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70)
期刊(58)
学位论文(53)
会议论文(1)
图书(1)
视频(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70)
期刊 (58)
学位论文 (53)
会议论文 (1)
图书 (1)
视频 (1)
按年份分组
2015(1)
2014(88)
2013(15)
2012(11)
2011(19)
2010(17)
2009(8)
2007(4)
2006(2)
1990(1)
按来源分组
其它(55)
梅州日报(18)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
東吳外語學報(2)
中国农村科技(1)
源流(1)
两岸关系(1)
漳州客家(1)
作家(1)
政策研究学报(1)
五华老画家温邦当过中学音乐、美术、物理老师,小学校长,做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邦和他的版画作品 温邦的版画作品 【七彩人生】 ●本报记者李少凤特约记者万自明 “刀笔颂神州”,这是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已故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古元生前
台北举行“客家义民嘉年华”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图为昨日客家人在台北“客家义民嘉年华”中“挑担奉饭”。 当日,“客家义民嘉年华”举行象征客家传统精神的“挑担奉饭”、创意踩街游行等活动。“挑担奉饭”是延续200多年、最具台湾客家特色的习俗,起源于“义民爷”出征前及作战时,乡民挑担供应酒食,以壮声势。“义民爷”祭典在台湾由来已久,缘于清
客家民俗“喊魂”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客家人多居住在山区。屋前多有小溪、小河或池塘。有的屋前屋后是高头高坎或山路。在这样的居住环境中,小孩易跌。一旦小孩跌倒,多数都会着惊。晚上孩子睡在床上,心脏常一下子跳动,使小孩口说梦话:我怕!我怕!有的哇的一声惊叫起来。这种情况,我们客家人叫“孩子着吓”。 孩子“着吓”了,过去,家里的老人,主要是做
客家清明话扫墓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客家人扫墓程式多多(图片来自网络) 在客家农村地区,每年到了清明节,都有“挂纸”或“打醮墓”的风俗,也即是扫墓的俗称。清明节又名“踏青节”,据道光《长乐县志·舆地略·风俗》称:“清明,同行谒墓,曰踏青挂纸钱”。如果这天不扫墓的人,也有外出到野外去,俗称“春游”。 清明扫墓前,需对先祖
传承客家优良传统加强干部作风建设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上杭县委常委、纪委书记钟爱华 如何传承客家优良传统,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我作了一些探索。 上杭县广大干部在工作中能不断弘扬著名苏区的光荣传统,使全县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但是,在一些党员干部中仍然存在党性不够强、作风不够正、党纪不够严的问题。其原因在于极
弘扬客家文化创新社会管理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李幼平 我认为,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新历史条件下,必须弘扬客家文化人定胜天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创新社会管理。在实践中,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以群众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为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准则 加强和创新社
高雄民间客家社团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台湾青年参加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举办的“走进梅州客家社会”活动。图为参观东山书院。 目前,高雄地区的主要客家民间社团有:高雄市客家文化事务基金会、高雄市新桃苗同乡会、高雄市屏东客属同乡会、高雄市台中地区旅高客属同乡会、高雄客属同乡会、高雄市客家青年会、高雄市客家文化艺术团、高雄市客家
客家先贤 台湾抗日英雄罗福星烈士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客家先贤] 罗福星烈士(1885—1913),别名东亚、中血、国权,祖籍广东蕉岭。生于印尼雅加达,周岁即返回祖籍地蕉岭县高思乡大地村居住。10岁时随祖父耀南公去台,在苗栗公学学习;14岁返回印尼,就读爪哇学校,习英、荷文。18岁(1903年)中学毕业后,又随祖父赴台,设籍于苗栗
食、喝与“肚渴”
作者:丘桂贤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俗语正解】 客家人的饮食用语往往不用“喝”或“饮”字,而是用“食”代替,比如食水、食茶、食酒、食粥等;口渴时,纵使嘴干舌燥,客家人也用“肚渴”一语来表达,“渴”与“肚”实乃风马牛不相及,令人费解。 同样,我们还是从语言避讳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旧时,客家人生存环境恶劣,生活艰辛,倘若每日能够食上米
北埔:一个客家村的家园守望
作者:陈键兴 赵新兵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记者亲历]   1834年,台湾府淡水同知李嗣邺授意客家垦首姜秀銮与闽南富绅周邦正合组垦号,以客家人为主的垦民来到新竹一个叫“北埔”的偏僻山乡。一百七十年时光流转,如今的北埔成了北台湾客家聚落的重要标本,与高雄的美浓南北呼应。 记者来到北埔,是在一个初冬的晴日里,古镇仿若一位年迈的老者,