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210)
报纸(859)
学位论文(159)
图书(75)
会议论文(47)
视频(12)
按栏目分组
期刊 (1210)
报纸 (859)
学位论文 (159)
图书 (75)
会议论文 (47)
视频 (12)
按年份分组
2014(1350)
2013(219)
2012(170)
2011(171)
2010(175)
2009(69)
2006(24)
2004(25)
1999(5)
1994(1)
按来源分组
其它(200)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78)
农业考古(36)
宜春学院学报(9)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7)
源流(5)
经济地理(4)
安徽文学(下半月)(1)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
THE TIME OF SUJIA WEI
作者:暂无 期号:第8期 来源:焦点·风土中国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这里有江风、竹韵、老屋、渔船、水车,江水清澈平缓,苏家围有5棵千年古榕,其中一棵是红榕和白榕两树一体,称“鸳鸯榕”,从树龄看村史,先有古榕,后有苏家围。苏家围的民居简朴古旧,翠竹摇曳多姿,古榕树根深叶茂,稻田错落有致,整个村庄古朴而宁静,不像有的“古村落”,老屋旁唐突突的两层洋楼拔地而起,游客在苏家围里几乎感觉不到人为开发的痕迹。苏家围是一幅最美的画。 走进苏家围,就好像在读一本书,这本书用一种亲切独特的叙事风格讲述着苏家围的过去与现在。 500年来,苏家围揉和了客家的人文,渴望着它的延续。在东江的岸边,仍旧残留着东江学堂被河水冲刷后留下几块沉重的石阶。堂内青竹摇曳着残墙,似乎安抚着百年的遗憾。不管何时,历史总是忘不了这个地方,苏家围的旧墙断壁上完整地保留着从土改、大跃进、学大寨、文革、改革开放等各个历史时期的30多幅历史标语,《当年记事》和《当地记事》讲述着国家民族的喜怒哀乐,乡间百姓的悲欢离合,记录了新中国农村60年的沧桑,让人感觉这苏家围离历史这么的近和亲。苏家围的《乡村性别文化展》,客观地反映了客家人对性别的态度和认识,并通过这一侧面透视、展示整个客家大文化。这里,有一夫多妻的象征物——一公三母鲤鱼;也有一妻多夫的象征物——万字窗。据专家考证,万字窗这种符号最早是一个阴户联四条阴茎,是一妻多夫的象征。把送新娘出嫁隐喻抬碓穴,并不是风马牛不相及。在客家乡村,凡是圆形、三角形、条状的物品、地貌都是性别的象征物。她们是汉族女性中独特的一类。一千年来,她们用一双大脚从中原到南疆,踩出一条条山道给后世的客家子孙行走。在赣南、闽西、粤北的大山里、田埂上,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客家女性用她们的质朴、勤劳和贤德,孕育并支撑起了客家文化中最为动人的部分。自唐宋以来,经历着朝代的更迭、战乱与离散,到今天客家人走向安定和繁荣,客家女子在岁月的长河里,一直像山涧的清泉在崎岖如命运的山水天地间续写着千年的传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客家研究学者把目光投向客家女子。一些学者甚至认为,客家文化的主要部分都是由客家女子支撑起来的。客家山歌蛙鸣虫声,客家妹子清淳、素朴、勤劳的品性,穿着大襟衫、宽脚裤,扎着头巾,或是戴着笠帽,衬着山水田园。对着悠悠东江水,清唱悠扬的山歌: 阿哥——过来!爱涯唱山歌你就过来,你晓游水就游过来。涯一见哥就心会开,你真系爱涯游过来。过来,你真系爱涯就游过来!呜——喂—— 客家人为何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里生存、发展?有道是:“客家男人总是跟着太阳走,客家女人只好守着月亮过”。