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从福建省乡村社区大学的建设看农村发展模式选择
作者:谢佑华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福建省  乡村社区大学  乡村发展模式  社区支持农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描述:生态文化教育为中心,引导当地茶叶生产和经济向生态经济型茶业发展,既治理农业环境的面源污染,又提高安溪茶叶的国内和国际竞争力;福州郊区“社区大学”:以社区支持农业为导引,通过城市居民支持乡村农业生产,既
赣南客家传统花窗装饰艺术探究
作者:赖敏兰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南  客家民居  花窗  装饰  意匠  艺术研究 
描述:同时反映了客家人典型的“集体记忆”。论文按照平面装饰和本体结构性装饰两个分类原则,从建筑装饰、艺术史和装饰艺术理论的角度全景式地分析了赣南客家花窗装饰艺术的历史流变;并对其装饰语言、表现手法、构成
宁化客家方言语法研究
作者:张桃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宁化  客家方言  语法 
描述:廓。另一方面是对方言句法的研究,即对句子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研究,如连谓结构、述宾结构、宾补次序等,这些句法关系中往往蕴含着语言演变的重要规律。同时,对一些主要的特殊句式,如处置句、受事前置句、被动句
印度尼西亚华语平面媒体特色词语初探
作者:黄年丰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华语  特色词语  印尼 
描述:、粤、客家方言的影响;受其它华人社区语言的影响。 最后笔者简要地分析了印尼华语平面媒体特色词汇的特点:印尼华语特色词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与创新;印尼华语自创词很少,而来自南方方言群或者港澳台和新马泰等华语区的“移植词”比较多;这些印尼华语特色词语在使用时具有不稳定性。
黎畲萧屋:一个可能源自畲族的客家宗族
作者:刘大可  来源:畲族文化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关于客家与畲族的关系,早在20世纪80年代,王增能先生就曾发表文章,指出客家与畲族的关系非常密切。进入90年代后,谢重光、吴永章、蒋炳钊等先生从语言、服饰、饮食、地名、生产技能、生活习惯、民间信仰等方面,进一步论述了客家文化中包含畲族文化的成分,指出客家及其文化的形成是汉畲两族长期互动的结果。
《汉语方言语法比较研究》评介
作者:陈满华  期号:第1期 来源:国外语言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汉语方言语法  普通话  比较研究  客家方言  北方方言  南方方言  反复问句  处置式  否定标记  兼语结构 
描述:。作者是美国华盛顿大学亚洲语言文学系余霭芹(Anne Y·Hashimoto)教授。全书321页,其中导言5页,正文262页,附录51页,其他3页。正文14章,每一章集中讨论一个汉语方言里的句法问题
深化客家音乐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作者:李彦  期号:第6期 来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音乐  研究  思路  方法 
描述:家先民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上下近千年间,清代中期才逐渐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四川及台湾等地定居下来。他们始终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崇尚诗礼传家,极为注重对传统、文化、语言、习俗的完整保存
面粉“纵横谈”
作者:刘丹青  期号:第5期 来源:汉语学习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面粉  纵横谈  双音词  双音化  表示面  面条  麦屑  本义  稻区  面食 
描述:简短省事。这在语言学上叫“经济性原则”。在南方的吴、粤、闽、客家、湘、赣等方言中,表示面粉却无不用双音词,如苏州、广州、厦门、梅县的“面粉”,长沙、南昌的“灰面”,无锡的“干面”,温州的“麸面”,潮州的“面灰”等等。因为这些地方都是产稻区,主食是
人类学与客家研究的对接与深化
作者:周建新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研究  人类学  客家文化  历史学  客家人  地域文化  田野调查  理论与方法  族群文化  生态学 
描述:客家文化既是一种地域文化,又是一种族群文化。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意味着客家研究需要多学科知识诸如历史学、人类学、艺术学、语言学、建筑学、经济学、生态学等的整合与补充。历史学与人类学对客家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比而言,人类学对于客家研究的意义更没有受到重视,实际上,客家的族群属
台湾客家运动兴起的缘由探析
作者:周典恩  期号:第3期 来源: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台湾客家运动  客家文化  客家族群意识 
描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客家精英发动了一场以抢救与复兴客家语言文化为主要诉求,且意欲藉此激发客家族群意识觉醒、争取客家政治与经济权益的社会运动.台湾客家运动兴起的原因错综复杂,它是在台湾社会的转型、客家族群危机意识的反弹、闽客情结的促动和客家社团的推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