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0347)
报纸(6267)
图书(1709)
学位论文(1253)
视频(467)
会议论文(349)
图片(44)
人物(6)
按栏目分组
期刊 (10347)
报纸 (6267)
图书 (1709)
学位论文 (1253)
视频 (467)
会议论文 (349)
图片 (44)
人物 (6)
按年份分组
2015(482)
2014(12561)
2013(1280)
2012(1313)
2011(1291)
2010(1114)
2009(694)
2008(570)
2007(363)
2006(181)
按来源分组
其它(2463)
客家研究辑刊(601)
农业考古(82)
方言(47)
中国语文(17)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6)
语文研究(7)
台湾日本语文学报(3)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
梅州市城北镇绿色崛起发展战略研究
作者:罗涤权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发展战略  绿色崛起  城镇化  生态环境  城郊经济 
描述::(1)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城北镇是否可以实施绿色发展战略?(2)分析与评价城北镇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的优势与劣势。(3)探寻城北镇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的目标、思路与对策。<br> 本论
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作者:陈丽华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旅游产业  创新发展  桂林 
描述:为世界旅游热点地区之一。作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中国的旅游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快速发展,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中国已经实现了从亚洲旅游大国到世界旅游大国的转变,开始迈入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进程,中国旅游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人均收入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旅游消费需求将大幅提升,这是旅游业持续兴旺发展的动力,中国旅游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风景名胜区要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在各风景名胜区间的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必须从规划、开发、管理等各方面全面提升竞争力。桂林市拥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桂林是著名国际旅游城市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旅游组织首推的中国四大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桂林山水甲天下”,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美誉世界,是中国自然风光的典型代表和经典品牌。旅游业是桂林最具优势、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2009年国家从战略层面对我国旅游业综合改革进行部署,提出构建“一省一岛一市”的格局,桂林市成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地级城市。在综合改革、旅游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整体优势,为全国提供示范。桂林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发展形成最具城市优势、最具品牌效应、最具社会竞争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然而,桂林旅游业发展也面临巨大的挑战。研究桂林市旅游产业发展,既是加快推进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需要,广西旅游业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旅游产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探寻桂林旅游业创新发展模式不仅具有局部区域性意义,更具全局战略性意义。以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为研究对象,为促进转变发展方式、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旅游产业发展新方式提供理论支撑体系和制度框架,为实现全国旅游业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模式。全文除绪论和结论外,共分为八章。即:桂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评价,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功能定位,桂林旅游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桂林旅游产业拓展创新发展,桂林旅游生态环保与补偿机制创新,桂林旅游产业功能创新,桂林旅游产业大跨度区域联动发展创新,桂林旅游产业发展保睁体系。论文系统研究了桂林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以桂林旅游产业创新为研究对象,从体系上分为三个层面探讨:即从桂林旅游微观个体层面(如旅游景区、旅游企业等)到中观的旅游产业链层面(如会展业等)到宏观旅游协作圈层面,提出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目标与实现机制。论文在评述国内外研究现状、论述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和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状况及趋势的基础上,对桂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价,总结了桂林旅游业发展成效和经验。