那么,客家人是靠什么维系一个家庭、一个民系?为什么客家话成了客家人的身份证?苏家围这本厚重的书,也许能提供十分有价值的答案。一部苏氏族谱,记载了苏氏宗族的历史渊源,也是客家人迁徙史的辅证。这里的18座府第式的明清民居,隐含了客家人对阴阳风水学的理解和对儒家思想的表达。100张嘉庆、道光年间的地契,道出了当年苏家围的富庶,也珍藏着客家人的信义和勤俭。63个官位、学位匾,书写着苏家围曾有的显赫,是客家人的精神财富与心灵寄托。更重要的是,它遗传着苏氏家族的千古风流,虽然岁月褪去了它曾有的繁华与光环,但只要走进这里,你仿佛就能感觉到苏氏家族先祖们文章道德的遗风犹在,让人顿起敬仰之心。 苏家围曾有一间大学堂——东山学堂,很有影响力。四邻八乡的学子都来这里读书。正是因为苏家后人一直重视教育,这里人才辈出,进士、举人、秀才数不胜数。其中道光年间,河源一次秀才考试中,全县只考取24名,而苏家围这一小村就占了12名,所以有“苏半县”之称。历史上苏家围出过48名朝廷命官,四五品以上的不乏其人。当年的知青说苏家围是一个梦。面对依然的纯朴,依然的善良,解不开的是那个乡村的结。知青的儿女感言:当年,父母下乡是为了缩小城乡差别;而今,我们下乡是为了寻找城乡差异。在这里,你可以做一个自然人:下地割菜挖薯、进坊榨油酿酒,小河边垂钓捉鱼,当然,还可以品尝当地的擂茶、小食,更不能错过以山地里野菜为主的农家饭菜,那是格外地清香诱人。客家擂茶以茶叶、芝麻、花生等为原料,手工研磨而成,源自三国时张飞将士祛风的“三友汤”,是中国茶文化的活化石,客家人经世传家的“护生宝”。 古代的文人中,最欣赏的就是苏东坡,他曾在惠州做过两年多的知府,有着“典衣剩买河源米”的诗句。这里安然恬静的田园生活,应该也是他的理想之一吧。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河源有个苏家围!它的历史让人久久难以释怀和沉思。苏家围,不管你是一幅画,还是一本书,你都注定要被人们从心底、从梦中不断呼唤而令人叹息的客家乡村。
赤脚大仙专栏·喝一口客家娘酒,赞一赞客家文化 等三篇
作者:暂无 期号:第10期 来源:黄金时代(社会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间,行程三千里,穿越三个省(粤闽)。历经两个季节(第二天是立秋),喝过两眼泉水,红井水,客天下泉水。一大包土特产满载而归。 打开,剥一颗客家姜糖,甜口,暖胃。 人生的苦难
纪实人像七大技巧
作者:钟海林  期号:第4期 来源:人像摄影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亮、过花、过乱等欠统一谐调之处,这时可以通过后期略作调整。后期调整的目的就是使画面统一谐调,让主体更加突出。 1.画面整体层次压暗,让主体亮起来 一般读者的视线总会停留在画面的亮处
城变 洛带古镇:娱乐化的客家婚礼
作者:暂无 期号:第9期 来源:中国西部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公里外的达州嫁过来的客家媳妇。此刻新娘身披洁白婚纱,新郎一袭白色西装,两个人脸上的笑容,灿烂得如同三月的阳光。 洛带古镇,堪称中国西部地区客家人聚居最多的地方,这里独特的客家婚俗风情更是闻名于世。 就在邹军和他的新娘忙着记录他们的爱情幸福生活这会儿,五凤楼广场上不知几时已经集合起了一支特殊的迎亲队伍,前头是腰鼓队,接着一溜鸡公车,再后面就是秧歌队。这支队伍从广场出发,一路吹吹打打向着古镇街上游行。 队伍中最抢眼的当数驮着新娘的鸡公车了。每辆车都扎着红绸,穿戴整齐描红涂粉的“新娘”端坐在鸡公车上,脸上还不时露出几分扭捏的表情,只可惜就是这些“新娘”都太老了一点,清一色的老太太,都在六七十岁的模样。迎亲队伍鼓乐齐鸣,在古镇一路游行,小孩子们跟前撵后,游客们纷纷睹稀奇,场面煞是热闹。 这就是今天洛带古镇每逢节假日常能看到的一幕——客家婚俗中的迎亲送亲。 昨日风情穿越历史而来 洛带古镇,以其保存完好的几大会馆、修旧如旧的古镇风貌以及丰富古朴的客家风俗而吸引着远近游客,成为大成都范围内一处著名的古镇民俗风情旅游胜地。 