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原住民痛风之流行病学研究
-
作者:章顺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痛风 尿酸 原住民
-
描述:的 HPRT 有一新的突變,然而這
種突變在泰雅族小孩及鄒族小孩上的分佈並不高( 1.4%;1/70, 4.5% ;
1/22)。 是否另有其他的基因變異會導致原住民產生痛風則有待更進
-
口咽癌流行病学研究
-
作者:何佩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口 咽癌 槟榔 流行病学 原住民 客家人 闽南人
-
描述:、世代效應之影響情況
結果: 發現口、咽癌有明顯之上升趨勢,特別是在男性; 而以部位別之分率分布情況來看,男性主要出現上升的口、咽部位主要是在舌、齒齦、口底及頰側,而女性則是以舌癌為主要增加之口、咽癌部位。且在男性我們亦發現存在有明顯之世代效應,1929年以後的出生世代有較明顯之上升趨勢,而且男性的口內癌及咽癌的發生率亦有相當大的差異,此現象在較年輕的族群、較近的年代及較晚的出生世代更加的明顯。
結論: 台灣地區這18年來,口、咽癌的上升趨勢主要是由於酒精及檳榔消耗量增加所引起的,而且菸、酒、檳榔三者的協同作用對口內癌的作用比對咽癌的作用強,甚至可能會縮短口內癌的疾病誘導期。
台灣地區口、咽癌之族群別比較
中文摘要
研究背景: 以全世界來看,台灣地區口、咽癌發生率之上升速度相當快速,但不同族群別卻存在不同的口、咽癌趨勢,本研究的目的即是要了解台灣地區不同族群口、咽癌的疾病率。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對象主要包括台灣地區的三種族群社區,閩南、客家及原住民,以閩南族群社區為參考族群,分別對客家及原住民族群估計其口、咽癌之標準化發生比及死亡比。
結果: 我們發現在高檳榔嚼食原住民地區的口、咽癌發生率比閩南地區高(男性: SMR=1.21, SIR=1.12; 女性: SMR=4.3, SIR=2.62),原住民族群口、咽癌的致死率相當高,特別是在原住民女性。而客家族群的口、咽癌發生率及死亡率皆較參考族群低。
結論: 台灣地區口、咽癌有明顯的族群差異,較高檳榔嚼食盛行率為原住民有高口、咽癌疾病率的主要原因,而原住民地區較高的口、咽癌致死率則可能和低社經地位及較差的醫療資源可近性有關。
-
从美学经济观点析论客家偶像剧
-
作者:高孟婷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偶像剧 客家 美学经济
-
描述:與美學結構。簡言之,本研究以美學經濟觀點探討「客家」偶像劇,期能增進吾人進一步瞭解其本質與特色,以及其對客家文化承傳的影響、創發與啟示。
-
中国广东省东部地区的血红蛋白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
作者:林敏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潮汕人 客家人 血红蛋白病 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
描述:15229为客家人开展本次血红蛋白病的研究。2.血液学及分子分析:(1)异常血红蛋白调查:对所有的样本用醋酸纤维薄膜血红蛋白电泳(pH8.6)筛查异常血红蛋白,根据电泳的结果,对阳性样本进行
-
地方传统与身份表述:成都东山客家的人类学考察
-
作者:杨丽娟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地方传统 身份表述 东山客家 文学人类学 族群特征
-
描述:”就成为了“我们”,并且“我”依靠在“我们”中的归属关系获得慰藉和资源。在人类学的视野中,各种“我们”的表述被视作为“族群身份”加以研究。而族群身份中,最直接的把“我族”与“他族”相区别的就是“身份表述
-
场域、资本与文化传承:桂南采茶戏的人类学研究
-
作者:李浩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采茶戏 传承 客家 场域 资本
-
