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702)
期刊(566)
学位论文(234)
视频(159)
图书(41)
会议论文(15)
按栏目分组
报纸 (702)
期刊 (566)
学位论文 (234)
视频 (159)
图书 (41)
会议论文 (15)
按年份分组
2015(159)
2014(760)
2013(138)
2012(159)
2009(71)
2008(66)
2007(30)
2006(21)
2005(11)
1992(2)
按来源分组
其它(403)
嘉应学院学报(21)
法制与社会(3)
中国监察(2)
散文诗(1)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
潮商(1)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1)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
教育(1)
客家宗族的教育习俗研究:以江西省泰和县东华村张氏宗族为例
作者:张文涛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宗族  教育习俗  族群性  教育 
描述:象的复兴也证明了宗族的教育习俗的魅力所在。因此,笔者试图从宗族的教育习俗,从专业的教育学角度来研究“宗族现象”背后的形成机制及其原因,进而总结、思考和分析宗族的教育习俗的价值、教育功能,探讨教育
最后的村落—客家的教育精神与道德文化
作者:赖水随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客家文化  乡村  教育  道德教育 
描述:宋代及以后中国上千年的思想和文化。客家文化是中原文化创造性的移植,是中原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中原文化的再创造。这充分说明教育是文化遗传,教育是社会遗传。从客家文化、教育事业的蓬勃兴旺且长盛不衰来看
赣南地区客家教育研究
作者:李丽云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南客家  教育  客家妇女  客家文化  客家精神 
描述:强的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爱国爱乡,团结齐心的精神;重视后代教育、鼓励成才;对工作讲诚信、讲义气、对长辈讲忠孝等等。客家教育包含了知识、人格、社会正义感、责任感、生存能力以及永无止境
清代台湾客家子弟教育研究(1684-1895)
作者:江淑美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教育  客家教育  台湾教育  清代台湾 
描述:,呈現在男女有別的家庭教育中,並以族譜、家訓的方式傳承,也表現在宗祠建築、敬祀韓愈與特重敬惜字紙等的文教祭祀活動中,並產生公嘗、六堆科舉會等家族性、地域性的教育支援系統。
二、教育實況以私塾為
我與我的客家家庭-真實與理想
作者:葉桂玉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我敘說  家庭故事  行動研究  客家 
描述:改變的實踐行動,我懷著上述理論的概念,開始初步的反思行動,許多的疑惑和不解,透過課程與社群的對話和討論,逐漸鬆動了以往的建構理想,重新思考真實圖像的樣貌。在一系列的行動反思後,回看家庭的心態也跟著改變
承载人生理想与世俗生活的围龙屋——以梅县侯屋为例
作者:李珩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围龙屋  聚族而居  人生理想 
描述:屋是一族之所,强烈的家族观念渗透在围龙屋空间结构上。在围龙屋的建造之初,客家人就寄寓了财丁兴旺的大家族理想,希望家族兴旺发达。其二,在围龙屋内,族人是人生理想的实践者,而神灵是族人的庇护者。在世
台湾族群别社会地位之变迁-主客观指标的分析
作者:熊子维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族群  教育  主观社会地位  Ordered  Probit  模型  Multinomial  Probit模型 
描述:敘述於下: 在客觀的受教育年數方面: (1)教育成就的性別差異,主要是在1960之前出生的世代較明顯;但在較晚出生的世代,女性的教育程度有超過男性的趨勢。(2)父母親的教育程度對於下一代的教育程度有顯
客家亲属相关俗谚之研究
作者:徐瑞琴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俗谚  客家亲属  客家  婚姻  合作  伦理  家庭  角色  教育 
描述:角色之互動關係 本章藉由客親屬俗諺分成家庭關係、夫妻關係、宗親關係、姻親關係,探討客家親屬角色與角色之間的關係和責任。 第四章:客家生養與教育 本章藉由客親屬俗諺來探討客家懷孕生子、家庭照顧,教育觀念
近代岭南客家女性理想与情怀的折光:范荑香、叶璧华诗歌创作比较
作者:温敏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近代岭南客家女性理想与情怀的折光:范荑香、叶璧华诗歌创作比较
学校公民教育内容对公民教育实施成效之影响:以台中县立四箴国
作者:黄华瑜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公民教育  个人自由和权利  社群意识 
描述:最低。二、研究發現,女生對個人自由和權利、品德表現的感受較男生為高;曾擔任班級幹部者對參與競賽活動、參與社團活動、公民教育學業成就、個人自由和權利、品德表現感受較未曾擔任班級幹部者高;曾擔任社團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