明末清初时期,四川连年战乱,人口凋敝,朝廷发动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而在此前后,客家人就已经从闽南、粤东、赣南等地跋山涉水而来,慢慢地形成了以龙泉山山麓洛带镇为中心的客家人聚居区,他们称之为成都的“东山”,客家人丁最鼎沸的时候一度买田置地到了成都的东门桥。几百年来的文化融合中,客家人却一直能够保持自己独特的语言和风俗礼仪,客家人的婚礼习俗更是其中不可不提到的重要一章。 “应该这样说,客家人这个支系,他是汉族中的汉族”。50多岁的李声鸿,洛带古镇游客中心主任,洛带客家艺术团团长,客家李姓家族十三代传人,他不无自豪地这样告诉记者。 在李声鸿的叙述中,远古时期,客家人是发源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八大支系中最精髓的一个支系,是当时的贵族,称为“衣冠土族”,为躲避战乱,历史上经过了几次大的迁徙,从中原迁徙到南方,而第四次大迁徙就是当时有史以来中国最大规模的西进运动。 “今天看这段历史,有人就开玩笑地说,我们客家人参与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西部大开发,这话一点不为过。”李声鸿显然很认可这个玩笑。 说到客家婚礼风俗,李声鸿娓娓道来。客家人的婚俗从青年男女对山歌开始,一对青年男女在大自然的屏幕前相互“卡拉” 番,感觉“OK”了,小伙子家里就会请媒人上女家说媒,讨要两人八字,媒婆与双方家长各自理论一番,合则继续,不合则就此打住。 洛带镇老年大学的李老师,一位70岁老人即兴为记者清唱了 段客家人的情歌—— 阿妹哎,你过来! 要我唱山歌你就走过来哟! 你会游水就游过来哟! 不见妹面心就恢恢, 你会游水就游过来哟! 你会游水就游过来哟! 阿哥哎,你过来! 要我唱山歌你就走过来哟! 你会游水就游过来哟! 不见哥面心就恢恢, 你会游水就游过来哟! 你有胆就游过来哟! 阿妹(哥)哎,你好啊! 相爱唱山歌同心游爱河哎! 鸳鸯戏水情欢畅哎! 天长地久不分开哎! 相亲相爱同到白头哎! 八字既合,则是女家派人到男家“看家务”,看看田土山坡有几多,查查牛羊鸡冢有几头,实际就是查男家的家底是不是殷实。接下来就是“查期”、 “过礼”、“迎亲”、“哭嫁”、 “拜堂”等礼仪了。 犹具特色的当数“哭嫁”。新娘在过门的前一天晚上,须于娘家伤伤心心大哭 场,谓之“哭嫁”。哭前于水桶中点七星灯,父母焚香祭祖,禀告女儿即将出嫁的消息。女儿跪红毡或蒲团上,哭述爹亲娘亲、哥嫂弟兄以往的好处,对即将过门的生活感到惶悚和惊恐。父母双双坐于高堂,也随之泪眼婆娑。哭嫁的歌词哀婉凄绝,表达出旧时代女子婚姻不能自主的悲伤心情,哭嫁还喻示着女子的贞洁,哭得越是长久动容,越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和好感。 在洛带古镇的迎亲队里,71岁的朱盛珍老人经不住记者一再央求,开嗓“哭”了一回—— 一根肠子九尺长, 打个疙瘩甩过墙。 千年不想金瓜子, 万年不想离爹娘。 这个花轿我不坐, 坐了花轿要改姓。 哭嫁的唱词中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骂媒”—— 媒人是根大黄狗, 这头吃了那头走。 又说主家饭好吃, 又说主家路好走, 又说主家田地宽, 又说主家银钱多, 不管嘴巴说啥子, 只要包包装得满…… 迎亲队伍里有位扮演媒婆的老太太,听几位热心的老人说,这个老太太就会唱媒婆的说辞。记者找到这个“媒婆”攀谈起来,知道老人叫林素芳,已是73岁高龄,13岁就嫁到洛带镇,家中四代同堂,重孙都有了四个。说到媒婆,老人笑了,她说她只为亲友做过媒,从没做过专门的媒婆,现如今只是在镇上组织的客家民俗风情表演活动中扮演媒婆的角色。 林素芳老人终于还是念叨了一段媒婆的说辞—— 做媒人,两张脸, 嘴要甜来心要狠, 每日场街转, 上场走到下场把事编。 又说东家茶好吃, 又说西家准开花, 耍个男子像金童, 耍个女儿像天仙, 荷花说方又说圆, 只图媒婆包包满。 赶场牵红线, 油大吃不完。 