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161)
期刊(846)
图书(276)
学位论文(168)
视频(63)
会议论文(34)
图片(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161)
期刊 (846)
图书 (276)
学位论文 (168)
视频 (63)
会议论文 (34)
图片 (1)
按年份分组
2014(1240)
2012(260)
2011(291)
2009(107)
2007(52)
2004(14)
2002(3)
2000(4)
1999(5)
1996(3)
按来源分组
其它(301)
海峡导报(69)
漳州客家(7)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
中华文化论坛(3)
中国酿造(2)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艺苑(1)
社区(1)
清代台湾客家子弟教育研究(1684-1895)
作者:江淑美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教育  客家教育  台湾教育  清代台湾 
描述:,呈現在男女有別的家庭教育中,並以族譜、家訓的方式傳承,也表現在宗祠建築、敬祀韓愈與特重敬惜字紙等的文教祭祀活動中,並產生公嘗、六堆科舉會等家族性、地域性的教育支援系統。
二、教育實況以私塾為教育主力:儒學中,粵籍生員的名額,主要分配在府儒學中,且閩籍較為有利,粵籍則相對不利。清代臺灣的書院中,與客家族群的教育較有關係的為明志書院和英才書院。社學部分,只舉吳子光所主持之文英社為例。義學,則以恆春縣義學為例,教育成效有限。私塾學生數最多,多為民間自行籌設,以「向陽書院」與劉氏家塾為例。客語編成的啟蒙教材,反映出客家族群的文化傳統與男女有別的家庭教育內容,舉《四言雜字》與《七言雜字》為例。
三、教育成果受科舉名額分配所左右:粵籍客家舉人共35位,若加入閩籍客家人則最多可增至56人,整體而言,客家保障名額發揮功效,中舉時間集中於晚清,粵籍武舉人偏少。至於客籍進士可考者共5人,佔全省進士比率12.85%,客家舉人則佔全省舉人比率最少為10.45%,最多為20.1%。而進士、舉人的主要事功為任官及地方公益。
四、教育能促進社會流動,以客家人對教育的重視及鄉人對識字者或具科舉功名者的禮遇可知,教育使個人有較好的謀生機會,但身為較高功名的進士與舉人者的社會流動,則不如預期。反而具功名者對其子弟教育的重視,加上容易與地方縉紳之家交遊或結親等附加價值,有助於家族地位的維持與提升。
總之,客家人重視教育的傳統,由原鄉延續至臺灣,在蓽路藍縷、創業有成之後,經由正式及非正式的教育、個人與家族的共同努力,爭取向上流動的機會,顯然這些努力確實收到一定的效果。
探讨台湾北部客家八音打击乐音乐内容
作者:邱文芳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北部  客家八音  打击乐 
描述:傳承方式、打擊樂樂手的音樂內容等。也訪問兩位不同地區的打擊樂樂手,分別為北區客家會的蕭阿安老師以及和成八音團的袁明瑛老師,比較其音樂內容的差異。
台湾人的性格─以历史文献比较途径为例
作者:廖立伟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台湾人  性格  台湾人性格  历史文献比较 
描述:與殊性,其可再歸類如以下四項:

1. 移民原鄉的複製:即好鬥、逐利(功利)、迷信的特質。
2. 不同族群的特殊性格,分別提及南島語族、閩南、粵東客家、以及島嶼制約的不同特質。
战後台湾的语言政策(1945-2008) -从国语运动到母
作者:蔡明贤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国语运动  母语运动 
描述:;家長職業與教育程度成為「常使用國語」的指標。
各級政府機關公務人員在國語運動下也必須使用國語。在獨尊國語原則之下,也查禁羅馬拼音文字,使宗教宣傳、讀經等活動受到影響。文教界也發行《中國語文》月刊來推廣國語。國語運動也結合威權體制來查禁方言歌曲。廣電相關法令的制定與修正,影響到電視中方言節目播出的時間。臺語電影也明顯不受政府歡迎,相反的國語電影多可得政府獎勵與鼓勵。
黨外本土化運動紛紛批判國語運動,進行許多母語教育方案的討論。臺灣省議會與立法院也不斷出現語言衝突。電影創作者也突破禁忌,嘗試以多元語言的劇情安排,臺灣方言文學也開始受到作家重視。
1988年12月28日客家族群發動「還我母語」客家運動,主要訴求在於
全面開放客語節目、建立多元開放的語言政策等目標。客家母語運動不只面
