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仪陇丁氏庄园研究
-
作者:黄秋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四川仪陇 丁氏庄园 客家民居
-
描述:为一种客家建筑文化在四川的文化土壤上移植下来,并得到了发展,是一种建筑文化与地域因素、环境因素的有机结合和积极互动的表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客家民居丁氏庄园在保存了客家传统建筑文化基本特征的同时,进行了一些适应四川环境的发展和演变,是客家文化善于迁徙与融入的积极表现。但是,丁氏庄园与其它同类建筑相比仍有差异性:其一,与广东前期梅州客家民居相比,丁氏庄园具有聚族而居、碉楼防御体系完备、讲究礼制空间布局以及木构架体系发达特点,在客家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广东后期梅州客家民居相比,其建筑大出檐、穿斗木构架、白粉墙的特点,具有四川传统民居特征,表现出客家传统文化在迁徙中具有的通融性,是客家文化善于融入的佐证;与广东前期、后期梅州客家民居相比,丁氏庄园具有的独特性,表现在窗和天井的巧妙设计;而丁氏庄园的灵活性表现在空间扩展方式上不拘成例、因地制宜。在文化特表现出横向的适应性、独特性、灵活性和纵向上的稳定性等特点;总之,丁氏庄园无论与广东前期梅州客家民居,还是广东后期梅州客家民居相比,均表现出其具有的稳定性、通融性、独特性以及灵活性。其二,与成都东山客家民居比较,丁氏庄园在离开母体后更多表现出的是客家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如,平面尺度较大、平面格局为典型客家双堂双横屋、不暴露山墙的正立面造型以及建筑功能齐全等。其三,与四川传统民居相比,丁氏庄园表现出传统客家文化的独特性与通融性:既具有小青瓦屋面、悬山屋顶、穿斗木结构、白粉墙、外挑跑马廊等四川传统民居特征;同时又具有独特性,如,强烈的民居防御意识、严谨的房屋选址理念、典型客家民居核心空间、居民装饰繁复。其四,同巴蜀地区客家庄园比较,丁氏庄园具有建筑规模趋向小型化、防御性相对减弱、建筑用材讲究等自身特点。与巴蜀地区其它非客家庄园相比,无论在庄园选址,还是庄园布局上,丁氏庄园表现出更多的是客家建筑文化特征:追求庄园完整的风水意象、强烈的九宫格局空间观等。 丁氏庄园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了当时的政治与历史,代表了客家独特的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因此,客家民居丁氏庄园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然而,作为文物,丁氏庄园也具有不可复制性和不可再生性,如果对丁氏庄园进行不科学不合理的旅游开发,将会对这座古建筑造成无法估量和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原则,有选择、有重点、有时序地分期开发,实施“严格保护、统一管理、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
欠发达地区“本地再现式”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新发展战略研究
-
作者:王院成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本地再现式 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 新发展战略
-
描述:gt; 毋庸置疑,欠发达地区“本地再现式”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仍然是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与劲旅,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本论文以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为例,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影响其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条件进行了全面考察与科学评价,认为当今复杂速变的社会环境是其生成与发展的基本条件。通过运用比较学的方法,探讨了其传统“模仿”发展战略的严重后果及其原因,认为处在欠发达地区和再现客家特色民俗文化,是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的两个基本属性。正是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条件和这两个基本特征决定了其新发展战略具有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br> 第一,当今复杂速变的社会环境是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生成与发展的基本条件。那么,在新的发展战略选择的关键时期,面对多种严峻的挑战与威胁,能否充分利用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抓住难得发展机遇,关键就在于能否尽快调整发展思路,选择并确立能够发挥客家特色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的新发展战略。 <br> 第二,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处在欠发达地区,此地区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和尚未完全现代化的经济结构还不足以为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这个现代经济产物找到足够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因此,其发展应该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相一致,首先应以小型化、专业化为发展方向,进而做大做强,而非一开始就求大求强,这样才能因地制宜,扬己所长,避己所短。 <br> 第三,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是创意性地对客家特色民俗文化进行再现,其依托的就是融地域性、独特性、传统性、神秘性、文化性于一体的客家特色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因此,其发展方向应以本土化、创意化为主,而非舶来化、模仿化,从而可以依托客家文脉,创意挖掘,做深做透,从而产生独特的吸引力与卖点。 <br> 总之,物因地易,势因时移。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与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一样,欠发达地区“本地再现式”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键在于摒弃短视的目光、浮躁的心态、自以为是的态度,科学地去认识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条件及自身的发展特点与规律,按照准确的市场定位,选准新的发展战略——以特色民俗文化为依托的因地制宜发展战略,推进项目的整体策划、规划、设计、经营,走出一条真正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
-
梅州市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保障对策研究
-
作者:钟丹茹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财政保障 农村义务教育 客家文化 可持续发展
-
描述:,学校缺乏对公用经费的使用权,公用经费的管理成本高,服务效率低。<br> 研究表明,为推动梅州市农村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可考虑的财政保障对策是:(1)完善全市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
-
梅州市城北镇绿色崛起发展战略研究
-
作者:罗涤权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发展战略 绿色崛起 城镇化 生态环境 城郊经济
-
描述::(1)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城北镇是否可以实施绿色发展战略?(2)分析与评价城北镇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的优势与劣势。(3)探寻城北镇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的目标、思路与对策。<br> 本论
-
梅州市客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
作者:张榆昌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文化 旅游资源 广东梅州 经济效益
-
描述:步伐。<br> 梅州文化旅游资源数量众多、品种齐全,历史遗迹、地方风俗、传统美食、名人故居、宗教场所一应俱全,并且品位也相当高。目前,梅州市有国家5A级旅游区1个,国家4A级旅游区2个;3A
-
中国广东省东部地区的血红蛋白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
作者:林敏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潮汕人 客家人 血红蛋白病 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
描述:我们报道了3种的在国内首次发现的血红蛋白病。方法1.人群样本:我们于2009年3月-2010年6月在广东潮州地区(两县一区),采集年龄9-65岁之间的健康体检人员的外周血样本。经户籍调查,剔除非潮州
-
河南人及广东客家人的G6PD基因和L1CAM基因单倍域的研究
-
作者:刘晗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葡萄糖 6 磷酸脱氢酶 单核苷酸多态性 单倍域 连锁不平衡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优势选择 人群迁徙
-
描述:河南周口共筛查了2027人(男性1047人,女性980人),发现G6PD缺乏症患者5人(男性4人,女性1人)。然后我们联合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
台湾客家饮食文学的研究
-
作者:廖纯瑜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文学 客家妇女 後现代饮食 山文化 客家茶 饮食文学
-
描述:食文化的變遷。主要從台灣客家飲食文學中,探討飲食文化的演變,並建構出一套客家飲食文學發展的系譜,爬梳客家飲食文化發展的脈絡。這涵蓋﹙1﹚唐山過台灣,移民時期以開墾拓荒精神為主的飲食風貌。﹙2﹚日治時期
-
培田古民居建筑装饰语言解读与价值探析
-
作者:黄琼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培田 建筑装饰 艺术语言 审美价值
-
描述:构成形式等美学元素出发,探索其艺术语言特征,集中评述其高超的造型能力、娴熟的表现手法和巧妙的空间布局,以及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展开对培田古民居建筑装饰艺术审美价值的探析,从艺术性与形式美、文人化风范、人本意识以及开放的艺术观等方面,分析了培田古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所富有的独特审美价值。而后总结出培田古民居建筑装饰具有简洁、凝炼、精致、清雅的文人化美感特征。 本文对培田古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的研究有别于现有资料中对其的研究方式,侧重从培田古民居建筑装饰的艺术语言研究的角度出发,对潜在的审美价值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其实用性与审美性完美统一、形象创造与审美原理相契合,具有先进的文人化艺术理念的见解。 培田村位于福建省连城县西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客家血缘村落。