做媒人,就想钱, 莫得钱,谁人干, 东拉西扯说得圆。 “过米筛”,新娘出门之前要站在画有八卦太极图的米筛中,脱去旧鞋换新鞋,称“过米筛”,意味着新娘不带走娘家的财气而到婆家重新创业。 媒人率新郎等来到女家迎亲时,女家用长凳拦住大门,其余通道也派人把守,俗称“拦媒”。 拦媒之处,男家无不一一派发红包通关。“谢媒”则在男家,当媒人把新娘迎回男家时,并不急于进入男家院落,而是于大门外高傲立住,等待新郎及其父母前去“谢红”,媒人此时信口诌说四言八句,男家须马上递以“红包”,不满其欲,则不肯进屋。 “回车马仪”,旧时俗传新妇出嫁,本家死
古汀州迈步向前进 红土地发展势如虹 海西客家首府:山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海西客家首府:山清水秀业兴民富安定和谐 古汀州迈步向前进 红土地发展势如虹 中共长汀县委书记卢 德明长汀县人民政府县长林旭     长汀历史悠久,自盛唐到清末,均为州、郡、路、府的治所,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客家首府,红色革命圣地,汀江被誉为“客家母亲河”,悠久的历史为长汀留下了许
异质语言文化的相遇和融会:圣经中译本研究
作者:赵晓阳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语言文化  相遇融会  圣经中译 
描述:言的15个分支有圣经罗马字本,它们是吴方言太湖分支的上海话、宁波话、杭州话、台州话,吴方言瓯江分支的温州话,吴方言婺州分支的金华话;方言抚州广昌分支的建宁话和邵武话;闽方言的闽东分支的福州话,闽方言莆仙
BEAUTIFUL LANTRERNS IN THE ZH
作者:暂无 期号:第8期 来源:焦点·风土中国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走进刚开始我描述的场景,那些洗净铅华的砖瓦,那些斑驳沧桑的石阶,好像抬着温暖如水的眼静静地望着我。分不清是上寮村,还是赣南故乡的小村落。 延续着宫廷血统的乡野艺术的忠信花灯,以为这个远近闻名、有着?? “花灯村?? ”美誉的村庄会有什么标志,但是后来才知道,那个用陶瓷制成、悬挂在村头的巨型花灯模型,还只存在于当地人的想象之中。花灯源于汉,盛于唐,流行普及于宋代,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 2000年的历史。忠信花灯文化是建立在中原文化和客家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一种人文积淀和人文融汇。中原文化为忠信花灯提供了人文基础,又与忠信地区的文化相融合,并受到迁移途中各地域风俗花灯的影响,使今天的忠信花灯成为设计独特、造型美观、制作精良,集绘画、剪纸、书法、对联、诗词、编织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品,是中华民间艺术的瑰宝。走进满是斑驳的祠堂,依稀闻到空气中迷漫的烟花爆竹清香,屋梁上挂满了花灯,孩子们正热闹地抢花灯呢。?? “抢花灯?? ”是?? “化灯?? ”的一部分,和一般花灯的游园性质不同,忠信花灯有一个相当特别的吊灯仪式。按照当地习俗,当年生了男孩的人家要在祠堂里吊花灯,从正月初九吊到正月十八,然后烧掉祭祖。因为灯和?? “丁?? ”谐音,于是便可以传递?? “添丁?? ”的欢喜。上灯习俗过程一般由放灯绳、选灯、迎灯、上灯、暖灯、化灯?? 6道程序组成,其中还有闹客家锣鼓、舞龙舞狮、祭祖、饮灯酒等热闹场景,具有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与文化氛围。实际上,花灯的习俗已经有一些改变,连平县一带百姓家中有大小喜事,如做寿、考大学、当兵、开业等,生女孩也都挂起了花灯。“忠信花灯?? ”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平县忠信镇上寮村是忠信花灯的主要产地,全村有?? 160多人做花灯,平均每户就有两个到两个半人。