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455)
期刊(1324)
学位论文(289)
图书(93)
会议论文(58)
视频(26)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455)
期刊 (1324)
学位论文 (289)
图书 (93)
会议论文 (58)
视频 (26)
按年份分组
2015(27)
2014(1552)
2013(263)
2012(337)
2011(341)
2010(264)
2009(133)
2007(76)
2004(23)
1992(4)
按来源分组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49)
台声(12)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3)
中国藏学(1)
北京:线装书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香港:艺苑出版社(1)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
浙江学刊(1)
红旗文稿(1)
建筑学报(1)
土地与认同:美浓地区客家垦拓传说之研究
作者:林欣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土地  认同  美浓  客家  传说 
描述:土地的共同認知。本文從傳說角度以美濃一地關於地區性發展的「墾拓傳說」為主要探討對象,其中又擇瀰濃地區的「動物聖顯」傳說、龍肚地區的「地形的破壞與再造」傳說以及關於整個美濃地區的「神明救難」傳說三大類,從開基傳說以至於安定發展的宗教傳說,試圖探索當時客家先民們歷經動亂與墾拓的流離而後對這塊土地產生的認知與認同。進而發現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的開墾、生息與發展,歷經動亂侵略後終能安居樂業,實屬不易,除了憑藉先民們的辛勤與堅持,在各類關於地區性發展的傳說中也透露出訊息,人民認為這塊土地是經由上天指示與護佑的福地,居於其間的人民始得以長生久安,此心理機制除了使當地人民對這塊土地凝聚高度的認同,也更珍視所擁有的一切。因美濃地區分屬台灣南部客家六堆地區中的「右堆」,兩者歷史與地理關係皆有著緊密的影響所及,美濃在六堆地區之中,既具有六堆護衛鄉土的高度認同特質,同時本身又以文風特盛著稱,在某種程度上而言,不斷複製與再造傳說的面貌,一方面維繫了文化傳統於不墜,另一方面卻也造成了傳說的定型與消歇。
台湾地区肺癌之种族死亡率与发生率分析
作者:刘俊麟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肺癌  标准化死亡比  标准化发生比  调整年龄死亡率比 
描述:。其中;「山地鄉」再依照當地原住民之族群分為6個社區。分別計算(1)「標準化死亡比」。(2)「標準化發生比」。(3)「調整年齡死亡率比」。並且估計95信賴區間以研究是否有顯著意義。
結果
花莲地区客语阿美语接触研究
作者:廖致苡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语言态度  南岛语  阿美语  客家语  语言接触  共通语 
描述:入聲韻尾變異,有/-p/、/-t/、/-k/混淆或韻尾增減現象;第三,阿美客家語吸收了當地客語環境的特色,四縣腔海陸腔合併使用。「客家阿美語」由於無法掌握阿美語特殊的輔音,因此以客語慣用的輔音取代,如/l/取代舌尖閃音/?/,字尾的咽喉塞音/?/則直接省略,另有自創的字尾/l/,似國語語尾助詞/-了/、/-啦/。詞彙方面在客語中發現兩個阿美語詞彙已被當地客家人廣為使用,其中阿美語[tam?au]在客語有四縣、海陸兩腔調的對應,字義由「人類」引申為「朋友」;而阿美語中尚未有明確的客語詞彙存在,在第四章僅以相似詞推測可能為客語的依據。第五章語言態度說明客語和阿美語接觸後,相互影響不大的結果,在於共通語的阻斷和兩族群社會地位所至,發音人的語言環境改變、使用對象等,皆是影響語言態度的因素,而語言態度正是客語和阿美語接觸後,滲入深與淺的主要條件。如今花蓮地區通行國語和閩南語,客語及阿美語都面臨語言危機,母語的保存艱辛何況是外語,因此花蓮地區語言接觸的現象漸趨式微,本研究將「阿美客家語」及「客家阿美語」完整分析紀錄,作為往後考證語言接觸的重要記載。