描述:辉的过去,但是现状却让人忧虑。在桂南采茶戏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时代的需求、政治的影响和社会的变迁等因素对它的影响是巨大的,就与桂南采茶戏场域密切相关的行动者来说,剧团、演员和观众的存在方式和他们在场域中的行为对桂南采茶戏文化的传承起到重要的作用。桂南采茶戏与客家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就桂南采茶戏所表现出来的客家文化符号来说,语言、信仰和风俗习惯这三种是最明显的。桂南采茶戏的审美习惯和价值评判是基于客家人的审美习惯和价值评判的自觉行为,正是这样的自觉行为让桂南采茶戏有着传承客家文化的行动。这些客家文化符号是桂南采茶戏文化场域的文化资本,是与桂南采茶戏文化场域相吻合的客家人的惯习。在社会转型期中,桂南采茶戏的剧团、演员和艺术本身都经历了很大的转型,转型的动力主要有国家的文艺政策、地方政府的决策和观众的惯习这三股力量。桂南采茶戏想要在社会转型期中找到出路,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增加桂南采茶戏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二是利用桂南采茶戏的经济资本;三是保持场域跟惯习的合拍。
-
屏东客家地区高龄者学习动机与学习满意度之研究-以内埔长青学
-
作者:简嘉莹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高龄者 学习动机 学习满意度
-
描述:的方式之參考。本研究方式透過蒐集、整理、分析及歸納「客家地區高齡者學習概況」、「高齡者學習特性」、「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的理論與相關研究,並進行此研究之探究。其次,提出研究架構,並以屏東內埔長青學苑為研究對象,並編製「客家地區長青學苑學習態度-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並分別以單一樣本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及Tukey事後檢定法、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研究資料分析。其研究結果發現,學苑中的高齡學習者積極參與學習且拓展自己的生活圈,對於學苑的課程措施、學習空間,和學習成果上皆感到滿意。在不同年齡層或是教育程度的差異上其學習滿意與需求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學員對於自我學習方式以及心理接受層面也有程度上的差別。藉由此研究提供相關單位在未來規劃上能更貼近學員學習的需求,讓學習方式更邁進一步。本研究提出相關建議,學苑能夠多了解學員學習層面的不同,妥善安排適合學員喜愛的課程和方式,透過外在學習環境或是內在自我學習意識,提高學員參與學習的意願,並積極與相關單位爭取補助,讓更多高齡者受惠。
-
现代化与客家婚礼的变迁——粤东石圳村的人类学田野考察
-
作者:牛莎莎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婚礼习俗 变迁 现代化
-
描述:婚礼习俗与古中原传统“六礼”的渊源及其与当地土著文化的相互交融;最后将其放在现代化进程的视野下进行分析和探讨,从变迁的动力、过程、趋势及成人重构四方面对客家婚礼习俗的变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婚礼习俗作为民间文化如何实现自我的历史延续,及其与现代化的相互关系。
-
台湾南部B型肝炎病毒和D型肝炎病毒感染之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
作者:钟蝶起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肝炎 病毒 感染 血清 流行病学
-
描述::
1﹒魯凱與排灣(原住民族)的 B型肝炎帶原率和HBV 感染率,顯著高於外省、閩南
、客家三族(居住平地)。
2﹒帶原率在40歲以前,隨年齡之增加而增加,但在40歲以後,則隨年齡之
-
台湾地区口咽恶性肿瘤及槟榔块分析之流行病学研究
-
作者:陈丙何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L phenylalanine meta tyrosine ortho tyrosine HPLC LC MS 荖花槟榔 荖叶槟榔 槟榔子 荖花 红灰 荖叶 白灰 氢氧基 种族 嚼食槟榔 淋巴恶性肿瘤 涉险比值 性别 死亡率 存活率 口咽恶性肿瘤
-
