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234)
期刊(632)
学位论文(69)
图书(36)
视频(20)
会议论文(11)
人物(3)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234)
期刊 (632)
学位论文 (69)
图书 (36)
视频 (20)
会议论文 (11)
人物 (3)
按年份分组
2015(20)
2014(767)
2013(226)
2012(251)
2011(261)
2010(183)
2009(108)
2008(93)
2007(36)
1988(3)
按来源分组
台声(12)
炎黄纵横(6)
福建党史月刊(2)
今日中国(中文版)(2)
福建文学(2)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1)
今日中国:中文版(1)
前进论坛(1)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文化交流(1)
财讯第390期
作者:暂无 期号:第390期 来源:财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 认真的身影: 1.因为他们的坚持,让台湾更美丽 认真的身影/《财讯》编辑部 2.专注、坚持》为舞台剧奉献40年 不改其志 李修 一生只做一件事/马自明 3.永不放弃》2800小时苦练出的8块肌 彭于晏
川风流
作者:章武  期号:第10期 来源:海燕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车前往中川村时,却感到这黄色的世界里已经融入新的元素。我发现,客都温泉酒店高低错落的屋顶坡面上,其屋瓦是湛蓝色的,有如波浪在起伏。中西合璧的虎豹别墅——胡文虎纪念馆,其方圆兼具的外墙上,也是一片淡淡的天蓝色。仿佛有一股清新而又温润的海风遥遥吹来,我明显地意识到:这里,毕竟是侨乡,是山离不开海,海离不开山的侨乡。 中川村不愧为永定第一侨乡,村中现有人口不足三千,但在海外的亲人却超过两万。三千也好,两万也好,全都姓胡。“纷纷屋角叠鱼鳞,一万丁男一本亲,试问沿村十里望,家家都是姓胡人。”一座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胡氏家庙,依然精神抖擞地端坐在村后的虎山之上。 我们今天的采风路线就以此为起点。带领我们前来的向导,是侨育中学的胡赛标老师。上坡时,他提醒我务必要数一数脚下石台阶的级数。这——不就是在山村里随处可见的普通石阶吗?我疑惑不解地望着他,发现闪在他眼镜片里的目光,在真诚中透出几分庄重,几分神秘,以及急于与人分享这种神秘的自豪,令人感动。于是,我拄着拐杖一步一个台阶地数了起来:用花岗岩条石铺就的,一至八级,用青石铺就的,一级,再加半级。最后那半级,只容一人单足落地。总共,九级半吧? “对了,就是这九级半台阶,成为我们中川人特殊的文化密码,出洋谋生唯一的通行证。”原来,大凡胡氏后裔初次到海外拜见同族宗亲时,长辈总会率先垂问祖庙的石阶有几级。你若支支吾吾答不上来,问者便嫌你不是正宗的中川子弟,你若一口咬定九级半,长辈便哈哈大笑:好啊,我们的额头上写着同一个胡字呢! 胡氏家庙最引入注目的,是高耸在天光云影中的那一根根石桅杆。每一根桅杆的顶端,或龙盘,或虎踞,或雕刻成毛笔笔尖的造型,据说各自代表胡姓一位杰出的祖宗一一龙盘虎踞者,武将也;巨笔如椽者,文官也。