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味在潮州
-
作者:宋慧明
期号:第7期
来源:时尚旅游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潮州 三轮车 潮汕话 客家话 味道 调料 水果 香菇 广东 工夫茶
-
描述:与广东的三大方言粤语、客家话和潮汕话相对应,广东的菜系也分为三大类:粤菜、东江菜(客家菜)和潮州菜。潮州莱注重清淡本味,区别于浓油赤酱和川香麻辣,活脱脱地将食材的原味提到第一层高度;另外还讲究佐食调料,不同菜色配以不同酱碟,
-
客家方言的形成究竟在何时
-
作者:温汉宏
期号:第2期
来源: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方言 客家话 北方官话 北方话 语言保持 闽粤赣边区 客家地区 语言变化 少数民族语言 客家先民
-
描述:客家方言的形成究竟在何时温汉宏(湛江师院马列教研室524048)国内外研究客家学的专家、学者对客家方言的形成时间众说纷坛,莫复一是。笔者拟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认为,首先对客家话和客家方言应该区分开来。除了近代、现代形成了客家方言以后的客家话可与...
-
六盘水方言概述
-
作者:肖永凤
期号:第1期
来源: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六盘水 方言普通话 韵母系统 声母 盘县 水城 阴平 去声 平调 韵字
-
描述:,其语音、词汇、语法等各方面与普通话非常相近,例如:声韵调系统与普通话大部分相同,部有bpmfdtlgkhzcsjqxφ等声母,声调都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等四个调类,词汇、语法结构方面差异更小;因此,六盘水人与外界交流,一般没多少
-
现代汉语(上)综合练习Ⅰ
-
作者:胡吉成
期号:第10期
来源:当代电大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现代汉语 综合练习 语音 普通话 韵母 汉字 客家方言 本质属性 词义 现代白话文
-
描述:( )为代表,( )以南昌话为代表。( )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 6)同古代汉语相比,现代汉语语汇的特点是( )。 7)发音时,发音体长短不同,( )就不同;用力大小不同( )就不同。 8)语音
-
南音北声
-
作者:韩晗
期号:第11期
来源:民族论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话 客家方言 客家文化 客家地区 客家人 文化底蕴 非物质文化 南音 声音 语言
-
描述:如果说客家建筑是客家物质文化的代表,那么,客家方言应该就是客家非物质文化的象征。客家方言又称“客家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在客家地区,有这样一句民谚: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似乎可以说明客家话在客家人心中的位置。
-
再考"沕水"之"沕"的本字
-
作者:雷昌蛟
期号:第4期
来源: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沕 没 本字
-
描述:字》"(?)……读若沫"推测,"没"在《广韵》之前存在有微部阴声韵三等去声明母一读,此音正是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粤方言、闽方言、湘方言、赣方言以及客家方言部分方言点"潜水"的词根的共同读音来源。本文还附带证明周德清《中原音韵》中的"汆"是用来书写"没"的俗字。
-
广播跟进式采访初探
-
作者:许新霞
期号:第12期
来源:中国广播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广播 采访 媒体传播 新闻实践 景观 传媒
-
描述:官话一共四大片,吴粤湘赣紧相联。客家还有平和晋,闽话要分北和南。在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各种各样的方言是一大语言景观。然而,正是这一景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传媒,尤其是广播这种线型媒体传播
-
试论《中原音韵》的语音基础
-
作者:丁喜霞
期号:第4期
来源:古汉语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原音韵》 语音基础 北京音 古入声字 组声母 客家方言 现代北京话 洛阳 入派三声 河南
-
描述:试论《中原音韵》的语音基础丁喜霞《中原音韵》的语音基础是什么?学界或主大都话,或主洛阳话,我们认为,要讨论《中原音韵》的语音基础,可拿现在洛阳音系和北京音系与《中原音韵》音系作详细比较,看哪个地方的语音与《中原音韵》音系更接近。接近的即是它的语音基础...
-
学生思维定势在大学英语学习中负迁移的研究:以客家方言学生为例
-
作者:李裕娴
期号:第6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话 思维定势 英语习得
-
描述:客家学生在英语习得过程中,根深蒂固的客家话思维定势不可避免地干扰大学英语学习中有限的英语思维。借助客家话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区分这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在语音、词汇、句子、篇章、文化等方面的差异,避免中文式英语产生。
-
“男建功名树桅杆”
-
作者:赖广昌
期号:第12期
来源:文史月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桅杆 客家地区 文化内涵 客家人 旗杆 风向标 科举 谚语 徐坊 牌坊
-
描述:客家有句谚语云:"男建功名树桅杆,女守贞节立牌坊。"又有俗话称:"嫁人要嫁徐坊坝,又有豆子又有蔗;发财要数桅杆下,死了也有后人话。"桅杆本是船上的设备,用以升帆、挂旗、吊灯和安装风向标等,客家地区在陆地上树桅杆,又有什么文化内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