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614)
期刊(198)
学位论文(133)
视频(29)
图书(25)
会议论文(3)
按栏目分组
报纸 (614)
期刊 (198)
学位论文 (133)
视频 (29)
图书 (25)
会议论文 (3)
按年份分组
2015(29)
2014(314)
2013(120)
2012(131)
2010(105)
2009(65)
2008(48)
2006(16)
2002(4)
2000(1)
按来源分组
其它(172)
赣南日报(49)
福建乡土(2)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
福建文学(2)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源流(2)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
诗刊(1)
漢學研究(1)
享有盛名的层糕
作者:李玉林  期号:第11期 来源:农产品加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闽粤赣边区  大米  聚居地  福建龙岩  稻作农耕  文化区  客家地区  大本营  副食品 
描述:中不慌,把白花花的大米变着法儿吃,粢粑、米、粉干、爆米花等,大米副食品琳琅满目,以籼米、糯米为主料制作的层糕更是风味独特、闻名遐迩。
客家古厝——家屋
作者:李升宝  期号:第2期 来源:福建乡土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七家屋  客家  中国  古建筑  建筑风格 
描述:在清流县长校半街,有一座宽阔恢宏、很有气势的屋宇,称家屋,因为此屋有7条檐,敝称。屋字墙院毗连,全用砖头砌就,高不过两层,紧紧围簇着祖厅。如此壮丽恢宏的古屋,在邻近乡村独树一帜。民国期间,住着三四十户
我国大方言区
作者:汪金友  期号:第5期 来源:旅游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北京方言  部分地区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基础方言  北京话  粤方言  推广普通话  客家方言  广东省中部  现代白话文 
描述:我国大方言区汪金友随着香港的回归,越来越多的人对广东话产生了兴趣,因为香港人说的就是“粤方言”。实际上,按照语音差异来划分,我国仅汉族就有7大方言。、“北方方言”。它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70%,“北京方...
月维夏 莲叶田田
作者:赖晨  期号:第7期 来源:农产品加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莲叶  客家地区  植物  闽粤赣  不计其数  季节  莲花  莲子  田野  赣南客家 
描述: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了,在池塘、田野、河湾,不计其数,挤挤挨挨,簇簇拥拥。叶面在暖雨夏风的滋润下,长出一层新
客家武林掌故
作者:练建安  期号:第9期 来源:精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武术  中国 
描述:客家武林掌故
、客家研究
作者:暂无 期号:第32期 来源:曹峰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客家研究
客家人成功的大价值观
作者:张开龙  期号:第4期 来源:理论学习月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价值观  革命精神  胡文虎  个人利益  开拓进取  爱国主义精神  艰苦创业  集体利益  孙中山  闽西客家 
描述:客家人成功的大价值观张开龙客家人,是中国汉民族的重要一支。分布在世界各国的客籍华裔,皆以勤劳节俭的美德、坚韧不拔的奋斗的精神,在各地工商界、政界、科技界、文化界取得极大成就。纵观客家人的奋斗史,在其成功的背后,有大价值观在起重要作用。这大观念是...
宋代赣州里镇窑兴盛原因探析
作者:张景  期号:第10期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宋城赣州  七里镇窑  陶瓷 
描述:赣州里镇窑创烧于晚唐,两宋为繁荣期,入元后渐衰落,明中期终烧,烧窑时间长达五百多年。本文拟从丰富的原材料、便利的水陆交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外来窑工的加入等四个方面分析宋代时赣州里镇窑兴盛的原因。
区域社会史中的台湾武术考察:以西螺嵌武术为例
作者:张银行 郭志禹 杜舒书  期号:第2期 来源:山东体育科技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台湾武术  西螺七嵌  区域社会史  宗族社会 
描述:扬、传统与现代媒介的推波助澜再塑了闻名全台的西螺嵌武术传奇.源头性武馆、多彩的狮艺、独特而丰富的拳技成为西螺嵌武术的具体表征,西螺嵌武术是昔日台湾人垦殖精神的寄托和延续.宗族-区域社会构成传统台湾社会的基本单元,区域社会史中的西螺嵌武术探讨可尝试成为台湾武术研究的一种范式.
绝、文人竹枝词与客家山歌
作者:谭子泽  期号:第7期 来源:韶关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七绝  文人竹枝词  客家山歌 
描述:绝,本为来自民间的言诗,经永明体而为近体诗之一种诗体;竹枝词,本为巴渝民歌,自刘禹锡以降,历代文人多有仿作,所仿作者为文人竹枝词;而客家山歌,则是自明清客家民系形成以来,至今犹传承于客地的鲜活民歌。从这三种诗歌中,可发现雅俗文学之间的交融、碰撞而嬗变的文学雅俗互动的有趣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