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民俗体育与农村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关系的研究:以赣南农村
-
作者:赖建敏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民俗体育 体育学习兴趣 小学生 农村小学
-
描述:结论:1.小学生选择客家民俗体育项目进行体育锻炼的比例非常高,说明小学生对客家民俗体育项目有较高的兴趣、爱好。兴趣是体育教学的前提,这也体现出客家民俗体育融入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有较好的群众基础。2.小学
-
唱歌与敬神
-
作者:徐霄鹰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妇女生活 民间信仰 客家山歌 客家妇女
-
描述:本文是对广东梅州杜里镇活跃在客家山歌和民间信仰两个领域的客家妇女进行的田野调查的质的研究报告。本文结合了文化主位和文化客位的双重角度,深入全面地描述了客家妇女在这两个领域中的身份、组织、活动、人际关系以及她们的观念和行为解释,梳理了山歌和民间信仰传统在当地的变迁和发展。在... >> 详细
-
永定新旧移民之客家话比较:以杨梅镇秀才窝与蘆竹乡羊稠村为例
-
作者:徐雨薇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羊稠村 新移民 秀才窝 永定 客家话
-
描述:與目的,並交代文獻回顧等;第二章為永定新舊移民客家話之語音系統,分別對秀才窩及羊稠村的語音系統做交代;第三章將研究主體之永定客家話與中古音做比較;第四章分別從聲母、韻母及聲調三方面探討新舊移民永定客家話的語音特點;第五章研究二者音類之間的關係,包括聲母發音部位和方法的不同如何影響韻母的表現、不同聲母系統的歸併類型,及不同韻攝間的合流與平行現象;第六章是新舊移民永定客家話詞彙比較;第七章為結論,交代研究發現與成果及不足之處。秀才窩與羊稠村乃尚未被發現的永定客家方言點,以二者為研究主體之立意在替客家研究增添新版圖。且今下台灣新移民的研究多只關注於以新娘身分隻身來台的東南亞新移民女性,並未把焦點放在羊稠村這樣一批「大陸新移民家庭」上。以新移民的研究對象而言,忽略了這一批本身即為「唐山公」、「唐山嫲」的羊稠村永定新移民;以新移民研究範疇來說,以往只注重在文化方面,未有深入對語言的研究;再以語言學界研究而論,台灣語言學界尚未出現以新移民語言為對象的研究,故本論文在新移民及台灣語言研究方面,有將研究視角向不同對象及範疇邁進之新意。
-
漳泉客三系移民与彰化平原妈祖庙
-
作者:王嘉棻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妈祖 彰化 民间信仰 移民 漳泉客 建筑 金身 旁祀神
-
描述:廟內的建築、金身、歷史、旁祀神…等,觀看不同移民在同一信仰中的表現方式。
本論文的題目為「漳泉客三系移民與彰化平原媽祖廟」,目標在於發現漳、泉、客三系移民在媽祖信仰上所表現的異與同為何,以及
-
广东客家娘酒传统酿造工艺研究及主要酒曲微生物的分离和特性
-
作者:陈晓芸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娘酒 传统酿造工艺 酒曲菌种特性
-
描述:制作复合酒曲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采用正交试验分析,得到娘酒酿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为28℃,酒曲加量为2%,加水量为1.5倍。这为娘酒生产工艺的改进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改变
-
客家宗族的教育习俗研究:以江西省泰和县东华村张氏宗族为例
-
作者:张文涛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宗族 教育习俗 族群性 教育
-