旋杆林立,自然标志着此地俊采星驰,英才辈出——光是明、清两代,村里就有五位进士、三十位举人、文武仕官一百O八人,其中,还有“一门五进士”“三代四司马”之类的佳话,怪不得庙里最显眼处的匾额上刻有“文武世家”四个大字。那么,从近、现代到当代,从这九级半台阶走出去的中川胡姓~族,又有哪些杰出人才呢? 胡赛标老师如数家珍:马来西亚锡矿大王胡子春、胡日皆,胡椒大王胡泰兴;新加坡万金油大王胡文虎,财政部长胡赐道;印尼化工大王胡秀波,驰名新马文坛的诗人胡浪曼,风行全球的报业巨子胡仙;国民政府中央参政员胡兆祥,新中国外交家胡成放,著名画家胡一川,以及长江三峡工程设计师胡万旺等数以百计的专家、教授、工程师…… 一个小小的山村,何以能涌现如此之多扬名海内外的各界精英呢? 孔子日“智者乐水”。老子日“上善若水”。那么,我们就按中国古代哲人的指点,从穿村而过的一条小溪,与村庄同名的中川,来一番溯源追根吧? 原来,此地原名枫坑,想必先祖肇基之时,满山遍野皆是野生的枫树林吧?后来,伐木造田,盖楼起屋,枫树渐渐少了,便易名为中坑。坑者,凹陷之地也,万山丛中一小坑,多少给人以局促、封闭之感。好在有坑必有水,而潺潺的流水是封锁不住的。不知何年何月,有位聪明的前辈,灵机一动,就把溪名和村名合并起来,统称为中川。一个川字,源源不绝,滔滔不息,千回百折,奔向大海,何等风流潇洒,何等淋漓畅快!就像村中胡姓子弟,早从明朝开始,便沿着中川——金丰溪——汀江——韩江这一水路,这条最早以外销永定烟丝为主的海上丝路,从广东汕头进入大海,走向世界。我以为,从中坑到中川,这一字之改,正好说明中川人得风气之先,其思想观念很早便从封闭走向开放。 当我们离开家庙,沿七拐八弯的小巷走下村中的主街时,一队来自马来西亚的观光客从背后涌了过来。领头的导游,是一位举着小三角旗的客家妹子,她满脸红光地宣布:各位侨胞,各位贵宾,前面,就是闽西的小丽江中川古街了。 果然,呈现在眼前的街景,处处小桥流水,家家木楼花窗,廊道与廊道夹岸并行,店铺与店铺隔溪相望,一面面酒旗高挂,一串串灯笼低垂,与古风尚存而游人云集的丽江颇为相似。只不过,为便于摩托车、电动自行车进出,这里的木桥、石桥早已改成了水泥桥,廊道上的鹅卵石或条石,也全被水泥所替代,至于店里的商品,自然也与茶马古道上的山珍大相径庭。总之,它少了滇西高原古城的纳西族风情,却多了闽西客家浓浓的侨乡风韵。 据说,早在上世纪初,古街上就有了专为华侨、侨眷服务的邮局、银行、金银首饰店,随着照像机、缝纫机、留声机等舶来品如海潮般涌入,当年最时尚的照相馆、时装店等也一一在此开张。后来,还有人用一台手摇发电机和一台八毫米的放映机,在这里放映了无声电影《卓别林》,一时,全县为之轰动,这里也就赢得了“小香港”的美称。遥想当年,每当夕阳染红了溪中的流水,月亮升起于东山之巅,小桥的石栏上,岸边的条椅上,店家门口的竹榻上,总会坐满乡亲,或吹拉弹唱,或讲古论今,一壶山茶,八面来风,不亦怏哉!有时,邻里发生纠纷,当事人还会来此请人公开评理,好在是非自有公论,矛盾及时化解,双方“一笑泯恩仇”的佳话也层出不穷,于是,这里又被人誉称为“和好坊”,连海外亲人也为之津津乐道。逢年过节,若有“水客”归来,在此发布海外亲人消息,这里就更热闹了,好比“春江花月夜”的民乐合奏中,掺进了小提琴的西洋小夜曲,敲击石板街面的跫音中,既有木屐的吧答声,也加进了高跟鞋的橐橐声。 客家人素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儿时就读于家乡的旧私塾、新学堂,长大后飘洋过海的客家人,更是把捐资兴学作为回报家乡,光宗耀祖之头等盛事。比如胡文虎,他不仅是侨育中学的首任董事长,还是全国“百所医院千所小学”的捐建入,其所捐的款项堪称天文数字。而他的故居和幼时就读的花学堂,就在这条古街溪中的两岸。