隘垦区伯公研究:以新竹县北埔地区为例
作者:吴声淼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隘垦区  垦户首  伯公  伯公下 
描述:的廟宇居最多數,土地公的設置,往往與人群聚集勞動以及聚落的形成有關,因此,有人活動的地方就有土地公。北埔地區偏處新竹城東南山區,漢人入墾之前,向為原住民的生活空間,姜秀鑾於道光15年(1835)武裝進入北埔,擊退原住民,並招佃開發山林埔地,吸引大批的漢民從事開墾,終至取得土地,墾民得以成家立業,定居於此。開墾當初,聚落居民為求在地的平安,有時僅三、五戶也會設置一個土地公來祭拜。在北埔地區稱土地公為「伯公」,稱土地公廟為「伯公下」,庄頭庄尾隨處可見。在1939年增田福太郎的《台灣の宗教》書中,指出台灣民間信仰是以天公、土地公和媽祖為中心展開的,可見土地公在台灣人心目中重要的地位。筆者走訪北埔地區發現了百座以上伯公,祂就坐落在住家的附近,早晚到伯公下上香奉茶,成了家中長者每天的大事。家中有婚喪喜慶、子弟赴考、服兵役、求職,都得到伯公下前禮敬,祈求平安順利。事實上,伯公的蹤跡並非僅見於庄頭、田間,在其他地方也有祂的坐落,如墓旁(后土)、宗祠廳堂內(土地龍神)、一般神明的廟宇內均有供奉,由此可見伯公對北埔居民關係之密切,可謂北埔客家居民最親近之神祇了。過去對於北台灣客家地區的伯公研究或偏於伯公類型的分類;或著重於伯公祭祀圈的討論;以及伯公廟建築型式的研究。北埔是金廣福墾戶武裝移民墾成的地區,有強而有力的墾戶所領導,支配地方,而以此隘墾區土地伯公信仰為範圍,從事人與土地關係的研究,則甚為缺乏。因此,本文希望透過對小區域社會發展的了解,探究北埔伯公信仰現況、武裝拓墾與北埔伯公、聚落環境與北埔伯公、北埔伯公與社會變遷等研究;其中特別針對北埔地區武裝移墾以及墾首地方強力的支配下,土地伯公信仰的發展情形,做一深入的探討。本文主要之目的:第一,以歷史學、人類學、人文地理學等科際整合方式進行「北埔伯公信仰」的相關研究。第二,建立「北埔伯公信仰」在社會、經濟、宗教、歲時祭儀等人與土地之間關係。第三,探討隘墾區墾首與「北埔伯公信仰」的關係研究。
乙未年桃园客家地区抗日事件之研究
作者:沈玉燕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安平镇之役  龙潭坡之役  胡嘉猷  客家义军  73公  乙未年抗日 
描述:地區人心惶惶,總統唐景崧在臺灣民主國成立的第12天就內渡中國大陸。不久,日軍進入臺北城。 臺北的臺灣民主國抗日政府失敗後,日軍沿著當年劉銘傳所興建的鐵路線往南進軍,卻在桃園客家地區受到客家義軍嚴重的阻擊,時間長達一個月。本研究即在探討,為什麼在乙未年,桃園的客家人紛紛加入客家義軍,客家人敢於對抗火力強大的日軍,使日軍南侵的計畫一再受阻?而且,光是在桃園客家地區,至少就有中壢兵站之役,大湳尾之役,安平鎮之役和龍潭坡之役,都是直接或間接由胡嘉猷所領導的客家義軍抗日行動。尤其是,在1895年6月和7月,日本軍隊兩次進軍小小的安平鎮,卻慘敗而退,日軍不得不三度攻打安平鎮。其後,日軍又在龍潭坡和胡嘉猷所領導的客家義軍再度決戰。最後,龍潭地區的客家義軍壯烈犧牲,龍潭在地客家人,至今,仍然每年舉行春秋兩祭,祭拜乙未年為龍潭抗日犧牲的「73公忠義廟」。 現在,似乎很少人談論客家義軍領導人胡嘉猷的歷史事蹟,所以,本研究希望探討客家人胡嘉猷的抗日事蹟,再次了解胡嘉猷的歷史定位。而乙未年客家義軍抗日的歷史意義,表現在軍事、政治、經濟以及社會各個層面上。因而,本研究更討論近人歷史著作的議論以及在地客家文史工作者對乙未年客家義軍抗日活動的看法,用以釐清歷史真相。
清代台湾北部霄里地区客家七姓移垦之研究
作者:徐静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涌泉  霄里大圳  霄里  移垦  客家 
描述:姓的拓墾情形。 研究問題:首先探討霄裡客家七姓各家先祖來台緣由及各家族人發展;其次探究當地人文環境及地理條件,如何影響客家七姓聚落的分佈。企圖以拓墾、族群互動、水圳開發及三官大帝信仰等研究議題,深入了解霄裡當地客家人的開發歷程與社會組織的運作。 研究結果發現:霄裡客家七姓族人在桃園臺地的墾拓過程中,逐漸認同當地社會,初期的原鄉祖籍認同,被在地認同取代。霄裡客家七姓聚落的發展過程,亦是當地凱達格蘭族霄裡社,從原住民占社會優勢地位,逐漸為漢人取代的過程。另外,中壢臺地崁崖下湧泉帶連成一線的霄裡客家七姓聚落,即為清代南桃園地區客家人移墾的北界。此外,霄裡玉元宮奉祀的三官大帝,原屬於霄裡大圳的三官祠所奉祀的神明,以後形成玉元宮、永昌宮、三元宮與元聖宮等四宮輪祀三界爺爐的祭祀圈。
