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一八九五】与原着《情归大地》比较
-
作者:刘玉娇
期号:第22期
来源:育达科大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电影【一八九五】 《情归大地》 乙未抗日
-
描述:用最原始的刀、枪、棍、棒为武器,加上粮草不足、後继无援及
悬殊的人数比例下,仍义无反顾毫不退缩地浴血抗战,直到最後的一兵一卒,英
勇的事蹟惊天地泣鬼神。电影和小说在呈现此段历史故事的方式是很不一样的,
不管是在故事的铺陈、情节、主题乃至人物刻画等均存在蛮多的差异,这也是本
文尝试金作比较分析之处。
-
台湾客家文化与语言教学分析
-
作者:罗纶新
期号:第2期
来源:闽台文化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文化 语言 教学
-
描述:客家文化却面临重大的考验。尤其遭遇空前未有之客家话大量又快速流失的问题,及文化即将灭绝的困境。台湾为了使各族群的语言文化得以保存。并且推动族群互相尊重、并存共荣的政策,乃在中小学推动乡土语言课程及
-
长汀:客家的传奇美食
-
作者:黄橙
期号:第1期
来源:风景名胜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长汀 客家人 河田鸡 美食 豆腐干 传奇 土特产 菜肴 猪肚 瞿秋白
-
描述:天”的古老年代里,在颠沛流离的南迁旅途中,客家女人综合中原菜肴和闽越乡土特产所创造的独特美食,至今依然飘香于长汀的街巷和亲人的心野。作为游客,到了长汀不品客家美食,古城美景也就没有了附丽。没有味觉的美景,回忆时会感到单调的哦!
-
客家山歌的文化底蕴与艺术特色
-
作者:罗锐曾
期号:第6期
来源:广东艺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山歌 文化底蕴 艺术特色 《人境庐诗草》 客家地区 爱国诗人 普通百姓 艺术风格 客家人 黄遵宪
-
描述:使臣黄遵宪曾称赞客家山歌是“天籁之音”,并慨叹“人籁易为,天籁难学”,于是把山歌也辑录进他的《人境庐诗草》中。普通百姓的喜爱,文人学士的称羡,千百年的流传,这一切都缘于客家山歌有其浓浓的乡土情韵,深
-
赣南采茶歌舞的风格与特点
-
作者:杨吉慧 林建平
期号:第3期
来源:艺术教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 采茶歌舞 风格 特点
-
描述:江西赣南采茶歌舞起源于劳动,来自于民间生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喜剧色彩。采茶歌舞中的音乐乡土气息浓郁,风格特色鲜明,更具特色的是,赣南采茶歌舞表演技巧中的“三绝”:扇子花、矮子步、单水袖,令人观为叹止。
-
风韵独存的客家美食
-
作者:廖小保
期号:第22期
来源:百科知识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美食 饮食文化 文化背景 聚居地 中原 赣南 风味
-
描述:客家人是华夏族系中独特的一支。由于战乱,他们历经五次辗转迁徙,从中原来到南方聚居,这些异乡为客,四海为家,勤劳质朴、热忱好客的客家人,在南迁的过程中,也将中原的饮食精粹与当地乡土风味相结合,
-
“打拼与思乡”:“珠三角”客家舞蹈的文化解读
-
作者:谢琼
期号:第8期
来源:舞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舞蹈 文化解读 思乡 珠三角 历史文化 客家精神 性格特点 客家文化
-
描述:“打拼”是舞剧《大围屋——雷娘》所着力表现的客家精神,反映了客家文化的人文性格特点;“思乡”是客家人在其独特的历史迁徙背景下产生的刻骨的乡土情结。心怀浓浓的思乡之情,在异乡打拼是客家历史文化与现代创业精神在舞蹈艺术中的完美融合。
-
客家文化对丘逢甲诗歌的影响
-
作者:杨伟宏 温敏
期号:第1期
来源:韶关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丘逢甲 客家文化 人文精神 乡土意识
-
描述:丘逢甲是一位客家人,客家文化在他身上印上了深深的烙印,影响着他的一生。他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深受家学、客家乡贤、客家人文与自然景观以及客家人乡土意识的影响。
-
紧抓刚需 主打“乡情”
-
作者:王永胜
期号:第2期
来源:城市开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乡土情结 碧桂园 置业 房地产市场 客家文化 农耕文明 历史悠久 品牌优势 新趋势 大城市
-
描述:"回乡置业"历史悠久在世界范围内,我们是一个乡土情结最重的国度,以共同的文化为纽带,把所有的情感都维系在里面,农耕文明对土地的眷念,不仅表现在以疆域为界的圈地行为,更多表现在置业观念上,所以历朝历代以"荣归故里"为标榜,出现了很多的大规模的群居现象,并形
-
民间客家山歌主体音乐行为的考察与分析:以广东兴宁“杨如彭山
-
作者:黄燕
期号:第2期
来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山歌 杨如彭山歌亭 广东兴宁
-
描述:—乡土性、变化性、口语化、生活化、娱乐性和客家民性.由此说明,当民俗文化满足了人们生活的某些需要,民俗主体自然会真正传承民俗文化,但也只有坚持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民俗文化才能继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