如今,有了虎豹别墅全面展示他的生平业绩,其故居已不再对外开放,但花学堂却风采依旧。这是一幢砖木结构的双层小筑,其两翼各有一间小阁楼高高耸起,把翘脊飞檐,雕梁画栋嵌入蓝天白云之间,最能体现占街的历史风貌。画家胡一川就曾以此为背景,创作出一幅名画,题为《我的故乡一一福建永定中川》。本来,在风景油画的标题中,一般都把地名省略,但他却一口气把省、县、村三级地名全都冠上,足见其爱之深,情之笃。查其年谱,此画为七十四岁重返故里时写生所作,虽然年过古稀,但画面上亮丽而又浓烈的色彩,粗犷而又泼辣的笔触,却充满激情,充满力度,甚至,还充满了音响——楼内朗朗的读书声,溪中潺潺的流水声,桥下此起彼落的捣衣声,协奏出无限的生机与希望。难怪,此画在波士顿展出时,获得一致好评,而波士顿,是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的所在地,是美国首屈一指的大学城。 如今,桥下的流水比当年瘦了许多,也许是用上了洗衣机,捣衣声再也听不见了,寂寂的花学堂里,也早已人去楼空。但旧墙上那一框泥塑浮雕却让我砰然心动:一条鲤鱼,几乎是以笔直的身姿,奋身向上跃起,溅起了水中的一簇簇浪花。这鲤鱼跳龙闩的传说,从黄河流域传遍全国,十分形象地表达了人们望子成龙,“学而优则仕”的理想和愿望。客家人在长期迁徙的过程中完好地保存了这一图案,充分说明他们对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是何等的坚守与执着。胡文虎等侨界精英的童年,就是在这一文化氛围的熏陶中接受启蒙教育的。此后,他们漂洋过海,经商也好,兴学也好,办报也好,投身慈善事业也好,想必都与此有关吧?空空荡荡的花学堂,让人产生无限的怀想与联想。 有趣的是,与花学堂一桥相连的富紫楼,却体现了主人对人生价值的另类追求。这是闽西唯一的以富字笔画布局营造的土楼,被胡老师称之为“绝版的字形楼”。它借大门口的永久性对联公开标榜“富家占大吉,紫气自东来”,很有点财大气粗的狂傲。登堂入室,方知那富字的“宝盖头”,是北端的弧形围楼,那“一”字,是安坐正中央的厅堂,那“口”字,是四四方方的大天井,那“田”字,便是中门与南大门之间,天街两侧,门当户对的四个小四合院了。全楼数不清的大门小门,一关,则分隔成相对独立的许多小单元,一开,则全楼贯通,一呼百应,体现家长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全家尊卑有序的大一统格局。 看来,本楼的主人——在台湾彰化等县当过学官的胡旃乡,不但见多识广,富有创意,还是个颇有反潮流精神的人。在“君子言义不言利”的清代,他能高举发财致富的大旗,很不寻常。但转念一想,这里毕竟是侨乡,历朝历代,人们因贫而侨,因侨而商,因商而富,因富而荣归故里者大有人在,只要能以其之富回报桑梓,皆可广受乡人所敬重。也许,正是这独特的地域文化心理,为富字楼的奠基提供了最好的土壤? 令人感叹
初溪:客家土楼最美的乡村
作者:暂无 期号:第5期 来源:福建画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 这也许要归功于美国人。据说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间谍卫星对中国进行拍照侦察,惊讶地发现在福建省的山区里分布着很多的不明大型建筑,或圆或方,经过分析认为是“导弹发射基地”,中国的军事实力不可小觑哦。直到中美建交后美国人才知道那些所谓的“导弹发射基地”实际上是客家典型的民居——土楼。 深山明珠——初溪土楼群 位于永定县下洋镇的初溪土楼群最早被美国人发现和重视,所以她被称为福建土楼旅游开发的先驱和功臣。