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六堆客家地区三献礼仪式之研究
-
作者:廖圣云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六堆 三献礼 丧礼 祭礼
-
描述:些祭祀活動的進行大多有一定的禮儀形式,其中以三獻禮儀式的使用最為頻繁。因此,本研究以六堆客家地區的三獻禮儀式為主,研究內容共分五章:第一章在探討前人的研究成果與釐清研究範圍與限制等;第二章從經史籍中追溯並探討三獻禮的淵源與流變以及其對客家族群的意義,研究得知三獻禮源自周朝古禮中的「三獻」儀式,以初獻、亞獻、終獻等三次進獻為主軸,自漢代以來,一直作為國家祭典的主要儀式。「三獻禮」一詞最早見於《隋書》,書中記載後齊時已有「三獻禮」名稱的出現,降至明清,三獻禮的使用除作為官方祭祀禮制外,更深入民間,成為敬天崇祖、祭祀鬼神的主要儀式。第三章與第四章則分別從台灣六堆客家聚落中歲時、慶典與喪禮儀式等祭祀活動所使用的三獻禮儀式進行觀察研究,除了將儀式的進行加以記錄整理,並把現場空間佈置繪製成圖,使三獻禮儀式能做一完整呈現,章節末尾還試析其與古禮之差異性。第五章則是本研究的結論,研究結論發現:六堆客家地區所使用的三獻禮確實淵源於中原古禮,相似度高達七成以上,但因年代流傳久遠、行禮的禮生師傳背景等個人因素以及佛教、道教文化與閩南習俗等外在文化因素的影響,使得三獻禮的儀式產生歧異。然世代的交替與耆老的凋零,傳統的三獻文化正逐漸流失中,如何將此儀式文化保存與傳承下來,期盼未來能有更多熱心於客家事務與文化保存者參與推廣三獻文化,使三獻文化得以保存與流傳。
-
認同與書寫──以朱天心與利格拉樂.阿女烏為考察對象
-
作者:趙慶華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外省第二代 族群 利格拉樂 阿女烏 朱天心 認同
-
描述:雲湧,朱天心不得不告別長久以來黨國機器所打造的中國國族神話,卻又因為立場的曖昧、猶疑乃至反動而迴避了本土的擁抱。在認同與不認同之間徘徊、選擇以「爭取不認同的自由」為後盾。 至於阿女烏,則從「外省第二代
-
吳錦發成長文學創作脈絡研究---追尋台灣新少年英雄的文學論述
-
作者:鄭昭明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吳錦發 青少年文學 教育小說 成長小說
-
描述:雄冒險象徵;就神話學上冒險的心靈意義,來談論吳錦發小說文本中的主人公的心靈發展狀況。另外就青少年成長過程所牽涉到的心理學問題,以心理分析學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的性學理論,與榮格集體無意識的「個性化理論
-
创作型摇滚乐团结合传统音乐素材之研究--以好客乐队为例
-
作者:林宜欣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创作型摇滚乐团 客家山歌 山歌子 老山歌 好客乐队
-
描述:存、創新上能有所貢獻?
本文對好客樂隊以田野調查、訪問、錄音與網路資料匯整的方式,同時進行研究。研究內主要除了音樂內容的分析與對照之外,樂團成立的歷史與人員更替的轉換過程、與社會運動間的互動、及每一位團員的生長背景、音樂學習歷程等都是研究的重點,因為這些每一個要素都將是影響整個樂團發展的關鍵。
緒 論 有關筆者接觸創作型搖滾樂團的歷程,及目前國內所見之創作型搖滾樂團的重要文獻與全文研究範圍之概述。
第一章 先以總合的方式介紹,將這個客家創作型搖滾樂團,從1992年到2006年整體歷史,第一章分成三節。第一節從好客樂隊的前身觀子音樂坑時期,開始介紹這三個時期的成立與創作以客家音樂為基礎的音樂內容,其輾轉脫胎的過程介紹;第二節將交工與好客所正式出版過的唱片為主,從唱片分析客家搖滾的精神與思想及樂曲與器樂的運用,做完整的文字描述;第三節以分別訪談的方式訪問,紹及團員的基本資料。
第二章 主要是以音樂分析為主,在好客樂隊出版的第一張專輯【好客戲】中,運用到客家八音曲牌的《大團圓》與傳統歌謠《桃花開》,這兩首樂曲做傳統與現代的對照分析。
第三章 同樣是以音樂分析為主,在好客樂隊出版的第一張專輯【好客戲】中分以運用到客家音樂的歌唱曲,老山歌《惜緣》與山歌子《叫我唱的歌》,尋找此兩首客家搖滾歌曲的傳統與創新後樂曲之差異。
第四章 其經過好客的改編後的搖滾版客家歌是否更能被社會大所喜愛眾,並以客家搖滾與社會的聯結關係為主,探討有關創作樂團參與社會運動的歷史,好客樂隊的前身參與社會運動之經過;好客音樂之美學思想,與大眾對好客樂隊之觀感以及這樣的客家創造型搖滾樂對現代之影響。
-
公私夥伴关系之研究:以2011-2012年新北市客家义民文
-
作者:朱惠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公私夥伴关系 新北市客家义民文化嘉年华活动 客家社团
