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776)
期刊(717)
学位论文(517)
图书(143)
会议论文(51)
视频(24)
人物(4)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776)
期刊 (717)
学位论文 (517)
图书 (143)
会议论文 (51)
视频 (24)
人物 (4)
按年份分组
2015(27)
2014(1176)
2013(357)
2012(389)
2011(364)
2010(298)
2009(156)
2007(104)
2003(12)
2001(7)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452)
赣南日报(140)
香港文汇报(116)
惠州日报(107)
客家研究辑刊(71)
台湾周刊(14)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4)
广西文史(3)
参花(1)
科学通报(1)
北客南迁的音乐文化适应:以大夥房艺术团庚盛先生为中心
作者:徐玟榕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适应  北客南迁  再移民  常民文化  客家八音 
描述:桃竹苗北客因土地貧乏之情況下,而選擇南遷至高屏六堆地區參與日政府之開發,形成一波島內再移民,楊庚盛為北客南遷的人潮之一。人搬遷至異地,在生活習慣及文化等為需要適應的過程,以文化而言,客家八音亦是
信息传播:文化变迁的动力——对赣南两个围屋的民族调查
作者:曾佳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信息传播  文化变迁  客家文化  赣南围屋  民族志 
描述:信息传播冲击下维护与发展这一独特族群文化对于保持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十分重大。 本论文通过对赣南两个客家围屋所在村落个案的研究,试图对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信息传播现状与文化变迁现象进行民族
“客家筝”形成略考
作者:巫宇军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筝  流派形成  何育斋  罗九香  大埔 
描述:论文第一节,主要采用比较的方法,从乐学上分析广东汉乐丝弦乐、大埔戏剧音乐和民间小调与“客家筝”的渊源关系。第二层为社会人文动因考,包括论文第二、三、四、五节,深入剖析了“客家筝”的产生与历史、地理、文化、时代等社会人文诸要素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第三层为人物考,包括论文第六、七、八节,重点研究了何育斋、罗九香对“客家筝”形成的主要贡献,梳理了1950年以前大埔筝乐传承脉络。第四层为美学思想考,包括论文第九节,本节先分析“客家筝”与其它传统筝派风格之差异,进而探讨导致“客家筝”风格独特的最重要原因在于其审美追求的与众不同。
石冈客家妇女九二一灾後生命历程的民族
作者:刘宏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九二一  921  earthquake  客家妇女  Hakka  women  伙房  lineage  residence  compound  传统厨艺  traditional  kitchen  skills  女性群组  female  group 
描述:與實踐的方式,理解婦女災後的生命歷程。本研究發現客家婦女體驗災後生命的變化,選擇生存的策略,承轉生命的可能性。特別是客家伙房婦女展演的多元角色,在災後困境展現彈性。婦女以傳統廚藝為基礎,透過女性群組的方式,體認群己關係與自我實踐的可能性,進而理解女性生命的價值,建構客家婦女所蘊含的多樣性。
本論文的第一章首先通過描述石岡地區特有的伙房與父系繼嗣群體,鋪陳這群說大埔客家方言婦女的日常生活。第二章探討在強震的破壞下,如何引發婦女心理的變化與生存的危機。第三章接著敘述一群石岡婦女迫於震災之後家庭與家屋重建的需要,選擇務實的生存策略,她們以家屋內傳統客家食物的廚房手藝出發,轉換生命的舞台。第四章為本論文的核心章節,我採取實踐的理論視野,觀察與描述石岡美食小鋪婦女所經歷的形成、解散、重組的過程。從中我們可以具體的觀察到這群石岡客家地區的女性,災變後結群的特殊性。延續前一章,第五章分析這群災後客家婦女的生命變化,以此來討論女性自我認同與主體生命價值的意義。最後,在結論章我嘗試以這個民族誌個案與災變研究、客家與性別研究,進行對話。

