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学位论文(7)
期刊(2)
按栏目分组
学位论文 (7)
期刊 (2)
按年份分组
2014(8)
2009(1)
按来源分组
其它(7)
中华行政学报(1)
通识研究集刊(1)
台东县瑞源社区花布灯笼工场发展概况之研究
作者:胡瑞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花布产业  行销策略  社区总体营造 
描述:籠傳統藝術」;另一方面也藉著燈籠工場的設立,提供更多元的就業機會,帶動社區地方繁榮、促進經濟發展。瑞源花布燈籠產業是由社區出發,其發展規模可能會因此而有所限制,故本研究將從社造的精神談起,其目的包括瑞源社區為何會選擇燈籠產業為社區特色;瑞源花布燈籠工場發展推廣概況;及為達永續經營可能之具體作法。本研究方法採用質化研究之深度訪談法,針對燈籠工場內部工作人員、社區耆老及居民為主要研究對象。本研究結果發現花布燈籠產業推展成功與否,政府部門與社區組織是個關鍵角色;因燈籠產品的特殊性,推廣客家文化的社會價值大於其經濟價值,故銷售對象以公家機關、學校團體、社區居民為主;燈籠工場的營運績效顯示其推廣及行銷策略有其成功之處;若能加以整合活化瑞源社區資源優勢,應可豐富燈籠產業之內涵。在後續研究建議未來研究者可以消費者為研究對象,以量化方式朝「顧客滿意度」、「消費者心理感受」、「消費者購買目的」……..等方向設計研究目的,探索消費者對瑞源花布燈籠之需求與期待,以供場方針對特定族群行銷擬定之依據,以及行銷策略之修正與評估使用。
台湾社区总体营造之研究-以新竹县「内湾地区」为例
作者:陈思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区  社区总体营造  新竹县  内湾 
描述:四原則。旨在了解內灣地區社區總體營造之歷程,及其所面臨之問題與困境,進而對未來發展方向提出具體建議。 本研究結果發現,內灣地區的社區總體營造影響有正面與負面,包涵經濟與文化層面,其正面效應以經濟層面為主,包括: 一、商業化帶來經濟收入提升:如店租收入、工作所得、土地與房價增值。 二、年輕人回流,替社區注入人力與活力 三、提升內灣知名度,有利發展觀光產業 文化層面包括: 一、地方特色文化館的經營:如內灣戲院、劉興欽漫畫發明館、林業展示館。 二、生態資源推廣:如螢火蟲、櫻花季、桐花祭。 三、彰顯客家文化:如客家創意美食、客家花布、客家創意產業等。 四、鐵道文化的保存與發揚 負面效應為: 一、商業掛帥,人心變的自利,不利公共事務推行 二、環境衝擊:如垃圾問題、噪音汙染、空氣污染、交通堵塞、違章 建築、攤販凌亂。 三、利益糾葛、派系鬥爭 四、地方意識被過度的商業化淡化,彼此分歧,難有共識 透過深度訪談後,歸納出六項內灣目前面臨之困境: 一、社區主體意識不足,外來文化破壞地方特色 二、街道景觀失序,聚落建築面臨更新困境 三、自然景觀面臨商業開發後所帶來的衝擊 四、企劃人才的不足 五、商圈經營缺乏永續發展理念 六、地方民間社團能量、文化事權分散,亟需整合 因此,內灣地區在未來發展之具體做法包括: 一、確立發展定位 二、結合鄰近生活圈,把規模擴大 三、公部門方面應: (一)發揮公權力,整合地方文化事權 (二)建立溝通平臺,鼓勵民眾參與 (三)發揮創意,尋找「藍海策略」 四、地方社區營造團體則必須: (一)放下本位成見,開啟合作對談 (二)維護街道整潔,美化商圈環境 (三)鎖定特色主題,彰顯內灣特色 (四)培養企畫人才,貫徹由下而上 透過深度訪談及檢視後發現,內灣目前之社區總體營造,雖尚未符合「由下而上」、「自立自主」、「居民參與」、「永續發展」四項原則,但亦不算失敗,而是尚在進行的過程中,內灣地區憑藉本身豐厚自然與人文資源,未來發展仍值得期待,另外,目前地方團體,與公部門已開始省思與尋求突破,內灣之社區總體營造正朝向「由下而上」、「自立自主」、「居民參與」、「永續發展」四原則邁進。
客家文化产业活化刍议
作者:谢登旺  期号:第8期 来源:通识研究集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文化产业  社区总体营造 
描述:客家文化产业活化刍议
苗栗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及其行销策略之研究