然而,由于初溪土楼群藏于深山之中,加上进村的盘山路崎岖蜿蜒,至今仍像一位未加修饰的村姑,期待着人们揭开她美丽的面纱。 乘车前往初溪土楼群,沿路的景色古朴自然,经过道路两旁的一些村落,保持着较为闭塞的原貌,群山绵延起伏.高耸云霄,晨雾飘散。两边层层青绿梯田间依然隐约呈现着形态各异的土楼,错落在群山之中,清晰可辨土楼间的犬吠鸡鸣,袅袅炊烟和山野间飞翔的晨鸟,田地间散发出收割后的芬芳,泥土上刚插上的带露青苗,阡陌间盛开着紫色花朵的木槿和紫薇,牵着水牛沿着青石小道上山耕作的农人,翠绿欲滴的香蕉丛,茂密的竹林与潺潺清溪,尤其是山垄上不断闪过结满亮澄澄果子的柿子树……到处都在构筑出一幅幅壮丽、和谐的客家山水图画。 车至初溪停车场,抬头向前一望,土楼群扑入眼帘。天映衬着土楼,四面青山翠竹环绕,村落点点芭蕉林镶嵌其间,一整个村庄都是土垒的建筑物,没有现代钢筋混凝土碍眼,古朴天成,纯粹自然,是客家人最原生态的聚落山村。其规模之宏伟、气势之雄壮、景色之秀美,让人不尽心头一颤。 初溪系汀江的一条支流,全长约30公里。这条至今仍逶迤奔流的溪流,几乎贯穿了整个下洋镇,初溪村就位于初溪上游。初溪土楼群由五座圆楼和数十座方楼组成。它们依山傍水,错落有致,这些土楼的名字中间都有一个“庆”字,如集庆楼、绳庆楼、余庆楼、善庆楼等等。 “庆”字就是一个吉祥的符号,代表着土楼人家向往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景。 福建的土楼不少,南靖,华安等土楼各有特色,各显风姿。而眼前初溪土楼群其特点概括起来有五个最:最集中、最美丽、最古老、最完整、最知名。还可以用”五个一”来概括初溪村的特点:那就是“一种姓、一朝向、一道门、一个庆、无一井”。 一种姓:初溪村整个村落只有一种姓——“徐”: 一朝向:土楼群选址通常是选择座北朝南的多,不论从风水学上(君临天下)还是从通风采光上(背着北方寒冷空气的侵袭),这一朝向都是比较理想的。而初溪村的这些方圆土楼的门朝向全都是坐南朝北的。 一道门:有风水的原因,但最主要还是为了更好地防御抗敌; 一个庆:村里每一幢土楼的名字都有个“庆”字,如绳庆楼、余庆楼、善庆楼等等: 无一井:所有的土楼沿溪而建,初溪村水源充足,楼内自然就无需挖井引水了。 初溪土楼不同于其它地方,还在于它层次的美,依山错落而下足足有50多座土楼;一面是青山,一面是村落,一条清冽的山涧飞跃而下,把它们分成两岸,初溪就在“V”字型的一面坡地上,舒展有致,鳞次栉比铺成一片,它的美在于形状各异却又集中而丰富;初溪村海拔400到500多米,直接落差100多米,村子的上头还有几百亩的梯田盘旋而上,春可种油菜花,秋可收割金黄的稻穗,梯田、油菜花、柿子树、米蕉、玫瑰茄、还有桃李等等,这些观赏性很强的农作物依伴在土楼四周,初溪的美还是客家人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人文生态之美。 松莲亭观景台观赏初溪最佳的地方。登上300多级的台阶,坐在稻草编织的太阳伞下,心绪也随之飞翔起来。远天的白云轻渺飘移.像一抹不愿舍弃的纱巾,缠留在山顶。眺望对面的初溪土楼群——那些像是仙人散落的棋子,更像是外星人在远古某个时日登临地球后遗弃的飞碟……追古溯源,抚今思昔,倍感客家人创业的艰辛,体会到了客家先民面对困苦,顽强不息的生存意志和能力! 初溪人家 初溪村现有人口约为2700,600多户人家全部姓徐。初溪村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大约在600年前,一个徐姓的人家为了躲避中原战乱,扶老携幼,背井离乡,他们几经辗转,来到了初溪这块地方。