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的鼻祖——岳飞

作者: 布秉全 日期:2014.11.17 点击数:12

【作者】 布秉全

【摘要】的武术之乡。太谷县能成为享誉全国的武术之乡,自有其辉煌的历史缘由。 据《太谷县志》文献资料统计,仅明清时期,就有文进士47人,武进士20人(其中武状元1人),文举194人,武举195人。可谓人杰地灵,文武称盛。早在元代,“太谷武村人高福,就精武技、有战功,官至龙虎卫上将军”。明代,有武状元安国。清雍正年间,少林拳就已传人太谷,习武之民风,油然兴起,对后来形成和盛传于全国的形意拳影响极大。乾隆间,北郭村人张凌霞、上安村人牛天畀均为武进士,官至总兵、提督职。富甲一方的太谷县,在这样一个具有悠久习武传统的基础上,于咸丰年间,又诞生了一个新的拳种。它就是被誉为中国四大名拳之一的形意拳。咸丰六年( 1856年),由河北深州人李洛能(世称老农)始传于太谷县的形意拳崛起。不数年,形意拳名振武林。作为一个拳艺流派,很快便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大派拳种,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对于这样一个影响远广的优秀拳种,由来之说也纷纷纭纭。 由于历代文献史料记载极少,创始之说更是难见一字。所以,我们只能根据流传的拳谱、碑文及形意拳前辈的口传等资料,来进行源流梳理。近年来,笔者查阅了解放前出版的形意拳书及其民间手抄本约二十余本,结合形意拳前辈的口传及有关形意拳资料,又进一步分析了一些形意拳研究者对历史源流的实考之作,以自己粗浅的水平,慎重求证,对形意拳早期沿革之历史,溯本而求源,大体上归纳为“意拳”、“心意六合拳”、“心意拳”、“形意拳”四个发展阶段。在岳飞意拳雏型拳法的基础上,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历代大师的综合提炼,逐渐形成了各自具有独特风格的三个自成体系的拳种流派。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公布了形意拳、心意拳、心意六合拳三大拳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然而,考其拳源,此三大拳种均始于民族英雄岳飞。形(心)意拳门尊岳飞为鼻祖,是有其根深蒂固的历史原因和以其代代相传为依据的。 形意拳为岳飞创始之说,民国年间,即有学者因质疑《岳武穆九要论》非岳飞之作,进而提出“形意拳是否岳飞之传,亦可疑也”的观点。及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些研究者又顺着这一“疑古”之风,进一步发挥,基本上对岳飞创拳之说持否定态度,并在形(心)意拳界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之后,不再提起岳飞。但是我认为否定之论据,显然有失偏颇。形(心)意拳门历代尊岳飞为鼻祖,或者说岳飞所练的拳法及思想理论是形(心)意拳的雏形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一,形(心)意拳的雏形——岳氏双推手。 水有源,树有根。谈形意拳的原始雏形,自然也应从拳谈起。《少林拳术秘诀》一书载:“武穆,少年时,喜技击,倡双推手法,后世多宗之”,“手法虽有各家之别,其渊源不出岳氏之双推”。《岳氏连拳古谱》中也云:“岳飞研究易筋经获神力,而创拳术,初名双推掌,又名母子拳。”上述拳书记载,对岳飞之双推掌,或曰双推手法,均予以了肯定与认可。据有关资料记载和前辈口传,宋朝时,爱国名将岳飞,倡双推手法,又以雄鹰竞志,取法为拳,教练将士名日意拳,相传为形意之源。 从长江流域一带流传的岳家拳看,其渊源之拳理拳法与形意拳也极为相似。不仅有五行六合之理,也有“五禽六兽一条龙”(即十二形)之说。如清末民初,我国北方武术大师李瑞东(1851~1917年)曾向岳家拳著名拳师岳青山学习岳氏真传“心意十二形”。《中华武术》杂志1987年第4期载:“此拳乃岳家祖传,历来秘如至宝,十二形分为熊踞、狮跳、马奔、虎剪、猫形、鸡蹬、燕巧、鹰拿、鹤步、猴形、鹑撞、龙变。俗语云:五禽六兽一条龙,手法极其精妙。”此十二种动物形象,虽与现今形意拳中之十二形名称叫法不同,但象形取意之理法则同出一源。 2001年《台湾武林》杂志第8期,刊登了“客家岳飞拳”的专访文章,开篇谈到:“在台湾新竹、苗粟一带的客家族群中,流传着一种稀罕而又古朴的拳术,叫岳飞拳。”这支以岳飞命名的拳系,是否与岳飞有关,虽也无法查证,但从岳飞拳传人罗锦福师傅演练“岳飞拳拳母——双头管”的动作名称与招式上分析,其完全以手法变化为套路训练的主要内容。