作者:黄国敏 周宗德  期号:第3期 来源:中华行政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产业  社区总体营造 
描述:目,更明确指引出我国未来是豆豆齐型态发展的重要走向。结合观 光、休间、文化、农业与生态的「文化创意产业」因具有高附加价值、零污染、不受产业共豆j齐限制 等特质,而广受各国所重视。 文建会从一九九四年推动社区总体营造至今,已带动许多社区重视/在地文化,促进社区发挥自己 的特色、发展在地文化产业,由当地居民发掘原有的地方资源并运用创意的思维与自发性的由下而上 椎动社区营造,找出属於在地的生命力,同时也.itt发产业创意思考的可能性,届主动双向接轨的机制, 使地方产业与文化的结合,再配合地方行销的策略,活化地方豆豆U奇的繁萦发展。 在苗果县、无论是传统文化产业如华陶窑、木雕、客家文化,抑或近年逐渐大放光彩的桐花祭活 动,都面临着转型的关键期, 必须注入创新元素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才不致使上述传统产业 遭到淘汰。
社区营造与地方探讨--以新竹市金山社区与内湖社区为例
作者:邹萍萍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区总体营造  社区规划师  行动者网络  社会资本  地方 
描述:省與檢討之處,本文藉由回顧新竹市兩個曾經參與社區營造的社區—金山社區與內湖社區,了解社區總體營造與社區規劃師政策實行的困境。

金山社區原是傳統客家聚落,六十年代末期因為科學園區進駐,當地的景觀與生活方式產生巨變,大量的外移人口與土地徵收,使得原有的人情網絡被迫打散,客家文化也漸漸式微,專家學者與當地里長藉由參與社區總體營造欲喚回過去的社區價值。內湖社區位於新竹市邊陲,過去因為鄰近港口曾有過繁華的老街榮景,但是因港口淤積使得老街生意不如往昔,社區規劃師進駐此區後,希望藉由老街再造,喚回過去的老街榮景以帶動當地觀光業的發展。本研究以地方、行動者網絡與社會資本等理論架構分析,研究發現社區營造網絡穩定與否,在於轉譯時必須尊重社區的地方傳統,轉譯若能鑲嵌於地方傳統之上,則事半功倍,反之則事倍功半。比較兩社區,社區與社區營造專業者的連結程度在於結構縫隙的有無,若社區居民中有扮演結構縫隙的角色較能使橋樑資本順利連結,進而塑造穩定合諧的社區營造網絡。
谁的邓雨贤纪念馆?谁的文化造乡?新竹芎林客庄社区总体营造之
作者:潘荣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地方治理  社区总体营造  政策网络  新竹芎林  邓雨贤 
描述:農村之永續發展?在此藉由社區自主行動的經驗,嘗試建立客庄居民的參與模式,提供一個整合型的社區營造經驗的分享,具體展現「客家生活環境營造」的擴大效益。
研究個案的基地「芎林」,曾經是新竹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昔時文風鼎盛,秀才舉人輩出,文化資產豐富,著名客家籍作曲家與音樂家鄧雨賢先生,亦曾於芎林國小任教,並留下讚頌芎林之美的名曲「芎林小唄/調」。行政院客委會更希望藉由「芎林鄉文化造鄉暨鄧雨賢紀念文化設施委託規劃案」計畫,打造芎林鄉為客家文化重鎮的環境,以鄧雨賢音樂文化造鄉為主題;期望凝聚社區參與客家文化保存計畫的共識,不僅充分利用鄉境內的人文與文化資源,規劃出合乎地方社區居民使用者的需求,更以此達成紀念客家先賢鄧雨賢先生對於音樂文化貢獻的特殊意涵。其認為興建鄧雨賢紀念館一方面不僅可解決長期以來地區民眾無活動空間可用之苦,另一方面則藉由發展文化觀光,進而建設芎林地方成為文化城鄉,可謂立意良善。然而此立意良善之政策,延宕至今仍未達成興建館舍的共識。究竟在政策的研擬過程出現了什麼問題?其造成爭議的論點何在?而相關政策參與者間又如何互動?以上種種問題係引發作者對於芎林文化造鄉之治理網絡型態的研究動機。
因此,經由以新竹縣芎林鄉文化造鄉個案研究探討,並對相關社區組織、專業團隊、鄉公所等單位的深度訪談,與作者身為地方專業團隊一員,多年對於社區總體營造的參與觀察來綜合分析相關議題,以檢視地方政府在施政上如何促使社區居民參與地方公共議題,本研究也以實際參與推動「新竹縣芎林鄉文化造鄉」活動為個案,試圖為未來的社區居民參與公共議題和地方政府的治理模式提出可行的政策目標與策略作為。
金广福文教基金会参与客家地区社区营造之研究