这里山高路远,林木茂密,四周围的山岭犹如屏障,把北方的兵祸与动荡阻隔在千里之外。徐姓先人清除杂草和灌木,平整地面,终于这个流离失所的家族有了安身之地。还有一说更具传奇色彩:徐是父系氏族之时,大禹所封。徐姓后裔有一位叫常萼的,生有两个儿子,一个以打铁为生,一个是打猎的能手。有一次,常萼的子孙们上山打猎,突然发现三只野鹿,于是便放猎狗追踪,一直追到现在的初溪村,三只野鹿钻进一簇竹林中.猎人们守候了整整一天一夜,始终不见野鹿和猎犬出来,在当时,野鹿被视为神异之物,他们认为,那是神灵把他们引到了这里,一定有所指示。再一看,这里群山环抱,满山触目皆是翠竹,郁郁葱葱,一涧溪水潺潺流过,是个居住的好地方。于是决定迂居此处,开基创业。为了感谢神灵的召引,就起名为“麤溪”,因为繁体的“初”字是由三个“鹿”字组成的。后来,徐氏的后裔觉得“麤(粗)”字的寓意不雅,还十分难写,同时为了缅怀最初来到这里开天辟地、建设家园的徐太公,于是就利用“麤”与“初”的谐音,把“麤溪”改成现在的“初溪”。 初溪村民有客家人勤劳,朴素的传统美德。原先,初溪村的经济收入原先以农业为主,全村都种植单季稻,但产量低。后来改种双季稻,同时,还种上了烤烟,西瓜,蔬菜等经济作物,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在这个山多田少的山村,森林面积占80%,大部分种植松、杉、竹等,尤以毛竹林为多。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还生产产竹制的包纸。当时,村中有造纸作坊二十多座,男人们大部分做纸业,造纸成为主要经济来源。封山育林后,造纸业停止,男人们便外出打铁,当石匠,办建筑队及其它副业。妇女则上山砍柴,耕作及做家务,抚育子女,这些家务。 2006年,初溪土楼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许多在外务工的村民纷纷返乡,乘着“旅游热”办起了“土楼民居生活体验馆”。 “土楼民居生活体验馆”还有不少单间配有电视和卫生间,提供热水淋浴。由此可见,土楼旅游也在和城市接轨,除了土楼特色不变外,更注重清洁,舒适,适应生活日益提高的旅游消费者的需求。 住土楼、饮米酒、品客家文化,是游人们在初溪土楼聚落最惬意的享受。就在集庆楼边上一道山涧上一溜房子是这个村的餐饮街,土楼饭店的老板娘笑吟吟地迎接着我们,为我们沏好茶后,就忙活开了。不到一会儿就端上了四菜一汤的客家特色菜系。几杯客家酒娘下肚,身体暖热起来,这才注意到餐馆各处墙体上挂着土楼饭店的老板和2009年7月来此拍摄的《下南洋》电视剧组导演、演员合影的照片。剧组在这呆了17天时间,天天由土楼饭店提供快餐,他们精心热情的服务、特别是微利而又可口的盒饭赢得剧组的好评,临走时这些从京城来的演员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日上中天,山区冬日骄阳将古堡式的山寨映衬得格外美丽,如同置身于一幅充满梦幻色彩的古油画中。村里的老人叼着烟斗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土鸡在村头来回踱着步,大黄狗眯着眼坐在家门口晒太阳,感受着热情好客而又十分淳朴的土楼主人带来的温暖,品尝着土楼的特色佳肴……古山寨土楼人家恬静闲适的慢生活让人沉醉不已。 占老的集庆楼 将初溪土楼群比作飞碟和棋子都很神似,如果是雨雾浓密的日子,它更像是一朵朵开放在山地上的硕大的蘑菇——那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土楼村庄。