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225)
期刊(948)
学位论文(662)
会议论文(78)
视频(30)
图书(18)
按栏目分组
报纸 (2225)
期刊 (948)
学位论文 (662)
会议论文 (78)
视频 (30)
图书 (18)
按年份分组
2015(30)
2014(1354)
2013(453)
2012(491)
2011(443)
2010(464)
2009(219)
2007(114)
2004(42)
按来源分组
赣南日报(181)
三明日报(114)
客家研究辑刊(81)
赣州晚报(63)
客家文博(20)
龙岩学院学报(9)
岭南文史(2)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
中国消防(1)
安徽建筑(1)
河源:千年古邑迎来客家文化盛会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2222年前,秦始皇30万大军的铁蹄在古龙川大地上踏响,它带来的并不是血腥屠杀,而是“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给当时仍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古龙川带来高度发达的中原文明,终使“开放、兼容、敢冒、创新、重商和务实等岭南文化特性,在赵佗时代呈现雏形,并在此后2200多年间,融入客家人的血液,使之成为全球客家人
舞剧《大围屋》背后的客家文化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客家”是什么?“客家”就是“客户”,是相对于当地原有的土著居民而言的,后者应该是“主户”了。“客家”一词在客家语与广东方言中均读作“哈嘎”(Hakka)。舞剧《大围屋》就被翻译为“Hakka dance drama”。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我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客家人的主
千年古邑迎来文化盛会 河源举办中国首届客家文化艺术节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紫金花朝戏,是河源特有的地方剧种。 龙川秦代越王井 2222年前,秦始皇30万大军的铁蹄在古龙川大地上踏响,它带来的并不是血腥屠杀,而是“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给当时仍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古龙川带来高度发达的中原文明,终使“开放、兼容、敢冒、创新、重商
客家围屋变身版画基地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世界一流的版画工坊正式启用;第一批中外版画名家进驻客家名居;第一批原创版画在版画基地诞生。作为市、区两级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版画基地的建设得到市、区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两年前,这里还跟深圳众多客家古村一样默默无闻,而今已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是新一轮城市更新、发展的机遇改变了它的前
赣南客家文化,如何走出“摇篮”?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赣州、梅州、龙岩三地同为我国主要的客家聚居地。如今,梅州和龙岩推广客家文化的脚步已经走在前面,被誉为“客家摇篮”的赣州,在这方面正在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有益的探索—— □傅亮记者李伟明 尴尬现状,文化“宝贝”藏在深闺 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在哪里?何处为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哪里拥有的方形客家围屋最多?
赣南采茶戏客家艺术一枝花
作者:暂无 来源:赣州晚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记者谢东琳 采茶戏给赣南人民留下了许多深刻和美好的回忆。这个在赣南大地上土生土长的民间戏种,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称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客家艺术中最绚丽的一朵奇葩”、“客家艺术一枝花”,它依然在江西及周边省市的剧院、庙宇、宗祠、乡间上演,为客家人瞩目。
基督教文化在广东的历史扩散及其与本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作者:薛熙明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基督教文化  历史扩散  文化冲突  文化融合  广东 
描述:进行人口统计分析,以把握基督教文化景观的基本特质;最后,在全球化的视野下对广东基督教文化区的形成、演变、扩张的过程和影响机制进行了剖析。通过研究和分析,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广东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
吉隆坡与沙巴州山打根客家方言词汇比较研究
作者:江玲玲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马来西亚  吉隆坡  沙巴州山打根  客家词汇  词汇比较 