论文深入地探究了桂林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其主要问题是资源利用率不高,旅游升级难度大;旅游价格普遍偏低,无法实现旅游收入快速增长;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旅游对经济带动作用难以发挥;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贡献率无法得到明显提高;旅游业对全市财政收入增长贡献有限;旅游业一体化发展缓慢和旅游产品单一等。桂林旅游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旅游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旅游运行机制相对缺失;旅游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旅游硬件建设差距比较大。论文在研究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目标及定位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具体研究了桂林旅游产业发展运行机制创新、桂林旅游产业链拉动创新发展和桂林旅游产业功能创新。关于桂林旅游产业发展运行机制创新。论文从跨县(区)旅游资源的管理机构、政府主导下大旅游管理机制、城市公园改革与城市公园管理体制三个方面研究了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创新;从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企业集团、景区联合体经营体制创新三个方面研究了旅游企业经营机制创新;从桂林旅游整体形象再造、旅游营销手段和方式再创新两个方面研究了旅游营销创新;从政府对旅游融资的强力导向、积极引进外资、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大型旅游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模式创新等方面研究了旅游投融资体制创新。关于桂林旅游产业链拉动创新发展。论文研究了桂林市大力发展会展旅游、康复保健度假养老旅游、做强做大旅游房地产产业链、积极发展精品体育休闲旅游产业链的条件和机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论文着力研究了桂林旅游生态环保与补偿机制创新。认为要探索建设绿色旅游产业体系,转变旅游经济发展方式,实施节约型旅游开发模式,建立绿色管理服务体系,加强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要探索旅游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建设以高效安全为重点的现代生态农业体系,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生态工业体系,建设以商贸物流为支柱的生态服务业体系。并从加强保护漓江生态景观环境、加强上游水源林保护和建设、全力保护漓江水质、强化文化传承保护、加快建立大景区管理体制、落实生态补偿,做好扶贫脱困工作、加强沿岸农民技术培训和建立漓江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方面研究了建立科学保护漓江的长效机制。论文跳出旅游城市之间只有竞争关系的思维,创新提出东盟/北部湾区、泛珠三角区域、“中国旅游金三角”区域、湘桂走廊区域、客家文化圈区域与桂林旅游产业建立战略旅游同盟协作框架的原则和运行机制。论文研究了桂林旅游产业发展保障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桂林旅游产业发展政策体系保障,争取赋予桂林计划单列市的经济管理权限,争取赋予桂林类似经济特区的地方立法权,争取赋予桂林特殊的财税优惠政策,争取赋予桂林特殊的规划和用地政策,争取赋予桂林特殊的对外开放政策,争取赋予桂林特殊的投融资政策,争取赋予桂林特殊的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政策;认为应该提高旅游产业信息化水平,加大人才培育的改革创新力度,实现旅游产业发展领导机制创新,旅游产业发展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机制创新。
赣南畲族研究
作者:黄向春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南  畲族  多源一体 
描述:回迁潮”中的一部分,这与地方志的记载相吻合。他们迁入后持续着一种与客     的共生互融关系,只是在爆发反抗斗争时其族群特征才略有显现。王守仁在镇
国小音乐教科书各族群歌曲内涵之分析研究
作者:康琼文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音乐教科书  族群歌曲  多元文化教育 
描述:見」,由於政治因素使然大中國意識盛行以及教育人員的主觀臆斷導致本土歌曲缺乏;「選材失衡」,主要表現在採譜的困難和課程標準對音感及節奏的限制;「扭曲真實」,主要表現在虛構族群融合時和諧相處的情景;「國
关西新围的建筑装饰艺术研究
作者:刘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关西新围  装饰艺术  客家  吉祥图案 
描述:、结构严谨。房梁雕饰别具一格,大致利用谐音造型和形象寓意手法,色彩则多以红色、赭石、黄色为主,给人以富贵堂皇之感,其高雅精美,堪称民居建筑的奇观。从每一装饰的立意取向和造型结构概括中显示对中原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又对本地文化及异域文化兼容并蓄。本文首先回顾关西新围的建造历史,剖析围屋历经风雨,社会变迁,朝代更迭,完美保存至今的现象,进而深入了解关西新围的建筑装饰艺术,本文以关西新围的造型与装饰的艺术特色入手,通过对围屋里面的吉祥图案的艺术形象、内涵、意义的分析,来探究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关西新围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概况。第三章,主要对关西新围的建筑装饰要素进行详细地分析研究,从门、庭院等几个重点部位进行分析。第四章,介绍关西新围的建筑装饰艺术造型工艺,主要有木雕、砖雕和彩画等。第五章,介绍关西新围的装饰艺术题材分类,从人物、动物、植物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第六章,介绍关西新围建筑装饰的艺术特色,研究关西新围装饰艺术的构成特性、装饰手法、表现形式和造型观念。第七章,主要分析赣南关西新围的研究价值,如何传承与保护。传承和保护关西新围的建筑装饰艺术是论文的主导方向。
韶关古村落景观与建筑文化对现代住区设计的启示
作者:潘文明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韶关古村落  景观  建筑文化  地域性  现代住区 