如果不是旅游开发者的足音叩响了这荒野僻静的土地,它们至今还沉睡在在闽西南的山坳里。 山陵夹道,有两道溪流为伴.一条青石铺设的乡间小道穿梭在每座土楼之间,连接着土楼人家。山野的风带来了幽深而又冷馨的气息,初春时节,山峦间竹林缓缓摇曳,绿浪奔涌,飘飘欲仙,好像为土楼群竖起一道涌动的绿色屏风,在斜阳映照下泛着的绿色的光芒,透出响亮和生气。直面村口的人字型排开的三座圆楼和两座方楼,藏风聚气.面对流淌的小溪,诠释着易经风水学中的要义:后靠龙脉,前朱雀,左青龙,右白虎。所有的土楼,都是客家人南迁路上创造的辉煌,但也因此照见客家人提防和不敢轻易融入南蛮之地的精神影像。当逃亡的时代结束,疲于奔命的脚步停止后,客家人在此落地为生,渐渐地也带来了中原民俗
制锡之家 有着125年历史的华人家族企业,如何在第四代手里
作者:暂无 期号:第16期 来源:IT经理世界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锡工艺,锡制品被当成礼馈赠给外宾,皇家雪兰莪的名字出现在《LONELY PLANET》等旅游指导手册上,是马来西亚一景。 “去年,有上百万的中国游客去了马来西亚,他们中不少人都去参观了我们
台湾的衙门不设岗
作者:张呜  期号:第11期 来源:中年读者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有戒备森严的警卫,缺了站岗的兵。威还在,但武没了。好容易才在房子的角落里,找到一个警察,这个警察还经常溜号,就连他们的“总统府”也不例外。每个大门槛,随便都可以进去,没人管你。 “总统府”限制多一点,周一到周五,上午9点—11点开放参观。这些政府机构,“总统府”带头,都在为台湾的旅游默默作着贡献,好多大陆来的游客,都要求进大门槛看看。但是如果没有跟团走,单个的游客也许会错过——旺报的社长跟我讲,就有大陆游客投书,说是到了台北市政府门口,硬是找不到,因为人家没有站岗的。 我们这些大陆人,平日里见惯了高大威猛的政府大楼、政府广场,见惯了戒备森严的门卫,听惯了门卫厉声的呵斥,一旦见了没有门岗的政府大门槛,还真就不习惯。其实,这个世界上好些国家的政府机构,都是这个样子,别的地方,有的连高大的房子都没有,寒酸得很。 有卫兵的大门槛也不是没有,台北至少有两处,一是“国父纪念馆”,一是“中正纪念堂”。两个地方,都有一坐姿相似的铜像,一为孙中山,一为蒋介石二两座像前,各站立一持枪的兵,一动不动,妻还以为是蜡像。过了不多久,到换岗时分,蜡像居然动了起来,虽然动得跟机器人相似,但可以看出,他们是有血有肉的真人。实际上,这两处的岗兵都是礼兵,不是站岗,而是在表演一种礼仪,每天例行的换岗仪式,跟英国白金汉宫和美国阿灵顿公墓一样,无非是吸引游客的杂耍。一边换岗,一边玩玩花枪,让人看了好玩。 在这里,我注意到两岸的礼兵,礼服正在趋同,但戴钢盔的方式却大不一样。我们这边钢盔是正扣在脑袋上,前面微微上翘;而他们这边则反之,前面的帽檐儿,压得很低。据说,非止礼兵,连正经的军人,台湾这边戴钢盔,也是这般,而我们则相反。 懂军事的人告诉我,压低帽檐儿,冲锋时可以减少伤亡,但的确不怎么好看。看来,即使礼兵,这边也不肯将就一下美观。不知是因为被共军打怕了呢,还是人家一切从实战出发? 昔日禁地今成市民活动中心 不过,今天的这两个纪念国民党大人物的场所,已经变成了市民的活动中心, “国父纪念馆”尤甚,到处是背画夹子的儿童,跳街舞的少年,还有盘旋的鸽子。 “中正纪念堂”,广场上的大牌坊,已经在民进党当家的时候,改成了自由广场,原来的“中正纪念堂”五个字被凿去,改成四个颜体的大字——“自由广场”,纪念堂上的匾也被拿掉。