臨國語政策,也必須面臨「福佬沙文主義」的壓迫。1980年代的原住民運動
喚起原住民族的主體意識,也要求實施「雙語教育」。
1990年代以來,地方政府開始編輯國中小的鄉土語言教材。在教育改革運動後,本土化與多元化的母語教育正式列入九年一貫課程中,鄉土語言教學課程與各族群母語認證也逐漸展開。母語教育也出現不少教材上的爭議中,成為立法院內爭議的焦點,而客家、原住民語師資與資源也明顯不足。各式母語研究的補助與獎勵也逐漸展開。限制方言節目的「廣播電視法」的若干條文也正式廢除。
尊重多元族群文化的價值中,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正式成立,客家電視台也正式開播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與原住民電視台也正式成立;「原住民族教育法」也訂立。原住民族委員也制訂母語認證與升學優待辦法,但未能解決部落族語流失問題。「母語」與「認同」之間的關係,亦是值得思考的主題。
战後台湾北部客家茶产业经营性格
作者:徐幸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族群性  保守性  边陲位置  制茶业者  台湾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  客家茶产业 
描述:垂直關係上,曾有過不同族群分工模式,亦即生產、製造集中在客家地區,而銷售市場中心則集中在大稻程的福佬籍的茶商。位於客家地區的同族群的製茶業者,包括茶廠與茶農,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程度與範圍的族群資源與族群網絡被拿來使用。雖從現今來看茶廠間並未有很明顯的族群因素作用其中。族群性變得重要是為了與台北茶商有區隔,因此使同族群身分與社會位置結合,亦即他們皆為「做茶」者的認同,在種種條件許可下,得以團結在一起的而發揮力量的組織。 另外,透過北部茶產業案例中,本研究重新檢視客家族群經濟中「保守」特質,並不是一個予生俱來的特質,從在台茶歷史發展來看,這群客籍業者而是在有限資源與環境所展現出來的經濟行為特質,其經營保守性格也是反應其在社會階級的邊陲位置。
远渡重洋的美食:台湾客家擂茶的流变
作者:黄智绢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集体记忆  饮食文化  客家擂茶 
描述:蒐集了擂茶的相關文獻資料,以文獻來看,大陸地區的擂茶與臺灣的客家擂茶,最明顯的差異性在於對於擂茶的稱呼,大陸地區是以區域性來命名,而臺灣則是標示著族群飲食的特色。在相較之下,關於擂茶的的內容及材料部分也是因地區不同而有所差異。本研究透過文獻的蒐集,比較不同地區的擂茶內容及形製,以及實際訪問臺灣保有擂茶文化的家庭,梳理出擂茶在家庭中的飲食記憶的變化以及擂茶的轉變。 自1998年開始,在地方產業、本土文化意識的抬頭以及社區營造等政策的興起,在家庭中的擂茶被搬上客家飲食文化的舞臺,透過消費行為的模式成為「客家擂茶」。從本研究的觀察中,擂茶到客家擂茶,擂茶飲食文化流傳與轉變,呈現了客家擂茶在地化發展的面向,而這個流變也一直在持續運作當中。
台湾社区总体营造之研究-以新竹县「内湾地区」为例
作者:陈思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区  社区总体营造  新竹县  内湾 
描述:四原則。旨在了解內灣地區社區總體營造之歷程,及其所面臨之問題與困境,進而對未來發展方向提出具體建議。 本研究結果發現,內灣地區的社區總體營造影響有正面與負面,包涵經濟與文化層面,其正面效應以經濟層面為主,包括: 一、商業化帶來經濟收入提升:如店租收入、工作所得、土地與房價增值。 二、年輕人回流,替社區注入人力與活力 三、提升內灣知名度,有利發展觀光產業 文化層面包括: 一、地方特色文化館的經營:如內灣戲院、劉興欽漫畫發明館、林業展示館。 二、生態資源推廣:如螢火蟲、櫻花季、桐花祭。 三、彰顯客家文化:如客家創意美食、客家花布、客家創意產業等。 四、鐵道文化的保存與發揚 負面效應為: 一、商業掛帥,人心變的自利,不利公共事務推行 二、環境衝擊:如垃圾問題、噪音汙染、空氣污染、交通堵塞、違章 建築、攤販凌亂。 