督教传教士文献——北京官话圣经译本,从语法的角度来探讨汉语欧化白话的来源和产生的时间和原因,提出了欧化白话开始于1860年代的说法,将学术界对欧化白话开始的时间提早了40余年。在将印欧语言翻译成汉语白话的跨语言实践中,将印欧语中的一些语言形式向汉语“迁移”的实践,则有助于现代白话的形成,有助于“言文一致”追求中“语”向“文”的提升。 第六章《少数民族文字创制:西南少数民族圣经译本》,专述了西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圣经译本。与北方少数民族不同,西南少数民族大多都仅有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传教士们利用自己拉丁母语的拼音优势,结合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发音,创制了景颇文、载瓦文、东傈僳文、西傈僳文、苗文、拉祜文、布依文、佤文等8种文字,结束了这些民族没有文字的历史,其中西傈僳文、柏格里苗文、景颇文、拉祜文、布依文、佤文至今仍然在使用。西南少数民族的圣经译本涉及了汉藏语系和南亚语系两个语系,其中汉藏语系有5个语支有圣经译本,即苗瑶语族苗语支,壮侗语族壮傣语支,藏缅语族彝语支、景颇语支、缅语支;南亚语系中孟高棉语族佤崩龙语支有圣经译本。新中国建立后,政府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创制了多种文字,这些新创制的文字全部都是基于发音的拉丁字母,传教士用拉丁字母为西南少数民族创制文字的方法,对新中国的民族识别和文字创制起到了相当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