赖明甫是上寮村制灯资历最深的老艺人,从六七岁起,他就跟着父亲学习这门手艺。在他家里,我们看到了他所说的?? “宝贝?? ”——明清时代祖先留下来的大量印版、花样、手稿。木刻或石刻的印版,背后还刻着制作者的名字,端正的楷体,透着家族式的自信。看着它们,你很难把它们跟?? “模具?? ”这样硬邦邦、冷冰冰、充满机械感的词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渗透着天然艺术感觉的创造。一朵莲花,一鳟金鱼,一弯柳絮,凹凸之中,刻下旧时的审美肌理。后人可以轻易复制出这些图案,填上色彩,但才情不可复制。让我们惊讶的是那些手绘图画,那些凌乱的草图,透露出赖家祖先的大胆和前沿。这些图,要么是已经发黄的白纸,要么是月历牌的背面,貌似孩童过家家般的随意,却又似大师的手笔。有些图乍看比例夸张,实则为细致观察下的逼人真实。比如一副“白鹤捕蜻蜓?? ”,从俯视的角度画白鹤,有力的长脖子硬挺向蜻蜓,粗糙的线条忠信花灯按使用范围分有伯公灯、娘娘灯、廊灯等;按工艺花种分有缭丝灯、参灯和普通灯等。普通灯又演变出许多不同的类型,按型态分有宫廷灯、磨灯、龙凤灯、宝莲灯、状元灯、秀才灯和五福灯等。充满力量感,而画中的蜻蜓竟和白鹤一样大,构图大胆,角度奇特。有一幅男女共舞图,不是中国传统文人的水彩水墨,也完全没有中国民间的大红大绿,倒充盈着西洋宫廷画中的华丽奢靡。 宫廷画风怎么会出自乡野艺人?赖明甫的儿子赖志稳告诉我们,这些画作还真是出自宫廷画师之手。他小时候,他爷爷跟他讲,明末有个画师,名字已经湮没,从朝廷告老还乡,和赖志稳的老太公交好,特意以宫廷画手法画了几幅图相送。赖家是书香门第,在乡里一直帮人写书柬,对绘画也颇有讲究,祖祖辈辈对这些画非常珍视,嘱咐后人好好保存。传到赖明甫手里的时候,文革“破四旧”开始了,不让做花灯;他来不及沮丧,想的都是怎么藏好这些宝贝。据说,这个画师不仅为赖家带来了这几幅画,还教给当地人宫廷花灯的制作方法,逐渐完善了起源于宋末元初的忠信花灯。 忠信花灯,花妙百出,造型繁多,意出千重。其皇式灯上通九天,重层叠塔,引百仙执帚忘还。其帝式灯冠冕堂皇,幌幡呼摇,导汉佛驻足长看。臣灯帅灯,官灯民灯,又是文秀才武郎中灯,又是戏子小生灯。妙句描在飘带上,词联镶在锦簇里。把一个人世间的华美,尽罗集在一个灯的世界里。 在人们的记忆中,花灯一直充满浪漫的想像。笔记小说中,诸多爱情故事发生在赏花灯、赶庙会的间隙。唐玄宗时,每逢正月十五就在宫中用绢丝扎成20节、高150丈的灯楼,“笙歌灯火连夜明”,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代规定的灯会时间为三天,至宋代改为五天,明代则为十天,清代宫中自小年就开始挂花灯。《西湖老人繁胜录》中记载南宋时期的元宵节,热闹非凡:“清河坊至众安桥,沙戏灯、马骑灯、火铁灯、架儿灯、像生鱼灯、一把蓬灯、海鲜灯、人物满堂红灯,灯光盈市??”此时火树银花,人潮涌动,堪称“中国人的狂欢节”。 古时的元宵节灯会特别热闹,因为平时妇女是不允许出门的,而元宵节晚上则可以赏花灯。自然,很多爱情故事也在这天发生。大才子唐伯虎有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的《生查子?? ?元夕》这首词不仅描写了元宵灯会的繁华热闹,也形象地说明了青年男女对灯会的向往和期盼。不知道这小小花灯见证了多少爱情? 正月里来里月花,到你尊府闹喳喳。到你府上锣鼓响,拜了秀才拜老爹。 二月里来里月花,新做门楼新厅厦。上厅绣起龙凤虎,下厅绣起牡丹花。 三月里来里月花,百样种子新生芽。百样种子芽生尽,打开田缺沥谷芽。四月里来四月花,记得天旱来踏车。三十六人来踏水,一头踏出两头车。......仿佛听见老妹在唱那首《鲤嫲歌》,让灯儿火树银花,人潮涌动,河源人的花灯狂欢节。见证着我们彼此的青春。随着河源政府不断完善和开发花灯艺术,举办各种花灯节,不知又将会上演多少“新鸳鸯蝴蝶梦”? 不知道有多少前尘往事锁在了悬挂在祠堂之上的花灯里?