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7)
学位论文(5)
按栏目分组
期刊 (7)
学位论文 (5)
按年份分组
2014(8)
2012(1)
2011(1)
2008(1)
2007(1)
按来源分组
客家研究辑刊(5)
其它(5)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客家宗族的教育习俗研究:以江西省泰和县东华村张氏宗族为例
作者:张文涛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宗族  教育习俗  族群性  教育 
描述:象的复兴也证明了宗族的教育习俗的魅力所在。因此,笔者试图从宗族的教育习俗,从专业的教育学角度来研究“宗族现象”背后的形成机制及其原因,进而总结、思考和分析宗族的教育习俗的价值、教育功能,探讨教育的普遍性规律,希冀对社会化下大教育——学校教育有所启示。认识到田野调查对于课题研究的普遍重要性,而客家人遍布海内外,聚居区大小不一,宗族发展情况不尽相同的客观事实,再加上笔者资源、精力有限等问题,综合地,最终选择笔者的家乡,一个新的客家村落,同时少量援引笔者宗族原迁出地——传统客家聚居地紫金那丰富的历史材料作为本案例研究的材料支撑。鉴于以上的理解,笔者给本课题设计了三大部分内容。第一章,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准确把握新课题“宗族的教育习俗”的内涵以便笔者在后文进行展开。第二章,综合论述分析紫金张氏宗族的教育习俗部分。首先,打开案例“现场”,即东华村落,为下文展开做铺垫。其次,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时空维度介绍变化发展中的紫金张氏宗族及其宗族教育文化。第三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上,展开本章的重点部分——紫金张氏宗族的教育习俗。通过极尽详细地大篇幅论述,既是作为对新客家村落东华村里里外外处于互动、竞争中的族群关系,紫金张氏宗族是如何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习俗”催生宗族意识、培养宗族情感、凝聚宗族认同,形成稳定的族群文化心理等问题及现状作出回答;同时,也是冀读者了解、把握这种宗族族群文化,族群心理在历史与现实中的变化发展脉络、联系以及规律。接着从明线,论述和分析宗族的教育习俗对宗族、个人及其代表的客家文化、宗族文化的普遍性影响、功能、意义,宗族的教育习俗的影响因素及问题现状。暗线探讨教育与人的关系,即教育的功能与人的发展的问题。第四章思考和总结。思考宗族的教育习俗给人在文化上、教育学上的启示,讨论宗族的教育习俗的发展、前景,最后做结论。
国家、地方与宗教:客家青年世代的族群认同建构
作者:钟效京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认同  族群边界  族群性  世代差异 
描述:對「認同」(identity)進行更細緻的討論出發,探討在這個概念並運用在族群範疇的脈絡下,解釋台灣客家青年世代如何在這個身份建制化以及語言流失的矛盾情境中建立客家認同。筆者針對三個客家相關團體:客家鄉鎮中的客家後生會、都市中的義民廟祭祀組織,以及政府所開辦的客語班,並以隨機滾雪球方式所接觸的受訪者跟上面三者比較,進行深度訪談,分析不同社會脈絡下客家青年關於客家認同的自我敘事。研究結果發現,客家血緣是四個脈絡中受訪者共同界定客家身分的判準,但對於客家文化內涵的界定則隨脈絡不同而有相當不同的認知。客家鄉鎮後生會成員普遍將客家認同連結到地方認同,都市中義民廟祭祀圈受訪者則著重在信仰的靈驗以及對廟宇的認同感,客語班參予者則直接投射出客家身分建制化後的官方論述。隨機的受訪者則明顯分歧,許多人甚至將將客家視為不具特殊意義的身分。本研究指出,作為辨認族群身分的方法,儘管血緣卻仍是各個脈絡下認同建構的基礎。換言之,社會脈絡深刻地影響了認同的內涵,導致了迥然不同對族群身分的認知方式與實踐。我們指出,這個案例顯示出即使相似的族群性認知,也可能蘊含了具有不同特定的認知。這個結果對理解台灣族群現象具有重大的理論意涵。
族群性和地域性:四川客家教育研究
作者:严奇岩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四川客家教育  “土广东”  族群性  地域性  “崇文重教”  区域教育 
描述:会中,素有“崇文重教”之称的客家人怎样培养、教育子女的问题,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四川客家教育研究不但有助于破解客家文化之谜,而且以区域文化方面具有典型性的客家人的教育为研究对象,是进行区域教育研究的突破口,但是长期以来学界对客家教育的研究显得非常薄弱。本研究从“崇文重教”的角度,运用比较研究方法,探讨四川客家教育的族群性和区域性特色。即从族群比较的角度,将四川的客家人与湖广人作比较,分析客家文化与巴蜀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中,为了保存自己的文化特色,四川客家教育所充当的角色及发挥的功能,突出客家教育的族群性特色;通过区域比较,即在比较四川客家聚居区与客家散居区以及四川客家与闽粤赣客家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出四川客家教育的地域性特色,揭示了四川客家教育的时空差异,分析四川客家教育发展模式与特色,从而勾画出四川客家的...
都市客家的族群性—以台北市通化街為例
作者:廖晨佐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族群性  族群認同  族群關係  文化實作  通化街  都市客家 
描述:台中、高雄、花蓮的客家人也逐漸移居台北。移入都市的客家移民如何適應這個新環境,並且與當地原有的人群相處。而代表客家族群的文化表徵,又將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持續運作。在過去族群互動的過程中,為了適應都市環境,有人策略性選擇將這些文化表徵隱藏起來,成為了「隱形族群」。對於都市客家而言,他們是如何看待自身的族群文化以及族群記憶。特別是在近年來整個大環境的改變,對於都市客家而言更是具有獨特的意義。本研究透過文化實作的觀察發現,隱形化或許只是為了因應過去的社會環境下所產生出適應過程,一旦這些不利於客家文化發展的因子除去後,隱形也就失去其持續的必要性。透過文化實作的觀察,發現所謂的隱形化並不等於消逝,只是一種暫時性過程。在通化街的個案中,發現客家文化仍舊是保存於私領域之中,即便在新一代客家人身上,部份文化實作的傳承已有斷層,但是他們主觀的認同卻未曾間斷。
战後台湾北部客家茶产业经营性格
作者:徐幸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族群性  保守性  边陲位置  制茶业者  台湾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  客家茶产业 
描述:垂直關係上,曾有過不同族群分工模式,亦即生產、製造集中在客家地區,而銷售市場中心則集中在大稻程的福佬籍的茶商。位於客家地區的同族群的製茶業者,包括茶廠與茶農,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程度與範圍的族群資源與族群網絡被拿來使用。雖從現今來看茶廠間並未有很明顯的族群因素作用其中。族群性變得重要是為了與台北茶商有區隔,因此使同族群身分與社會位置結合,亦即他們皆為「做茶」者的認同,在種種條件許可下,得以團結在一起的而發揮力量的組織。 另外,透過北部茶產業案例中,本研究重新檢視客家族群經濟中「保守」特質,並不是一個予生俱來的特質,從在台茶歷史發展來看,這群客籍業者而是在有限資源與環境所展現出來的經濟行為特質,其經營保守性格也是反應其在社會階級的邊陲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