-
描述: 本論文還探討「2011-2012年新北市客家義民文化嘉年華活動」的公私夥伴關係型態,就夥伴目的而言,研究結果顯示公部門(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局)與私部門(客家社團)兩者的合作關係朝向水平關係的夥伴模式發展。就成員重疊性而言,在「2011-2012年新北市客家義民文化嘉年華活動」的公私部門夥伴關係朝向協合型的夥伴關係型態。 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局(公部門)與客家社團(私部門)建立夥伴關係的成功要素分為目標共識、互信互惠、共同參與、溝通協調、資源整合五方面,綜合分析結果說明如下: 一、公私部門組成份子多為客家人,成員有部分重疊,故公私部門夥伴關係良好。 二、參與活動之公私部門重要幹部、社團理事長受到義民爺之精神感召,進而帶動公私部門成員積極合作辦理、並熱烈參與新北市客家義民文化嘉年華活動。 三、「2011-2012年新北市客家義民文化嘉年華活動」參加之公私部門成員,對客家義民信仰及客家文化均具有共同的情感淵源、共同的情愫。 四、新北市客家義民文化嘉年華活動自87年起,由私部門客家社團開始辦理,後引起公部門的關注,並挹注經費之後,該活動雖由公私部門共同辦理,政府主導力量相對稍強,惟私部門在公部門授權的範圍內仍可自行決定活動內容。 五、「2011-2012年新北市客家義民文化嘉年華活動」中負責的「值年爐主」是社團與公部門溝通的橋樑,其角色、功能與任務須有更明確的劃分。
-
服饰整体造型设计应用於纸艺创作之研究
-
作者:林马秀英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纸艺设计 文化创意 整体造型 环保素材 3D 动画
-
描述:、橢圓形和幾何圖形,以及重疊排列從帄面設計到立體造型,實務創作呈現出哪吒元帥和八家將、台灣原住民十四族群、客家藍衫、時尚舞台、神偶三太子及和風等民俗服飾整體造型;二,將傳統紙藝工法結合當代設計思潮為創作
-
六堆客家祖牌纹饰的分析与应用
-
作者:林慧婷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六堆 客家祖牌 文化产业 木雕 纹饰 客家意象
-
描述:析法及實物分析法配合田野調查,探查六堆客家地區祖牌之木雕紋飾,彙整分析祖牌紋飾所蘊之客家文化意象;產業實務部分則以參與觀察法及深度訪談,瞭解祖牌製作過程與供需面,最後再以情境故事法將客家祖牌之紋飾應用在設計創意文化商品。本研究以祖牌紋飾分析作為出發點,嘗試藉由紋飾找尋客家意象,將客家文化的精神以文化加值與創意加分的概念進行設計應用,企圖在工藝產品與美學形象結合,觸動人們心底的記憶與感動。 本研究成果發現:ㄧ、從祖牌木雕紋飾的獨特性顯現客家特質。二、祖牌的外觀變異,使得傳統客家祖牌幾近消失。三、祖牌之木雕紋飾中,以鳳凰、牡丹、喜鵲、梅花最常見,而龍紋及雲紋極為罕見,並以創新的思維運用祖牌紋飾成為創意文化商品。四、祖牌構造的天部構圖,發展出重要特色如下:(一)、天部構圖發展出「黃金定律」;耳部則左右對稱,紋飾搭配沒有一定規則。(二)、天部構圖中,鳳凰必定與牡丹搭配,喜鵲則與牡丹、梅花或菊花搭配。(三)、鳳凰不論是何種姿態,頭部必定面對天部之主體(中央)。 將客家祖牌轉化為獨具地方文化特色的裝飾品,實際作法可分四部分,分別是調查、設計、生產及行銷等方面著手。未來研究建議:一、樹立客家特色商品的品牌形象,打造客家文化創意商品的獨特性。二、客家文化創意商品開發與研究。
-
六堆客家人与台湾本土黑猪之文化建构
-
作者:李芃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台湾本土黑猪 集体记忆 文化资产 种原保育
-
描述: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但至今,臺灣本土黑豬與客家人社群生活相關的研究都未被提及。 本研究主要以屏東縣內埔、竹田地區曾豢養過和正在養殖黑豬的客家農民共11位為研究對象,運用文獻分析法、參與觀察法和深度訪談法等質性技術探討臺灣本土黑豬在六堆客家村落中被保種與淘汰的可能因素,探究兩者間互動所產生的文化,紀錄六堆客家人與黑豬共同的記憶以作為六堆客家重要的文化資產,並在經營理念的建構上,輔以閩南養豬農民的訪談做簡單的比較。 研究結果顯示:黑豬隨著客家移民來到臺灣,是從前農民主要的副業,不但可增加家庭的收入,還能提高農地的肥力,在農作文化上具代表性。在飲食文化上,豬肉料理的「鹹、肥、香」是客家菜最具代表的特色。在祭祀文化上,黑豬是客家人信仰祭典的重要牲醴,豬欄伯公是養豬農民的信仰。在經營理念上,因價格平穩、投資風險小等因素,符合客家人保守的個性。