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氏宗族客家住屋型制与文化研究
-
作者:王晨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黄氏宗族 客家住屋 文化 建筑型制 聚落形态 类型特征
-
描述:该论文以坑梓镇黄氏宗族客家住屋这一客家民居为研究对象,应用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其自然文化背景、聚落形态、建筑型制、类型特征、空间特性等因素,指出黄氏宗族聚落形态和社会组织间的关系,并表明其住屋典型类型--围层,不但在居住模式上表现出?
-
长汀古城客家民居建构研究
-
作者:柴文婷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长汀 客家民居 建构 建造三要素
-
描述:界磨合实践中产生的顺应自然,忠实反映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及客家历史的物质载体。其中所包含的技术价值、艺术价值及文化价值是千百年积淀而成的地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这些冲击,客家民居的保护更新多呈现出混乱及建设无序的状态,急需吸收其建造经验,研究总结其建构过程,总结提取本质,进而对振兴地域社会经济文化,保护地域特征,延续地域文脉起到重要而积极的作用。本文以福建省长汀县城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建构的视角,在研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考察与访谈。基于建构理论认为建造由地点、类型、建构三者持续交汇作用产生了最终的形式,从以下两大部分对长汀古城客家民居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三四五章分别叙述了长汀古城客家民居建造三要素的内涵及其意义。首先,从客观角度对长汀古城历史背景、自然环境及地形地貌特征、传统文化思想、宗族社会特点、伦理道德及审美观念进行了梳理;再次,归纳了闽西客家府第式民居的类型,总结其民居平面建筑形制、外部造型及空间元素构成特色等;最后,去除表象,直达内里,运用建构的视角着重对长汀古城客家民居材料、结构与构造方式等要素进行细致剖析,并对其细部节点,各种装饰特色,情感与审美的植入进行研究探讨。第二部分,总述三要素(地点、类型、建构)之间逻辑关系具体是如何产生及相互影响,并对其最终产生的长汀客家民居形式进行细致描述与研究,再对由这些成分因子组成的古城进行了格局及特色分析。最后,思考三要素的现代提取,回归正本,正视“形式只是结果”的理论,呼吁建造的逻辑才是地域建筑再创作的源泉。
-
石冈客家妇女九二一灾後生命历程的民族志
-
作者:刘宏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九二一 921 earthquake 客家妇女 Hakka women 伙房 lineage residence compound 传统厨艺 traditional kitchen skills 女性群组 female group
-
描述:與實踐的方式,理解婦女災後的生命歷程。本研究發現客家婦女體驗災後生命的變化,選擇生存的策略,承轉生命的可能性。特別是客家伙房婦女展演的多元角色,在災後困境展現彈性。婦女以傳統廚藝為基礎,透過女性群組的方式,體認群己關係與自我實踐的可能性,進而理解女性生命的價值,建構客家婦女所蘊含的多樣性。
本論文的第一章首先通過描述石岡地區特有的伙房與父系繼嗣群體,鋪陳這群說大埔客家方言婦女的日常生活。第二章探討在強震的破壞下,如何引發婦女心理的變化與生存的危機。第三章接著敘述一群石岡婦女迫於震災之後家庭與家屋重建的需要,選擇務實的生存策略,她們以家屋內傳統客家食物的廚房手藝出發,轉換生命的舞台。第四章為本論文的核心章節,我採取實踐的理論視野,觀察與描述石岡美食小鋪婦女所經歷的形成、解散、重組的過程。從中我們可以具體的觀察到這群石岡客家地區的女性,災變後結群的特殊性。延續前一章,第五章分析這群災後客家婦女的生命變化,以此來討論女性自我認同與主體生命價值的意義。最後,在結論章我嘗試以這個民族誌個案與災變研究、客家與性別研究,進行對話。
-
客家迁徙与刘三姐传说传播
-
作者:梁新龙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刘三姐传说 客家 迁徙 山歌 文化
-
描述:史记载出发,对刘三姐传说地与其族属追根溯源,探寻历史传说中刘三姐的身世与传唱者的汉族属性。继而对刘三姐当代传唱区域中的民族成分进行分析,发现其传唱地大多是或曾经是汉族客家民系的聚居地区,进一步对如今刘三姐的壮族身份进行质疑。之后以文化传播的规律为依据,论证广西的刘三姐传说来自广东,壮族及其它少数民族中的传说来自当地客家或其它汉族,这一民间传说传播的发生主要是随着历史上两广客家人的迁徙而完成的,在其迁徙路经地的传说中可以发现多处都与文化的传播规律相暗合。另外,从传唱的山歌本身来说,其主体的七言四句形式与壮语歌谣的主要形式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而与客家山歌的主要形式保持了一致;在艺术技巧上,则多保留并发展了《诗经》以来的赋、比、兴手法,是古中原传统民歌的延续;从内容上说,刘三姐所唱的歌谣多与国内其它汉族地区的山歌相重合,尤与广东客家山歌关系密切。其山歌保留汉族山歌的情恋等方面的母题,仍然传达着华夏民族一以贯之的文化心理与文化性格。最后,就刘三姐传说所传达的文化内涵来讲,传说中刘三姐形象是典型的客家妇女形象,传说中关于“才女”、“秀才”形象的描绘是客地崇文重教思想的反映,被认为肇始于或是纪念刘三姐的壮族三月三歌节其实来源于古中原上巳日习俗,刘三姐传说与此关系密切。所以,客家地区无疑乃是孕育刘三姐传说的母体。
-
台北市客語傳承計畫評估之研究
-
作者:黃先光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策評估 客語傳承計畫
-
描述:推動客語計畫之決策參考。本研究之研究流程,重點在研究架構先有明確骨架組構後,按序依文獻探討所得資料,利用評估指標及研究方法之技術,蒐集資料並加以判斷分析,得出結論提供建議,做為政策制訂參考。關鍵詞 : 客語傳承計畫、政策評估
-
叙事与行动:台湾客家认同的形成
-
作者:林吉洋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台湾客家 族群认同 客家运动 认同叙事 台湾民族主义
-
描述:r>史過程涉及解嚴後的民族主義式政治動員過程中
,促使族群認同的論爭鑲嵌於台灣國族認同脈絡
