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客家族群的跨国认同与文化建构:以泰国台湾客家同乡会为例
-
作者:陈瑞珠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族群认同 泰国研究 客家研究 客家社团 跨国文化
-
描述:立和維持多線的社會關係,將他們的原鄉和定居的社會連結。 台灣政府以文化政策促進台灣客家文化的發展,建構新台灣客家人的文化認同。根據台灣客家事務委員會對海外客家文化政策的發展,推動台灣客家為世界客家
-
六堆地名与客家发展
-
作者:刘相宜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六堆 地名 客家文化 语言
-
描述:各個鄉鎮的情況做分門別類,每個地區地名來由並不完全相同,要從地名的特性上得知。 此外在語言及詞類上也可以看出地名受到的影響,除了原本講的四縣客家話外,在臺灣多元族群的環境及歷代不同統治者的交替下,語言
-
苗栗公馆泥坡子陈立富家族在台的拓垦与发展
-
作者:陈嬿羽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泥坡子 陈立富家族 客家 尝会 土地申告书
-
描述:了維持家族的凝聚力,最普遍的就是透過族譜的修訂、宗祠與祖塔的建立,以及一般客家族群大多會成立的嘗會組織運作,來連繫宗族情感、維持家族力量。除此之外,陳氏家族在臺定居之後的這兩百年期間,也曾返回原鄉硜仔
-
广西客家传统民居对中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以贺州客家围龙屋为例
-
作者:田非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广西客家 传统民居 围龙屋
-
描述:治区是全国重要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早自秦汉时期就有一定数量的中原人陆续迁入,并逐渐与当地文化融合;近代以来,又有大批客家人从毗邻的广东等地辗转迁入,在桂东南、桂东等地区落户。在这些客家人聚居地区,保留了较为浓厚的客家传统文化,尤其是保存下来了大量的、极具研究性和观赏性的客家传统民居建筑,是我们了解和认识客家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料。而作为广西客家传统民居典型代表的贺州江氏围龙屋,以其完好的保护,宏大的规模,鲜明的特色而成为研究整个广西地区客家传统民居文化的出发点和切入点。贺州江氏围龙屋建筑是广西客家传统民居的一个缩影,是客家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建筑式样上,继承了汉魏晋北朝时期中原建筑,尤其是坞堡、大宅等大型土木建筑的构筑特点。规模力求宏大,结构力求严整,防御力求完备,从外在表现形式方面张现出古代中原坞宅...
-
清代台湾北部霄里地区客家七姓移垦之研究
-
作者:徐静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涌泉 霄里大圳 霄里 移垦 客家
-
描述:,深入了解霄裡當地客家人的開發歷程與社會組織的運作。 研究結果發現:霄裡客家七姓族人在桃園臺地的墾拓過程中,逐漸認同當地社會,初期的原鄉祖籍認同,被在地認同取代。霄裡客家七姓聚落的發展過程,亦是
-
全国师生乡土歌谣比赛自选曲之研究:九十六~九十八学年度国小
-
作者:何心怡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全国师生乡土歌谣比赛 乡土歌谣 合唱选曲
-
描述:、鄉土歌謠作曲與編曲者從事創作之參考。 本研究獲得的結論為: 一、九十六至九十八學年度國小鄉土歌謠比賽自選曲的選曲趨勢 (一)福佬語合唱曲之歌詞類型以趣味類最多,佔47.06%,歌曲的來源以全新
-
日治时期新埤聚落与外庄互动情形之研究
-
作者:王慈韵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新埤聚落 婚姻网络 收养网络 客家
-
描述:策略的改變,族群分立的情況不再明顯。生活模式的改變,人群相互交流的機會增加。對於封閉的客家聚落而言,是否帶來不同的村際互動?分析新埤庄的婚姻與收養紀錄,得知: 1.新埤庄的婚姻與收養對象以客家族群為主
-
認同與書寫──以朱天心與利格拉樂.阿女烏為考察對象
-
作者:趙慶華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外省第二代 族群 利格拉樂 阿女烏 朱天心 認同
-
描述:」的身分開始,便行經一趟曲折錯綜的認同之旅──生命的前十八年與「父親的鄉愁」為伍,是為了躲避「原住民母親」的污名印記;結識瓦歷斯.諾幹之後,才漸漸拾回原住民身份的自信;她以深入的田野調查作為認識土地
-
客家文化传递中学校与社区的角色探究─以南投县国姓乡为例
-
作者:赵志豪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文化 文化传递 学校 社区组织
-
描述:育途徑,共同來推動客家文化傳遞的工作。本研究係以南投縣國姓鄉為例,來探討客家文化傳遞中學校與社區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並了解學校教育組織與社區非營利組織藉由何種方式來推動文化的保存與傳承,進而分析各項
-
客家传统豆鼓产业的发展与未来:以屏东县内埔乡为例
-
作者:钟来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豆鼓 客家 传统产业 集体记忆 特色商品
-
描述:期客家人以務農為生,大量耗費體力,因此客家菜多秉持著傳統「鹹、香、肥」的三個原則,因此豆豉在客家族群中被廣泛利用,儼然成為客家飲食「鹹」的代表,而豆豉更經由日常飲食的傳承,已內化成為個人與族群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