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俗谚中性语言之研究
-
作者:林素珍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俗谚 性语言 客家
-
描述:完整性,性語言豐富的存在於客家俗諺中,是客家俗諺的一部分,保留了這些可以增加客家文化的完整性,因此,不管是金字塔上端的人所使用的語言,或是金字塔下端廣大常民百姓所使用的語言,皆值得研究與保存,因此性語言也應該得到同樣的重視與對待。
-
花莲地区客语阿美语接触研究
-
作者:廖致苡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语言态度 南岛语 阿美语 客家语 语言接触 共通语
-
描述:]在客語有四縣、海陸兩腔調的對應,字義由「人類」引申為「朋友」;而阿美語中尚未有明確的客語詞彙存在,在第四章僅以相似詞推測可能為客語的依據。第五章語言態度說明客語和阿美語接觸後,相互影響不大的結果,在於
-
博白客家人生礼仪饮食食俗的调查与研究
-
作者:谢菲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博白客家 人生礼仪主角食俗 宴席食俗 乡民文化
-
描述:礼仪话语的一部分——饮食上,把仪式饮食视为客家村落的一种文化符号和一个整合链条看待。试图通过对客家人生礼仪饮食习俗现状的调查,探析客家人生礼仪主角及其有关的社会成员在人生礼仪过程中饮食象征的意义及其表达方式,围绕人生礼仪宴席展示客家社会群体的互动关系,揭示客家人生礼仪饮食蕴藏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社会功能。全文共分四个部分。引言部分,梳理客家、人生礼仪、饮食研究的现状,阐述论文研究的缘起,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交待调查点的自然与社会文化背景;叙述现代客家人生礼仪的状况及其一般程序,分析饮食与人生礼仪的关系;第二部分阐述人生礼仪主角饮食习俗的象征意义,具体分析饮食象征的表达方式;第三部分以人生礼仪宴席食俗的情境和宴席饮食的菜肴、仪礼为切入口,一方面视各种菜肴、礼仪为直视可见的文本,分析其特色;...
-
陆川客家人食猪习俗的研究
-
作者:黄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饮食文化 陆川 乌石 猪
-
描述:家历史文化及族群文化研究文库。同时在实际操作中亦可为陆川猪品牌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促进陆川客家地区的人文建设和经济发展,进而为广西饮食文化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以及广西的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做出相应的贡献。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查阅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即到陆川县乌石镇乌石街实地调查,以个案作为研究对象;理论分析法,即运用民俗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医学、历史学等学科理论进行研究,以探求陆川客家饮食文化的特色,进而揭示其文化的精神、气质和内涵;比较研究法,即以饮食为主线,将陆川客家人的食猪习俗从其饮食习俗的各个层面提取出来作横向与纵向的比较研究。本文认为乌石街客家人日常生活的食猪习俗与节日庆典中的食猪习俗有许多不同之处,但也有相通点,尤其是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条件下,两者的差...