花灯是无语的,可是,编织花灯的那只巧手有言,那只巧手后面的心灵有话:忠信的儿女们,不管今生你走得多远,别忘记挂上故乡的花灯,把喜庆和欢乐挂到世界的每个角落!生命中总要走过一些地方,而这一次,我却把记忆中的一盏灯,留在了那片烟雨中的客乡! 链接:忠信吊灯的习俗礼仪 忠信吊灯习俗是为庆贺家族“添丁”而举行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诞生礼仪。凡是在上一年添有男丁的家庭,春节期间都要在宗族祖祠里举行一种集体性庆贺家庭“添丁”、宗族繁衍壮大的诞生礼俗——吊灯。吊灯习俗一般从腊月二十五“入年界”开始,到正月二十结束。上灯习俗过程一般由放灯绳、选灯、迎灯、上灯、暖灯、化灯6道程序组成,其中还有闹客家锣鼓、舞龙舞狮、祭祖、饮灯酒等热闹场景,具有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与文化氛围。 第一道程序是放灯绳。每年的腊月二十五为入年界,从这天开始不再上山、下田,专门为新年做各种准备工作。入年界这天要进行一次全面的、立体式的大扫除,为即将到来的新年提供一个洁净的环境。“入年界”到除夕之前的那几天,当年生了儿子的父亲即为花灯的灯主,准备吊灯庆贺新丁出生的灯主,就要在自己宗族祖祠的梁柱上挂放一条灯绳,把灯绳跨过梁柱,灯绳的两头合在一起再系在祠堂的柱子上,系在柱子的灯绳一端要贴上红纸并写上“新丁”的名字,以告知族人。 放灯绳也有一定的规矩,一般按辈份的高低、出生的先后次序挂放。 第二道程序是选灯。选灯都在正月的初九。正月初九为新年的第一个墟日,??本地俗称“开年街”,又叫“花灯街”。没有订做的灯主就在花灯街市选择符合自己心愿的花灯。 第三道程序是迎灯。花灯进祖祠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迎接。迎灯一般在正月初九至正月十二,灯主要根据新丁的生辰八字选择其中最相生吉利的一天。以3至5个人护送花灯,一路敲锣打鼓,护送到宗族祠堂。迎灯这边则由多子多福的宗族老人为首,与事先准备好的龙狮队和客家锣鼓队在宗族祖祠大门口隆重迎接。 第四道程序是上灯。上灯之日普遍选在正月十三,因为“十三”与客家话“十生”谐音,寓意“新丁”健康成长。上灯是吊灯习俗中最隆重的环节,一般由祭祖、升灯、上族谱、饮灯酒四个部分组成。整个过程由德高望重的族长主持,先后有序,一丝不苟。 上灯的第五道程序是暖灯。 在正月十三上灯后至正月十八这几天里,灯主每天晚上都要给花灯“上
聚焦 典范 可持续发展战略助推蕉岭绿色崛起
作者:魏锡华  期号:第1期 来源:广东科技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首先向我们读者介绍一下蕉岭县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林健雄:蕉岭县2006年成为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它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闽、粤、交界的内陆山区,面积960平方公里
产业扶贫 力推茶叶产业上台阶
作者:苏启兴  期号:第9期 来源:老区建设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茶叶产业发展县”的机遇,推动茶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1、自然条件优。铜鼓地处赣西北边陲,属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型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少酷暑,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2℃,空气质量达国家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