黑豬飼養從副業轉做企業化經營,雖然經營方式和文化已改變,但精神卻還在。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建議在文化層面上,蒐集黑豬之照片和過去故事以作為史料收藏。在技術層面上,確立六堆種公豬之種原和遺傳資源,做好配種管理、品牌認證及建置後續肉品加工的機制。在行銷層面上,找出臺灣本土黑豬的利基市場,做出市場區隔,結合客家的文化背景,以創出獨特的肉品市場。在其他層面上,結合農民的力量共同為黑豬產業振興計畫盡一份心力,開創更大的產業利益。在後續研究上,期許未來對臺灣本土黑豬的產業和民眾的觀感進行探究。以上建議,希望提供六堆客家黑豬相關產業的業者及未來研究者做為參考。
-
“焗”:粤西峰村的婚姻与社会建构
-
作者:邹伟全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婚姻 社会建构 妇女 客家 少数民族 村落 焗
-
描述:人数也很有限。在峰村,维持村落秩序的是客家人的社会与文化传统。一个建构与被建构的博弈过程蕴含其中。聚焦这样一个村落情境,立足人们的生活世界,通过展现具有地方特色的婚姻制度与地方社会建构之间的关联,笔者试图探究:村落情境中捆绑式婚姻保持稳定的机制;农村婚迁妇女的生命历程及其对村落生活世界建构的意义;村落情境中的社会建构对于村落发展的意义。 基于底层历史与日常生活叙事的视角,对人们的生活世界进行参与观察,是本研究采取的主要方法。本文首先展现的是峰村的婚姻缔结状况以及妇女婚姻生活,接着从峰村人的生计和精神世界来揭示峰村人的内部建构。随后,考察峰村人的社会结构,进一步发掘峰村人的内部建构机制。在此基础上,再反观峰村的被建构过程及展现正在进行的被建构现象,从中反映一个整体性意义的峰村。 “焗”源出当地人话语,本意是指一种利用蒸汽使密闭容器里的食物由生变熟的烹饪方式。其引申的含义可指向:一、积极意义的“焗”,指一种自洽的、缓慢的变化或调节过程,强调特定的时空氛围,即需要的时间比较漫长、而空间相对封闭。对于焗的对象有一定的要求,只要是适合的对象,焗的效果将是正面的、积极的。二、消极意义的“焗”,强调的是一种受限制的状态或一种被动的状态转换过程。本文认为,峰村的婚姻与社会建构诸多层面大略带有以上所指积极或消极意义的“焗”的特点,主要涉及:村落整体的身份建构与认同、婚姻缔结、外来媳妇的生活适应、生计与精神世界、村落结构与秩序、村落的被建构过程。 在婚姻缔结上,村人曾经一度出现娶妻难的困境,他们的解决办法是通过非常规途径从外界获得新娘。如果可以选择,峰村人还是偏好在本地娶妻。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峰村人的嫁娶状况回归到传统的偏好,而择偶的范围和方式更加多元化。整体上峰村人对外来媳妇的认同与本地妇女的差别不大。除了外来媳妇在人数比例上占有一定优势以外,这还与峰村的客家人传统有关。妇女们的生活适应更多取决于她们自己的主观意愿。如果她们主动融入,并不会受到多少外力的阻挡。妇女在峰村的生活适应存在程度上的差异,这与她们的生活经历有关。 在日常生活中,峰村人的信仰实践还保持得比较好,整体上推崇循规蹈矩的传统。村人选择出外“做钱”和“在家”相结合的生活策略。虽然村中也出现个别道德失范的现象,绝大多数人不会因为生存的压力而付出感情和道德的代价。人们主要还是依照传统的“差序格局”区分亲疏和进行交往。个人主体性与传统力量相辅相成。目前来说,村落传统对村人价值观的影响还是要比外界的影响更为强大。在村庄秩序上,峰村具有一种内聚力较强的自洽性。这种自洽在一定程度上减慢了峰村在社会经济层面的发展进度。纵观峰村的发展历程,峰村曾经遭遇若干次被建构。这些建构多以追求经济发展为目的,往往不具有可持续性,对于村庄发展所能起到的作用显得比较乏力。但是,另一方面,在被建构过程中,峰村人逐渐培育了冷静对待外部建构的理性态度。他们更加认识到村庄本身自主性的重要。 分析结果表明:一、峰村比较普遍存在的捆绑式婚姻自有其稳定性,这与个人心态、能力、婚姻缔结与解体机制及村落情境相关。二、虽然峰村因为外来媳妇的身份符号而被改变了原来的文化身份,但仅限于象征意义。妇女对于峰村社会的建构意义主要还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践行中。在村落的父系家族制度下,妇女的力量更多地隐藏在她们的非正规角色中。三、峰村的被建构是一种基于非整体性的发展观上的不彻底的建构。在村落情境中,村人的发展诉求更多地体现在家庭和生活的层面。沿袭“社会工程”思维的发展措施往往只是能够给村庄带来暂时的经济收益而已。因此,这样的社会建构对于村落发展的作用,难以超越村落传统的文化和社会秩序对于村落生长既有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