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4044)
报纸(2989)
学位论文(725)
图书(637)
会议论文(202)
视频(133)
图片(1)
按栏目分组
期刊 (4044)
报纸 (2989)
学位论文 (725)
图书 (637)
会议论文 (202)
视频 (133)
图片 (1)
按年份分组
2014(4975)
2013(656)
2012(678)
2011(662)
2010(543)
2008(286)
2007(183)
2006(97)
2004(59)
2000(13)
按来源分组
其它(1033)
龙岩学院学报(45)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2)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1)
艺海(10)
艺术百家(9)
中华民居(8)
青春岁月(5)
民族艺术(4)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
浅谈新时期客家山歌的继承创新
作者:李莉  期号:第16期 来源:青春岁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新时期  客家山歌  继承  创新 
描述:客家山歌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现阶段为了进一步推广提高客家山歌的艺术价值,需要创作者在继承传统客家山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本文针对新时期如何加强客家山歌的继承创新进行分析,以期给相关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广东汉剧“梁派”表演艺术的继承创新
作者:张利珍  期号:第4期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广东汉剧  表演艺术  梁素珍  “梁派”  继承  创新 
描述:成为广东汉剧的一个影响深远的艺术流派。
台湾福佬客家族群融合略论
作者:刘燕凌  期号:第4期 来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台湾  福佬  客家  融合 
描述:随着台湾移民社会逐渐由定居社会转化,移民之间的关系出现一定变化,逐渐进入一个互相融合、互为渗透的新阶段。文章从"福佬客"的形成、民间信仰的融合、民间习俗的调适以及婚姻血缘的互通几个方面展开论述,说明台湾福佬客家两大族群在冲突中接触、交流,逐渐走向融合的过程。
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龙岩市为例
作者:张祖城 范甲荣 傅生生 许良慧  期号:第2期 来源: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红色文化  生态文化  旅游产业  融合  龙岩市 
描述:文化产业旅游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民间传统灰塑材料水彩画创作技法的融合
作者:陈锦芳  期号:第3期 来源:民族艺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间传统  灰塑材料  水彩画创作  融合 
描述:作为粤北客家建筑文化中的装饰艺术,灰塑具有耐久性,可以保持百年不坏,其工艺技巧也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把粤北灰塑技法作为水彩画创作的底料,在底料中加入需要的水彩画颜料而创作出的水彩画作品,可以解决水彩画难保存的问题,也使传统的灰塑艺术生命得以延续。
客家建筑文化融合
作者:黄锋  期号:第24期 来源:中华民居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岭南  红色  阳明  融合 
描述:统习惯。经长期杂居,主客文化、风俗互相影响、融合,形成岭南客家特色。居民勤劳俭朴,乐善好施,不畏强暴,富有正义感和反抗精神。
台湾客家饮食变迁的文化离散融合
作者:范增平  期号:第6期 来源: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台湾  客家人  饮食文化  变迁  融合 
描述:的客家族群出现相当多元而异质的饮食文化特色。
粤北采茶音乐的继承发展
作者:李晓清  期号:第5期 来源:艺海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间歌舞音乐  采茶调  继承与发展  粤北  构成元素  客家山歌  民间说唱  小调 
描述:一、粤北采茶音乐的构成元素这里指的粤北采茶音乐主要是现在流行于广东粤北(以韶关为中心)的各地客家山歌、小调、民间说唱、民间歌舞音乐,我们习惯上把它们分为采茶调、小调、灯调三类。
打造融合客家文化的办学特色
作者:郭济汀  期号:第4期 来源:龙岩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办学特色  客家文化  融合  打造 
描述: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从依托区域文化的角度,提出了龙岩学院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必须在传承和弘扬中打造融合客家文化的办学特色。
浅谈高职校园文化地方文化的融合: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
作者:陈天翼 王小宁  期号:第5期 来源: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校园文化  地方文化  融合  客家文化 
描述: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每一个地区都有丰富的文化历史资源。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大力宣传、营造环境、教育引导、活动氛围和教师示范等途径利用所在地珍贵的地方文化资源,同时要以地方文化为"用"而不是为"体",反对不加分析地盲目弘扬地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