描述:象的复兴也证明了宗族的教育习俗的魅力所在。因此,笔者试图从宗族的教育习俗,从专业的教育学角度来研究“宗族现象”背后的形成机制及其原因,进而总结、思考和分析宗族的教育习俗的价值、教育功能,探讨教育的普遍性规律,希冀对社会化下大教育——学校教育有所启示。认识到田野调查对于课题研究的普遍重要性,而客家人遍布海内外,聚居区大小不一,宗族发展情况不尽相同的客观事实,再加上笔者资源、精力有限等问题,综合地,最终选择笔者的家乡,一个新的客家村落,同时少量援引笔者宗族原迁出地——传统客家聚居地紫金那丰富的历史材料作为本案例研究的材料支撑。鉴于以上的理解,笔者给本课题设计了三大部分内容。第一章,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准确把握新课题“宗族的教育习俗”的内涵以便笔者在后文进行展开。第二章,综合论述分析紫金张氏宗族的教育习俗部分。首先,打开案例“现场”,即东华村落,为下文展开做铺垫。其次,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时空维度介绍变化发展中的紫金张氏宗族及其宗族教育文化。第三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上,展开本章的重点部分——紫金张氏宗族的教育习俗。通过极尽详细地大篇幅论述,既是作为对新客家村落东华村里里外外处于互动、竞争中的族群关系,紫金张氏宗族是如何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习俗”催生宗族意识、培养宗族情感、凝聚宗族认同,形成稳定的族群文化心理等问题及现状作出回答;同时,也是冀读者了解、把握这种宗族族群文化,族群心理在历史与现实中的变化发展脉络、联系以及规律。接着从明线,论述和分析宗族的教育习俗对宗族、个人及其代表的客家文化、宗族文化的普遍性影响、功能、意义,宗族的教育习俗的影响因素及问题现状。暗线探讨教育与人的关系,即教育的功能与人的发展的问题。第四章思考和总结。思考宗族的教育习俗给人在文化上、教育学上的启示,讨论宗族的教育习俗的发展、前景,最后做结论。
-
闽西客家家庭,宗族组织——以宁化石碧,长汀涂坊,永定湖坑为例
-
作者:李文睿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家庭 宗族
-
描述:sp; 客家人,特别是闽西客家的家庭组织、宗族组织作一具体阐释,其 中力图突出其作为汉族一支独特民系的共性和个性. 全文共为六部分; 一,客家研究学术史回顾及本文写作意图,已过对客家研究学 术史的回顾、分析说明以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民族形成理论、 方法(田野参与观察)可以为客家学研究做出突破性的贡献.以及本 文所要达到的意图。 二、汉人研究中的家庭,宗族组织.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学术界 对敌人(汉民族)家庭、宗族组织的研究,为下几章的具体介绍、分 析,找到最新的视野和架构。 三、四、五、宁化石碧村、长江涂坊乡、永定湖坑乡的家庭、 宗族组织。具体分析介绍这三个闽西客家地区的家庭、宗族组织, 力图历史,现实兼顾地说明这三个地方在整个社会、历史变迁中的 家庭,宗族组织。 六、总结。通过上三章的具体分析说明,得出结论。闽西的家 庭、宗族组织是择其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对整个闽西 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
从山野到大庭广众:长汀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地方知识
-
作者:王维娜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山歌 地方知识 文化生态
-
描述:,在此基础上对本文的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和说明,并介绍了本文所所用材料、研究方法、调查地点和调查对象。第一章在于呈现长汀的历史和自然环境以及长汀当地民众自己对于山歌的分类标准和分类体系,文中,详细列举并解释了各类山歌的概念、涵义和演唱内容。 第二部分,包括本文第二、三、四章。第二章和第三章从历时性角度分析从传统到现代,长汀客家山歌文化生态和演唱空间所发生的变化。指出:传统时期,长汀当地多山的自然环境、传统劳作方式——砍柴、挑担和做土纸,与传统婚姻家庭关系构成长汀客家山歌传承的文化生态。此时,“山歌只能山里唱”,它的演唱空间被严格的限制在远离城镇和村庄的山野间。1949年后,随着各项新的经济、文化、教育和婚姻政策在全国普遍实施,传统时期长汀客家山歌与文化生态结成的生态链条出现断裂,此时,山歌演唱空间并未改变。在20世纪末,随着现代化民族国家的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长汀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改变,他们打破“山歌只能山里唱”的传统观念,山歌演唱开始在大庭广众的公园中进行。