该村有居民三百多户,人口1400多人,是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其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保留有30余栋具有明清特色的居住建筑和在同一时期建造的非居住建筑,是目前中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客家古民居建筑群。其主要建筑包括21座宗祠、6个书院、2座跨街牌坊以及武馆、拯婴社、容膝居、文武庙、锄经别墅等其他建筑。至今,培田村的格局、路网、水系均保存完好。 本世纪初,培田开始进入一些中外学者的视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人文地位,引起了建筑学家和客家文化研究者的关注,该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独具一格的文人化“清雅”风范,是其他传统村落无法比拟的。建筑装饰中展现的高超的造型能力、巧妙的空间布局、娴熟的表现手法和分明的层次关系,以及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创造性思维,具有美学意义和审美价值。 第一部分,通过对培田古民居建筑特殊的民族历史、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和中原文化、儒学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探讨了培田古民居建筑在社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艺术风格和人文精神。培田地处深山,丘陵山地间既有适合农耕的土地,又因山区重峦叠嶂所形成的天然屏障使得外力难以入侵,从而少受战乱带来的社会动荡和不利影响,形成较稳定的生活环境。在培田古民居建筑中所反映的内容是培田当地先民的生活写照和客土文化对民居建筑的影响结果,使培田古民居建筑在表现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上都带有客土文化渗透的痕迹。 第二部分,论述了培田古民居建筑在装饰艺术手法的运用、装饰材料的界定、装饰形态的构造以及装饰部位的选择等方面与地方文化的紧密联系。通过分析地方文化的形成及其对培田村建筑装饰的艺术表现形式产生的影响,介绍了培田建筑装饰题材选择的特点,通过刻画植物、器物、动物、人文、装饰纹样等装饰内容,以吉庆、祥瑞、故事、花草、风俗等为题材,表达培田客家人对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此外,还详细介绍了培田古民居建筑装饰在独立、系统的地方文化笼罩下所形成的完整、多样化的建筑装饰类型,将雕刻(包括木雕、砖雕、石雕)、灰塑、卵石工艺、书法、彩画等装饰手法巧妙地运用到不同类型的建筑装饰中,体现出工艺精湛、刻画精美的特点,并在这些建筑装饰中运用了多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加以表现,使其民居建筑具有更加丰富的装饰意味和人文气息,也为中原文化在客家聚居地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第三部分,探讨了培田古民居建筑装饰中具体的艺术语言特征,包括造型语言、表现手法、构成形式三个方面的解析和论述。认为培田古民居建筑装饰造型语言的最大特点是概括而不直板,极富装饰性,综合了细节刻画的传神性与形式上的简练性,赋予装饰作品静穆与活泼相协调的美感,从而使培田古民居建筑装饰独具亲和力。培田古民居建筑装饰的表现手法,以象征性、程式化与装饰化的形象元素组合表达民族化的吉祥寓意和审美愿望,在具体的人物、动物、植物或者器物造型中,注意线条的洗练传达、块面的节奏变化与形体的概括表现。在图案的构成处理上,注重形态的疏密对比、繁简穿插、平衡关系以及视觉的集中化表现,极富韵律美感。这些艺术形象是出自理性梳理的结果,其艺术语言模式与特点,说明了培田古民居建筑装饰的艺术语言融合了多种装饰美艺术表现的技巧。培田古民居建筑装饰以其特有的造型语言、表现手法、构成形式所绽发出的美感成为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审美层面上赋予了建筑艺术以细节化和可读性,营造出一个实用与审美、艺术与生态完美结合的居住环境,昭示着培田先民先进的审美观和卓越的智慧。 第四部分,从艺术性与形式美、人本意识以及先进的文化观和艺术观等方面,分析了培田古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所富有的独特审美价值。由于这里的先民在民族文化的长期构建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体系化的、完全合乎审美法则的先进艺术观,从而造就了培田村民间建筑装饰的潜在艺术价值。在建筑装饰的艺术实践过程中,将形体造型的概括与传神、对比与统一、疏密与虚实变化等审美法则进行综合运用,创造出种种兼众家之长而又独具特色的培田古民居建筑装饰艺术造型。在装饰风格上,通过比较培田古民居与徽州建筑的异同之处,指出二者在建筑装饰的总体风格上都具有南方的“精细”特点,但因为地域文化与经济状况等因素的不同,徽州建筑的装饰艺术更趋向于繁复与华丽,而培田建筑装饰艺术则更显简洁、清雅,呈现出恬淡、雅致、简朴的装饰风格,传达出繁而不琐、凝练集中的文人化风范。在表现手法上,选择物化形象的点缀装饰来体现精神诉求,注重体现繁简对比的形式美,和“多式统一”的“秩序”化艺术观念。作为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建筑装饰艺术,目的是在于给人们以美的感受和精神的寄托,培田古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也不外是培田先民精神追求的一种形式,体现出培田人对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追求与实现,使生活向着真、善、美的方向靠拢。同时,培田先民在建筑形式和建筑装饰上,还注重对外界文化的吸收与融合,体现出开放、包容的胸怀和积极的创新意识,从而使培田古民居成为独具特色的客家建筑。
-
论客家生态民俗文化的哲学意义及现代价值
-
作者:谢连生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族群 生态文化 和谐社会
-