闵西洪坑村土楼的形成与发展初探
作者:刘慧莹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洪坑村  土楼  客家 
描述:许多成果,集中从建筑学、人类学、民俗学的视角对永定客家土楼或是福建土楼进行宏观研究。针对一个土楼乡村聚落的微观研究很少。第二部分为主体部分,有五章,讨论洪坑土楼的概况、发展的历史与原因、建筑技艺、功能与文化、土楼的现状与保护。第一章介绍了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洪坑村的行政与地理分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洪坑土楼的概况与重要意义。第二章讨论了洪坑土楼的历史发展与形成原因,按照时间顺序论述了洪坑土楼的初级阶段、成熟阶段、鼎盛阶段,讨论了三个阶段土楼的特点,并且总结了洪坑土楼形成的三个原因。第三章阐述了洪坑土楼的功能与文化内涵,展示了一个具有多种功能和深刻文化内涵的洪坑土楼。土楼有宜居、安全防卫、教化育人,节能环保等功能,土楼承载了客家人耕以致富、读以扬名的耕读精神,聚族向心的居住文化。第四章讨论了洪坑土楼的营造技艺,展现了洪坑客家人团结奋进、不畏艰难的宝贵品格。第五章讨论了洪坑土楼的现状,既谈到了洪坑土楼的发展契机,又谈到了洪坑土楼面临的压力,还谈到了对土楼实体与文化的保护。第三部分即第六章为结语,是对全文的总结。洪坑土楼群保存完整,土楼建造技艺成熟,还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永靖街市空间的形成与发展之探讨
作者:詹富棋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永靖街市  客家移民  聚落  诱导式结构 
描述:與論文的操作模式,應用誘導式結構理論,將本研究從各相關面向所彙整之資料建構一開放性研究平台,後續研究者可就此研究議題於歸結階段前隨時增減新彙整的資料,並於推論階段後重新調整其主體性詮釋。最後,本研究共推論出8點結論來詮釋永靖街市空間的發展脈絡。
论形成客家方言特色的社会因素
作者:苏俊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变体  方言  客家方言  社会因素 
描述:、历史的一个重要参照。 本文以形成客家方言特色的诸多社会因素为主要研究对象,揭示了形 客家方言特色的内在和外在因素,为其他方言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 思路,这对
浅析闽西地区客家文化的形成原因
作者:杨静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民族文化  客家文化  闽西地区 
描述:何保持自己文化的延续性和独特性是值得研究者探讨的问题这也正是本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也是为当今社会如何保持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出路提供参考。 本文以闽西客家文化为研究对象,以探讨其形成原因为研究目的,通过闽西客家人的形成及文化特点,文化形成原因分析和结论三个部分来阐释。本文的特色在于探讨文化形成原因的过程中,始终把闽西客家聚集地的非客家民系族群:福佬和以畲族为代表的土著民族与客家文化相比较,结合文史记载资料和田野调查的资料得出闽西客家文化异质性的原因有三:恶劣的地理环境和宽松的政治环境;小农耕作的经济发展形态和低下的经济发展水平;复杂的族群关系。历史原因造成的客家人聚集区比福佬人聚集区经济发展落后的情况到现在仍在持续。近几年来闽西地区以客家文化为卖点,以期发展旅游来促进经济增长,对于闽西客家文化形成缘由的探索具有现实意义。
吳錦發長文學創作脈絡研究---追尋台灣新少年英雄的文學論述
作者:鄭昭明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吳錦發  青少年文學  教育小說  成長小說 
描述:」,來談論少年人格形成的過程;少年冒險性的危機衝突部分,則以艾瑞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危機理論來分析。如此擴充長小說的理論內涵,再以此理論內涵來分析文本(text)。另一線路徑則以吳錦發的文學創作脈絡
黄遵宪文学地位的形成与奠定(1899-1949)
