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684)
期刊(838)
学位论文(175)
图书(50)
会议论文(34)
视频(19)
人物(3)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684)
期刊 (838)
学位论文 (175)
图书 (50)
会议论文 (34)
视频 (19)
人物 (3)
按年份分组
2015(20)
2014(1050)
2013(289)
2012(354)
2011(364)
2010(269)
2004(19)
2003(8)
1992(2)
按来源分组
羊城晚报(53)
客家研究辑刊(30)
客家文博(13)
大众文艺(6)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
寻根(3)
歌海(3)
今日中国(中文版)(2)
广西民族研究(1)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
梅州投1.5亿建黄遵宪公园 客家博物馆
作者:暂无 来源:广州日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梅州讯昨日,雨后的梅州花红树绿一片春意盎然。来自国内外的500多名嘉宾和黄遵宪后人云集梅城,隆重为黄遵宪公园、梅州市客家博物馆奠基和举行纪念黄遵宪逝世100周年系列活动。 $$重振梅州“文化之乡”雄风 $$为纪念这位在我国近代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风云人物,1982年,黄遵宪故居人境庐经整修后重新
客话音韵
作者:项梦冰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话  比较研究  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  方言地理学 
描述: 非官话东南方言 南方型(吴、闽、客、粤) ——南部方言 本文讨论的对象客家话属于南部方言的一种,其音韵特征为:(1)底层调位具有阳上调(包含部分古
“客家动脉”一路靓景
作者:赵燕华 毛海明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今天上午消息:记者赵燕华、通 讯员毛海明报道:金风轻拂,彩旗猎猎。今 早,全长118.38公里的梅河高速公路(梅 州至河源)全线通车。广东省委常委、常务 副省长钟阳胜,副省长游宁丰出席。这是 “泛珠”合作以来东部区域第一条建成的高 速公路,其开通将使梅州从粤东边远山区 变成区域发展的前沿阵地,从
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与实践探析
作者:闫兴亚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区域旅游合作  科学发展观  区域一体化  闽粤赣边  客家区域 
描述:合作走向成熟阶段,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旅游合作取得丰硕成果,此阶段在理论上的研究也走向了深入,但没有形成理论体系。本文以不平衡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合作理论、系统为基础,对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念
[2005-07-21] 客家鹽焗雞
作者:暂无 来源:香港文汇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鹵味部的招牌菜,有別於傳統用鹽水浸泡的做法,用大量藥材如杞子、肉、甘草等,配以瑤柱煮兩斤半的清遠雞,肥瘦適中,十分美味。$138
赣南兴国山歌的历史源流与演唱艺术研究
作者:王宇扬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南  兴国山歌  客家音乐  唱法  唱腔  语言 
描述:。同时,将田野工作与声乐教学结合,歌唱理论总结与演唱艺术实践结合,探寻当代民族声乐如何走进民间的道路,探索民歌演唱如何体现民族性、科学性、艺术性的普遍性原则,也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期望为当前民族声乐
闽西客家书画艺术风格之探讨
作者:章彬辉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闽西是客家祖籍地,长期的生产社会实践,自然结晶 出了深厚的客家文化。这其中十分突出的就是书画艺术。 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名家崛起,精品如云,如华喦、黄 慎、上官周、伊秉绶、李灿、马襄、罗晓帆、宋省予、邱沺、 罗丹、胡一川等,都是闽西书画界的杰出代表。$$ 风格对艺术而言,既可观其概貌,也可察其实质。
文化互动与边际写作
作者:张源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林海音  多元互动  “家本位”意识  女性认同  边际写作 
描述:。 第二章,穿越劫波的精神方舟。林海音身上多元的文化基因并非是相互游离的精神元素,而是在反复撞击的过程中构成了一个互动的文化体系,这突出地体现为由客家人的“反客为家”理念、传统文化的“人伦和谐
闽粤边客家地区的历史解析
作者:周雪香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闽粤边客家地区  明清时期  社会经济变迁 
描述:一章绪论,解释选题的缘起及论文思路,对相关的学术史进行概括性回顾,并对基本史料作了简要介绍;最后一章结语,对全文的主要观点作了进一步论述。其他四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二章主要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对闽粤边客家地区早期开发的影响。闽粤边客家地区是典型的山区,境内崇山峻岭,交通闭塞,远离闽、粤两省政治、经济中心,曾是闽越族、畲族、山都等少数族的聚居地之一。从中国移民史来看,汉人迁入这一地区始于秦汉戍卒。但隋唐以前,迁入当地的汉人极为有限。隋唐以后,特别是宋元时期,随着大批汉民的迁入,当地的人口迅速增长,区域开发亦渐次展开。山多地少的自然环境限制了农耕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林业、矿产资源。        第三章论述明清时期闽粤边客家地区人口的内外流动,并对明清两代的人口数据进行详细分析,从而揭示人口变迁与区域开发的关系。宋末元初的战乱,使闽粤边地区人口锐减。此后,随着汉民的继续迁入和生息繁衍,闽粤边地区的人口逐渐恢复、增长,明中叶以后,该地区的人地矛盾开始出现,并日益严峻,逐渐由外来移民接纳地变为人口输出地。文中对造成这一转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人口向外流动的内部差异展开论述。        第四章论述明清时期闽粤边客家地区经济的市场化趋势。闽粤边客家地区相对恶劣的农业生产环境一方面束缚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迫使一部分人去寻求稻作农业生产以外的其他生业。特别是在明中叶以来全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人口流动的活跃,闽粤边客家地区与外界交流日趋频繁,从而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蓝靛、烟草、苎麻、茶叶等经济作物广泛种植,造纸业、印刷业、制烟业、矿冶业等手工业发展迅速,与闽粤沿海的“山海交换”及与赣南地区的“盐粮贸易”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城乡市场的活跃。        第五章主要探讨区域开发与社会文化变迁的互动关系。明中叶以来,闽粤边客家地区人口流动的频繁和经济的市场化趋势,促进了该地区的社会文化变迁。商人阶层不断发展壮大,在家族和地方乡族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家族组织得到强化,妇女在家庭经济和家庭生活中起重要作用;人们的职业、财富、义利、教育观念逐渐发生变化,社会风气由简趋奢;教育和科举迅速发展,民间文化日渐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