描述:分析其哲学基础和在现代社会具有的价值。文章基于对客家生态民俗文化的研究述评,综合运用生态哲学、客家学、文化生态学的学科方法,主要从哲学的角度来审视区域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客家生态民俗文化蕴涵于客家文化各要素中,它在物质文化、交往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都有体现。客家物质文化、交往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是客家族群在特定地理环境中经过漫长的历史砥砺逐渐形成的,其中蕴涵着客家族群在山区生产和生活的丰富经验。在物质文化方面,客家人因地制宜,形成了“梯田稻作”的生产方式、围龙屋的民居形式和适于山地环境的饮食、服饰文化,其中,“梯田稻作”是一种高效、环保的生产方式,它奠定了客家人在山地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交往与精神文化方面,客家人秉承中原传统,经过与土著居民的融合,形成了自己的方言、礼数和人地观念。方言和礼数对客家族群的稳定和繁荣有重要的意义,是客家社会得以凝聚和延续的基本纽带,人地和谐观念则是在艰苦环境中优化生存方式的意识。在制度文化方面,客家人的族群体系和宗族制度大体继承了中原传统,根据在新环境中生产和生活的经验,又发展出封山育林的乡规民约。在历史上,客家生态民俗文化曾经对客家地区的生态保护起了重要的作用,即使在现代社会,也仍然有积极的意义。在现代化过程中,客家物质文化、交往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都受到相当程度的冲击,面对挑战和机遇,客家文化应当进行一种特定的现代转型。 区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以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基础的,客家文化也不例外。由闽西、粤东和赣南构成的客家大本营地区是客家生态民俗文化的地理基础,相对封闭的地理区位使客家文化得以长期延续,丘陵地貌、湿润多雨的气候以及丰富的水资源使“梯田稻作”成为可能。从人文基础来看,客家文化除了秉承中原传统之外,还在移民过程和山地环境中受多种文化的影响。在迁徙过程中,客家人接受了多个文化副区的影响,来到定居的山地环境中又与土著居民(主要是百越族)相互融合,从而使客家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在总体上还是汉文化的一支。客家生态民俗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宋元的形成——明至清初的成长——清末至今的反复。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虽然历尽劫难,但是客家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却一直不减,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客家文化甚至还出现了继续进化的势头。 从哲学上来看,客家生态民俗文化是儒家传统“天人合一”观在特定地理环境中的特殊表现形式,其内核是宋明理学。客家文化与宋明理学有密切的联系,赣南地区在宋明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历史的机缘,使宋明理学成为客家文化的内核。宋明理学对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儒家“天人合一”观的继承和发扬。“天人合一”观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儒家文化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准则,它对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保护作用。在此基础上,还衍生出人与人和谐的观点,这与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客家人在“天人合一”观的基础上,形成了不过不及的自然改造观和兼容并蓄的文化协同观,这是适应和改造地理环境的区域文化特色的体现。当然,客家生态民俗文化也有内在的缺陷,“天人合一”观要求自然合乎人类社会的“理”,本质上也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而科学精神的缺失则使客家生态民俗文化没有达到真正的生态学要求的境界,失去了进一步进化的内在动力,这种状况的产生在古代中国社会环境中也是一种必然。对于客家生态民俗文化,要全面、客观的看待,认真地分析它的哲学基础,从根本上吸取其积极成份、摒弃消极因素,这是对待客家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 作为一种土著文化,客家文化在当代是否还有意义,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全球化”语境中,文化的价值是逐渐趋向同一,但实际上文化的多元化却是全球文化发展的趋势。在多元文化中,土著文化理应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土著文化中蕴涵着土著居民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经验,这是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在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文化常被视为现代化的障碍,从而在各种主客观原因的作用下发生断裂。实际上,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作用是辩证的,并非总是现代化的障碍。要保护土著文化,必须要正确处理土著文化与传统文化及外来文化的关系,还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关系。此外,要加强民间文化教育,可尝试建立文化生态博物馆,对土著文化进行系统的保护和开发。 因此,客家生态民俗文化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也将为客家地区的现代化提供文化支持。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应当从文化演变的总体过程及演化趋势的比较中去寻找答案。多元化是全球文化发展的趋势,坚持多元化就必须抵制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尽力保护和客观评价土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