作者:李玲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黄遵宪  文学地位  《人境庐诗草》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  《饮冰室诗话》 
描述:主吾种,续吾教”。受梁启超的影响,黄遵宪在古典诗坛中备受关注,时人撰著诗话,争收人境庐诗。从政治文化的中心上海、北京,到政治文化的边角香港;从主流报刊到非主流报刊;从维新派到一般诗人、学者;都对黄遵宪的诗作和政治事功予以佳评,黄遵宪誉满天下。虽然各家诗话都没有象《饮冰室诗话》那样视黄遵宪为第一流的诗人,但都赞赏他的域外诗和抚时感事诗,公认人境庐诗的开新价值和黄遵宪“每饭不忘君国”的可贵精神。在文学革命之前,黄遵宪不是单一的“诗界革命”偶像符号,他文学上承载的形象和意义是多元复杂的。这是黄遵宪文学地位形成的第一个阶段,他是在古典诗歌的谱系下被推崇的。 <br>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首开文学史著作论述黄遵宪诗歌的先河,围绕着“我手写我口”来表彰黄遵宪倡导白话文的贡献。胡适回溯诗界革命找寻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历史根源,而黄遵宪是诗界革命中成就最突出的一个,又有白话诗作,于是被提拔为白话文的先行者。由此黄遵宪新旧两属,既是晚清诗歌改良运动的代表诗人,也是五四新文学的先驱者,开始了黄遵宪在新文学的视野下被推尊的过程。胡适的影响下,1920—1940 年北京上海广东争相梓印人境庐诗、笺注人境庐诗、刊布人境庐遗作,于是读者翘首以盼的黄遵宪诗集和遗稿近乎井喷出现。既有黄遵宪乡人为了建构客家中原根源认同而选笺人境庐诗,亦有胡适信徒青年大学生校点人境庐诗,亦有守护文言诗传统的青年诗评家全注诗集,也有黄氏后人争先恐后地重印诗集,密集刊布遗稿。 <br> 随着诗集出版热潮和遗稿的密集刊布而来的,是人境庐诗的研究热潮,时人的文学史著、诗话络绎缤纷叙论黄诗。1920—1949 年的断代文学史、文学通史和文学专题史(总共26种)纷纷叙及黄遵宪。除钱基博的《现代中国文学史》等少数几种文学史著外,大多数文学史著(其中大多是师范、高中教材)叙论黄遵宪的角度比较单 一,内容大同小异,郑振铎、陈子展等人编撰文学史采用了梁胡二大师对黄遵宪的评述,而后的文学史著又取资郑振铎、陈子展等人撰著的文学史,如此陈陈相因,摭拾梁启超、胡适的观点而成定论。黄遵宪被众多文学史著纳入为重点作家,标志着黄遵宪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奠定了。这些文学史著经由教学,向一代学子提供了黄遵宪是一个伟大诗人、爱国诗人、白话文先驱的共同论述。这种共同论述,具有传承性,影响着一代学子的行为和思考模式,这代学子传灯接力,一脉相承,为黄遵宪持续稳定地在1949年之后保留文学史的一席地位奠定了基础。二十世纪的文学史观、文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基本上奠基于20世纪之前的三、四十年,也即是皆奠基于“近代”以及“五四”学术群体。之后黄遵宪研究,不同程度不因袭、重复、引申胡适的观点,使黄遵宪坐稳了五四新文学先驱者的地位。 <br> 与文学史著叙论黄遵宪的内容单调而重复相比,文学革命之后的七家诗话选评黄诗,虽片段只言,但是内容丰富多面,既有沿袭前朝梁启超、狄葆贤、潘飞声、陈衍等各家诗话的观点而推崇其域外诗和感事爱国诗,也有针对黄诗研究的热点问题的争议,也有从中西文学比较的角度赞赏黄诗,还有结合时代的反帝爱国的主潮来品读黄诗的诗史特色,不乏精彩而有价值的见解,由此“可知公度诗近年来已被人们热烈地研究之一斑了。”与文学史撰著者大多为五四学术社群的成员不同,诗话的撰著者虽然不是旧朝遗老遗少,他们政治观念上大都趋新,但是他们酷爱传统文学,反对尽弃文言,爱惜旧体诗,有心赓续诗学传统,有意识地运用诗话这种古老的文体来包容时代思想。从他们的诗话论评黄诗来看,与文学史著叙论黄诗摭拾他人陈言为定论相比,他们独到的见解多,内容多面丰富,精彩纷呈,显见了黄诗在民国古典诗学中仍然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br> 这就是黄遵宪文学地位形成和奠定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由新文学导师胡适接力推崇黄遵宪,推助了黄诗热。1920、1930 年代黄诗研究热潮,固然是梁启超和胡适的影响汇集而导致的,反映出黄遵宪得到新派旧派两方的赞颂,但是政治情势,“国难日深,国亡有日”的关头,《人境庐诗草》中大量的感事诗作有救亡之助,也有力地推助了黄诗的刊布和研究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