作者:彭瑞麟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社区  社区充权  非营利组织  金广福文教基金会  社区总体营造 
描述:鄉社區總體營造」的案例,以「社區充權」的理論,來探討一個企業捐助型、而且是由外地進駐到客家地區的非營利組織―「財團法人金廣福文教基金會」在社區營造中的角色功能。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根據文獻分析、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和個案分析,獲得的結論如下:一、金廣福文教基金會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下,因緣際會的參與了北埔鄉社區總體營造,不僅是主導者,也是溝通者。二、金廣福文教基金會以維修古蹟作為社區營造的示範,使北埔客家老聚落內的古蹟連成一個帶狀,成了北埔鄉發展客家文化產業,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三、金廣福文教基金會創造了客家地區文化產業的新商機,使傳統客家產業復甦,讓「客家」成為許多人嚮往的地方。四、金廣福文教基金會發揮凝聚社區居民共同意識的效益,達到社區充權、培力的目標。五、金廣福文教基金會展現了獨特的社區營造操作模式,為企業捐助型非營利組織參與公民社會,協力政府推行公共政策樹立了良好的典範。
纸寮窝的聚落发展
作者:黄琦评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纸寮窝  社区总体营造  文化资产  聚落  客家 
描述:寮窩的金銀紙產業產生相當大的影響。一直到新興造紙工業誕生,降低造紙成本,紙寮窩的手工造紙成本不敵機器製造低價競爭。「皇民化運動」與機器造紙,對以島內經濟型產業為主的紙寮窩紙產業,直接影響紙寮窩的銷售管道經濟來源,紙寮窩造紙業因此成了歷史名詞。 紙寮窩雖然是一個小聚落,但是紙寮窩的傳統手工造紙產業曾為新竹縣之代表性的地方產業之一。可見紙寮窩其特殊環境及歷史文化發展的過程,更可凸顯出紙寮窩傳統造紙手工地方產業的重要性及價值。經過時間的洗禮,都市計畫的規劃並沒有在此留下太多的人為建設,當地環境鮮少破壞,仍保有豐富生態資源的原貌。因此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環境,紙寮窩至今仍具有完整的完整竹造紙場,加上客家手工竹造紙技術和器具仍保存至今,劉姓親族都對紙寮窩地區文化特色與價值有相當高的認同。   紙寮窩聚落自民國82年底即開始規劃發展,居民陸續參與,但因意見分歧,不知如何著手,加上對法令未瞭解,因此進行速度緩慢,也暫停了數年之久。一直到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民國96年規劃「區域性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是建立在「保存」與「活化」的核心概念,並重建區域內特有的生活環境空間與歷史人文記憶。基於「紙寮窩聚落」,是一個以手工竹造紙為主的客家傳統聚落,對於客家傳統聚落的保存與延續深具意義。紙寮窩聚落因此獲得文建會的青睞,提供經費與專業團隊的協助,也因此重新燃起居民保存紙寮窩傳統手工竹造紙技藝的熱情。紙寮窩居民透過社區營造的程序,將居民生活的空間創造出原生原貌的手工竹造紙主體,參與公部門的「活動」,意在修補文化軌跡的遺忘片斷,為保存紙寮窩文化資產,讓紙寮窩聚落的「再生」變得可期。 本研究從文化資產與聚落保存之價值探討切入,深入了解該社區之歷史軌跡、文化資產現狀、生態資源盤點、居民參與現況與看法等。本研究經過實地觀察與問卷調查後,分析實地觀察和受訪者的談話,探討紙寮窩聚落利用社區營造運作模式保存聚落文化資產及居民有什麼樣的期許和盼望。以分析、歸納來產生論述之結果,並藉以制定相對應的發展策略並提出可行性之建議。期望達到紙寮窩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增強客家文化與技藝的傳承,提升居民之生活品質,達成文化內涵之提昇,促進地方觀光,讓歷史環境有持續性發展模式。讓客家文化與技藝得以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