三、利益糾葛、派系鬥爭 四、地方意識被過度的商業化淡化,彼此分歧,難有共識 透過深度訪談後,歸納出六項內灣目前面臨之困境: 一、社區主體意識不足,外來文化破壞地方特色 二、街道景觀失序,聚落建築面臨更新困境 三、自然景觀面臨商業開發後所帶來的衝擊 四、企劃人才的不足 五、商圈經營缺乏永續發展理念 六、地方民間社團能量、文化事權分散,亟需整合 因此,內灣地區在未來發展之具體做法包括: 一、確立發展定位 二、結合鄰近生活圈,把規模擴大 三、公部門方面應: (一)發揮公權力,整合地方文化事權 (二)建立溝通平臺,鼓勵民眾參與 (三)發揮創意,尋找「藍海策略」 四、地方社區營造團體則必須: (一)放下本位成見,開啟合作對談 (二)維護街道整潔,美化商圈環境 (三)鎖定特色主題,彰顯內灣特色 (四)培養企畫人才,貫徹由下而上 透過深度訪談及檢視後發現,內灣目前之社區總體營造,雖尚未符合「由下而上」、「自立自主」、「居民參與」、「永續發展」四項原則,但亦不算失敗,而是尚在進行的過程中,內灣地區憑藉本身豐厚自然與人文資源,未來發展仍值得期待,另外,目前地方團體,與公部門已開始省思與尋求突破,內灣之社區總體營造正朝向「由下而上」、「自立自主」、「居民參與」、「永續發展」四原則邁進。
2002-2010年台湾主要报纸对客家桐花报导之研究
作者:连卜慧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桐花新闻  媒体报导  内容分析  扎根法 
描述:相關議題涵蓋之概念,以此理解桐花於台灣社會發展之現況、脈絡及其影響之意義。   本研究採質、量並重之方式分析,以質詮釋內涵,以量分析趨勢。就其分析結果顯示,桐花相關新聞中,「廣而告知」之訊息所佔比例甚重,並受政治氛圍之影響,且最後於新聞報導出現之概念,彙整歸納出之核心範疇為文化與符號意象、社會與族群、政治與政策、產業經濟效益、自然與實體環境、地方與節慶特徵,以及學習與永續機制等七大類。   總歸媒體對桐花議題發展之關注,乃歸結於土城市公所舉辦之桐花節及客委會舉辦之桐花祭而起,進而吸引社會大眾之注意力,在桐花意象深植人心的同時,各層面也相互交錯的影響著,並在多方面實質的具體作為上,逐漸出現連帶效果,帶動著「桐花」朝向一個系統性、永續性的架構之中。
台湾中老年糖尿病患健康行为对住院服务利用影响之探讨
作者:邱于华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糖尿病  住院服务利用  健康行为  保健行为 
描述:析使用。採用SPSS 12.0電腦套裝軟體,進行適合度檢驗、描述性統計和邏輯斯複迴歸分析。結果:本研究發現糖尿病樣本772人當中,在次年一年中有因糖尿病相關疾病使用住院服務者共160人,佔20.7%。個案自我健康管理包含用藥情形、健康行為和保健行為。樣本當中有用藥者佔73.3%,在健康行為方面:有運動習慣者佔39.9%、有飲食控制者佔65.8%、有控制體重者佔23.5%、不抽菸者佔71.2%、生活規律者佔39.4%。上述五項健康行為全部執行者佔8.8%;執行四項、三項、二項、一項者分別佔16.5%、21.5%、22.3%、20.6%;不執行任何健康行為者佔10.2%。保健行為方面,有做視網膜檢查者佔39.4%、有做腎功能尿液微量白蛋白篩檢者佔43.1%、有量血壓者佔92.5%、有驗血糖者佔81.9%、有做血酯肪檢驗者佔57.5%、有接受流行性感冒預防注射者佔23.3%。上述六項保健行為全部執行者佔 5.4%;執行五項、四項、三項、二項、一項者分別佔17.9%、24.6%、26.7%、14.1%、7.8%、不執行任何保健行為者佔3.7%。双變項分析發現年齡、籍貫、居住城鄉別、收入、共存疾病數目和共存疾病有心臟病、高血壓、腎臟病、中風、糖尿病罹病年數、運動習慣、飲食控制、流行性感冒疫苗注射、累計保健行為總分和前一年住院,對住院服務利用有顯著影響。邏輯斯複迴歸分析發現,在控制其他重要變項後,累計健康行為分數顯著影響住院服務利用,即執行越多項健康行為,其住院服務利用越少(95%信賴區間0.732-0.987)。年齡55-64歲(勝算比2.212;95%信賴區間1.194-4.098)和大於75歲個案(勝算比3.193;95%信賴區間1.503-6.780),其住院服務利用顯著高於40-55歲個案。外省籍(勝算比3.345;95%信賴區間0.999-11.203)和其他包括原住民和金馬籍(勝算比3.574;95%信賴區間1.056-12.095)的個案,其住院服務利用顯著高於客家籍。收入顯著影響住院服務利用,收入越高其住院服務利用越少(95%信賴區間0.772-0.961)。前一年住院個案其住院服務利用顯著高於前一年未住院的個案(勝算比2.950;95%信賴區間1.947-4.471)。結論:本研究發現樣本因糖尿病相關相關原因住院率為20.7%,大約每五位糖尿病患就有一位使用住院服務,由此可知糖尿病對有限醫療資源的沉重負擔。在控制其他重要變項後,累計健康行為分數顯著影響住院服務利用,執行越多項健康行為,其住院服務利用越少。此外年齡大、低收入、外省籍、原住民和金馬籍的糖尿病個案,為利用較多住院服務的族群,為糖尿病的照護政策需關注的對象。
上页 1 2 3 ... 8 9 10 ... 15 16 17 下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