其动作名称有,“推手式,猿猴勾手,暗劲推手,后下托手,十字突手,串手平揣、转身切手、右推手、左推手、前推手、勾手、十字串手、揣盘手等”。岳飞拳这些手法的变化与形意拳讲究手法变化及其虎形的运用有着大同小异,异曲同工之妙。 先父布学宽先生( 1876~1971年)一生从事武术教学六十多年,在他亲写的笔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本人学习形意拳体会,原籍岳穆王发起,采取动物本性技能,独有虎形群众说是双推手,李政老师傅传戴龙邦师说,虎形是双把,到太谷,戴龙邦二子文雄和李洛能又传太谷车毅斋和宋世荣大师,都按动物技能而练之,改为虎形。”这就明确地道出了从双推手到双把再到虎形的演进过程。依此分析,不难看出,形意拳中有着岳氏双推手的基因。可以说,形意拳的基本手法和岳氏双推手有着密不可分的亲缘关系。太谷形意拳中的虎形(俗称虎扑子)是极具代表性的形意拳精粹。它明显地体现着老虎扑食之勇的一种兽性凶猛的技击意识和集中全力、劲意~点的整劲功夫。没有这个心意,拳不会如此凶残;有了这个意识,招式虽然简单也有很强的攻击力。这一代表形意拳技击风格的拳理拳法的典型动作招式,明显地带有原创拳法的特点。 笔者认为,岳氏双推手是形意拳的基因。形意拳是把岳氏双推手这一基因,作为种子,经过姬龙峰、戴龙邦、李洛能等历代大师,培育出来的新成果。 其二、岳飞“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思想,奠定了形意拳拳法理论基础。 形(心)意拳谱所讲的“心与意合,意与气合”,在形意拳中的作用,正好和岳飞重视心意的作用相吻合。据《宋史·岳飞传》载:“飞日,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一“心”字,体现出岳飞在运用兵法中的思想与作用,不能说和岳氏意拳中的心意没有关系。岳飞重视心意的作用,不仅作为创拳的思想理论基础是合情合理的,而且一直影响着心意六合拳、心意拳和形意拳的拳理拳法,被尊为内功心法的指导思想,并且由此确立了心与意的虚空与灵动在实践中的核心意义,甚至连提出“形意拳非岳飞之传也可疑也”的徐哲东先生也认为,形意、八卦、太极均与岳飞有思想联系。如徐先生言:“八卦以巧取胜如岳家之善用奇也;形意壁垒森严,如岳家之善用正也。” 民国年间,形意拳界把秘传的《岳武穆王九要论》在一些形意拳家的著作中陆续附录公布于世。如1919年李剑秋著《形意拳术》中附录“岳武穆形意拳术要论”。1929年凌善清著《形意五行拳图说》辑录“武穆形意拳要论”。1934年,李存义述、董秀升编的《岳氏意拳五行拳精义》中也录有“岳武穆九要论”。此三种版本,叫法虽有差异,但内容基本一致,出入并不很大,且都明确尊为岳飞之作。形意拳门一般简称《九要论》。虽然有人对此《九要论》也提出非岳飞之作的质疑,但在没有确切的证据之前,我们仍尊重传统,视为岳飞所传。此《九要论》,在形意拳传人中,一直受到高度重视,传抄演练,对提高形意拳技,确有学习与研究的价值。后来,有的人干脆就习惯地称之为《形意要诀》。据形意前辈传言,岳飞原有完整拳谱,但已散失不全,现流落于世的仅此《九要论》而已。此要论不仅有气论、动静、三节、四梢、内五脏之详说,而且有身法、拳法、变化在心、内外三合之论,岳飞上述拳理拳法和重视心意的思想作用,对后来姬际可创“心意六合拳”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综观《岳武穆王九要论》中一系列拳法理论,精辟见解,虽历经数十代,但至今仍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在形意拳的传承过程中,一代又一代地指导着研习形意拳的人们。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以为,即使《九要论》不是岳飞之作,也是形意拳先师实践总结出来、内部流传的拳谱,也是在岳飞思想的基础上,或者就是岳飞的传人,根据岳飞所传,编纂整理而成的。既然能贯以岳飞之名,恐怕与岳飞也不无关系。不论《九要论》是否是岳飞之作,岳飞是形意门的鼻祖,都是大多数《拳谱》与形意前辈代代相传留下来的。 其三,大多数《形意拳谱》著述,都尊岳飞为始祖。 较早始见于清乾隆十五年( 1750年)的《心意六合拳谱》序言中这样记述:“王讳飞,字鹏举,河南汤阴人也……当童子时,受业于名师,精通枪法,以枪为拳,立一法以教将佐,名日意拳。”此说仔细分析一下,也是符合事实的。从历史记载看,岳飞是精通枪法的,《宋史·岳飞传》云:“岳飞曾左夹弓,右运矛,横冲其阵,贼乱,大败之。”《宋史·纪事本本未》云:“飞单骑丈八铁枪,刺杀黑风大王,金人退走。”岳飞既然精通枪法,化枪为拳的说法是可能的。...

【年份】2014

【期号】第9期

【全文挂接】 读秀挂接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