描述:丰,而本文接受访问的吉隆坡及山打根客家人大多来自广东惠阳。在马来西亚,华族共有五大方言,除了客家话以外,其他的尚有福建话(闽南话)、广东话(粤语)、潮州话及海南话,而除了方言以外,华语(普通话)、英语以及马来语也是他们在国内用于和他族沟通交往的语言。本文也约略叙述了吉隆坡和山打根的发展情况,同时也介绍了两地客家人的经济活动,以及两地客家人的语言简况。 在第二章中,本文先介绍两地客话之语音系统与语音特点,再从各个方面比较研究吉隆坡与山打根客话词汇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两地客话词汇存有共同性的占大多数,而两地词汇的差异性则主要表现在构词方面,本文从语音及语素两方面对两地客话词汇构词的特点作出了初步的探讨。在语音方面,两地客话都表现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分别有词汇音节数量的差异、叠音与非叠音的形式差异以及词汇读法上的差异;而在语素方面,两地客话也分别在语素的选择、语素的顺序以及词缀方面展现了不同的形式。 虽然吉隆坡与山打根客话词汇的共同性大于差异性,然而两地客话词汇也在一些特定的人、事、物方面呈现了不相同的说法,而两地客家人在语言认知上存有差异是有关现象的其中原因。同样地,吉隆坡与山打根客话在表达一些特定的人、事、物时,尽管两地客家人都有同样的说法,然而他们也会无规律性地使用多种不同的词汇,而词汇选择的频率在两地也不全然一样。 在词汇的成分异同方面,吉隆坡与山打根客话仍然保留着部分特征词与古汉语词,然而,于此同时,两地客话也会出现不一样的保留方式,一些特征词与古汉语词的保留与否方面也出现不一致的现象。国内兄弟方言对两地客话的影响也不完全一致,其中吉隆坡客话受福建话影响较多,而山打根客话则受广东话影响较多。 另外,外族词语一马来语和英语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两地客方言词汇,使两地客话展现了各自的特色。首先,本文介绍了两地共同拥有的马英借词,当中借用方式也不同,分别有纯音译的和半音译的,而半音译中又分别有音译加类名和音译加意译的。两地客话不一定在意译的时候使用客方言,相反地会出现借用其它兄弟方言的情况。两地客话在外族词语的借用与否方面也存有差异,在借用的同时,两地都有其各自不同的表现,当中除了纯音译及半音译以外,还有省译以及语音转换的借用方式。在这些受外族词语影响的客家词汇当中,每一个词汇的借词来源也不同,有的来自马来语,有的则来自英语,这也是吉隆坡和山打根客话词汇的其中差异。 吉隆坡和山打根客家方言在日常交谈中都会运用借代词语,两地在这方面的运用情况有同也有异。另外,两地客话在本文所举的禁忌词语中表现一致。 在第三章中,本文分析了形成吉隆坡和山打根客家词汇差异的原因,其中包括了语言继承的影响、语言接触的影响以及语言认知的影响。 在结语中,本文根据调查研究所得,提出了吉隆坡与山打根客家方言词汇的内部共同性远远大于差异性,两地客话词汇在语音方面也大致相同。两地的客话特征词与古汉语词仍然保留得相当好。尽管身在多元种族的国家,然而外族词语与兄弟方言的渗入对两地客话保有本来的面貌并无影响。社会的发展情况对两地的客语词汇影响也不大。有鉴于此,在多元化的国度里,相信客家方言会继续相传下去,越加丰富及优美。
陳三立及其散文研究
作者:高銘淇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陳三立  散文  散原  陳寅恪  義寧  江西客家 
描述:與生平對他的影響;文學創作如何反映多樣性的生命省思內涵;三立舊文學在文化變遷之際扮演之地位與意義;三立在亂世中如何安身立命,俾供後人找尋心靈慰藉,文中並著重以三立之散文來印證其思想主張。 本論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與取材範圍等;第二章〈陳三立散文寫作背景及生平傳略〉:從政治局勢、科舉制度、文化與思想之過渡轉型、學術風氣來論述晚清時代趨勢;又分從三立家世背景、人生經歷、師友交誼來探究三立的家世生平,以達知人論世之效;第三章〈陳三立散文體類與題材〉:整理與歸納三立散文作品,並從中推測三立散文體類數量側重趨勢及其成因;第四章〈陳三立處世思想〉:大體而言,三立從儒、道二家出發,看待人世諸多變化;本章分從人生、經世(教育、政治、國防、外交與實業)、醫學與宗教等面向,來分析三立面臨世間人、事、物而產生的種種觀點;第五章〈陳三立文學思想及其散文成就〉:本章以「意氣說」來建構三立的文學思想體系;並從簡而有法、文多警策、形象生動、引據經史、謀篇變化來分析三立之散文特色;此外,從前人關於三立的筆記、詩話、序跋中之評價中,發現三立散文值得後世效法;三立散文與桐城派有若近若離關係;其文名為其詩名掩蓋,或受詩文傳播影響;第六章〈結論〉:說明本論文之研究成果及研究展望。
鐵道文化產業整合行銷傳播之研究─以三義舊山線為例
作者:徐毓宏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三義舊山線  鐵道文化產業  整合行銷傳播  地方文化產業  客家文化 
描述:透過整合行銷傳傳播理論之運用,以行銷傳播工具、地方文化產業資源、利害關係人等三大構面之整合,來探討民間與政府推動三義舊山線鐵道文化產業所遇到問題為何,俾利進一步提供未來整合行銷傳播的發展方式。研究設計係以利害關係人為主,透過文獻分析、深度訪談與問卷調查,冀望綜合歸納鐵道文化產業整合行銷傳播發展的策略規劃模式。研究的主要發現,三義舊山線鐵道文化產業之內涵,係以鐵道文化為核心,加入客家文化、人文地景與自然生態,以及其周邊因鐵道文化而興起的商業行為,形成密不可分的產業。且經由前述本研究的三大整合構面,依Michael E. Poter所提出「價值鏈分析模式」為依據,可進一步發展三義舊山線鐵道文化產業之整合行銷傳播的價值鏈模式圖,其主要以客家文化、鐵道文化及自然生態景觀的為根基,而由行銷傳播工具、地方文化產業資源及利害關係人等整合構面為支援的基礎上,來創造優異的行銷績效。最重要的是此種整合之過程,是以「文化」為鐵道文化產業最大的加值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