国民党当家,说是拨乱反正,也只是换回了堂上的匾,广场上牌坊上的字,却还依旧。 台湾的朋友告诉我, “自由”两个字,是具有天然合法性的,一旦刻上了,谁也不敢轻易拿下。可怜当年老蒋对“自由”两字深恶痛绝,虽然没有写过《反对自由主义》,但也有专门的文章,批评自由在中国的泛滥,进而痛骂五四新文化运动教坏青年。在他治下的台湾,最稀缺的,恰是自由。今日却让他老人家的坐像,天天面对广场上“自由广场”四个大字,真是情何以堪。还不如民进党的办法,在他的坐像前,弄上好多飞来飞去的虫鸟,让他老人家死活看不清广场牌坊上的字,似乎还更人道些。 至于国民党自己的办公处,已经变成了民间团体的所在。我为了找辛亥资料,来到国民党的党史资料馆。这个馆,今日缩在台湾的船业大王张荣发的基金会大楼里面,随便报上名来,连证件也不需要,就可以进去查资料,我查了他们可怜的馆藏,什么也没有找到。 百姓有了选票,原来威武的衙门,都失了精气神,里面的官员都要讨好选民,更何况建筑?原来威权的纪念物,也在悄然之间,改变了性质,开始为人民服务,虽然多少有点转变过程中的小小尴尬。大门槛,已经没了。 旁听台北市议会 8月份台湾“立法院”开临时会,但去旁听,却赶上人家表决,只欣赏了一下搭棚子抗议的一群老头、老太太。进入9月,立法院依旧没有开会,但台北市议会在开,朋友告诉我,9月7日,市议会台北市政府总质询。这一阵,台北市市长郝龙斌陷在新生路高架桥和花博会采购弊案的风暴里,质询一定有戏看。于是,依照朋友的指点,我准时在下午两点到达了台北市议会。 台北凡是公家单位,房子都很雄伟,市议会也不例外,一栋很厚重的白色大楼,走廊十分高大宽敞。台北的政府机构,除了正门之外都不挂牌子,我一个外来人,当然摸不准哪个是正门,结果进的是后门,后门里面有个警察,但见到我这样东张西望的可疑人员,既不阻拦也不盘问,听任我绕到正门,跟志工会合。办理旁听要登记,拿出我的大陆同胞证,办事的小姐看都没看清楚,就在旁听证上写上“张鹏”两个字。证件后面有不于胶,撕开粘在衣服上就可以进去了,就这样,我顶着张鹏的名字,旁听了将近两个小时。 旁听席在四层,可以居高临下地看下面的议会大厅,但隔着厚厚的玻璃,可以看见里面的人的动作,却听不见声音,好在旁听席有大屏幕,声情并茂,可以同时看见张牙舞爪的质询者和垂头丧气的市府官员。这一次是总质询,市政府主要官员几乎倾巢出动,连7个顾问都到齐了,坐了黑压压好几排。但是,质询议员一方,却只有3个人,其他议员一律缺席,一排排的空椅子,不,沙发。 虽然只有两男一女三个市议员,可发起声来,却震天动地,连珠炮式地交替发问,一会儿放PPT,一会儿展示文件。总共两个小时的质询,质问的话题转换了无数次,但没有一个话题是有答案的,市府这边剐要回答,就被打断。议员叫谁上来,谁就得上来,上来之后,明白人不许回答问题,不明白的,却非要站在那里被问。7个顾问都被像过堂一样提过来,但却一个问题不提,依次点名之后,又一挥手让这些人下去了。刚刚提了一个建客家文化中心的问题,然后就放PPT,说是让郝龙斌市长好好看看,我以为是关于这个问题的证据,没想到,放出来的却跟刚才的问题风马牛不相及,是大陆电视台采访副市长的画面,说她明明是副市长,被人称为市长却不更正。我看出来了,原来所谓的质询,质询者只在意“质”,而没有“询”,他们根本不希望被质询者回答问题,自己问完了,也就完了,所谓的问,其实就是指责甚至羞辱,羞辱完了,也就完了。让我这个旁听的人,连一个问题都没弄明白——不是我的智商低,或者不了解情况,问的问题都很简单,但我就是不知道真相。整个一下午,只有两个小问题,我似乎是听出了点头绪,一个是市府号召公务员跳花博舞,一个是市教育局发文让中小学号召学生参观花博会,似乎两件事在办的过程中,都有点强人所难的意思。