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深圳特区报>  舞剧《大围屋》背后的客家文化

舞剧《大围屋》背后的客家文化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15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D02版

【入库时间】20110520

【全文挂接】

【全文】

“客家”是什么?“客家”就是“客户”,是相对于当地原有的土著居民而言的,后者应该是“主户”了。“客家”一词在客家语与广东方言中均读作“哈嘎”(Hakka)。舞剧《大围屋》就被翻译为“Hakka dance drama”。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我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在赣南、闽西、粤东,那里有29个县是“纯客县”。在宋末以前,福建省西部的宁化是客家人南迁的集散中心;在明末清初,嘉应州(现梅州市)成为客家人的集散中心。客家人以此为轴心向我国南方逐渐扩展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系——客家民系,成为汉民族八大民系中重要的一支。 1 千辛万苦大迁徙 舞剧一开场,就出现了客家人大迁徙的场景:朔风劲吹,天寒地冻,漫天雪花飞舞。一支支、一队队的客家人长途跋涉,步履艰难地行走在遥远的路途中。从灯笼上的姓氏文字上,可以知道这支队伍由许多不同家族或族群组成。 据考证,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6次大规模的迁徙活动。第一次是在秦始皇时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军,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直抵兴宁、海丰二县。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第二次是在东晋“五胡乱华”时期。当时,为了避难,先后共有上百万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第三次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先是唐代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区。第四次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宋朝南迁,部分士民南渡闽粤赣。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驱使民众逃亡入粤。第五次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四川的客家基本上来源于这次“西进运动”。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清政府特别鼓励移民由“湖广填四川”。第六次南迁是l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当时为避战乱,有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有的甚至远走美洲大陆。 有一点要说清楚,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是客家人,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客家人遍布世界各地,无论环境多么艰苦,都能落地生根,顽强生存,善于经商……这几点与犹太民族十分相像,因此客家人也被人们称作“东方犹太人”。 《大围屋》舞剧中反映的迁徙,从时间上看还要晚,大约发生在清末民初,讲的是一家林姓家族的故事。林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传说血缘始祖源自商朝名臣比干。周武王姬发灭商后,赐他儿子林姓,名叫林坚,封地在博陵(今河北安平县一带)。林姓由他最早发源,后人尊他为受姓始祖。因此,林姓家族可能是从河北迁徙到了广东,扎根后建起了大围屋。剧中主人公天树为国从军,英勇作战,立了战功,最后血染沙场牺牲在战场上。后来天树的儿子盼儿又继续迁徙,下南洋,开眼界,求知识,谋发展,一个新的故事又开始了。 “大迁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呢?一是开拓边疆建设家园。中华民族的主体最早出现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通过“大迁徙”汉民族源源不断地迁徙到中国南方,与当地的百越民族融合,开辟建设南疆,使南中国成为今天中国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地区。在开辟荒蛮之地建设成舒适家园的过程中,客家人为中华民族立下了汗马功劳。二是促进了社会发展。历史上中国长期处在封建时代,统治阶级对民众的压迫沉重,加上封建割据战火不断,使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客家人南迁,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封建统治,对社会发展有利;另外,中原地带人口繁衍负担过重,由于部分民众南迁减轻了人口对环境的压迫,对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都有正面意义。三是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中华文明是在流动和传播中不断丰富内涵、增强活力的。中华文明在中原地区诞生和传承,在千年时间的积累和浸润中生长成为一种生气勃勃的、先进的文明,但是也慢慢地变得保守。大迁徙使中国文化流动起来,在新的环境中发生了变化和创新,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譬如说,中原文化提倡“父母在,不远游”,而客家文化崇尚“四海为家”,就是一个重大的变化。四是传播了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态先进的中原文明,通过大迁徙传播到南方,又流传到南洋诸国。中华文明之光照亮了南疆的荒蛮之地,使当地民众走出了野蛮的泥沼,迈过了愚昧的门槛,迅速进入文明社会的福地。中华文明的传播不仅对南中国、南洋诸国,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遮风挡雨大围屋 舞剧名叫《大围屋》,故事是围绕着建筑“大围屋”而展开的,围屋修建了20年,可见工程的大型规模和建设的艰辛。 客家的民居建筑有许多种,例如,有圆寨、土围楼、走马楼、四角楼、围龙屋等。2008年7月6日,中国“福建永定土楼”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实,客家建筑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也就是“大围屋”。