描述:及死於全部死因兩大類。研究個案的五年存活率 (Five-year survival rates)是由Kaplan-Meier methods來加以估算,另外用Cox proportional-hazards model來確定性別因素在各個臨床變項的影響。經由口咽惡性腫瘤死因及全部死因的五年存活率分析,我們發現男性的存活率顯著性的低於女性。在口咽惡性腫瘤死因方面,調整過的涉險比值(hazard ratio),男性相對於女性為1.54倍(95% CI: 1.36-1.74)。而在全死因方面,男性為女性的1.44 倍(95% CI: 1.31-1.58)。以發生部位來看,研究個案中罹患舌惡性腫瘤者的預後最差。在腫瘤型態方面,淋巴惡性腫瘤(lymphoma)的死亡危險性最低。在年齡分層方面,老年人的存活率最差。在治療方式方面,僅單獨接受手術治療者的存活率最高。經由上述的研究結果,我們認為性別與其他相關的臨床因子在口咽惡性腫瘤的存活率方面具有重要的角色。我們建議臺灣地區如此顯著性的性別存活率差異,可能跟男性的高檳榔嚼食率有關。
口咽惡性腫瘤具有種族的差異性,臺灣地區是一個檳榔嚼食盛行率高的地區,並且在大多數的惡性腫瘤方面我們可以發現有種族上的差異性存在。我們的研究目的在於確認種族的差異性以及在每一種族中預後因子所扮演的角色,與口咽惡性腫瘤存活的相關性。我們總共收集了自1985年到1994年間的口咽惡性腫瘤發生個案共9749人。研究個案中死因為口咽惡性腫瘤者才歸入我們的研究分析中。不同種族間五年存活率的估算是經由Kaplan-Meier 的方法以及存活曲線差異的顯著性是由log-rank test來加以檢定。Cox proportional-hazards model來檢驗預後因在每一族別存活上所扮演的角色。閩南族群(Hokkien)及臺灣原住民(Taiwanese aborigines)罹患口咽惡性腫瘤的五年存活率分別為59.9%及62.8%,顯著性的低於客家人(65.3%)。在經由所有預後因子的調整下,臺灣原住民死於口咽惡性腫瘤的危險性為客家人的1.10倍(95%CI, 0.89-1.36);而閩南人死於口咽惡性腫瘤的危險性為客家人的1.17倍(95%CI, 1.02-1.34)。研究個案罹患舌部或口部惡性腫瘤者的預後較差;相反的罹患淋巴瘤者的預後則最佳。再年紀越大的年齡層其預後越差,研究個案若是接受手術治療者其預後最佳。經由上述的研究結果我們可以發現,種族及其他相關的預後因子(例如:診斷年代、性別、診斷年齡、解剖學發生部位、腫瘤型態以及治療方式)可能在口咽惡性腫瘤的存活表現上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以及其死亡的危險性有可能會增高,例如在偏好使用檳榔的閩南人及客家人。
臺灣地區嚼食檳榔是相當普遍的習慣,過去的許多流行病學研究指出嚼食檳榔(areca quid (AQ))和口腔病變的發生有密切、直接的關係。臺灣檳榔塊大致上可分為荖花檳榔塊(Lao-hwa quid)及荖葉檳榔塊(Betel quid)兩種。荖花檳榔塊主要是由檳榔子(areca nut (AN))、荖花(inflorescence of Piper Betle Linn. (IPB))以及紅灰(red lime)所組成。而荖葉檳榔塊是由檳榔子、荖葉(Piper betle leaf (PBL))以及白灰(white lime)所組成。有幾篇研究報告指出,檳榔萃取物質可以在鹼性的條件下產生活性氧屬物質(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例如: 氫氧基(hydroxyl radical (HO˙)),且過渡金屬離子會催化此氧化作用。檳榔成分物質(含石灰)所產生的氫氧基,會引起細胞的氧化作用和染色體的損害,可能會造成口腔黏膜細胞不同時期的病變過程。而且,檳榔萃取物質在鹼性的環境下會與DNA作用產生8-hydroxy-deoxyguanosine(8-OH-dG),造成DNA變性,因此可以被視為突變或病變過程的基因標記。為了研究檳榔塊是否會形成氫氧基物質,我們收集了高雄地區不同商店所購買的檳榔塊,來測定檳榔塊混和L-phenylalanine (Phe)會形成 mata-tyrosine (m-Tyr)及ortho-tyrosine (o-Tyr),作為產生氫氧基的化學標記。最後使用HPLC來偵測其形成量,並利用LC-MS來確認其形成產物。研究結果發現荖花檳榔較荖葉檳榔產生較多的氫氧基,另外在金屬離子的作用方面,Cu2+及Fe2+會促進氫氧基的形成。我們的研究結果建議,臺灣地區不同成份的檳榔塊會對氫氧基的形成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荖花檳榔塊所產生的氫氧基遠高於荖葉檳榔塊,因此我們推論荖花檳榔塊所含的荖花成分可能間接對口腔黏膜產生較嚴重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