但是,质询者对这一点,恰恰没有穷追猛打。反而在如果买花博会的预售票丢了,要不要给赔偿的荒唐问题上纠缠不休。 没有新闻价值的质询会 偌大的旁听席上,只有我们两个人,二楼的记者席,也没有几个人,几台摄像机早就架在那里,记者们懒洋洋地三三两两坐着,几乎没有任何人注意议事厅发生的事情,即使在议员有意向他们呼吁的时候,记者们也无动于衷。我知道,他们见的世面太多了,市议会的这点事,又算什么呢?媒体宁可报小偷偷空调,也不热衷报这个。 听完之后,我跟陪我的志工讲,如果我是台北市市民,我会对这样的场面很不满意,因为听了半天,没有一件事我能知道究竟的。我看到的,只是党争,只是作秀,而没有质询,没有真相。感觉三个议员痛快淋漓地骂了一阵,市府官员唯唯诺诺,吭吭哧哧一阵之后,这个过程就结束了。志工说,没有人会满意和不满意,因为,没有人来旁听,媒体基本上也不会报,除非其中爆出某些值得娱乐的话题。 记得看1910年清朝资政院的会议记录,看到那些民选的议员议事,也争,也吵,但每个议题都争得明明白白。历史总是会进步的吗?我真的有点糊涂了。 (摘自《时代周报》)
形意拳的鼻祖——岳飞
作者:布秉全  期号:第9期 来源:精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的武术之乡。太谷县能成为享誉全国的武术之乡,自有其辉煌的历史缘由。 据《太谷县志》文献资料统计,仅明清时期,就有文进士47人,武进士20人(其中武状元1人),文举194人,武举195人。可谓
古筝悲情乐曲中的按揉音和滑音分析
作者:张亚琼  期号:第13期 来源:成才之路·中、大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客家筝派、潮州筝派多用按揉音,河南筝派多用按颤音)。以下将把这二者合为一种技法进行分析,暂且统称为“按揉音”。 1.按揉音之音色 在古筝悲情乐曲中,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原本可以用右手
龙泉驿一种幸福生活
作者:暂无 期号:第11期 来源:四川画报·旅游人文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了“1个区图书馆+146个流动图书室”的所有服务承诺,实现了一人持卡,多馆借还,一馆藏书,多馆利用,把原有的图书资源利用效率放大了上百倍,实现了公共图书资源的高度共享,实现了人人都能读书,喜读书,从阅读中
客家妹钟雯的美丽人生
作者:暂无 期号:第11期 来源:黄金时代(社会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客家人和新加坡媒体给予一致好评。 当时受邀出席晚会的嘉宾除了当地乡贤和各属团乡亲外,还有来自中国内地和港台以及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的近千名客属贤达,祖籍广东大埔的李显龙的后代,但听不懂
让字门改变你的命运 让名师指点你的前途
作者:暂无 期号:第3期 来源:生意经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简单,完全打破一般按摩师学习1到3年仅会保健不会治病的陋习,它以见效快,不复发,方法简单易学为特色,能够为绝大部分中低层经济能力的患者所接受,在我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很大的潜在市场。所以加盟字门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