-
绿珠传说与民众的信仰生活
-
作者:蒋敏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传说 信仰生活 绿珠
-
描述:用。最后,民间传说有助于我们理解乡土文化和继承优秀的道德品质。我们可以从地方风物传说中激发自己对故土的热爱之情,从人物传说中学到可贵的品质。传说的这些价值让我们不能忽视它的存在与研究。2006年11
-
客家历史节日民俗地理初探
-
作者:黎家玲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清代 客家 梅州地区 春季节日民俗
-
描述:形成、发展、兴衰方面,与汉民族的节日民俗发展有共同之处,但俗语有云:“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即使同属一个民族、一个民系,但客家民系的节日民俗亦有其自身独特的发展演变轨迹。这种独特性的存在就是由于
-
河源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作者:鞠文平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河源 地方文化 地方语文课程资源 开发和利用
-
描述:、理论依据和价值导向;通过问卷法、统计法、访谈法、文献法、实地调查法等理清了河源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存在和分布状况、开发和利用现状,并据此提出了形成联动机制、提供开发便利,整合课程资源、突出地方特色,根据
-
民俗旅游开发研究:以江西省赣县白鹭村为例
-
作者:张勇刚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民俗旅游 开发 客家 白鹭村
-
描述:开发也存在着很多不利因素,如村民缺乏文化自觉性,私自拆旧房建新房,不注意保护文物,村民旅游开发意识不强,白鹭交通闭塞,区位条件较差,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等民俗旅游发展的瓶颈问题。本文提出在保护的基础上
-
江西信丰境内两镇客家方言语音研究
-
作者:张倩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方言 语音研究 比较 类推 声华韵
-
描述:致的情况下存在某些较显著的差别;与梅县话的共同点多于与南昌话的共同点;铁石口客家方言接近客籍话,西牛客家方言接近本地话。揭示其中一些特殊语音现象并尝试作出解释:古来母字在今细音前读[t]是古音的遗留
-
新竹地區客家人媽祖信仰之研究
-
作者:范明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原文化的主流優勢,又能適時適地,不停的吸收在地或鄰近族群的優質文化,這種不斷學習與包容的精神,才能在每場生存競爭中,存活下來。在神明信仰上,也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所供奉的每一位神明都是具有多功能和實用性的,本土宗教與外來宗教不斷的被吸納融合成一多元化信仰。天下神祗,不管本土、異域,只要能為生人提供保佑和福祉的,皆可祭拜而為我所用。神威顯赫的媽祖信仰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隨著商人,隨著潮州官鹽北運的腳步,在明朝憲宗成化年間以前,就傳播到粵東、閩西這些客家地區,其迎神賽會也相當的熱烈。可是在粵東、閩西「客家」了數百年後,又因山多田少,人口激增,加上饑荒、兵災…等現實生存環境與內在因素的改變,而不得不再次冒風濤之險與黑水之惡,渡海來臺,在面對巨浪排空的恐懼與生死未卜的未來時,媽祖信仰就成了最大的精神支撐力量,從許多當代人的記載或詩詞中,都可見識到渡海的驚險和困難,以及祈求媽祖靈顯的情形,這就是媽祖東傳的原因。等到在臺安全登陸後,先民們馬上面臨的是要怎麼活下去,這時又由於環境的艱困與經濟的貧困,無法為媽祖建廟,所以媽祖是有神無廟,進入家庭奉祀,等到客家人有能力建廟時,又迫於現實的考量而不得不建其他神廟,媽祖則與主神同祀,這是媽祖信仰的開始分化,同時任務也開始轉型。就因為新竹地區客家人的媽祖信仰大部份都是與主神同祀方式,客家人也發展出一套祭祀媽祖的方式,新竹地區客家人奉祀的媽祖,大都刈香掬火自北港朝天宮,所以每年都要到北港進香,並迎回媽祖婆遶境、祭祀、起福與演戲宴客,年年如此,一般客家民眾對媽祖的信仰很虔誠,但聲音不大。在乾隆年間客家人進入新竹地區拓墾迄今二百多年,一共建了四座媽祖廟及主導了一座媽祖廟的管理運作,其實媽祖卻在其他眾多廟宇中與主神同祀,且與主神平分了前半年的祭典活動,所以會形成這種特色,最主要的與新竹地區的拓墾背景及族群關係有關。這些廟宇平時運作有管理組織,祭典有祭祀組織,其祭祀組織的爐主、首事,以後往往是地方公眾人物或民意代表,所以媽祖祭祀組織遂成為地方公眾人物或民意代表的養成所。而目前本區還在正常運作的客家媽祖會還有新東聖母會及老湖口神明會聖母嘗兩會。最後歸結本地客家人媽祖信仰的區域特徵如下:(一)信仰虔誠,但長期無廟,媽祖廟不但建得晚,也建得少。(二)媽祖婆與主神共享尊榮。(三)媽祖同祀廟的祭祀活動比媽祖廟的相關活動還熱鬧。(四)堅持古味的春祭媽祖。(五)媽祖角色轉變的特殊性。(六)新竹縣各廟奉祀媽祖大都分香掬火自北港朝天宮。
上页
1
2
3
...
5
6
7
...
92
93
94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