之中。筆者並論證當代客家族群文化復興與身份
認同建構的熱潮,其歷史軌跡乃延續近20年前
的台灣客家認同的提出。
-
海西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的价值、前景与发展对策
-
作者:张丽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海峡西岸客家文化旅游 价值及前景 开发对策
-
描述: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批准的《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意在通过对海峡西岸客家文化旅游即以福建地区为主轴,以江西、广东地区为两翼,加大海峡两岸经济、文化融合,加大两岸的民族认同,促进形成两岸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目前闽粤赣三省及台湾地区已开发出多处客家文化旅游景点,并多次邀请海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客家民俗文化开发及发展问题召开研讨会。因此,将海峡西岸客家文化旅游开发作为一大个案来研究,就有了相当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对客家的来源、客家文化旅游的特性及海峡西岸客家文化旅游的涵义、特征进行了阐述,对海西的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作了系统的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海西客家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优势及劣势,指出海西客家文化旅游开发面对的问题,并针对现有状况,提出海西客家文化旅游必须发展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景区与景点,需要在各个方面做出的努力。本论文着眼于国家民族的高度,以促进两岸政治、经济、文化共同发展,加大民族认同为目的,从特色客家文化旅游、改善交通环境、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共同培养客家文化旅游专业人才、合作开发、合理利用外资、创新与传承等多角度出发,在分析了海西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及台湾客家文化旅游共同的文化质素的基础上,对海西客家文化旅游的开发的价值及前景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开发的对策,以期为更好地为开发建设海西客家文化旅游服务。
-
闽台客家民俗体育融合与发展研究
-
作者:曾阿红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闽台 客家 民俗体育 融合 发展
-
描述: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客家民俗体育是闽台交流与合作的一个新途径,也是海峡两岸体育产业发展的新领域。民俗体育在两岸关系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促进闽台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但是由于受地理条件
-
国中学生对客家节庆米食认识及喜好之研究---以苗栗县建国国
-
作者:徐秋霞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国中生 客家节庆米食 喜好
-
描述:素而有所差異。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工具為「客家節慶米食之知識及喜好度量表」,問卷內容包括 「客家節慶米食喜好度量表」、「客家節慶米食知識調查表」及「個人基本資料調查表」三部分;其中「客家節慶米食知識調查表」包括「使用節慶」、「使用目的與象徵意義」及「食材製作特色」三部分。本研究以苗栗縣建國國中與照南國中為母群體,採分層隨機抽樣,發放問卷1852份,回收有效問卷為1819份。在分析方法上,以次數分配及百分比來描述樣本狀況;利用t檢定、MANOVA及ANOVA檢定人口統計變項與知識及喜好度間的差異;最後利用多元迴歸分析知識對喜好度之影響力。本研究結果顯示國中學生的客家節慶米食之知識現況,以「食材製作特色」得分最高;大多數的國中學生對客家米 齊 粑及客家菜頭粄的喜好度較高,而對客家鹹粄及客家粄粽的喜好度最低;國中學生對客家節慶米食之喜好原因由高到低依序為口味、外觀、節慶應景及食用頻率;家中節慶米食來源不同、節慶米食製作經驗不同、家中祭拜習慣不同、父母是否為客籍、父母親職業不同的受試者,對客家節慶米食的認識與喜好度均有顯著差異。而不同年級、家庭型態不同的受試者,對客家節慶米食的認識也有顯著差異;大多數的國中學生認為是否喜好客家節慶米食與其對客家節慶米食認識無顯著相關。本研究提供家庭、學校及相關單位推廣客家節慶米食之參考,以及設計客家節慶米食課程之依據。
-
台湾汀州客二次移民研究:以苗栗县造桥乡平兴村谢姓家族为例
-
作者:赖文慧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汀州 认同 客家 造桥 家族
-
描述:的關係,在苗栗建立宗族。經由反覆進行的祭祖儀式,維持謝姓人對家族的認同,就在謝姓家族進行血緣在地化的同時,一群來自閩籍的謝姓人,他們的方言群也同步進行在地化。來自汀州的謝屋在這過程中,最終遺忘其「汀州」身分轉而認同「苗栗」。維持謝屋客家認同的除了宗祠和固定時間的祭祀活動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這群汀州謝屋人居住的環境是在以四縣客家人為主的苗栗地區,因為四周相處的人大都是客家人,語言、信仰與祭祀活動都客家化,因此這群汀州人就一直留在客家認同的概念裡,也就是因為在地化所以謝屋的客家認同因而存在;反之如果這群汀州人若不是在苗栗發展,很可能這些客家認同就不會存在了。在祖籍認同層次談客家是沒意義的,重點應該是汀、潮、嘉、惠最後合起來透過認同回溯,而成為「客家」。汀州是客家?還是福佬?取決於他們所在的場域,汀州認同會因為其在台灣的處境不同,可以是福佬,也可以是客家。謝屋由「汀州」到「客家」的認同轉換,打破了過去「粵=客家」、「福=福佬」的刻板印象。關鍵字:汀州、認同、客家、造橋、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