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学位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学位论文 (1)
按年份分组
2014(1)
按来源分组
其它(1)
相关搜索词
清代台湾客家子弟教育研究(1684-1895)
作者:江淑美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教育  客家教育  台湾教育  清代台湾 
描述:,呈現在男女有別的家庭教育中,並以族譜、家訓的方式傳承,也表現在宗祠建築、敬祀韓愈與特重敬惜字紙等的文教祭祀活動中,並產生公嘗、六堆科舉會等家族性、地域性的教育支援系統。
二、教育實況以私塾為教育主力:儒學中,粵籍生員的名額,主要分配在府儒學中,且閩籍較為有利,粵籍則相對不利。清代臺灣的書院中,與客家族群的教育較有關係的為明志書院和英才書院。社學部分,只舉吳子光所主持之文英社為例。義學,則以恆春縣義學為例,教育成效有限。私塾學生數最多,多為民間自行籌設,以「向陽書院」與劉氏家塾為例。客語編成的啟蒙教材,反映出客家族群的文化傳統與男女有別的家庭教育內容,舉《四言雜字》與《七言雜字》為例。
三、教育成果受科舉名額分配所左右:粵籍客家舉人共35位,若加入閩籍客家人則最多可增至56人,整體而言,客家保障名額發揮功效,中舉時間集中於晚清,粵籍武舉人偏少。至於客籍進士可考者共5人,佔全省進士比率12.85%,客家舉人則佔全省舉人比率最少為10.45%,最多為20.1%。而進士、舉人的主要事功為任官及地方公益。
四、教育能促進社會流動,以客家人對教育的重視及鄉人對識字者或具科舉功名者的禮遇可知,教育使個人有較好的謀生機會,但身為較高功名的進士與舉人者的社會流動,則不如預期。反而具功名者對其子弟教育的重視,加上容易與地方縉紳之家交遊或結親等附加價值,有助於家族地位的維持與提升。
總之,客家人重視教育的傳統,由原鄉延續至臺灣,在蓽路藍縷、創業有成之後,經由正式及非正式的教育、個人與家族的共同努力,爭取向上流動的機會,顯然這些努力確實收到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