屏东六堆地区的稻米文化
作者:刘秀俐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稻米文化  客家  集体记忆 
描述:記憶,利用集體記憶的理論來彙整六堆客家人對稻米的共同記憶。 第一章說明研究背景與研究目的,主要是提出研究者在屏東六堆地區的稻米文化中,所發現稻米和米食在客家社會象徵問題中之探討。第二章則對稻作的起源和流變、稻作文化等作一歷史性的考證與探討。第三章簡介屏東六堆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口分布,記錄過去傳統耕作方式以及和農作物相關的信仰。第四章是整理、歸納常民對米或粄與日常生活、歲時祭儀的記憶,進而分析其在飲食習慣和文化層面的實質意涵,最後則探討六堆客家俗諺語中稻米或米食的文化意涵。第五章是以稻米為探討核心,以婚姻禮俗、生育禮俗、喪葬禮俗等主題,來分析客家人與米所形成的文化形態。第六章將本論文作出歸納結論,並提出未來的展望與建議,以利後續研究者之參考與研究。 研究結果發現,稻米在屏東六堆客家社會中有以下幾種文化功能:一、飲食面:在口味偏好上,老一輩客家人大都堅持三餐吃白米飯,不同的祭祀儀式的祭品─紅粄、龜粄、錢粄、紅粄仔,都賦予吉祥的意義,且有固定的製作材料與方法,表現出祭品的原則與口味的堅持。除此,客家人亦會配合植物的生長季和功能性,製作其他應景的粄類。二、祭祀面:多樣化的粄類表達對祖先、神明至高無上的敬意以及吉祥的表徵。稻農們祭拜田頭伯公和神農大帝,顯示客家人在靠天吃飯的年代裡對天地敬仰的畏懼與感恩。三、生活面:稻草當生活燃料,米糠可當營養品餵家畜,白米也被視為辟邪之物。四、教育面:從講求吃飯的規矩中,反映出客家人教養子女的態度。從六堆採集與米相關之俗諺語、歇後語,從而分析當時的社會背景,客家人重情義、刻苦的族群性格,務實的生活態度以及幽默的思維方式。五、禮俗面:稻米以不同的形式融入客家人的生命禮俗,穀種在婚姻、喪葬儀式都代表客家人重視傳宗接代,多子多孫多福氣的觀念。白米在生育禮俗中被視為是辟邪的萬靈丹,在婚姻禮俗中用來勉勵新人要同心,才能衣食無缺。白飯在喪葬禮俗中是盡孝道的詮釋。糯米飯用來期許所嫁之人事業有成,所生之子前途無量。此外,本研究建議有:一、以有機栽培、異業結盟的行銷方式,創造稻農的商機。二、將稻米文化的特色納入學校鄉土教學中。三、後續研究者以閩南或原住民族群的稻米文化為題,進行族群文化的比較研究。
闽西客家萨满研究
作者:徐义强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闽西客家  萨满  文化人类学 
描述:的观念世界。“三界宇宙观”是萨满宇宙观中最基本的宇宙模式,萨满灵魂观念的基础是“万物有灵”。第四部分在交待了中国南方客家地区民间信仰体系的基础上,讨论了萨满与客家社会的关系。认为萨满在客家社会有很长的历史,随着时代发展也历经变迁,萨满在客家社会中一方面被认为是迷信,一方面扮演重要的作用,萨满...
社会主义新农村视域下贫困地区改变落后面貌的路径:以江西省定
作者:何懿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新农村  贫困地区  落后面貌  定南县 
描述:分析目前我国中部地区贫困地区定南县的情况,结合对定南县的实地考察经验,提出四条改变定南落后面貌的路径。首先定南通过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基层领导班子来实现宏观把握;在此基础上,一切从实际出发,走定南
海南汉族、黎族HLA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作者:唐秋萍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海南汉族  海南黎族  HLA等位基因  多态性  基因频 
描述:依据,并为进一步开展HLA等位基因与海南地区高发疾病(如鼻咽癌、地中海贫血、Citrin遗传缺陷病等)相关性、器官移植配型、法医学等研究提供一套比较完整准确的HLA-A、B、DRB1基因频率参数。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