描述:为传统客家村落建筑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本文的主要构成如下:第一章从理论上对课题进行了探讨与研究。着重阐述了传统村落景观的建筑文化在现代住区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的原则与方法,为课题的进行作好理论和方法准备。第二章从景观要素和景观意象两个角度对韶关的古村落景观特征过行分析总结,提出韶关古村落景观的山水要素、田园要素、植被要素、街巷要素、建筑要素的特征,进而从整体到局部地对韶关古村的景观意象进行总结。第三章对古村落中的街巷空间进行分析,分别从街巷本身、晒坪、水塘、庭院乃至室内空间,分析韶关古村落的街巷空间艺术特征。第四章分析、总结了走访中发现的韶关古村落景观和建筑文化优秀装饰元素(pattern)。从其装饰的部位和材质上区分这些装饰的特点,探讨这些装饰的背景,审美心理等。第五章,着重总结韶关古村落景观和建筑文化对现代住区设计中的启示。分析调研过程中发现这些良好的传统元素如何在新时代的应用。从住区设计的角度研究了韶关古村落景观特征、建筑空间特征、建筑装饰艺术的现代化传承的途径。最后,对整篇论文做出结语,提出本文在分析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结论。
半山客族群认同的维系与变动:以揭阳D村为个案
作者:肖丽丹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半山客  族群认同  福佬 
描述:半山客族群为研究对象,关注半山客族群认同的维系与变动,不仅能为半山客研究提供一个鲜活的民族志个案,而且能在具体而微的民众日常生活实践中窥探族群认同建构、发展与变迁的动力本质。论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D村所处区域的潮汕、半客家村落的分布及D村在通婚、经济活动、学校教育等层面与潮汕族群的互动,以设定族群认同的展示空间,并为下文探讨族群认同的维系和变动作必要的铺垫。第二部分在族群互动和边界流动的脉络中,从宗族认同、方言认同与习俗等层面考察族群认同的维系与表征。第三部分考察D村族群身份“隐形性”的增长趋势及族群意识强弱的代际差异,探讨引发族群认同变动的原因和动力。第四部分是结语部分,总括D村族群认同建构、发展与变迁的动力本质,总结族群认同的特点,并对本地族群认同所折射的族群关系问题作初步的探讨。本文的研究表明,D村族群认同的维系与变迁,既与由共同世系、语言、习俗所凝聚的根基性情感有关,也离不开培植与推动族群意识变化发展的社会场景,正是两者的合力形构了D村族群意识丰富多变的现代形态。从D村族群认同的个案来看,半山客与福佬人的族群关系呈现半山客为福佬人所“单向同化”的趋势,即半山客原有文化特质日趋模糊,半山客族群认同空间日益被压缩,半山客族群意识逐渐弱化。
南雄方言词汇比较研究
作者:曾艳梅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南雄方言  词汇  内部比较  横向比较  客家方言 
描述:、历史、语言、语言研究现状、语言材料的来源等情况。第二章,简要介绍南雄方言四个方言片代表点的音系。第三章,通过南雄方言词汇的内部比较分析,揭示南雄境内各方言点词汇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并简要分析了南雄方言词汇的特点。第四章,通过南雄方言与周边其他汉语方言词汇的横向比较,探讨南雄方言词汇和周边其他汉语方言词汇之间的亲疏关系。通过南雄境内各方言点词汇的内部比较,我们知道,南雄境内各方言点间完全一致的词语数量很多,而彼此完全不同的词语数量很少,由此可知南雄境内方言词汇的一致性很高。因此,我们认为,南雄各点方言当归属同一方言大区,这为新编(2008年版)《中国语言地图集》把南雄方言一并划归客家方言区提供了词汇方面的依据。根据南雄境内各方言点词汇的计量比较结果可知,黄坑和帽子峰两个方言点间词汇的相似度最高,而雄州和坪田两个方言点间词汇的相似度则相对较低,这可为南雄方言内部分片提供一定的依据。根据南雄方言词汇与周边其他汉语方言词汇的计量比较结果可知,南雄方言词汇与梅县方言词汇的相似度最高,与长来方言词汇的相似度次之,与广州方言词汇的相似度最低,这可进一步为(2008年版)《中国语言地图集》把南雄划分为纯客县提供重要的依据。
闽粤条形民居自然通风的量化分析及现代应用
作者:何熹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湿热气候  条形民居  自然通风  量化分析  集合住宅 
描述:的方法,并将这些方法运用于现代集合住宅的设计中,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集合住宅设计方法。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分析地域文化与自然气候环境对民居的影响。条形民居跨越了闽海、客家、广府三个不同的文化区
从福建省乡村社区大学的建设看农村发展模式选择
作者:谢佑华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福建省  乡村社区大学  乡村发展模式  社区支持农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描述:从2007年开始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陆续创办了多处乡土教育试点,其中包括福建省建立的各种类型的乡村社区大学。乡村社区大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组织,能够改变农村现有教育体制结构,培养新型农民,并从中探寻适合福建省情的乡村发展的有效模式。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分析法等方法并结合当前福建省乡村社区大学建设发展的实际案例,即莆田汀塘社区大学、龙岩培田社区大学、泉州福田社区大学以及福州林柄、关中故乡农园等若干项目点在当地农村的发展情况以及目前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入手,整理出福建省乡村发展管理的模式,即:莆田汀塘社区大学:以文化为入口,以教育为平台,让村民对自己的村庄有认同感和归属感,让他们开始接受并融入即将到来的生态城镇化大潮中;龙岩培田社区大学:立足于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搭建平台协助村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生态农业、客家文化为主题引导有组织的、健康的村级经济体系构建;福田社区大学:以生态文化教育为中心,引导当地茶叶生产和经济向生态经济型茶业发展,既治理农业环境的面源污染,又提高安溪茶叶的国内和国际竞争力;福州郊区“社区大学”:以社区支持农业为导引,通过城市居民支持乡村农业生产,既解决城市居民的食品安全问题,又保障农民增收,是促进城乡互信互动的最佳路径。上述四个由社区大学在福建省成为引导农村文化和产业建设的范式(Paradigm),对促进中国的乡村社会管理的创新和福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一个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