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学位论文(3)
期刊(1)
按栏目分组
学位论文 (3)
期刊 (1)
按年份分组
2014(1)
2008(1)
2007(1)
2005(1)
按来源分组
其它(3)
臺灣東南亞學刊(1)
外籍配偶與客家文化傳承
作者:張亭婷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實作  外籍配偶  客家文化  飲食烹調 
描述:承發揮某種程度的影響力,外籍配偶之間的異質性是否也會為客家文化傳承帶來不同的結果。本研究發現歸納為以下幾點:首先,與公婆同住與否,亦即家庭結構的大小會是影響外籍配偶在傳承客家飲食文化時最重要的外在客觀條件,婆婆往往會透過日常的飲食操作教導外籍配偶家中的食物料理方式,至於外籍配偶自身飲食慣習的展現上,則受限於所謂的機會結構,亦即夫家對於異國料理的看法,上述皆會影響最終外籍配偶在客家飲食呈現上的結果。這同時也顯示了日常餐桌上的食物背後其實隱涵了婆媳位階的權力關係以及以夫為主的男性邏輯。此外,台灣夫家看待印尼飲食文化以及越南飲食文化的觀點上亦會因為印尼籍配偶(客家華僑)與越南籍配偶(非華僑)這兩種不同類型而有所差異。
東南亞女性婚姻移民與客家文化傳承:越南與印尼籍女性的飲食烹
作者:張亭婷 張翰璧  期号:第1期 来源:臺灣東南亞學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實作  女性婚姻移民  客家飲食文化 
描述:的傳承發揮某種程度的影響力,婚姻移民之間的異質性是否也會爲客家文化傳承帶來不同的結果。 本研究發現歸納爲以下兩點:(1)在家庭飲食場域中,女性婚姻移民自身飲食慣習展現在家中的飲食決策上受限於機會結構
閩客族群邊界的流動:通婚對女性族群記憶與認同的影響
作者:王雯君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族群邊界  閩客通婚  文化實作  文化再生產  族群記憶與認同 
描述:女性而言感受將更為深刻,因為女性文化再生產的角色對一個族群的建構是重要關鍵,而從閩客通婚女性的角度探索她們的族群記憶與族群認同,以發現閩客族群邊界流動的多樣性,將對未來的族群研究具有意義。本研究以24位閩客通婚的女性作為口述訪談的研究對象,並以世代、族群、婚姻作為設計變項,將研究對象設定為55~67歲與28~40歲兩組,並從這兩組中設定各6位閩南族群嫁給客家族群或客家族群嫁給閩南族群的女性,進行婚前與婚後族群記憶的比較,尤其是婚後情境改變對受訪對象族群認同與記憶的影響。本研究在理論觀點部分,分別從族群認同理論、集體記憶理論作為基礎,並且檢閱族群通婚與客家族群認同的研究文獻。在經驗研究方面,則藉由受訪的24位女性對閩客族群記憶的口述訪談資料,首先分析她們自己本身在族群通婚前後於日常生活實踐的不同層面上,例如祖先祭祀、家事處理、語言使用或族群意象等,所面臨閩客族群記憶與族群認同的改變過程,再者則從她們對下一代族群記憶與認同觀的傳承,來間接反應她們對於閩客族群相異的認同與記憶的承載,進而探究閩客族群邊界在女性生活世界中流動的多重變化。本研究認為族群邊界的流動,應當考量社會結構的族群關係和家庭結構的性別關係,同時應當從日常生活的細緻文化實作面向來討論族群記憶與認同,尤其是女性角色對族群記憶延續與保存的重要性。本論文發現不同族群、世代的閩客通婚女性在不同情境下的族群記憶與認同改變過程相當多元,族群邊界的流動方式也是多重變化,因此未來客家族群認同的研究應從多方面進行考量,而通婚女性在文化實作表現的族群記憶,將為客家研究提供新的思考與發展方向,致使族群認同觀可以更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關鍵字:閩客通婚、族群邊界、族群記憶與認同、文化再生產、文化實作
都市客家的族群性—以台北市通化街為例
作者:廖晨佐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族群性  族群認同  族群關係  文化實作  通化街  都市客家 
描述:台中、高雄、花蓮的客家人也逐漸移居台北。移入都市的客家移民如何適應這個新環境,並且與當地原有的人群相處。而代表客家族群的文化表徵,又將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持續運作。在過去族群互動的過程中,為了適應都市環境,有人策略性選擇將這些文化表徵隱藏起來,成為了「隱形族群」。對於都市客家而言,他們是如何看待自身的族群文化以及族群記憶。特別是在近年來整個大環境的改變,對於都市客家而言更是具有獨特的意義。本研究透過文化實作的觀察發現,隱形化或許只是為了因應過去的社會環境下所產生出適應過程,一旦這些不利於客家文化發展的因子除去後,隱形也就失去其持續的必要性。透過文化實作的觀察,發現所謂的隱形化並不等於消逝,只是一種暫時性過程。在通化街的個案中,發現客家文化仍舊是保存於私領域之中,即便在新一代客家人身上,部份文化實作的傳承已有斷層,但是他們主觀的認同卻未曾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