客家围龙屋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建筑形式之一,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组成了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据历史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筑与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 客家大围屋有很多优点:一是围屋建筑形式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防外侮”。客家人迁徙到一个新地方,首先要考虑安全问题,保护族群的生存。所以,就将围屋建成为圆形环状堡垒型,具备很强的防御功能。正是这样的围屋,保证客家人能够在危险的环境中,扎下根来,正常发展。但是这种封闭的围屋也有缺陷,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不利于与当地社会交流融合。二是形成客家社会传承中原文化。由于同住一个大围屋,自然形成一个自成体系的社区。这种社区环境对继承和保持中原祖先文化非常有利。这就是为什么客家文化中保留了许多古代中原文化因素的原因。这种情况与犹太人的社区十分相似,犹太人是个在世界范围内移民的民族。但是,不管在什么国家、什么环境中,犹太人都保持自己的社区不散掉。这也是古老的犹太文明自古传承至今没有中断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是围屋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从围屋的建筑结构上,我们能够领会中国周易的哲学思想,感觉到中国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了解选择建筑地址时的风水学问,认识建筑方面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有学者认为,客家围屋“聚族而居以防外侮”。“围龙屋已经成了客家的标志,成了客家一道人文景观。”(曾令存《客家·文学·禅》75页) 3 独特的客家文化生活 舞剧反映了客家人的生活,是客家人丰富多彩文化生活的一幅画卷。 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三角恋爱。雪娘是一个孤儿,在迁徙的路上被天数的母亲收留而成为一个“等郎妹”。舞剧中,由于女大男小,天树对雪娘的感情实际上是弟弟对姐姐的感情;而与他真正产生爱情的是当地畲族女孩梅子。应该说实际生活中能够见到这样的三角恋爱,文艺是实际生活的描写和反映,讲述一个这样的爱情故事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传承自中原文化的客家人在恋爱婚姻问题上是比较保守的。实际生活中,产生这样的爱情,令人难堪,家族不悦,会被制止,甚至受到惩罚。这个爱情故事成了舞剧剧情中的一个难点。有人问导演:为什么不讲一个纯洁的、山盟海誓的爱情故事,而要讲这样一个三角恋爱故事呢?导演们说,舞剧一般需要一个男主角和两个女主角,这几乎就是舞剧的“套路”。这样才好安排双人舞、三人舞;一男一女只能跳双人舞,就嫌单调。如果为了艺术形式,使思想内容受到了损害,有一点令人可惜。导演们争辩说,这个故事是发生在封建社会中的呀,在当时的客家社会中“等郎妹”不是个别现象,三角恋爱是旧风俗造成的悲剧。这个说法有道理,这就看怎么样讲故事了,故事讲得好会有反封建的意义。剧中的3个人物在爱情面前表现出了善良的心地:雪娘发现天树真正爱的是梅子,一段时间里她产生了让天树与梅子成亲的念头。但是由于对天树母亲临终前承诺的顾虑,加上对天树深深的爱情,最终没能走出这一步;梅子在天树结婚的晚上大闹洞房争取自己的爱情权利,但是当雪娘决定将新娘的位置让给她时,她被新娘的举动感动了,自己决定退出了这场婚姻竞争场;而天树虽然爱的是梅子,但是不忍心伤害善良贤惠的雪娘,最后还是负责任地与“姐姐”成亲。 丰富的客家民俗文化。舞剧再现了客家生活的场景,表现了客家风情生活,出现了许多客家的民俗文化符号。首先,在舞蹈语汇上大量使用了客家舞蹈元素:修建围屋的打夯舞气势震人,围屋上梁时的闹麒麟舞民俗色彩浓郁,欢庆时的独臂龙舞令人眼前一亮,喜迎春天的春把舞优美浪漫。其次,舞剧音乐创作采用客家文化的音乐元素,用交响乐曲的形式演奏出来,气势宏伟,旋律优美,层次丰富,有很强的表现力。再次,舞美灯光很下工夫。山野田间景色迷人,围屋建筑温馨亲切,灯笼喜庆,服装别致,在五光十色如魔如幻的灯光里,表现了客家人的生活情趣,仿佛是桃花源般的美妙胜景,给人以美的享受。 舞剧从几个侧面反映了客家文化精神。实际生活中,迁徙至闽粤赣的客家人与南方的百越族(主要是畲、黎、瑶等族)融合,不仅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群体,而且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一方面,他们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始终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崇尚诗礼传家,极为注重对传统、文化、语言、习俗的完整保存,并以共同的生活样式、习俗、信仰和观念将自己紧密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又善于从当地少数民族中汲取养分,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有学者将客家精神归纳为“勤劳勇敢,开拓进取,慎终追远,爱国爱乡”16个字。也有学者认为,客家文化有几点鲜明的特点:一是崇尚华夏正统文化。恪守中华文化共有的礼乐教化,弘扬爱国家爱民族的优良传统。客家人正是靠着“崇正”精神,战胜了各种艰难困苦,建成了自己的新家园。二是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客家人特别看重读书人,实现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所以,家境再困难,也要供子弟读书。为了望子成龙,光耀门楣,客家人往往集中全家族、全宗族的力量来培养子弟读书。三是守望相助,崇尚节俭。他们提倡“天下客家是一家”,要求客居他乡的同族人或同宗人精诚团结。客家人很能吃苦,“一条扁担走天下”是其坚韧顽强精神的真实写照。客家人还有崇尚节俭的美德。四是独特的语言。来源于最远古的中原的语言,因为时至今日,在客家话中仍能找到很多古音。(乔还田《新华文摘》2005.9.) 新闻背景 首个客家舞剧《大围屋》成功上演 2008年深圳市文博会艺术节上,舞剧《大围屋》首次亮相;8月26日,为纪念深圳经济特区成立28周年,修改后的《大围屋》再次上演。《大围屋》全剧共有8幕,分别为《序幕》、《梁塌了》、《立柱了》、《山醒了》、《烛红了》到《歌哑了》、《灯亮了》、《龙腾了》。两次上演,均得到了观众的欢迎,好评如潮。随着《大围屋》的上演,人们的目光聚焦到了客家文化,注意到深圳原居民中有一半人是客家人,舞剧引起了人们对客家文化的兴趣。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