第四章使用表演理论,以长汀城关龙潭公园山歌场为调查点,将山歌演唱置入具体的演唱语境,在唱山歌的现场理解歌手与歌手之间的选择、歌手与听众的互动以及歌手自身需要突破的束缚三个问题。 第三部分,包括本文第五、六两章。该部分主要从共时性角度分析长汀客家山歌的地方知识体系。第五章详细地分析和解释长汀当地人有关山歌演唱的地方性语汇,在此基础上分析长汀客家山歌演唱的套路、山歌的情感主题以及歌手演唱优劣的评价标准。并按照这套地方性知识体系,对目前长汀两代山歌手的演唱技巧进行对比。第六章则重点在于分析优秀的山歌手成长的过程,指出:山歌手是在具有山歌演唱传统的文化生态环境中,经过从小耳濡目染,有意识的参与山歌演唱,发挥个人才华,通过不断地听、记、想、唱等山歌实践,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山歌手。 第四部分为结语和余论。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思考长汀客家山歌的传承问题。
-
安远客家方言重叠式形容词研究
-
作者:钟慧琳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重叠式形容词 形式 语义 功能 类化
-
描述:现状,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界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范围,介绍了安远的人文地理概况及安远方言的基本情况。第二章根据是否具备基式将安远客家方言重叠式形容词分为三种类型:有基式的重叠式形容词、无基式的重叠式形容词和部分有基式部分无基式的重叠式形容词。其中有基式的重叠式形容词包括AA式、A哥A绝式、BBA式、A打A式和A里AB式;无基式的重叠式形容词包括AAAA式、ABAC式;部分有基式部分无基式的重叠式形容词有AABB式、XXA式、AXX式、ABB儿式、AXX哩式。第三章概括了安远方言重叠式形容词的语义,以及形容词基式与重叠式、形容词的不同重叠形式之间存在的量的级差。第四章分析了安远方言重叠式形容词的句法功能和表达功能,其可以充当各种句法成分,主要作谓语、定语、状语和补语,具有描述、强调和评价功能。第五章从形式、语义、语法和功能四个角度描写了安远客家方言重叠式形容词的重叠特点。第六章从形式、意义和功能三方面探讨了安远客家方言重叠式形容词的类化作用。第七章得出结论。
-
成都东山客家住居文化与社会变迁研究
-
作者:陈洪东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成都 东山客家 住居文化 社会变迁
-
描述:村家屋文化和住居形态为切入点,以成都城郊东山客家地区为调查研究对象,探讨村落在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文化变迁,分析变迁背后的实质与逻辑。与以往不同的是,文中将住居形态作为住宅建筑形体与文化时空中的居住民俗、居住方式的转化积累过程,讨论了东山客家住居形态与家屋文化的现代转换,在解析住居现代化的过程中,认识和解释区域社会与文化的历史与现实。文章在结构上分为五大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就本研究的缘起、基本思路、研究主题与方法以及调查区域的选择做出介绍。主干部分对村落三个层面的住居形态描述基于对村庄经验的分类化处理。第二章讨论了本地区传统的家屋建筑样式、住房民俗以及居住方式的成因、表象、结构特征及其背后蕴含的深刻哲学、伦理学和生态学思想。第三章阐述了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经济复兴、乡镇工业兴起时期村落的住居样态,分析了其在城镇化过程中的“阈限”特征。第四章讨论了在加速城市化的今天,尤其政府主导实施“三集中”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政策以后,城市边缘区村落由传统住居方式向现代城市住居方式过渡的背景、过程、结果及特征。最后为结论与必要的反思。研究显示出,家屋宅院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改革开放以来东山客家的住居文化变迁的主要表现是以家屋“祛魅”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向现代的嬗变,现代性的日益增加,反映了神学宗教性社会向世俗理性社会的转变,这种变迁是与国家转型、现代民族—国家建设、国家一体化相适应的,表现出强烈的国家建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