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基督徒的葬礼看基督教在五华地区的本色化
-
作者:陈贇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基督徒 葬礼 基督教 五华地区 宗教信仰
-
描述:自19世纪50年代韩山明牧、黎力基牧梯山航海,披荆斩棘来到五华山区传播福音,拓展神的国土已近150年,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经起落,五华客家山区的基督教发展亦折射出这种波折。自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落实宗教政策后,基督教在五华地区迅速复兴,信徒恢复身份,重新开展宗教活动,重建扩建宗教场所。
-
粤北客家民问文学简介
-
作者:曾汉祥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简介 文学 粤北 韶关市 广东省 清远市 市区 曲江
-
描述:广东省北部山区居住着大量的客家人。其中韶关市300多万人中,客家人超过200万,清远市300多万人中,客家人接近200万;客家人比较集中的县有曲江、始兴、翁源、乳源、新丰、仁化、英德、清新、阳山、连南等地,而南雄、乐昌、连山、佛冈以及韶关市区和清远市区的居民中客家人也都占有相当的比例。[第一段]
-
激活历史教学
-
作者:王凯平
期号:第22期
来源:学园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乡土历史 课程资源 梅州 历史教学
-
描述:历史学科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除教科书外,历史教学应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乡土社区资源以及信息网络资源等挖掘乡土历史。梅州人文历史悠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蕴育着丰厚独特的客家文化资源。如何充分挖掘、整合乡土历史资源,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摆在每一个历史教育工作者面前崭新的、重大的课题。
-
“风水之说”与“迂徙的传统”:闽粤赣客家地区二次葬习俗的文
-
作者:宋德剑
期号:第7期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风水 迁徙 二次葬 解读
-
描述:二次葬习俗是闽粤赣客家地区流行的丧葬习俗,从客家地区的文献与田野材料来分析客家地区二次葬习俗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纳成两点:“葬惑于风水之说”与“迁徙的传统”。细考二次葬习俗形成原因的发展过程,证实从“风水之惑”到“负骸相宅”的二次葬习俗原因的转变是清末民初粤东客家意识兴起的社会产物。
-
客属的世纪盛会——世界客属第十六届恳亲大会在福建龙岩举行
-
作者:甘铁生
期号:第1期
来源:台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十六 世界 大会 福建 龙岩市 召开 闽西 欢乐 津河 群众
-
描述:片欢乐的海洋之中。285万闽西群众和来自五大洲近百个客属社团的3000位乡亲,共同庆祝恳亲大会的隆重召开。 为迎接此次恳亲大会而兴建的市体育场中心鼓乐喧天、彩旗飘扬,巨大的彩色气球拖着巨幅标语在空中飘舞。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中华海外联谊会会长王兆国,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罗豪才,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张克辉,全国人大华侨委主任甘子玉,国务院侨办主任郭东坡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开幕式。 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张克辉在开幕式上讲话说:“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个支系,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海内外客家人不管在世界哪个地方,乡音不改,乡情不忘,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说,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热诚欢迎海内外的客家人回来观光...
-
民歌中的植物意象
-
作者:赖广昌
期号:第9期
来源:金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植物意象 土家族民歌 意象手法 爱情 花儿 莲叶 客家山歌 蔬菜水果 女子 情感表达
-
描述:接触到的是千姿百态的动植物,其变幻无穷的神态已谙熟于心,所以在他们创作构思的时候,比较容易感物取兴,就近撷取眼前的物象入歌。 其一,民歌中常以“莲”作为意象手法,用以作为传情的信物,而“莲”,谐音
-
走潮汕,进客都 啖生鲜,赏大屋
-
作者:文文
期号:第9期
来源:海峡旅游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碎,也很值得留意。这次自驾造访的主要是闽粤赣边境处的一些客家聚族区,路线选择上也尽量走的是乡县之间的县道,为的就是在一路接近那被客家名都的光芒所掩盖的,最原始而内里的客家印象。 Day 1 潮州美食
-
关注古村落文化:客家人的桃花源
-
作者:暂无
期号:第2期
来源:乡镇论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村落文化 桃花源 客家人 建筑形制 自然村 梅州市 广东省 围龙屋
-
描述:。寺前排在东头,塘肚在西头,高田居中。元代天历年间建造的从梅县到兴宁、龙川再到韶关或广州去的东牛驿道,在高田和塘肚之间穿过,进入狭窄的山谷。这三座村子,面向富饶的梅城盆地,背后便是山区,山那边是更大的兴宁盆地。在山地和盆地交界处的官路边,往往是商旅行人打尖住宿的地方,通常都会形成村子。寺前排、高田、塘肚三村的主姓都是潘姓,三村共有潘姓400多户,2000人左右。其中寺前排700多人,高田600多人,塘肚600多人。他们是同一个宗族,“老祖屋”在寺前排。梅县居民98%以上是客家人,这潘姓也是客家。客家的先祖原来居住在中原河洛地区。从古以来,由于中原人口稠密,灾荒时见,便陆续有人向南方人口稀少的地方迁徙垦拓,先到江淮地区,再渡江而南,辗转直至赣、闽、粤。这些南迁者与当地土著居民又争斗又融合,几经演变,在大江以南直至海陬形...
-
在盘子里作画 创意中国菜风潮
-
作者:暂无
期号:第4期
来源:川菜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那一年的上海,已经流露出关于春节的某些洋派的气质。春节当天(2月1O日)出版的《申报》上有一篇杂谈: “新年各处同也,而上海之新年特别者:门上悬松柏,西例也;贺岁穿貂褂,京式也;体面
-
深圳客家民居的移民文化特征
-
作者:杨宏海
期号:第4期
来源:特区理论与实践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民居 移民文化特征 客家文化 深圳 客家先民 龙岗区 海洋文化 客家围 客家研究 围龙屋
-
描述:此进行初步探讨。据史料记载,深圳的客家人大部分是中原南迁移民的后裔,其最早的居住历史可追溯到宋末元初,然而深圳客家的大部分移民主要是由于清初“迁海复界”而从赣、闽、粤等地成批迁入的,这次迁徙被称为客家人的第四次大迁徙,在深圳本土的原住民中,客家人占了60%,其余大都为广府语系人。长期的迁徙与拓展,促进了深圳客家先民与当地原住民的融合,推动了当地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深圳客家民居就是这部移民创业史的缩影。深圳的客家民居座落在龙岗、宝安、罗湖等区,而又主要集中在龙岗区。龙岗区目前发现的100余座客家民居,大都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兴建。这里的客家民居被称为“客家围”,以区分于“广府围”和介乎客家、广府之间的“三合院”,其中位于龙岗镇的“鹤湖新居”,由罗氏开基祖罗瑞凤始建于清乾隆中期,落成于嘉庆22年(1817年),历三代数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